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宰相,这究竟是怎样一个职位,以至于要对天下兴亡负起责任来呢?
对于这个职位,似乎大家都知道,如果问起过去官场中最高的官是什么官,大约十有八九会说是“宰相”。可是实际上,宰相作为正式官职,是辽代的事。元代的“八府宰相”,听起来官很大,其实只是负责礼仪的官。在大多数朝代,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首长并不叫“宰相”,至少正式名称并不是“宰相”。所以说,今人对宰相这个职位其实还是一知半解。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我们知道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职称“尹”。甲骨文中的“父”字图形是一只手举着一个杖,表示父亲在家中支配一切,定下规矩,以手中之杖督促家人,谁不好好的就打爆他的头!而“尹”字与“父”字相近,只是手中的杖更大些。杖更大,当然管的人也就更多。如果在“尹”下面再加个“口”字,就成了“君”,《说文解字》说:“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君是用嘴巴发号施令的人,而尹是要动手执行的。这样的字面理解可以说已经非常形象与深刻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的尹名叫伊尹。他的本名叫挚,因为生于河南商丘的伊洛流域,便以伊为姓氏。能够说得出他本名的现在已经少有人在,因为大家一直都称他伊尹,也就是“伊总理”。
伊尹原本只是有莘国的一名奴隶,商国的成汤娶了有莘国的公主,他被作为陪嫁的奴隶来到商国。成汤是商国的君主,又称商汤,也叫汤武王,甲骨文里还称之为唐、大乙、天乙、成等。一个人拥有这么多名字,一定很了不起。
伊尹
伊挚据说很会做菜,他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的厨师。但菜做得再好,人家习以为常了也不当一回事。为了引起商汤的注意,伊挚耍了个小心眼,有时候故意把菜做得过咸或者过淡,招惹商汤找他谈话。等到领导找谈话,表现的机会就来了,伊挚开始高谈阔论:“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佐料放得恰到好处,菜吃起来才有味道。治理国家也是如此,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总而言之一句话:“治大国如烹小鲜。”
这一番话出自一个烧菜的奴隶之口,太让商汤刮目相看了!
商汤王爱吃他做的菜,并且相信能调和诸种味道的人也必定能协理众事。(幸亏商汤的逻辑学没有遗传,要不然,后世管事的都是厨子了倒也不大妙)那时候的用人制度也灵活,商汤一句话,就解除了伊挚的奴隶身份,并聘请他担任商国的“CEO”,他从此改称伊尹。伊尹烧饭的锅子——鼎,也被视作为国家权力的最高象征。
伊尹管理国家倒真的如烹调菜肴一样得心应手,汤王自己几乎不用再操心国事。伊尹帮助商汤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筹划着进攻夏朝的计划。
夏朝的最后一任王叫履癸,因为他残忍暴虐、杀人如麻,所以在死后被称为桀。我们姑且现在就叫他夏桀,因为他的名字实在太难叫。
据说夏桀力大无比,一个人就能生擒野牛和老虎,堪比“人猿泰山”,而且也很聪明,颇有才智,简直是文武双全。这样的人在冷兵器时代太难对付了。所以,在伐夏之前,伊尹作为间谍去夏王的都城里长期潜伏了三年,回来报告说——时候还不到。他的潜伏时间也真够长的,说明当时商国内部也真没什么事,以至于一个“总理”可以缺岗三年。此举又为他创下了一个第一: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间谍。
夏桀估计也察觉到商汤的一些动静,趁商汤去朝见的机会将商汤囚禁了起来,关在河南禹县一个叫夏台(也叫钧台)的地方。伊尹于是急忙搜集珍宝财物与美女,赶去夏王都城进献给夏桀,把商汤给“捞”了出来。自古捞人的手段大同小异,但这件事却使各地诸侯对夏桀更加反感:你一个大王还这么贪财,这么没有原则!于是好多诸侯背叛了夏桀,转而附从商汤,据说在同一天里去商汤处贡献礼物表忠心的就有五百国之多。那时的诸侯可真多,估计一个村、一个乡镇就是一个诸侯了。
过了若干年,商汤又准备伐夏了,伊尹再次去当间谍,这回他侦察到夏桀已无法调动“九夷之师”——主力部队了,就回去报告说可以了。于是,商汤大举伐夏,最终消灭了夏桀,建立商朝。
商汤死后,因其长子大丁早死,大丁的弟弟外丙、中壬相继为王,伊尹继续辅佐着商朝的第二代、第三代君王。三任商君都做撒手大掌柜,管理国家的事情都交给“伊总理”去做,君臣相处得相得益彰。但是太过安逸了也不好,君主好像寿命都不长,外丙死了,中壬又死了。伊尹按照礼法决定立大丁的儿子太甲为王。等到商朝的第四代君王、商汤的孙子太甲继位,问题出来了。有种种迹象表明,太甲登上王位后,对推举他登位的伊尹却不大满意。君权与相权开始出现了冲突。这应该是我们所能知道的历史上第一次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伊尹接连写了三篇文章告诫太甲如何做好本职工作,但太甲心里不服气:管理天下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呀,都被你做去了,我干什么呀?矛盾越结越深,伊尹觉得不能再靠写文章了,于是在商汤王的墓地修了一座宫殿,叫桐宫,在今天河南偃师的附近,把太甲送去居住,其实就是软禁起来,让他闭门思过。这恐怕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宫廷政变,但一直以来的舆论都站在伊尹这一边。太甲没办法,只好老老实实去做“宅男”,因为伊尹掌握着包括话语权和解释权在内的一切权力。第一次的君相冲突,居然是以相权的大获全胜而告结束。
此后伊尹就在国都会见诸侯,俨然以君主自居了。
如果伊尹一直这样下去,他的名声就会不大好。伊尹太聪明了,过了三年,他宣布说太甲已经悔过自新,可以“再就业”重新上岗回来做君王了。于是就把太甲接回国都。经过这一番软禁生涯,太甲看来是服了软,因为不久伊尹就宣布交出权力办“离休”手续了。太甲当然是让伊尹放了心。
伊尹的寿命真长!等到太甲都死了,他还没有死。可是到了太甲的儿子沃丁即位,伊尹就突然死了。死得很突然。沃丁以埋葬君王的礼仪安葬了这位百岁老人、商朝的“总设计师”。伊尹死后,天降大雾三日,当时人们说这是天在哀悼这位明德守礼、忠诚有才的贤相。可后世却有人说伊尹是被沃丁杀死的,老天爷愤恨不平才降大雾,就像窦娥死了六月降大雪一样——沃丁有没有作案的动机?倒是有的:一则是为父亲报仇,估计太甲被软禁在墓地时他小子也跟着受罪;二则是替自己扫除障碍,老而不死指手画脚多么令人讨厌!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倒不妨把它看作是君权的一次疯狂报复了。
在早期的国家中,君主的国家元首地位和世袭身份都得到了确认,便有了分封诸侯贵族和任免国家官吏的权力。可是他的这种权力在实际中如何运作,在上古时代还不十分明确。当君主任命“尹”作为自己最直接的推行政令的助手后,就碰到了如何与“尹”分割权力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困惑了中国官场几千年。从集权到分权再到集权,从起点到终点又回到起点,中国政治终于没有走出这个圆圈,也就没有走上另一条真正的民主之路。
沃丁杀害伊尹的说法当然没有多少证据,但至少深刻地揭示了君主与尹相之间的权力斗争。这种权力斗争似乎一直延续到商朝末年,商纣杀害首相商容、亚相比干的故事虽然更多地见于演义小说《封神演义》,但毕竟也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