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民县深入学习落实省委“文旅提质赋能计划”,聚焦“文化品质更好”,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深化文旅融合,抢抓文旅产业复苏回暖机遇,强化政策提振引领,聚力抓项目、促消费、优供给,全县文旅产业强劲复苏、蓬勃向上。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游客人次和旅游消费同比增长超4倍。“民俗游”“夜间游”“演艺游”“乡村游”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热度高于2019年同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成为拉动旅游消费的新引擎,探索走出一条县域文旅融合“惠民路径”,为文旅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惠民经验”。
惠民县文化底蕴深厚,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鲁北首邑”“燕齐门户”之美誉,拥有传承八百年曲艺盛景的胡集书会,记载千年古城民俗民风的惠民泥塑等11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彰显独特的鲁北地域文化。惠民县名人贤达辈出,东方兵学鼻祖兵圣孙武、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等在这里创立思想,涵养大众。解放战争时期是渤海革命老区机关驻地,许多革命前辈在此留下战斗、工作足迹,“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渤海革命老区优良传统与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惠民县文旅资源富集,黄河穿境46.5公里,黄河文化与孙子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境内现有AAAA级景区3家,AAA级景区7家,省级精品文旅名镇2家,省级旅游强镇6家,省级景区化村庄8个。实施一城二核三线四区(一城指“孙子故里·生态惠民”一个城市品牌;二核为孙武古城旅游区、魏集古镇旅游区;三线为沿黄河风情带、沿滨惠大道和沿大济路乡村旅游带;四区指北古城、南黄河、东温泉、西森林四个旅游片区)的旅游发展战略,倾力培植“孙子故里·生态惠民”旅游城市品牌,构建了北部孙武古城文化体验、南部魏集古镇黄河风情、东部温泉康体休闲养生、西部森林公园天然氧吧的全域旅游格局,成功创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三年来,为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惠民县旅游业在用足用好上级支持政策的同时,苦练内功、求新求变,进一步夯实了基础,巩固了优势、积蓄了力量。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第一时间抓住市场复苏“窗口期”和政策“机遇期”,加速项目建设和景区景点提质升级,率先迈出复苏回暖第一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释放新活力、焕发新气象。
(一)坚持全域统筹谋划,塑造文旅融合新格局
强化规划引领。立足惠民资源禀赋实际,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打造“孙子故里·生态惠民”城市品牌为核心,围绕孙武古城旅游区、魏集古镇旅游区和黄河风情带等重点景区,将孙武古城、魏集古镇、鑫诚田园、孙子故里森林公园等景区穿珠成链,推出参观游览、研学实践、休闲养生、娱乐康体等不同种类9条四季主题旅游线路,形成春赏民俗看鲜花、夏观黄河游林海、秋摘桃果研兵法、冬滑冰雪泡温泉的旅游珍珠链。孙子文化体验游、红色文化研学游、田园风光、温泉养生康养游、黄河文化采摘游、亲子娱乐休闲游等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优化。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党政统筹、多部门参与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班,将全域旅游纳入全县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凝聚发展合力,全力开展产业扶持、招商引资、宣传推介等工作,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强化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在项目建设中提供全周期服务保障。以2023年新建“孙武不夜城”项目为例,惠民县围绕用水、用电、用地、用工等实际需求,调配各类资源要素,全力做好保障。同步开辟项目及入驻商户手续办理绿色通道,缔造了从动议协议、到落地建设、到建成投用仅1个月的“惠民速度”。2022年以来,惠民县招引新建、续建文旅项目6个,拟签约项目4个,在谈项目13个。
(二)坚持以需丰富供给,拓展文旅融合新业态
做强孙子文化体验游。延续孙子故里文脉,推动孙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谋划实施总投资19亿元的孙武古城旅游区综合提升项目,建成投用全国首家春秋主题夜间文旅街区——孙武不夜城,推动孙子兵法城、孙武不夜城、武圣园和武定府衙、大寺步行街等项目组团发展。“夜游”项目的错位开发,进一步优化惠民文旅产业结构,“孙武不夜城项目”自投用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52万人次。依托孙子文化研究基地、孙子兵法城体验基地等特色平台,开设孙子兵学主题展馆,打造“孙子文化研学游”“兵学理论研学游”“兵器博物研学游”等精品线路,着力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孙子文化旅游目的地,孙子兵法城入选省级研学游教育实践基地。做优红色文化教育游。深入挖掘渤海区历史遗迹、英烈事迹、先进典型等红色教育资源,高标准打造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归化革命历史纪念馆、兵器博物馆等红色项目,提升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水平。惠民旅游红色线路跻身全省100条经典红色旅游线路,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兵器博物馆成功入选山东省红色研学主题精品线路。推动红色研学跨区合作,与庆云县、商河县等县区结成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联盟,2024年以来,累计接待研学团队350个2.6万人次,红色研学粗具规模。做深黄河文化特色游。实施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工程,推进沿黄绿化提升和生态景观设计,打造白龙湾、五甲杨、齐口等黄河郊野公园,厚植沿黄生态底色。围绕魏集古村落、魏氏庄园、胡集书会传习中心、惠民泥塑非遗展馆等黄河元素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演艺、非遗体验、果蔬采摘、林下休闲、荷塘垂钓、观光美食等旅游项目,推出“黄河+生态旅游”等系列产品,打造独具特色的沿黄风情带。做实农耕文化乡村游。提档升级鑫诚田园综合体、“白鹭的森林”民宿等项目,丰富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新业态,推出梦幻花房、特色民宿田园居舍、鹿小森亲子乐园等载体,打造集现代高效农业、亲子度假、智慧娱乐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五一”期间,策划举办孙子故里森林公园游春集市、蓝莓采摘系列活动,唱响林下花海音乐会,体验喜上“莓”梢采摘乐趣,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拉动旅游消费140余万元,期间民宿连续爆满,供不应求。做亮民俗文化节会游。充分释放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胡集书会、传统工艺大会等文化节会拉动效应,以节会为媒,统筹推出“节会+演艺”“节会+展览”“节会+美食”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活动,将节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如在2023年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期间,举办“两岸一家亲孙子故里情”专场晚会,中国文联、中国视协诸多著名艺术家走进惠民倾情献艺;胡集书会期间,举办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送欢笑”专场演出,曲艺名家们带来一场高水平文化盛宴;人才节期间,连续举办4场“Hi !青春”青年人才音乐会,青年歌手们点燃观众的夏日激情。2024年以来,通过节会举办,吸引游客25万余人次,辐射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购物等消费。
(三)坚持提升服务能级,营造文旅融合新环境
实施基础配套提升工程。扩大国家债券资金、省级专项资金等引领作用,筹集资金5000余万元,开展星级以上酒店、AAA级以上景区旅游公交全覆盖行动,开通3条旅游公交专线,实现县内重点景区“一路游”。实施直通景区的道路畅达重点工程,争取到位资金1.56亿元,构建起“快进、慢游”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引导标识360处,新建、改建旅游厕所35处,定期开展文旅企业、导游业务能力培训,旅游配套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统筹“食住行游购娱”完整体验,拓展旅游服务边界。完善骑行休闲道路、口袋公园、亲子游乐设施、游客休憩设施等场所功能,把具备条件的公共空间打造成为“文旅会客厅”一部分,推动市民、游客主客共享。开展餐饮、住宿、出租车、公交车等涉旅行业专项提升行动,依法依规检查、打击宰客、涨价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提升全县服务行业接待水平。实施市场环境提升工程。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鑫诚、武圣园等传统企业向文旅行业转型,着力打造AAAA级景区、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省级文明旅游示范点,新增休闲旅游特色小镇2个、精品文旅名镇2个、景区化村庄8个、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3星级及以上民宿4家。截至目前,惠民县拥有规上文旅企业6家,锦江之星、如家等连锁酒店10余家,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四)坚持汇聚政策力量,构建文旅融合新机制
打出政策引领“组合拳”。设立产业发展引导资金1000万元,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文旅市场,用“真金白银”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颁布实施《惠民县文旅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关于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文旅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激励性政策文件。争取专项债券资金3.83亿元,推动孙武古城旅游区维护提升等重点工程加快实施。争取到省市无偿资金、股权资金1199.5万元,筹措财政资金450余万元,为相关企业拨付奖补资金600余万元,推出100万元的商品消费券,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刺激消费,保持文旅产业向好态势。落实省市门票减免政策,成功拉动景区及周边综合消费。激活文化消费“动力源”。完善提升博物馆、图书馆、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场馆功能,开发孙子文化主题文创产品,并通过景区平台展销,激发文化消费潜能。加强非遗保护开发,推动“惠民泥塑”等传统手工艺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构建起非遗保护名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四位一体”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建立“山东手造”项目惠民资源库,全县“山东手造”项目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建起“山东手造”项目惠民资源库,全县“山东手造”项目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胡集书会列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惠民县荣膺“中国曲艺之乡”,打造了胡集书会、二月二火把李庙会(惠民泥塑)和孙子文化论坛“两会一论坛”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实现1个县区拥有3个“国字号”品牌。搭建宣传推广“大矩阵”。先后举办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惠民旅游推介会、千家旅行商走进惠民恳谈会、抖音大赛、文创大赛等活动,提升惠民文旅知名度、影响力。借助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策划拍摄《惠民县文旅局长变装“孙子”推荐家乡》等140个短视频,通过数据精准营销,多渠道信息推送,全面宣传孙子故里的文化底蕴和文旅资源,打造本地文旅IP。2023年,累计推送各类文旅信息1000余条,在线互动量达3万余次。搭建“智慧旅游云平台”,设计全县手绘旅游地图,建设全域旅游智慧导览系统,推出线上720度全景沉浸式游景区板块,全面提升了游客文旅体验。
(一)文旅知名度仍需持续提升
惠民县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孙子文化具备唯一属性。但市场端传播力不足,孙子故里旅游城市形象传播不广,知名度不高。文旅产业营销推介投入不足,大型营销推介活动开展较少,主要客源城市营销广告投放较少。旅游策划宣传形式不够丰富、不够立体,《孙子兵法》广为人知,但“兵圣故里在惠民”的关注度与《孙子兵法》地位不相匹配。
(二)文旅发展模式仍需持续丰富
以门票经济为主,景区IP定位没有形成。以自然观光为主导,停留在旅游1.0业态阶段。综合全县文化旅游产品来看,主要景区景点多是人文景区,传统的观光、购物旅游居多,大多为静态性展示,沉浸式项目较少,应用高科技手段打造智慧化、数字化旅游业态方面有较大差距。轻产品开发不足,导致季节性明显,没有形成全季旅游业态。同时,运营管理与市场缺少衔接,与客户需求存在落差。
(三)文旅服务设施仍需持续完善
文旅产业基础设施、市场配套(酒店、餐饮、服务、活动等)有较大升级空间。远来游客交通通达性不足,高铁、航空不够便捷。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高层次管理型人才引进、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提升等也需加大力度。
(一)聚力建设文旅融合新高地
1.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示范地。深挖孙子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富矿”,深化孙武古城等文旅片区打造,深入推进孙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好用好“胡集书会传习中心”、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沿黄观光体验项目,开发“情动老渤海”等精品红色研学项目,锚定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孙子文化旅游目的地、黄河文化体验地、红色文化传承地目标,辐射带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2.打造全省乡村旅游目的地。结合和美乡村建设,深入挖掘农耕文化,逐步推行“一村一景”,推进农文旅融合。到2025年,力争创建1~2个旅游民宿集聚区、3~4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3个精品文旅名镇、10个景区化村庄、3星级以上民宿5家,打造惠民特色民宿品牌。培育10个乡村旅游运营主体,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之路。
3.打造演艺旅游业态集聚地。拓展“演出+旅游”新业态,支持以惠民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为题材的文化艺术创作,促进原创作品登上舞台。鼓励东路梆子、鼓子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节目创意,成为文化旅游品牌演艺节目。将文化演艺作为发展夜经济的重要载体,达到每个旅游景区均有一场主题演艺节目或特色演艺活动,鼓励各类演艺团体依托核心旅游景区开展主题和节庆表演,打造“白天观景、晚上看戏”等沉浸式文旅产品,促进文旅消费。
(二)聚力擦亮“孙子故里·生态惠民”品牌
1.放大节会拉动效应。高标准策划举办文旅节庆活动和赛事活动,在办好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旅游嘉年华、乡村好时节、灯会、庙会、游园会等旅游节庆活动同时,创造条件承办省市大型文体赛事活动,对接承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旅游日启动仪式等旅游现场会,以“赛事活动”凝聚人气,提高“孙子故里·生态惠民”的品牌知名度。
2.强化旅游品牌传播。实施流量网红、大V养成计划。指导景区、酒店、文化企业借助直播平台等营销推介惠民旅游。推出“兵圣孙武的故事”“黄河古堡庄园”“嗨!惠民”“惠民非遗”等特色抖音号,讲好文化旅游故事。利用新媒体策划热点,置顶热点,推介到“惠民不得不看的美景、不得不吃的美食、不得不住的美宿”。举办百名网红达人游惠民活动,定期邀请百名网红达人宣介,提升惠民知名度和美誉度。
3.营造优质旅游环境。完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推动旅行社转型升级,提升导游、讲解员队伍综合素养。倡导文明旅游环境,营造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浓厚氛围。健全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联合执法机制,严守卫生、安全、诚信底线,对旅游市场秩序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推动涉旅行业服务提质。
(三)聚力提升文旅产业新能级
1.开展景区产品提升行动。挖掘景区文化底蕴,加强A级景区动态管理,丰富体验场景、迭代更新产品、拓展综合功能。推进文化故事化,把典故传说、历史事件、名人故事等深度融入景区景点、文创产品和展示体验。推出高等级景区创建新举措,鼓励镇(街道)打造标志性景区景点。加强精品旅游建设,深化沉浸式体验,争创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县、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等。
2.大力推进文旅项目。依托文化“两创”、红色文旅、数字文旅、工业旅游、乡村旅游、黄河文旅、生态旅游、文旅康养等资源,加快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开发,以项目带动投资,以投资推动发展。聚焦重大项目投资、优质景区运营、业态产品开发、文旅综合服务、旅游景区经营权招商等五个方面,加快孙武不夜城、大寺文化休闲街区项目推进。加快县文化中心项目进度,完善城市功能推动产业发展。
3.激发文旅消费活力。实施文化和旅游消费提振行动,落实省市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消费券发放、景区门票减免、主题活动策划等工作,创新突破淡季旅游,大力发展夜间旅游,创建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加强惠民旅游文创产品研发,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步提升。
4.加快发展智慧旅游。推进5G、人工智能、扩展现实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对接“好客山东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推动重点景区门票预约机制建设。联手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打造新媒体矩阵,多点布局惠民文旅热点话题。拓展文旅新场景,将剧本体验、影视研学、体育赛事等融入旅游场景,建设多元化、智慧化特色街区。培育开发数字化文旅体验产品,推动一景区一特色数字项目。
(四)聚力实现旅游基础设施新升级
1.实施“好住惠民”行动。吸引全球连锁酒店品牌入驻,鼓励新建新评、升级改造星级饭店、星级民宿,建设文化、绿色等系列主题饭店。建设、推广民宿发展样板和典型,打造惠民特色民宿品牌。
2.完善“快进慢游”交通网络。精准对接旅游需求,推进交通动能挖潜,及时建设、维护通景公路。全力推进济滨高铁和高商、庆章高速惠民段建设,加快实施乐安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在站点、服务区设立直达景区的惠民旅游公交。加强高铁、车站等旅游集散地的交通设施建设,打通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景区之间连接公路和旅游环线。
3.健全游客服务设施体系。完善提升县内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母婴室等基础设施,让文旅更有“温度”。推动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改造,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节假日和周末免费开放,最大程度满足游客出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