



制造业是惠民经济的命脉、富民强县的根基,是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是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实施制造强县发展战略,是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保障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
(一)产业规模稳步壮大
202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3.41亿元,同比增长3.9%;实现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629.76亿元,同比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2.7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亿元;高端铝、装备制造和新型绳网三大制造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75.98%。2024年1—6月,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6亿元,同比增长7.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361.9亿元,同比增长31.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46.7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7亿元;高端铝、装备制造和新型绳网三大制造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75.06%。
(二)企业质态持续提升
2023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6家,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187家,其中中天食品等7家企业营业收入超10亿元,天阳金属等4家企业营业收入超20亿元,元旺电工等2家企业营业收入超100亿元。惠博新材料、国创精密、波涛化纤3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波涛化纤获批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创精密获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截至2023年10月,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5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9家,省市级瞪羚企业1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
(三)创新能级日益提高
2022年,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56家,同比增长24.8%。入库市“小升高”培育库企业27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企业达65家,比2021年净增25家。2023年新增省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6家、工业设计中心15家。截至2023年10月,共有省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5家、工业设计中心56家,泰山产业创新领军人才项目(企业类)4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69.1%。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2%。
(四)两化融合不断深化
积极探索“产业大脑+晨星工厂”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绳网“产业大脑”入选首批省级“产业大脑”建设试点,推动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培育“晨星工厂”28家。企业智改数转不断加速,获批省级数字化车间3家、市级智能工厂3家、市级数字化车间12个,省级数字经济园区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市级5G融合应用示范项目3个。惠博新材料5G创新应用做法获工信部推广。深化“双千兆”网络融合覆盖,累计开通5G基站1475个,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和质量,夯实数字经济支撑底座。
(五)开放合作步伐加快
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以来,我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投资10.5亿元的魏桥创业集团大型一体化成型及PACK总成、投资10亿元的亨通高端铝及铝合金电缆、投资10亿元的创源年产50万吨再生铝合金材料等项目加速落地,累计引进制造业项目34个,总投资达近209.87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7个。
(一)产业链偏短、产品附加值偏低
重点产业集群规模相对较小,上下游拓展不够,仍处于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企业盈利空间有限。比如,铝产业以原铝到铝杆、铝棒、铝锭为主,下游的导线、电缆、汽车轻量化结构件等项目还处于建设阶段。绳网产业以盖土网、安全网为主,海洋网、体育网等新型绳网的研发量产不足。铸造企业多是生产初级零配件,以吨计价,智能机床产能偏小。风电行业有一定的市场规模,但是不具备发电机等风电产业链条核心部件生产能力。
(二)科创投入相对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
企业发展层次总体偏低,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在人才引进、科技研发等方面投入不足,科技研发机构、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相对缺乏,企业产学研合作、企业需求与院校研发融合方面有待加强。初级产品偏多,产业趋同现象明显,终端产品、成套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偏弱。
(三)传统产业占比大,新兴产业发展慢
全县工业经济受地域条件和产业基础影响,主导产业以高端铝、新型绳网、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产业为主,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制造、数字经济、健康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四)企业规模差距大,百花齐放格局未打开
工业总量不够大、质量不够优、发展不够快问题仍较为突出。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家,占全市(全市共1544家)的12%,但营业收入(惠民县营收542.7亿元)仅占全市(全市营收共9954.9亿元)的5.45%。汇宏新材料、绿能热电、元旺电工、国创精密机械4家企业产值占到了全县的61.6%,工业企业有高山,无群峰,骨干企业生产经营稍有波动,就会对全县工业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一企独大”局面存在隐忧。
(五)品牌培育、行业标杆打造上有待加强
企业对品牌认知存在差距,推进品牌建设的力度不够大。“惠民制造”品牌形象不高不亮,产品多以普通产品批量化制造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产品多为贴牌加工,“惠民制造”品牌效益尚未得到市场广泛认同。比如,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绳网品牌较少,缺乏行业龙头企业,行业标准制定成果较少,行业决定性话语权有待加强。
(一)大力发展核心支柱产业集群
发展高端铝业集群。立足当前高端铝产业园产业基础,抢抓滨州市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重大历史机遇,发挥72万吨电解铝产能和50万吨再生铝资源优势,增强产业内部关联度,全力打造汽车轻量化研发制造基地、铝制轻量化材料研发中心。发展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抢抓国创精密机械入选山东省风电产业链联盟链主企业机遇,重点引进风电塔筒、关键核心零部件、配套原材料等补链、强链项目,促进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向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集聚,打造黄河三角洲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世界一流风电城。发展新型绳网产业集群。融入全省雁阵型产业集群集中突破行动,发挥绳网产业规模体量大、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善等优势,支持传统绳网向新型绳网转型,加快向矿山防护、高速防撞、工程护坡、体育健身、深海养殖、航空航天等方向拓展和延伸,推动企业进园发展、规范发展、高端发展,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绳网产业园和绳网产业“中国网都”。
(二)重新构造制造业空间布局
聚力打造“一区三园”。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滨沾博惠”同城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提高汽配风电产业园、高端铝产业园、黄河三角洲特色绳网产业园承载能力。持续提高现有园区承载能力。高标准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供政务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等“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实现“办事不出园”。盘活低效产业用地资源。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分类实施拆除重建、整治提升、功能转型、关停退出等“四个一批”,促进低效企业加快整治提升,实现转型升级。
(三)促进行业主体提质发展
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抓好10亿、50亿、100亿的龙头企业梯队培育,加强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谋划,大力培育和引进“链主”企业。持续完善“招商—落地—服务”系列配套服务,全力打造全产业链条。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聚焦先进制造业细分行业领域,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等优势。
(四)精准招商引资
围绕惠民标志性产业链、产业集群和重要经济增长点,梳理编制重大项目招商数据库,完善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形成“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推进格局。创新招商方式,综合开展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会展招商、基金招商、平台招商和以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强、投资力度大的制造业项目。发挥各类商会组织联系广泛、信息灵通的优势,积极引导惠民县在外企业家成立异地惠民商会,依托异地惠民商会资源,助推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打造招商引资“洼地效应”。
(五)促进制造业品质革命
构筑制造业质量服务体系。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生产组织方式,推动先进质量理念、质量管理模式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完善制造业标准体系。利用山东省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绳网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平台优势,统筹制定一批技术全面、良好衔接的基础性标准,提升绳网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强化“惠民制造”品牌培育。强化惠民制造品牌建设,做好“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惠民”的主轴环节,提升惠民制造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建设一流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让企业享受“一站式”服务。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着力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围绕优化规划用地审批管理、优化项目建设审批管理和提升建设项目管理质效,扎实推进区域综合评估、“多测合一”、并联审批、联合验收等重点难点工作,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全领域全流程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集成办”“免证办”“智能办”“跨域办”“就近办”。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互联网+监管”,使监管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加大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扩大“免申即享”清单,保障各项惠企纾困政策精准落实、直达快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