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若想采蜜就不要踢蜂巢

1931年5月7日,纽约市警察局开展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型追捕行动,逮捕臭名昭著的克罗雷。他是个烟酒不沾的清教徒,同时也是个罪恶至极的杀人犯,更是个有名的双枪神枪手。经过几个星期激烈的搜捕,克罗雷终于走投无路了,最后,他逃到了情妇的公寓里展开了决斗。

150多名警察在他藏身的公寓布下了天罗地网,并在公寓房顶上挖了个洞,往屋里扔催泪弹,同时在周围楼房的屋顶上摆满了机关枪。不久之后,警察便与罪犯展开了激烈枪战。克罗雷躲在屋里厚重的沙发后面,不断向警察开枪。这场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据相关估计,有上万群众在周围围观,大家都为能欣赏到这出千载难逢的激战而感到兴奋。

最后,克罗雷终于被警察抓住了。警察总监马路尼说,这位以双枪闻名的神枪手是纽约治安史上罕见的凶犯,他杀人就像切葱,他将被判处死刑!

对自己的这种行为,克罗雷本人有着怎样的感想呢?当警方围剿他藏身的公寓时,发现了克罗雷给自己的亲人留下的一封信,写的时候因伤口流血,信纸上留下了斑斑血迹!克罗雷的信是这样写的:“在我的外表下面,是一颗疲惫的心——那是仁慈的,不愿伤害任何人的心。”

在被捕前夕,克罗雷驾着汽车在长岛一条公路上跟一个女伴调情。这时来了一个警察,走到他停着的汽车旁边说:“请出示你的驾驶执照。”

克罗雷二话不说,突然拔出他的手枪,朝那个警察连开数枪,警察倒地而死。接着克罗雷从容地从汽车里走出来,捡起那个警察的手枪,又朝地上的尸体放了一枪。这就是克罗雷所说的:“在我的外表下面,是一颗疲惫的心——那是仁慈的,不愿伤害任何人的心。”

当克罗雷被判死刑坐上电椅时,他会说“我这是咎由自取”吗?不,他永远不会那么说的,相反,克罗雷最后的一句话是:“我这样做只是为了保护自己!”

可见,穷凶极恶的克罗雷丝毫不觉得自己很坏。

事实上,和克罗雷一样到死都执迷不悟的罪犯,多得数也数不清。我们不妨再听听下面这些话:

“我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人们,使他们获得幸福,过着舒服的日子,而我所得到的只是社会的侮辱和通缉。”

这是美国黑社会的头号人物阿尔·卡彭所说的话,他非但不认为自己是个坏人,反而还振振有词地以为自己是个慈善家——他认为社会误解了他的善行。

达奇·舒兹是纽约最大的流氓,在因内讧而毙命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竟说,他是为群众造福的人。

我曾和星星监狱的负责人华赖·劳斯有过几次通信。他说:“在星星监狱里,几乎没有哪个罪犯承认自己是坏人。他们会告诉你,自己为什么要撬开保险箱,或开枪伤害别人,他们为自己反社会的行为辩护,坚持认为政府不应该把他们囚禁起来。”

不仅是阿尔·卡彭、双枪手克罗雷、达奇·舒兹和监狱的暴徒认为自己很无辜,就是一般的人在面对自己的过错时,态度又能好到哪儿去呢?

已故的沃纳梅克曾这样说:“30年前我就明白了,责备别人是不明智的。其实每个人自己所做的事都很难十全十美,又怎能苛责别人呢?”

沃纳梅克很早就明白了这一点,可是我却在世上生活了30多年后才参透个中奥妙。

批评别人是没有用的,它只会激发别人的防御心理,使其竭力为自己辩护。批评也是危险的,它会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心,严重时还会激起别人的反抗。

著名心理学家B. F. 斯金纳曾通过实验证实:比起因为行为放肆而受罚的动物,那些因为行为良好而受赏的动物,学习各种技巧更快,并且学习效率也更高。他的后期实验表明,人类也是这样。因此,批评不但不能给我们带来持久改变,反而增添了愤恨。

另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汉斯·谢耶也认为:我们越是渴望被称赞,就越是厌恶被指责。

批评所造成的愤恨会削减员工、家人和朋友的士气,而且无法扭转糟糕的局面。

俄克拉荷马州伊尼德的乔治·B. 约翰斯顿是一家机电工程公司的安全督查,他的一个职责是监督工人在工地上有没有戴安全帽。他说,只要看到工人没戴安全帽,他就会用权威的口吻当众朗读规章,并要求他们恪守规定。无疑工人们都会愤恨地接受,但他刚离开工地,他们就又会摘掉帽子。

约翰斯顿决定采取其他办法。此后,他再发现一些工人没戴安全帽时,就会走过去询问是不是帽子戴着别扭,或是大小不合适。然后,他轻松愉快地指点说,帽子是用来保护他们不受伤害的,还告诉他们工作期间要时时戴着帽子。结果工人们都变得遵守规矩,再也没有抱怨,没有愤恨。

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批评别人是毫无效果的。罗斯福和塔夫脱总统那场著名的争论至今还让美国人记忆犹新:这场争论不仅导致了共和党的分裂,让民主党的威尔逊晋升为白宫主人,而且迫使美国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我们不妨简单回溯一下这段史实。

1908年,罗斯福离开白宫,让塔夫脱任总统,自己跑到非洲猎狮子。当他回国后,情形发生了变化,他指责塔夫脱太保守。为了掌控下届总统提名,他组织了进步党。这几乎使共和党滑向了崩溃的边缘。就在那次选举中,塔夫脱和共和党只获得了佛蒙特州和犹他州两个州的赞助,这是共和党历史上的惨败。

罗斯福责备了塔夫脱,可是塔夫脱有没有责备自己呢?当然没有。塔夫脱两眼含着泪水委屈地说:“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我已经尽力了。”

究竟是谁对谁错呢?我不知道,也无须知道。不过我想指出的是,不管罗斯福怎样批评,塔夫脱都不会觉得自己不对。相反,那只会使塔夫脱竭尽全力为自己辩护。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迪伯特唐油田贪污案。这个轰动全美国的事件,使美国人民多年来一直愤愤不平。

贪污事件的主角是哈定总统任命的内务部长阿尔伯特·霍尔。当时霍尔被委派主持政府在爱尔克山的油田出租事宜。那块油田是政府预备未来海军用油的保留地。而霍尔竟然未经招标,径自把这份丰厚的合约给了他的朋友杜海尼,并收了10万美元的贿赂。

接着,霍尔又用高压手段,命令美国海军进驻爱尔克山把附近油井的采油者赶走,以免他们影响爱尔克山的石油产量。这些被武力赶走的同行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们跑进法庭,揭发了爱尔克山油田1亿美元的贪污案。这件事发生后,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几乎使哈定总统的行政系统瘫痪,共和党人的声誉也急遽下降,而位高权重的霍尔也锒铛入狱。

此时,霍尔后悔了吗?不,根本没有!

几年后,胡佛总统在一次公共演讲中暗示,哈定总统的死与一个朋友的出卖有关。当时霍尔的妻子正好在场,听到这话,她立刻从椅子上跳起来,声嘶力竭地叫着:“什么……哈定是被霍尔出卖的?不,我丈夫从未出卖过任何人。即使这间屋子堆满了黄金,也不会诱惑我丈夫做坏事。相反,他是被别人出卖才走向刑场,被钉在十字架上的。”

由此你可以明白,人类的天性是做错事后只会责备别人而绝不会责备自己,任何人都是如此。所以当我们想批评别人时,最好想想阿尔·卡彭、克罗雷和霍尔等人。

批评就像饲养的鸽子,迟早会飞回来的。我们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批评的对象会为自己辩护,并反过来谴责我们。

1865年4月15日,星期六的早上,在一家简陋的公寓的卧室中,被袭击后的林肯虚弱地躺在床上。床铺太小,身材修长的林肯只能斜躺着。房内的煤气灯发出暗淡的光,墙壁上一幅名画的复制品隐约可见。

在林肯即将去世的时候,陆军部长史坦顿感慨地说:“全世界再也没有比躺在这儿的人更完美的了。”

林肯为什么能如此深得人心呢?我花了10年时间研究林肯的一生,并用整整3年的时间写了一部书,书名为《林肯性格的魅力》。

尽管我对林肯的为人处世和家庭生活了如指掌,但我还是对他待人接物的方式进行了具体的研究。难道林肯从来都不批评人吗?不是。他年轻时住在印第安纳州。那时他不但喜欢批评别人,还爱写信嘲笑别人。他往往把写好的东西扔到大街上,使人们很容易发现。其中有一封信,引起了很多人对他的反感。

林肯在伊利诺伊州的春田镇做律师后,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攻击反对他的人,有一次行为影响了他的一生。

1842年秋天,林肯嘲笑一个名叫詹姆斯·席尔斯的自大好斗的爱尔兰政客,他在春田的报纸上写了一封匿名信讽刺他,结果搞得全镇沸沸扬扬。席尔斯一向很自负,这件事使他恼羞成怒,后来,他查出这封信是林肯写的,于是他跳上马,找到林肯,宣布要与他决斗。

林肯虽然很不愿意,但也不好意思拒绝。身高手长的林肯选择了骑兵用的大刀,并向一位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学习刀术。后来幸亏双方监护人的调解,他和席尔斯约定在密西西比河沙滩上举行的这场决斗才不了了之。

那件事让林肯终生难忘。从此以后,林肯再也不写侮辱人的信,再也不讥笑别人了。

美国内战的时候,林肯接连五次委派新将领到波多马克河的第七战场,每次都遭到惨重的失败。林肯失望极了,他怀着沉重的心情独自在屋子里踱步。那时,几乎有一半的美国群众指责这些无能的将领,但林肯却依然保持着平和的态度。他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不要批评别人,免得被别人批评”。

当妻子和身边的人刻薄地批评南方人时,他总是这样说:“不要批评他们,如果在相同的情形下,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的。”

可是,如果说谁最有资格批评别人,那毫无疑问就是林肯了。

1863年7月1日至3日,在盖茨堡爆发了南北两军的激烈战斗。4日晚上,李将军率领南军趁大雨连夜撤退,退到波多马克河。这时,他们才发现河水猛涨,根本无法渡河。背后的北方军队正穷追不舍,南军的情势异常危急。林肯认为这是扭转局势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果断地做出决定,下令让米德将军取消作战会议,立刻追击南军。

谁知米德将军对总统的命令置若罔闻,仍然按原计划召开作战会议,一味耽误时间不说,还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拒绝进攻。没多久,河水逐渐消退,李将军率领部队渡河,扬长而去。

知道这件事后,林肯气愤不已。当着儿子的面,林肯愤怒地说:“上帝啊,开什么玩笑?南军就在眼前……在这种情形下,任何人都能手到擒来,如果是我,早就把他们捉住了。”

在盛怒之下,林肯给米德写了封信。补充一句:在这个年龄段里,林肯是非常克制,措辞非常谨慎的,所以1863年的这封信,可以说是最严厉的斥责了。林肯的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将军:

也许你还不知道放任李将军逃走的严重后果。他已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如果能将他捕获,再加上我们最近的几次胜利,就可以立即结束这场战争。

可是照现在的情形来看,战事将会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既然上次你不能成功地追击李将军,你又怎么能保证再次袭击成功呢?对你,我已经不抱什么幻想了,因为你已经让黄金般的机会逃脱了,这真让我痛心。

亲爱的读者,你们觉得,当米德看到这封信后,会有何感想呢?

不过米德永远也看不到那封信了,因为林肯根本就没有寄出去。这封信是林肯去世后,别人从他的文件中发现的。

据我猜想,林肯在写完这封信后,望着窗外,喃喃自语:

“再想一想,也许我不该这样仓促。对坐在宁静的白宫里的我来说,命令米德发起进攻,是轻而易举的,可是如果当时我在盖茨堡的战场上,像米德一样目睹了太多的血腥场面,也许我就不会急于向李将军进攻了……如果我的个性也像米德一样优柔寡断,那么我可能会做出和他一样的举动。”

“现在事已至此,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如果我寄出这封信,虽然可以消除我的心头之恨,但米德却会感到委屈。引起对方不快还只是小事,万一他盛怒之下,辞去军队的职务,岂不是太可怕了吗?”

于是,林肯最终没有把信发出去。因为林肯从过去的痛苦经历中知道,尖刻的批评是无济于事的。

罗斯福总统曾经说过,在他任总统期间,每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他都会坐在座椅上,仰头望着墙上的林肯肖像,这样问自己:“如果林肯处于我目前的困境之中,他会怎么做呢?”

当我们想批评别人时,不妨看看钞票上的林肯头像,以提醒自己冷静对待。

马克·吐温有时会心情不快、发火,此时如果写信就会满纸火药味儿。有一次,他给使他恼怒的人写下这样的话:见鬼去吧!我等着看你的最后的结果。还有一次,他给一位编辑写信,控诉校稿人试图改动他的拼写和发音。他下命令似的说:“照着我的手稿去排版,让校稿人的意见保留在他那不灵活的脑子里吧。”

写完这些伤人的话后,马克·吐温感觉轻松了很多,但他并未给对方造成什么伤害,因为他的妻子悄悄把信收了起来,没有寄出去。

你想改变他人、改良他人,使他人变得遵规守矩吗?很好!这是一件好事。我绝对赞成。不过,何不先从改变自身开始?很自私地讲,改变自己要比改变他人更能获益。是的,而且这样也不用冒太多风险。孔老夫子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年轻时朝思暮想着自己能出人头地。当时我正准备给一家杂志社写一些关于文坛作家的文章,为了了解美国著名作家戴维斯的写作方法,我特意写了一封信向他本人请教。

在这之前,我曾收到过一封信,信末有一句补充:“信系口述,未经过目。”当时这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写这信的人一定是位日理万机的大人物。于是,在给这位大作家戴维斯写信时,为了吸引他的注意,我特意在后面也补充了这句话。

结果可想而知。戴维斯不仅没给我回信,反而把我的那封信也退了回来,并在下面潦草地写了个批复:“态度之倨傲无以复加。”

是的,我明白自己做错了。但他的这种方式还是让我耿耿于怀。甚至10年后,当我听到戴维斯去世的消息时,我对自己当时所感到的羞辱仍然记忆犹新。

如果你想激起别人一辈子的憎恨,其实很简单,几句尖刻的批评就可以达到目的。

我们与人相处时,应该记住的一点是,我们面对的不是绝对理性的动物,而是感性的动物。批评是一种危险的导火线——一种能使自尊心火药库爆炸的导火线,这种爆炸,有时会置人于死地。

苛刻的批评,曾使英国文坛上最出色但也最敏感的小说家哈代失去继续写作的勇气。尖锐的指责还曾使英国诗人托马斯·查特顿自杀。年轻时拙于人际关系的富兰克林,后来却成为极有外交手腕、知人善任的人才,甚至被任命为美国驻法大使。他成功的秘诀是:“坚决不说别人的坏话,尽量多称赞别人的长处。”

批评、斥责甚至诽谤别人,这是最愚蠢的人都会做的事情,当然,也只有最愚蠢的人才会这么做。

那些具备了优异的品格和自我克制能力的人,都有一颗谅解与宽容的心。英国思想家卡莱尔曾经这样说过:“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知道该怎样对待普通人。”

鲍勃·胡佛是一名著名的飞机试飞员,经常出现在航空展上。《飞行》杂志曾这样报道说:当胡佛驾着飞机从圣地亚哥航空展飞回洛杉矶时,在300英尺的高空上,飞机的两个发动机突然熄火。胡佛灵活操控,最后使飞机安全着陆,机舱里无人伤亡,但机身被严重损伤。

紧急迫降后,胡佛做的第一件事是检查飞机的油箱。就像他所预料的那样,他一贯驾驶的这种二战时期的推进式飞机,这次用的不是汽油,而是喷气式飞机机油。

回到机场后,胡佛要求与那位给他飞机加油的工人见面。那位年轻人对自己犯下的重大失误感到十分痛苦。胡佛走到近前时,他已满脸泪水。他给这架昂贵的飞机造成了惨重损失,还险些夺走3条人命。

你可以想象胡佛有多恼火。你可以预料到这位骄傲的、作风精准的飞行员大骂那位马虎的加油工的情景。然而胡佛没有痛骂加油工,也没有指责他,而是以宽厚的臂膀拥抱住这位工人,说道:“我相信你不会再犯这种错误。明天你就来为我的F-51服务吧。”

一般父母都会批评自己的子女。你觉得我会说:“不要。”但是,我不说“不要”,我会说:“请你批评他们之前,读一下美国的一篇经典美文——《爸爸忘了》。”这篇文章最早登载在《人民之家杂志》的卷首。征得作者许可,我们在这里重现《读者文摘》里的浓缩版。

《爸爸忘了》是心灵刹那的真诚感动,打动了很多读者。这篇简短有力的文章,是读者永远的挚爱。就像它的作者W. 利文斯顿·拉尼德说的:“它发表之后,就被全国成百上千家杂志、出版社和报刊刊载。它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我已经授权,学校、教堂和演讲厅都可以使用它。它无数次地出现于广播电视节目中。更难以置信的是,大学的期刊和中学的杂志也曾刊用它。有时,一篇简短的文章竟然能够奇迹般地蹿红。《爸爸忘了》便是这样一个例子。”

爸爸忘了

W. 利文斯顿·拉尼德

孩子,好好地听着:

你的小手放在腮上,金色的鬈发贴在微微出汗的额上。此时,你已经甜甜地睡去了,爸爸悄悄地在你床前坐下。刚才我独自在书房里看报时,心中突然涌起一阵苦闷的懊悔。现在,我怀着负罪的心情来到你的身边。

爸爸在反省:在过去的日子里,爸爸对你太苛刻了。在上学之前,你常在擦脸后把毛巾一丢,或者皮鞋没有擦亮就走了。就为这点小事,我经常对你大发雷霆。

吃早饭时,我也时常挑你的毛病。不是责怪你把盘子打翻了,就是责怪你吃得太快,要不就是在面包上涂的奶油太多,等等。有时候,你正在外面愉快地玩耍,爸爸要去上班时,你会停下来亲切地向我告别。可是,由于爸爸当时急着上班,所以总是不耐烦地催你回去看家。

每天就这样重复着。

要是我回到家里,发现你正跪在地上玩弹珠,脚上穿的长筒袜又磨出了好几个洞,我就会立刻把你捉回去,让你在朋友面前丢脸,然后痛骂你一顿:“你知不知道袜子有多贵,如果要你花自己的钱去买,看你还懂不懂得去珍惜。”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凶狠地指责你。现在,爸爸一回想起来就觉得惭愧!

有时,爸爸在书房里看报时,你怀着悲伤的心情,怯怯地在门口踌躇着,猛然间我抬头时发现了你,对你又是一声吆喝:“你来这儿干什么?”

你一句话也没说,飞也似的跑了过来,用一双小手紧紧地搂住我的脖子,亲了又亲。这时候,你那双小手充满了上帝赐予的亲情,使我不觉也感受到那一片似鲜花般的亲情开放在你我的心田。对这一突然的举动,我一时还没反应过来,你马上又蹦蹦跳跳地跑上楼去了。

孩子,你离开以后,一种不安的自责油然而生,手中的报纸也不知不觉地滑落在地上。

爸爸整天对你抱怨、责骂,难道这就是我对自己的孩子所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吗?绝对不是!爸爸不是不疼你,只是我对你的期望太高了,一直把你当成大人来看待,一直在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你。

而事实上,你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小小的心灵,如同初升的太阳一般照亮着大家。你真挚的感情,从你的拥抱中表露无遗,也唤醒了爸爸的良知。孩子,是我错了,在这寂静的夜里,我来到你的床前,懊悔地跪了下来。

这是一种小小的忏悔,我知道,要是平时我对你说这些话,你一定会觉得奇怪,不会理解我的心情。但是,从明天起,我要做一位和蔼可亲的爸爸,陪你玩儿,也陪你哭。若是实在忍不住要开口骂你时,我也会咬住自己的舌头,并随时提醒自己:“他只是一个小孩子罢了!”

以前,我一直将你看成一个成人。现在,看到你瘦小的身体蜷缩在小床上,疲倦地睡熟了,我才突然发现你还是一个年幼的孩子。过去我对你有着很高的要求。你不会怪爸爸吧,我亲爱的孩子!……

让我们努力去原谅他人,不再苛责他人!让我们努力去思考他人做事的原因。这比苛责他人要更有益、有趣,还能够激发人的慈悲心和宽容力。“了解众生,为的是谅解一切。”

正如英国大文豪约翰博士所说:“上帝在末日到来之前,都不会去批评别人!”那么,作为普通人的你又何必去批评别人呢?

第1个原则:不批评、不苛责、不怨恨。 FRxcWu3j25esLguHcDYohgy0ysUGoH8dV4R31fjl//NnqHZrDn1ML4c6bylLlyR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