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手拈来一本关于高效写作的指南,翻翻看,你会发现什么?它很可能是威廉·斯特伦克(William Strunk)和E.B.怀特(E.B.White)在一个多世纪前所著的经典著作《风格的要素》( The Elements of Style )所提供的建议的某个翻版:总是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即使在表述复杂观念的时候;通过例子、插图和趣闻轶事来吸引读者;避免晦涩的专业术语;变换用词、改变句子长短和引用格式;尽量选择主动语态和具体名词;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和非凡的气魄进行写作。
再随意抄起一本任一学术领域的同行评议期刊,你又会发现什么?文章是不是缺少情趣、枯燥乏味,充斥着专业术语,语言抽象?这样的文风忽视甚至违背了上面列举的大部分建议。在大多数读者公认的好文章与学者通常撰写发表的作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所说的差距不是体现在期刊编辑提出的各种强制性的形式约束方面(文章长度、引用格式等),而是指更深层、更隐蔽的某种千篇一律、不着边际的故弄玄虚和行文的转弯抹角(换句话说,爱用大词,句子乏味)。E.B.怀特,这位伟大的文体大师,借他笔下的角色蜘蛛夏洛特解释了从苍蝇身上吮吸血液的精妙艺术。
“首先,”夏洛特说,“我向他悄悄靠过去。”她头朝前向苍蝇扑下去……“接着,我要把他包起来。”她抓住苍蝇,往他身上缠了几道黑丝线,一圈一圈的丝线越绕越密,直到裹得苍蝇一动也不能动……“现在我要把他弄晕,这样他就会觉得舒服点儿了。”她咬了苍蝇一口。“他现在毫无知觉了。”
用“读者”替换那只苍蝇,用“学术写作风格”替换那些丝线,你就能相当准确地了解学术写作者是如何才能让他们的“猎物”——读者动心的。
几年前,我受邀去给一群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讲一堂高等教育教学法的课,那时我动了写作这本书的念头。搜罗相关的阅读材料时,我很快发现,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上充斥着一种风格的文章,作为受过训练的文学学者,我觉得这些文章几乎不堪卒读。起初,我把这种情况归咎于自己对这一领域的无知和缺乏背景知识。但是,来参加我的课程的学者来自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美术、历史、法律、医学、音乐和人口健康学等诸多不同学科。很快,他们证实了这种令我疑惑的感觉,坦率地说,大部分可以查阅到的关于高等教育教学的文章都写得非常糟糕。我们没有从这些文章中收获新的见解,而是发现自己在费力地试图理解这样的句子:
在这项研究中,我试图确定并分析利益相关方关于成员资格话题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可以在关于是否向无证移民分配州内学费福利的规范性争论中加以考虑。
或者这样的句子:
本文通过符号互动主义的视角,分析了作为专业学术管理人员为维护其独特身份而进行的“身份工作”。
又或者这样的句子(讽刺的是,这个句子选自一篇关于如何提高学术写作的文章):
目前人们对文本在知识生产和学生学习中的中心地位的理解与以效率和能力建设为名的政策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之间,鲜见有效的概念性联系。
每一次我都发现,我的求知欲被无谓的教育学的术语和迂回曲折的句式所挫败。
我开始感到疑惑,是高等教育期刊独享索然无趣之文章,还是这些文章只不过是所有学术文章的巨大冰山之一角?无须久等,答案就得到了确认:在所有学术领域同行评审的重要期刊中,不难发现与此类似的晦涩难懂、庞杂冗长的句子——不仅在社会科学领域,而且在各种人文学科,如历史、哲学,甚至我所在的文学研究等学科领域,而这些学科中的学者无不为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而洋洋自得。我不禁问自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学者都受过严格的训练来撰写抽象、费解的句子?难道有一本指导毕业生学习写作的指南,上面写着“不准写得清晰,也不准写得简洁”?或者“你的文章不得有个性化的表达或给人带来快乐”?又或者“不准展现思想或表达不能具有独创性”?我的同行真的喜欢阅读这种东西吗?
在所有学科中,关于学术话语的研究性文章已经是蔚为大观,其中以学者的著述居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中的大多数都是在复制,而不是在创新。例如,肯·海兰德(Ken Hyland)在他那本开拓性的著作《学科话语:学术写作中的社会互动》( 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中,考查了来自8个学科的5种体裁的1400个文本,对于各种学术文体(研究通讯、书评、摘要等)如何建构和交流学科知识提出了引人入胜的洞见。海兰德自己的文风反映出他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家,尤其是一名语言学家的训练有素:
Such practices cannot,of course,be seen as entirely determined;as language users are not simply passive recipients of textual effects,but the impact of citation choices clearly lies in their cognitive and cultural value to a community,and each repetition helps to instantiate and reproduce these conventions.
当然,这种做法不能被看作是完全确定了的,因为语言使用者不仅是文本影响效果的被动接受者,引文选择的影响显然在于他们对一个社会在认知上和文化上的价值观念,而且每一次的重复都有助于实例化和重现这些约定。
请注意动词的被动结构(be seen)、学科术语(instantiate)、带介词的短语(of textual effects,of citation,in their value,to a community)、多个抽象名词(practices,recipients,effects,impact,value,community,repetition,conventions),以及几乎消除了人的活动(句子中没有人出现)。海兰德关于学科话语的论述受到了学科规范的影响,这种规范坚持认为,学术文章必须是平淡无味、客观冷静、满纸抽象的语言。
然而,常识告诉我们的却有所不同。实际上,已经面世的许多优秀学术写作指南的作者也持不同观点,这些著作中有一些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例如,威廉·津瑟(William Zinsser)把“人文关怀”和“温暖”看作是具有影响力的非虚构写作的两个最重要的品质;约瑟夫·M.威廉姆斯(Joseph M.Williams)认为,我们“对读者负有道德上的责任,应该写出语言严谨准确、描述细致入微的文字”;彼得·埃尔伯(Peter Elbow)极力主张,学术写作者应该把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综合起来,构建具有说服力的论证;理查德·A.拉纳姆(Richard A.Lanham)提出了多种方法来撇掉肥腻句子中的油脂(有效处理起润色、点缀作用的句子);霍华德·S.贝克尔(Howard S.Becker)建议学术界的学徒要抵抗所谓的“上等”写作(即在学术上装腔作势)的诱惑;斯特伦克和怀特提醒我们,要把读者想象成“在沼泽中挣扎的人”,他会感谢我们把他尽快拽到坚实的地面上。许多学者经常把这些书籍布置给学生研读,但他们自己却忽视了其中的建议,或许是因为这样的常识性原则在他们看来太过普通,或者这些原则过于接近新闻写作的原则,所以不能应用于他们自己的写作之中。
那么,大学为什么粗制滥造出如此之多的味同嚼蜡、千篇一律的文章?大学可是致力于培养创造力、进行研究创新、开展学院间交换、追求卓越标准、为多样化和不断创新的学生提供教育的机构啊!1993年,《纽约时报书评》(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与教授共舞》( Dancing with Professors )的文章,现在它被认为是一篇经典之作。在这篇文章中,帕特里夏·内尔森·里默利克(Patricia Nelson Limerick)把学者比喻为被铁丝绑到树枝上的秃鹫,并且它们也已经习惯于相信自己不能自由飞翔,即使最后铁丝被拉出来了。她总结道:
我认为,教授并不是为了严格要求而把冗长乏味的文章标准强加给学生;他们要求枯燥,是因为他们认为枯燥符合学生的最大利益;教授笃信单调无趣的写作风格是一种学术生存技能,因为他们认为这正是编辑——学术期刊的编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想要的。这个观点就是一个连锁的错误信息和相互误解,每个人都认为对方是需要枯燥乏味文风的那个人。
其他的解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有的从同情角度(学术江湖竞争惨烈,而文风统一能够确保一定程度上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出发,有的从社会政治视角(我们为之工作的社会组织要求高生产率,这反过来助长了草率的写作)考量,有的从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学习适当的学科话语,而模仿是最简单的方法)出发,有的从阴谋论的视角(术语的作用像是一种暗号,是向同行发出信号,告诉对方我们同属一个业内人士精英俱乐部)来解释。
但是,我想在这本书里讨论的问题并不是学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文章,而是如何改善这种情况。本书包括了4个方面的研究。首先,作为起始点,我邀请来自不同学科的70多名学者来描述他们各自领域的“优美的学术写作”的特点,他们的回应清晰详尽,见解独到,而且出奇地一致。我的同事告诉我:文风优美的学者会清晰而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思想;创作优雅的、精心构思的句子;表现出一种充满活力、专心致志甚至富有激情的感觉;吸引并留住读者;讲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避免使用行话术语,除非这个术语对于论证至关重要;令读者享受审美的愉悦和获取知识的快乐;用独创性、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写作。
接下来,我对100多位可引为榜样的作者的著作和文章进行分析,这些作者是与他们在同一学科的同人推荐给我的。这些文风优美的学术写作者中的大多数确实用作品证明了上面所述的标准。但是,我发现他们虽然实现了那些抽象目标,如吸引力、愉悦感和文采,但并不是通过才华和雄辩的神秘施展(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他们都是才华横溢、雄辩滔滔的学者),而是通过运用一些非常明确、具体、通用的技巧。例如,我注意到他们经常运用下面这些技巧:
➢有趣的、引人注目的标题和副标题;
➢第一人称的轶事或插入语,展现作者本人,赋予文本个人色彩;
➢引人入胜的开篇段落,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剖析一个难题,或者通过其他手段抓住读者;
➢使用具体名词(而不是名词化的抽象词语)、主动语态、有活力的动词;
➢使用很多例子,尤其在解释抽象概念的时候;
➢除了通常的Excel生成的饼图和柱状图之外,使用直观的图解(如照片、原稿影印件、图画、图表和复制图);
➢广泛地参考引用学术的、文学的和历史的原始资料,表明作者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外都有广泛的阅读和与同行的商讨;
➢幽默,不管是直截了当的,还是低调含蓄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证实了文风优美的学术写作者不仅在他们的通常面向非专业读者的著作中使用了这些技巧,而且在针对学科同人的同行评议文章中也遵循了这些技巧。
在研究的第三阶段,我建立了一个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领域的1000篇学术文章的数据库,在医学、进化生物学、计算机科学、高等教育、心理学、人类学、法学、哲学、历史学和文学研究这10个学科中选取100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文章。这个数据库在丰富多样的学科所蕴藏的学术资料中仅仅是九牛一毛。尽管如此,我的数据库依然为当代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概貌。我用它不仅找到了引人入胜或令人震惊的学术文章的真实范例,同时也深入探究了关于学术写作风格及其现状的具体问题。例如,每一门学科中有多少篇文章含有第一人称代词(“我”或者“我们”),有多少篇文章以故事、轶事、问题、引语或其他叙事悬念作为开头,有多少篇文章出现抽象名词的百分比异常高或异常低,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本书中都做了总结性回答。
最后,为了弄清学术写作的真实情形与给学术新手的建议是否符合,我分析了最新出版的100篇写作指南,其中大部分是针对博士或更高层次研究人员的。该研究结果会在第三章中详细描述。简而言之,我发现这些写作指南在风格的某些方面(如要求清晰和简明)提供了几乎一致的建议,但在其他方面(如代词的用法和结构)存在相互冲突的建议。对于那些追求文章更具吸引力、写作更大胆的学者,这些指南中不乏有用的建议和鼓励。然而,他们也会发现,优美的学术写作是一项复杂且常常自相矛盾的工作,正如斯特伦克和怀特所说:
对于风格,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对于如何写出优美的文章,没有绝对可靠的指南;对于一个思维清晰的人,不能担保他一定能写得清晰;没有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所有的门;对于年轻作家来说,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来帮助他们确定方向,因为他们经常发现,指引自己方向的星星也处于运动之中,这可真是令人不安啊!
学者只有意识到这些变幻无常,才能开始对自己的写作独立地做出明智的决策。
总的来说,我的研究画出了学术世界的一幅地图。在这个世界里,对冗长赘述、僵硬呆板、词语乏力的学术文风明确表示拥护的人,即使有,也寥寥无几,但是这种学术文风有着数量庞大的践行者。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所有人都有能力通过一篇一篇的文章来改变这幅地图的轮廓——只要我们选择这样去做。
接下来的几章为两种类型的学术写作者服务:一种是希望总是能写出引人入胜、浅显易懂的文章的写作者;另一种是选择偶尔跨过分界线的写作者。科研工作者的技术报告、分析哲学家高深莫测的辩论、后结构主义理论家复杂费解的思考,总是会在世界上有其一席之地。它们每一种都服务于一个有价值的思想目标,尽管读者面受到限制,但是它们仍然会获得一些人的欣赏。然而,所有的学者都一定需要与更广泛的读者互动,至少在某些情况下需要。例如,在向拨款决策机构、大学推广委员会、部门同事、本科学生或非学术性公共组织的成员等描述自己工作的时候。在本书第二部分“优美文风的要素”中,我概述了一些策略和技巧,甚至能够帮助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研究者与不懂他们独特学科术语的读者进行交流。虽然这本书的重点在“优美的学术写作”,但这些技巧应用于公共演讲领域也可以收到同样良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人能完全量化风格,就像时尚的着装,优美的写作永远都是个人才能和品位的问题。此外,写作风格也会因为内容、目的和读者定位的不同而大相径庭。你不会期望穿着同样的衣服冬天去阿拉斯加,夏天去西班牙,也不会以同一身行头出席盛装舞会和参加体育比赛。尽管如此,这本书还是反映了我的一个建立在大量研究数据之上的理念——优美的学术写作的基本原则确实可以被描述、仿效和传授。也许这些原则中最重要的是自决原则:优美文风的写作者笃信,学术写作就像学术思想一样,不应受制于传统风格条条框框的束缚。就像里默利克的秃鹫一样,即使曾经羁绊它们的铁丝早已被斩断,它们仍然害怕自由飞翔。许多写作者缺乏信心,不能摆脱他们学科话语的规则,他们将之视为铁律,当然这种认知经常是错误的。
这本书将像最高效的老师教学一样,立竿见影,让学者能够著书立说,文思泉涌,激情洋溢,充满勇气,技巧卓越,风格独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