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写作,就像大学里的教学,是社会学家保罗·特罗勒尔(Paul R.Trowler)所说的“反复的实践”,是大多数高校教师“习惯性并且不假思索”的常规工作之一,他们很少思考要怎样或为什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写作:“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我们在这里做事的方式。”
近年来,随着美国“未来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和其他地方各种教师执教资格证书制度的施行,对教师的教学法培训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件新奇的事情。然而,许多学界新人仍然会遇到20年前我所面对的以下这种情况的某个版本。那时我刚获得博士学位,当我走进新系科,立刻就收到第一年被指派讲授的课程的一张列表。没有受过教学法的培训,也没有明确制定的教学原则可遵循,我胡拼乱凑弄出来的课程,看起来和我在本科时学习的课程相差无几,这些课程当初是如何教授给我的,我就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教授给我的学生,包括讲义结构和考试卷子在内。我偶尔会在系里看一看,看看我的同事都在忙些什么。让我感到安慰的是,他们的做法与我的基本上如出一辙。直到多年以后,我才发现在我的大学图书馆里,好多以学生为出发点的教学法和课程设计等相关主题的书籍一排排地摆放在那里。如果我早知道有这些书该多好,它们本来能够助我一臂之力,让我成为一名更勤于反省、更见多识广、更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学术写作也是如此。对于大多数学者而言,关于如何“像历史学家一样”或“像生物学家一样”写作的正规训练,即便真有,也是从博士学位开始到博士学位结束。在我们余下的职业生涯中,我们只有三个主要的指导来源可以依靠:回忆导师关于何为好文章的谆谆教导,如果还记得起来的话;同行对我们的文章偶尔给予的反馈;在我们渴望发表文章的学术期刊上最近刊载的文章范例。这三者都倾向于保守。导师通常主张谨慎的风格,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学术文章中展现对学科规范的掌握,不要冲撞学科边界。同样,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往往更热衷于自我克隆,而不是真正的创新或放权。而同行评议期刊会提供一堆文体风格模板,最好的不过是四平八稳,最坏的简直就是捣乱破坏。即使是最负盛名的国际学术期刊也可能刊登术语泛滥、结构混乱、论证草率、语法欠准的文章。那些通过模仿来学习写作的学者几乎不可避免地染上同样的坏习惯。
毋庸置疑,一些学者最终成为优秀的教师,尽管他们缺少高等教育教学方面的正规训练;同样的道理,一些研究者战胜各种不利条件,最终成长为优秀的写作者;还有一些研究者甚至可能幸运地与合著者、导师或编辑一起合作,后者会将这些研究者的写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而不是建议他们仅仅撰写一些安全、“聊可发表的”东西。然而,高级研究者确实也会求助于已出版的写作指南,将之作为学习和提升写作的资源,但这种情况极其少见。我是如何得知这一点的?我曾与数百位学者谈及他们的学术写作工作,只有少数人提到说,他们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或之后曾把写作方面的书作为他们学习写作的一个重要资源。
如果学者阅读这类书并遵从了书中的指导,那么今天的学术写作领域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我好奇地想要做一个测试,看看在学术风格指南提出的建议与学术出版物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怎样的差距。于是我聘请了一名研究助理,对最近出版的、以诸多学科的学术写作者为目标读者的书籍做一个加注释的分类。最初的数据库搜索产生了500多个条目,我们将这一书单筛减为100本写作指南,其中大多数书针对高级学者,也就是研究生和教员。该书单还包括10多本通用的风格指南,人们可以在学术书籍的书架上看到它们,如公认的经典名著,威廉·斯特伦克(William Strunk)和E.B.怀特(E.B.White)的《风格的要素》( The Elements of Style ),高尔斯(Gowers)的《简明的语言》(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理查德·A.拉纳姆(Richard A.Lanham)的《散文的修改》( Revising Prose )以及约瑟夫·M.威廉姆斯(Joseph M.Williams)的《风格:写作的清晰与优雅》( Style: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 )。
在经过筛选的100种样本图书中,只有17%是专门针对大学教师的,这是一个重要的统计数字——显然,大多数出版商没有把博士生之后的学者当作写作指南类图书的一个有活力的市场,这类图书中的绝大多数(69%)的目标读者是研究生和/或高年级的本科生,少数(8%)面向接受过学术训练的专业人士,如美术和音乐评论家、律师以及工程师。这些图书主题广泛,涵盖了从语法和词法的基本知识到写作的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如何克服文思枯竭的瓶颈,如何与论文导师相处,如何建立写作小组)。我们特别关注了这些图书的作者对于我这本书中所探讨的文体风格原则与技巧都说了些什么。在这些话题中,仅有两个——清晰和结构——证明是非常普遍地受到了关注,在我们调查的书籍中,超过80%都有对它们的讨论。不到一半的图书提到了其他几个重要的“风格要素”,例如,具体的语言和为吸引读者而设计的开头,因此在这儿暂不讨论。在文体风格的6个重要方面,所有指南给学术写作者提出的建议基本上是一致的(见图3.1)。
图3.1 12种优秀写作风格被允许/鼓励或禁止/劝阻在高级学术写作风格指南中所占百分比(n=100)
·清晰、连贯、简洁:努力写出清晰、连贯和简洁的句子(大多数写作风格指南都以某种形式提到了这3个要素;100本指南中只有2本明确地反对这3个要素)。
·简短或混合长度的句子:用简短而简单的句子,或通过长句与短句的交替使用来变换节奏。
·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华丽、浮夸、古文化用语或废话。
·精确:避免含糊不清和不精确。
·主动式动词:避免或少用被动式动词结构;主动式动词应该占大多数。
·讲故事:创作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然而,在其他6个方面,这些指南却提供了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的建议。
·人称代词:学术写作者应该还是不应该使用“我”和“我们”?
·谨慎使用行话和术语:学术写作者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学科术语,还是应该完全避免使用学科术语?
·个人化表达:学术写作者应该还是不应该在文章中使用个人化表达?例如,作者通过个人轶事、情绪反应、自我反思的评论表现个人语言特色。
·创造性表达:学术写作者应该使用比喻性语言和其他“创意性”的风格技巧,还是应该避免创意性表达?
·非标准结构:文章和论文应该永远遵循传统的结构,还是应该允许另类的实验性的结构?
·引人入胜的标题:学术文章的标题应该是好玩有趣和煽情吸睛的,还是应该仅限于提供信息?
从这些不同的结果中,我得出两个互补的结论:一方面,所有指南对前6项近乎一致的建议表明,有某些不容商榷的原则,所有的学术写作者得到的劝告都是应该遵循它们(在我的研究中,最糟糕的调查结果之一是这些原则被提倡的多、被实践的少);另一方面,这些指南在诸如代词使用、结构和标题等方面的建议各不相同,这种矛盾性提醒我们,学术写作是一项多么复杂和棘手的工作,尤其是对于仍在努力确立清晰学术身份且处在职业生涯初期的研究者。
偶尔,这些写作指南给出的建议也在不同学科领域出现意料之中的分歧,例如,84%的自然科学领域的写作指南推荐遵循文章和论文的标准结构,而只有52%的人文学科领域的写作指南推荐这样做。然而,在大多数文体问题上,这些学科本身就存在分歧。例如,大多数指南(55%)提倡使用人称代词,但在每一个学科类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一般学科)中都至少有几本指南告诫我们不要使用“我”或“我们”。同样地,43%的指南推荐创意性的表达形式,如使用比喻或非学术的语言,但有9%的指南(每个大学科类别中有一本或更多)警告我们在学术写作中不要使用创意性表达。那么,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更让人困惑的是,这些文体风格指南本身在学术语体和文体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大约三分之一(38%)的指南使用了一种以复杂的句法、语言和抽象或理论性的观点为特征的学术语体;近一半(44%)的指南保持一种大体上正式但又“通俗易懂的语言”基调;剩余的(18%)采用了一种更具有创造性或更加口语化的文体风格。这三种语体中的每一种都相当均匀地分布于不同的学科类别,这表明无论是恪守常规还是大胆创新都没有在任何学术领域占据垄断地位。在划归“创造性或口语化”一边的指南中,作者使用隐喻、文字游戏、幽默、个人轶事、实验性的结构以及许多其他文体风格技巧来吸引并指导他们的读者。相比之下,在划归“学术性”一边的指南中,文字往往更具学术性。
在被调查的风格指南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指南是通过间接建议和举例说明来提出指导的,而不是通过“你必须”或“你应该”这样的直接命令。然而,也有少数指南明确地突出强调选择的原则。史蒂芬·派恩(Stephen Pyne)记录了文体风格的许多不同选择,非常适用于人文学科领域自信的文体家们,例如,他指出:“使用口语化的语言不利于学术论证,令人感觉牛头不对马嘴,甚至是对学术论证的蔑视;同样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文绉绉的语言也不合时宜……而且任何事情都应分时间和场合。少量的大白话起到的作用就像机器螺栓上的双垫圈,让零部件流畅运转而不卡壳。”帕特·弗朗西斯(Pat Francis)把艺术创造与写作相结合,将创意素材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如素描、照片、拼贴画、明信片、非常规的留白、日记条目、诗歌、文字游戏,并设计出一些训练方法来帮助艺术学科的研究者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林恩·尼加德(Lynn Nygaard)讨论了一些认识论问题,如客观性、表达论、个性和透明度,将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视角综合起来,这在以科学家为主要目标读者的书籍中还是比较罕见的。罗伯特·戈尔达伯特(Robert Goldbort)对科学写作给出了一个清晰、易懂的解释,包括科学写作的历史和公众对科学作家的态度;罗伯特承认并鼓励不拘一格的多样风格,而不是要求遵守一套严格僵硬的规则。安吉拉·索迪(Angela Thody)不仅讨论了数据收集、出版和演示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大肆宣扬采用另类甚至完全实验性的研究模式。霍华德·贝克尔(Howard Becker)对学术界的写作文化进行了剖析,纠正了人们对写作过程的普遍误解,详述了常见的写作恐惧症,并针对出版风险的磋商谈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最后还有史蒂芬·布朗(Stephen Brown),他分别运用读者反应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解构主义、生物诗学和精神分析等批判性视角,分析了营销领域5位重要作家的作品,他通过在学术写作方面的新颖写作方法,积极地抵制他所说的大多数学术话语中的“千篇一律的规则”。
这几位作者都清晰地表现了我的样本中所有指南的内容。总体上看,通过他们之间诸多相互冲突的观点,隐晦地证明了这样一点:学术写作是一个作出明智选择的过程,而不是遵循严格规则的过程。是的,某些领域的学者比其他领域的人有更多的自由,能够选择与学科规则相悖的文体风格。传统的风格惯例仍然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但是,即使在看起来最僵化刻板的情形下——例如,在所有研究报告都必须符合一个刚性的结构模板的期刊上——作者仍然能够决定是写清晰、简洁、充满活力的句子,还是晦涩难懂、复杂深奥、被动语态的句子。自然科学家可以选择使用主动语态的动词,社会科学家可以选择运用个人化的表达,人文学科的学者可以选择避开学科术语。针对令人麻木不觉、一味顺从和被惰性役使的力量,明智的选择是时尚作家最好的武器。
文化演化论的支持者彼得·理查森(Peter Richerson)和罗伯特·博伊德(Robert Boyd)观察到,人类倾向于“模仿任何特定文化行为的常见类型”:看周围的人做什么,我们就和他们做一样的,而不会停下来问问为什么。然而,偶尔我们会被劝导去“模仿成功者”,例如,根据一位著名厨师的建议改变我们的烹饪风格。理查森和博伊德指出,只有当“一些个人通过某种形式的学习来改善自己的行为,而其他人通过模仿获得这些人改善了的行为”的时候,文化才得以发展。对于学术写作者来说,这个论证的含义显而易见:我们可以继续“模仿学术文章的常见类型”,不断地复制现存者;我们也可以“模仿成功者”,采用杰出同行的文体风格策略;我们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学习形式”——阅读、思考、实验——把我们自己的学术研究引入新的发展方向。但反过来,我们也可能成为开拓者,我们的学术文章将被他人所模仿。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会讨论不同学科的学者为吸引读者、鼓励读者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技巧。标题为“风格要点”的标注散见于全书各处,对引为榜样的作者的文章加以诠释,这些文章是该作者所在学科的同行推荐给我的。在从100多位推荐作者的最初名单中进行挑选的过程中,我试图让样本文章的学科范围和文章的类型广泛一些:文章不仅选自期刊,也选自书籍;不仅来自高度专业化的出版物,也来自面向更广泛读者的出版物;不仅有传统文体风格的文章,也有刻意创新的著作。肯定地说,有些读者能够说出许多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仿效的其他作者。
除了我这里介绍的风格优秀的写作者,我鼓励你从你个人最喜爱的作者那里获得方法和启示。通过模仿成功者,把他们的技能变成我们自己的技能。我们可以共同努力,把平庸的学术文章变为真正值得一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