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学校教育开始,一直到职业教育培训,很多老师都要求学生“认真审题”,但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认真审题”。公考培训也是一样,几乎没有“审题”教学,只有“读题”教学,辅导老师把题目读一遍,强调几个关键词,似乎就是审题了。审题不等于看题、读题。“审”有详细、周密之意,《辞海》对“审”的解释,还包含了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的意思。可见,只看题、只读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想”题,而且要想得细、想得深、想得准。
对小学生而言,需要“认识题目”,明白题目所问是什么;对初中生而言,需要“理解题目”,明白题目和所学知识的关系;对成年人而言,需要的是“读懂题目”,要明白题目的意义所在。
比如,2021年国考申论地市级的第四题:根据给定资料4,对Z市人行道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解决建议。
可以“读到”,此题一题两问,一要梳理问题,二要提出解决建议。材料范围是给定资料4,对象是Z市人行道。除此之外,还能“想到”什么呢?
仔细读题,会发现题目要求“梳理”问题,而不是归纳问题、概括问题、分析问题。请注意, 如果题目要求归纳问题,往往需要对给定资料中零散的答题信息进行合并;如果题目要求概括问题,往往需要对给定资料中具体的答题内容进行精简;如果题目要求分析问题,往往需要调动逻辑思维对给定资料提供的答题素材重新整理。
那么,该如何理解此处要求的“梳理”呢?梳理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用梳子整理,这就像是说,问题好像“一团乱麻”,考生的任务是把“一团乱麻”拆解开。
材料中有这样一段——
常六路的一栋商务楼门前,不少自行车和电动车杂乱无章地停放在人行道上。“这边的人行道本来就窄,被自行车和电动车占用后,行人通过非常困难,有些人索性走到了非机动车道上,很不安全。”市民杜先生说。“这里没有明显的禁停标志,周围也没有其他可以停放电动车的地方,为图方便,我就将车停在这儿了。”市民韩先生说。记者发现,商场、写字楼、地铁出入口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附近的人行道被非机动车占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从这段话里能梳理什么呢?这就需要在读懂给定资料的基础上,化繁为简提取关键信息。
常六路的一栋商务楼门前,不少自行车和电动车杂乱无章地停放在人行道上。“这边的人行道本来就窄,被自行车和电动车占用后,行人通过非常困难,有些人索性走到了非机动车道上,很不安全。”市民杜先生说。“这里没有明显的禁停标志,周围也没有其他可以停放电动车的地方,为图方便,我就将车停在这儿了。”市民韩先生说。记者发现,商场、写字楼、地铁出入口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附近的人行道被非机动车占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经过筛选,保留下来的文字主要有四句话:
1.商务楼门前自行车和电动车停放在人行道上。
2.人行道被自行车和电动车占用。
3.没有明显的禁停标志,周围也没有可以停放电动车的地方。
4.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附近的人行道被非机动车占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第1、2、4句的意思相似,其中,第4句概括性更强,可以用第4句代替第1、2句。第3句补充了“没有明显的禁停标志”和“没有可以停放电动车的地方”两个信息。综上,梳理这一段的意思,主要是:公共场所附近的人行道被非机动车占用的情况普遍存在,且无明显禁停标志,周边无停车场地。如果进一步压缩,只保留最关键的信息,可以写成:人行道被非机动车占用,且无明显禁停标志和停车场地。
这就是对给定资料的“梳理”,这样的“梳理”是对关键信息的重新排列组合,而不是原创。
读题再仔细一点还会发现,题目要求“提出”解决建议。2016年国考申论副省级的第一题,要求“概括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所关注的若干问题,及其所给出的具体建议”。一个是“提出”,一个是“概括”,有何区别呢?
正如上文所言,概括,是对答题要点做文字上的精简,意味着给定资料已经提供了作答信息,考生只需把作答信息归结在一起,再加以简明的叙述即可。提出,则意味着给定资料未必提供直接可用的作答信息,考查了考生的分析能力。如果按照“梳理”的思路从给定资料中寻章摘句,只能“找到”解决建议。 如要符合“提出”的要求,则需依据给定资料进行创造,但是,这种创造并不是“原创”,而是“改造”,所写的答案像是从给定资料中“繁衍”出来的,带有给定资料遗传的特征,也有自己变异的特征,绝非给定资料复制而来。 继续以上文为例,给定资料提到“没有明显的禁停标志”“周围也没有其他可以停放电动车的地方”等问题,在提出解决建议时,“禁停标志”“停车地方”是应该遗传下来的,将“没有”变异成“设置”“规划”。最后形成答案:设置禁停标志,规划非机动车停车场所。
如果审题的理解力出问题,答题不仅会答偏,甚至会答错。
比如,2021年国考申论副省级的第四题:请你根据给定资料4,为《江城日报》即将发表的这篇报道写一则短评。
请你思考,题目要求所写的“短评”,评的对象是谁?是评论《江城日报》即将发表的这篇报道?还是评论江城博物馆的做法呢?
当年,国考结束后,这道题的参考答案有很多版本,并且差异很大(这印证了第一讲所述的一个观点,许多申论老师未必知道申论该怎么学,有相当数量的申论老师未必知道申论该怎么教),有的是评论报道,有的是评论江城博物馆的做法,后来虽然慢慢统一,但至今仍有些参考答案“执迷不悟”,还在品评报道的写作水平。出现这种错误,主要原因在于审题不清。如果把题目中“为……写一则短评”,改为“对……写一则短评”,短评的对象就完全不同。 “为”作为介词,引出对象有为之服务的意思, 比如,“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对人民服务”; “对”作为介词,是对于,引出对象没有为之服务的意思 ,比如,“对党忠诚”,而不是“为党忠诚”。为《江城日报》即将发表的这篇报道写一则短评,短评服务于这篇报道,是这篇报道的补充、提炼、升华,而不是对这篇报道“指手画脚”的评价。
如果题干中删去了“即将发表”,短评的写作角度是否要变化呢?原题的这种提问方式,意味着这篇报道即将出现在《江城日报》上,此时如果仍然围绕给定资料4中江城博物院的做法进行评论,必然会与报道大量重复。况且,如果仅就江城博物馆的做法进行概括总结,又何谈“评”呢?所以,短评应该围绕报道展开,重点不是“摆事实”,而是“讲道理”,这样才能避免和报道大量重复。
现实中,很多报纸都会在新闻旁边配以短评,并且这一类短评,一般都是从叙到议的写作结构,从个别到一般、从物质到精神的写作思路,如果在申论学习中注重联系(第一讲提到的三种学习方法之一),写这篇短评应该游刃有余。
小结:
●作答申论关键是“答是所问”,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这就要求读懂题目,详细、周密地理解题目所问。
●作答申论,不宜照搬照抄,也不宜完全原创。一份好的申论答案应该是给定资料的“进化”,像是从给定资料中“繁衍”出来的,带有给定资料“遗传”的特征,也有自己“变异”的特征,绝非给定资料“复制”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