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申论不是买彩票,申论取得高分凭借的既不是运气,也不是书法,而是实打实的本事,这就要掌握技术。梳理历年申论考题可以发现,题型相对固定,考查角度不断变化。比如,过去几年,要求归纳概括做法、原因、问题的题目比较多;近年来,出现了要求归纳概括启示、变化、成效等新的考查角度。如果每个考查角度都分别有一套不同的解题技巧,来年申论题目变成了要求归纳概括发展阶段、未来趋势,过去所学的技巧还未派上用场就已经失灵,难道还要再搞一套新的解题技巧?这种烦琐哲学让申论学习看似日趋专业,但对学生而言无非是增加了备考负担罢了。学的技巧越多,就越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技巧、记忆技巧,就需要在考场上根据不同情况在诸多技巧中检索。科学的备考方式,应该聚焦申论的“不变”,而不是疲于应对申论的“变”。聚焦不变,就要聚焦国考、省考的常见题型,掌握可以通用的答题技巧,再结合题目灵活运用。无论申论的题型如何变化,对阅读与写作这两项基本功的考查思路是不变的,所以,备考申论重点掌握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的思路也是不变的。
“高语境”社会决定申论的读法要既细且准
关于申论的读法技术,要认识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眼见未必为实,读懂给定资料的表面含义只是第一步,还需要理解给定资料的内在含义。跨文化问题专家霍尔曾提出“高语境”传播与“低语境”传播理论,他认为,东方社会很多都是“高语境”社会,例如在中国和日本,人们的沟通比较含蓄,需要结合语境才能准确理解他人所表达的信息。有网友感叹在宫斗剧里连一集都活不下去,正是因为剧中人物的关系太过复杂,要结合剧情来理解,这就是典型的高语境社会的语言特质。
从高语境社会的特点理解申论,提示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时,要注意语言内涵的丰富性,要结合给定资料的上下文来理解,这就决定了文章读法的技巧一定是致力于读懂文章究竟讲了什么。
语言内涵的丰富性,体现在表面含义和内在含义的矛盾上。 语言的表面含义比较容易理解,但其内在含义和表面含义往往不一致,并且容易被忽略。只有把表面含义和内在含义都理解到位,才能精准全面地获取信息。
比如,2021年国考地市级申论给定资料1有这样一段话:
“现在,护林员不用满山跑,轻轻松松坐在家里或者干干农活儿,就能把山看管得好好的。因为,全村人的眼睛都在盯着呢!”
从表面上看,这句话是说现在全村人参与监督,护林员的工作变轻松了。如果注意到“现在”“不用满山跑”这两处信息,就可以读出作者没有写在纸上的一句话——护林员过去是满山跑的。这一段,表面上说的是现在风林村管理方式,实际上说的是从过去到现在风林村管理方式的变化。
比如,2019年山东省考申论给定资料1有这样一段话:
代购还能活得下去吗?代购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单打独斗的人肉代购,一种是成规模的跨境电商,如淘宝、京东等平台的大型代购店和电商平台自营的海外代购。在电商法的跨境电商新规之下,两者所承担的监管成本相差悬殊。
这一段的第一句,问的不是代购以后的生意越来越好做还是越来越难做,而是带有悲观情绪地提出了代购能否生存的问题。作者此处的悲观情绪,就是作者没有写在纸上的话,也正是这段话的内在含义。如果能精准地捕捉这种内在含义,就比较容易能提炼出电子商务法带来的影响。
公文语言的特点要求申论答题既实且准
关于写法技巧,有必要认识到申论考试在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考查,是脱胎于机关工作场景中最为常见的公文写作。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重要工具,体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公文既然是一种工具,重要的就是好用,而非好看。有的考生以为“定好盘子,理清路子,开对方子”“围绕节点,突出重点,打造亮点”这种语言非常有“公文范儿”,热衷于积累使用此类所谓的写作干货、词语集锦,和真正的公文写作南辕北辙。好工具之所以好,在于好用,而非好看,甚至,外观上的好看有可能会妨碍功能上的好用。公文作为工具,人皆能用,才是“好用”;用之有效,才是“好用”。要实现人皆能用,就要降低使用门槛,注意使用平实的语言,而不是华丽却晦涩的辞藻;要实现用之有效,就要避免产生歧义,确保语言表达准确。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讲述过一个故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提到流量“漫游费”,这个词是起草组“生造”出来的。流量不叫漫游费,准确地讲,应该叫作全国流量、本地流量,但是,这样说老百姓不好懂,改为流量“漫游费”,降低了阅读理解的门槛,用平实的语言让老百姓易于理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在此之前,党的十六大明确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意义有何差别呢?可以体会到,“建设”侧重过程,“建成”侧重结果,体现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目标,也使人感到报告措辞之严谨准确。
相反的是,某地官员用一首五言长诗作报告,6000字一韵到底。有评论批评其“政治报告重在时政阐述,要严肃、鲜明、直白、缜密,用长于浪漫、抒情、吟唱、夸张的诗歌形式去表现,就像参加晚宴时穿着古装或‘三点式’,那是怎样的一种尴尬”。
从以上三例可以看出公文的基本特点。对申论考试而言,也应重视文字工具性的作用,力求语言“写法”上的平实、准确,和逻辑上的缜密。
比如,2017年国考地市级申论给定资料3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3年后,我县大多数市民走出家门不远,都能够感受到水的灵气,享受到水生态带来的舒适和愉悦。那时再欢迎诸位作家来我县感受“活力水城”的魅力。
这一段是B县县委书记W在欢迎省作协组织的“水与城市”考察团见面会上说的。请注意,这段话的开头是“我有一个梦想”,梦想不等于现实。从客观上讲,对一个县而言,建设“活力水城”投资大、周期长,难度不小,用3年时间建成,只是希望、打算、计划。有的考生在作答此题时写成,“B县县委书记W承诺用3年时间建成活力水城”,“希望”变成“承诺”,就有失准确了。
再比如,2019年浙江省考申论(A级)给定资料5中有这样一段话:
2017年,杭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打响东方文化特色品牌,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同时要发挥运河、西湖“双世遗”综合带动效应,沿河沿湖高端商务带要以金融服务、高端商务、商贸旅游、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产业为特色,建成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带。
显而易见的是,当地要打响东方文化特色品牌,建成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带,是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属于“将来时”而非“完成时”。因此,在概括大运河浙江段文化带建设的现状时,就不能说“建成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带”,而应写成“拟建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带”或者“计划建成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带”。
至此,提出本书学习申论的第二个模型:
小结:
●申论是“技术的合集”,要答好申论,关键要掌握三个技术,一是文字的语法,二是文章的读法,三是答案的写法。
●因为一般性、准确性、简单性不能兼顾,所以,过分强调题型细分以追求准确的备考方式会陷入烦琐哲学。学习申论应该掌握的是更为基本的学习方法,本书将其概括为学习模型。
●“高语境”社会使人们更关注表达信息的语境,对申论而言,体现在给定资料语言内涵的丰富性上,这就要求读懂给定资料的表面含义,更要读懂内在含义。
●申论考试在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考查,脱胎于机关工作场景中最为常见的公文写作。公文语言有两个突出的文字特点——语言平实、表达准确,还有一个行文特点——逻辑严密,这三个特点也是申论写作需要具备的。
思考题1
为什么说公文和申论的特点是语言平实,而不是语言华丽?请谈谈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