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建立联系

在公务员考试体系中,申论像是枢纽,和行测、面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如此,申论考查主题范围广、角度多,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处处皆可积累。所以,备考申论要注重建立联系,既要盯住申论学申论,也要跳出申论学申论,将申论学习和既往经验、知识积累、其他考试科目建立起联系,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行测可以帮助申论备考

行测对申论最直接的帮助,就是常识和言语理解与表达等板块的题型,提供了丰富的申论答题规范用语和写作素材。除了能直接运用外,如果能找到申论考试和行测考试中共性的技巧,则会发挥1+1>2的备考效果。

比如,2021年国考行测地市级的一道言语理解与表达题。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总书记对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软硬件”同时发力将助力提升农业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注入,农业科技创新既帮助农民不断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又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李登海的紧凑型杂交玉米……一批又一批领先国际的粮食品种不断被培育出来。从地瘠“斗笠田”到丰产“吨粮田”,从“汗滴禾下土”到“无接触式春耕”,从“灾殃难测”到“高科技防灾”,现代科技为我国农耕注入了“硬核生产力”。这就意味着粮食丰收,库存充裕,藏粮于民,才会国泰民安。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B.粮食生产“稳”字当头

C.藏粮于民,才能国泰民安

D.改善科技水平,保障粮食安全

这道题考查如何起标题,和申论考试有很高的相似性。文段重点说明了现代科技手段对粮食安全的积极意义。选项中,唯有“改善科技水平,保障粮食安全”这一项,既提到了科技,又说明了科技水平和粮食安全的关系,最适合做这段文字的标题。从这道言语题可以发现,好的标题应该体现正文的关键信息,看标题“一隅”,可知文章“全貌”。此外,“改善科技水平,保障粮食安全”这个标题,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取对仗的结构,言语工整,结构严密。这个小小的标题,和起好申论大作文标题的关键技巧是一致的,好的标题应该包括关键信息+醒目信息。所谓关键信息,就是把文章主题,尤其是主题中的关键词写到标题中;所谓醒目信息,就是要在标题的语言表达上花心思,尽可能在形式上、措辞上吸引读者。

练习这道题,不仅可以学习借鉴标题的写法,也可以学习文章的写法。逐句分析来看——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总书记对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软硬件”同时发力将助力提升农业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开篇的这句话,采取引用领导人讲话的方式,说明如何确保粮食安全。这种方式,能够体现作者的站位和论点的权威,是大作文常用的段首写作方式。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注入,农业科技创新既帮助农民不断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又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

这句话是对现代科技手段重要性的议论,呼应了开头“藏粮于技”,亮明了文章的观点。

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李登海的紧凑型杂交玉米……一批又一批领先国际的粮食品种不断被培育出来。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写文章需要叙议结合,这段文字先叙后议,把摆事实和讲道理结合起来,更容易让读者理解。从文章结构上看,在上文的议论结束以后,作者紧接着列举了袁隆平、李登海的例子,印证了藏粮于技的突出成果,说明了藏粮于技的可行性。

从地瘠“斗笠田”到丰产“吨粮田”,从“汗滴禾下土”到“无接触式春耕”,从“灾殃难测”到“高科技防灾”,现代科技为我国农耕注入了“硬核生产力”。

如果现代科技只在改进粮食品种方面有所助力,显然不能确保粮食的绝对安全。所以,这句话全面地说明了现代科技在粮食产量、种植方式、防灾手段等三个方面的促进作用,全面论证了藏粮于技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语言表达上,一方面采取排比的方式增加文章气势,一方面采取引用的方式提高语义的丰富性,既有说服力,也有吸引力。

这就意味着粮食丰收,库存充裕,藏粮于民,才会国泰民安。

最后一句议论,言简意赅,小结了这一段文字的主要观点,并且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归结为藏粮于民。落脚点在国泰民安,仍然没有离开粮食安全这个主题。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果把这道题当作一道普通的言语题来看,此题不难,可能只会在你眼前停留1分钟的时间。但是,如果细细琢磨,这道题也是申论大作文起标题的示范篇、分论点写作的示范篇、文章结构摆布的示范篇,还是粮食安全主题写作的素材库。

日常阅读是学习申论的基础训练

申论主题包罗万象、考查角度千变万化,这种变化和多样,一方面决定了申论备考很难划重点,一方面也启示我们申论处处可学。平时看新闻、读文章,只要推敲琢磨,也能帮助申论备考。

比如,2017年6月24日,四川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山体高位垮塌,新华社报道了这样一则批示——

要求全力组织搜救,尽力减少人员伤亡,并抓紧排查周边地质灾害隐患,尽快转移受威胁群众,防止发生次生灾害。要查清垮塌原因,妥为善后处置。国家减灾委要督促各地切实加强各类灾害防范和安全生产工作。

上面这篇批示,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学习借鉴。

第一,区分轻重缓急,体现条理清晰。 批示首先讲搜救工作,并对排查隐患、转移群众、灾害防范逐项进行部署。把救灾放在首位,开宗明义,使人明白首要任务;查清原因放在其次,与前文防止次生灾害相呼应,是处理事故的必要一环;把国家减灾委的督促工作放在最后,体现了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一盘棋思维。这种从最紧要、最关键的事情说起,把相关的、该做的事情逐个讲清楚、说全面,是作答申论应当借鉴的思路。答题时,我们也应把最关键的信息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把作答要点逐一展开,时刻围绕主题行文。

第二,明确措施目的,体现合理可行。 比如这一句“转移受威胁群众,防止发生次生灾害”,“转移”是手段、措施、办法、对策,是保障受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具体做法,使人读之明确知道该怎么办。“防止”是目的、成效、结果,是受威胁群众是否得到妥善转移的评价标准,使人读之明确工作目的是什么。“要求全力组织搜救,尽力减少人员伤亡”一句,“搜救”是措施,“减少”是目的,可以说,不能实现减少人员伤亡的搜救,就不符合这个批示的精神。由此可见,一句话也形成了一个逻辑闭环,既有行动目标,也有结果目标。答题时,我们也应把措施和目的搭配起来阐述,既划出“跑道”,也标清“终点”,不至于出现“违规动作”或者“有劳无功”的情形。

第三,精准遣词造句,体现语言简明。 比如文中连用两个副词——“全力”和“尽力”。前者是工作要求,体现的是高标准、严要求,也是救灾工作应有的精神状态和使命担当,此处如果用“尽力”,则有“留有余力”之嫌;后者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是对参与救援工作人员的尊重和信任,此处如果用“全力”,则有“命令主义”之嫌。

这篇94字的批示,提供借鉴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平时的阅读中,如果能跳出申论学申论,不仅去读作者写了什么,还去想作者为何如此去写,在读与想中积累语言素材,熟悉公文范式,培养写作语感,日积月累,一定会对提高申论得分能力大有裨益。

小结:

●备考申论要建立联系,关键要用已有知识的“拐棍”去探索陌生领域的“道路”,这就要思考日常积累和临场发挥的关系,思考申论考试和其他考试的关系,实现知识迁移、融会贯通。

●公考的三大考试:申论、行测、面试是相互联系的,在备考时相互借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申论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看新闻、读文章也是学申论,但关键不是“看”或者“读”,而是在看和读的过程中,细细推敲琢磨,研究如何借鉴运用。

思考题2

行测的数量关系、逻辑判断、资料分析等板块的题型能否帮助申论备考呢?请结合实例,谈谈你的思考。

思考题3

在你过去的阅读经历中,是否有某一篇文章给你带来深刻的启示呢?结合上文关于新华社报道的一则批示,你准备在以后的阅读中如何读懂文章、获得启发? 8KRq1zWnAX6ym1fQ55YD32hBZ9sXcf7wlE9TjpmNop240HTI81XW9L93t/IkloM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