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制与立宪的矛盾,说到底是专权与分权的主张不同。大清朝祖训:“黎明即起,万机待理,勤政爱民,事必躬亲,子子孙孙,不可忘乎!”——“事必躬亲”被公然当作一朝的教条。我们现在说清朝的皇帝普遍勤政,较之明朝皇帝可以十年、二十年不临朝,好像是进步了不少。但是“勤政”与“事必躬亲”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勤政自然值得褒奖,而事必躬亲、大权独揽,视天下民智为无物,则倒恰恰成了清朝覆亡的原因。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拿历史大趋势看,可说中国人一向意见,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惟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皇权和相权之划分,这常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大题目。”
按照钱穆的说法,这种皇权与相权的划分其实已经非常接近现代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当然是近几百年才有的产物,而中国的宰相制度从其溯源来说,一开始似乎就已接近分权的思想,何以演变两千年,却渐行渐远,掉头去了专制集权的方向?最后随着大清的覆亡,议会政治兴起,历史似乎是画了一个圆圈,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真是这样吗?
我们不妨循着历史的典章,去探寻一下中国宰相制度的沿革与演变,管窥君权与相权的合作与角力,从而对中国专制政治的走向找出一个清晰的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