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朝兴替,继商而起的周朝取消了“尹”的称谓,而用“师”“保”“大宰”来代替。非常有意思的是,与周王朝分庭抗礼的南方楚国仍然沿用“尹”的称号,他们的行政首脑称“令尹”。楚国一直不承认周朝的王权,在春秋诸侯中唯有楚国是自称楚王的,楚文化是在周文化之外另成体系的一种独立文化。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中,其实那个时期是周、楚并立,只不过周王朝的诸侯中出了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强势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硬是把楚国也纳入了中华文化的大圈子。

周朝的“师”原意是周王的家庭教师,“保”的原意则是保姆之类的保护人,而“宰”的原意是指贵族公卿家的家臣总管。上古时候贵族家里最看重的事就是祭祀,而祭祀仪式前最重要的事就是宰杀牲牛。因为有了这一层象征意义,所以替贵族家庭当总管的就都称作“宰”。厨子之后轮到屠夫了。

不管是“师”“保”还是“宰”,看来都是君主亲近的家里人,这种亲密关系是“尹”所不具备的,而以“师”“保”“大宰”三分“尹”的权力,是否也体现了周王试图平衡臣下的权力、维护自己王权的缜密心思呢?这样的设计,在维护君权、限制相权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政治中官场斗争的历史。事实上,在“师”“保”“大宰”三个人中,必有一位最强势者,成为实际的“尹”。

周武王以姜子牙为“师”,尊称“尚父”。姜子牙凭此地位辅佐武王取得了对殷商作战的胜利,他本人也被封到了齐国去当诸侯,成了齐国的开山鼻祖。

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成王只有13岁,于是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周公担任了“大宰”,而让另一个周王宗室召公任“保”,并且规定周王的直接管辖区域内“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两个人把中央权力给分割了。这样的安排当然有把权力从非姬姓的姜尚手中悄悄夺回来的用意,反正你也已经被封出去当诸侯了,齐国的事由你说了算,中央的事情就不劳你多操心了。所以,周王听政时,周公立前,姜太公立左,召公立右,史官立后,摆出了一个四人组成的辅政班子的形式。而在前后左右中,置前的位置当然更加醒目。

周公

可能是因为当时时局太过复杂,也可能是周公觉得四人班子效率不高,不久周公就宣布由自己代成王摄政了。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摄政”字样。成王还是个小孩子,对此当然不能有什么意见。太公、召公好像也没声音。没有声音就是默认,就是支持。但是被周公分封在外的几位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却起了疑心,怕周公将“不利于孺子”,这帮叔叔寻机起事,要替小侄子讨公道。周公铁腕平叛,杀了管叔,囚禁了蔡叔,把霍叔废为平民,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如果事情发展到此为止,那么周公也不会有多少好的名声。尽管他治理国家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洗一次澡、吃一顿饭都要被多次打断,忙得废寝忘食。跟伊尹一样,周公的好名声还在于他在成王22岁时又把政权还给了成王。君主世袭的制度一旦形成,并且还假托天命成了天子,那么无论再强悍的相权事实上已经处于先天的劣势。

周的政治局面已经稳定,周公却不做天下第一人,他的这个举动与伊尹相近,后人常把伊尹、周公并称,誉为宰相的楷模。可是从更长远的政治发展来看,他们自行主导并自觉奉行的相权对皇权的退让,难道真是一个好的历史选择吗?

汉砖中的周公吐哺图样

我们且从后面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9tonGNssvkTJIRrljJLkEKDsyq3Ez3/13myUrLWN8/d+qcNjustIOOI71N0oiuw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