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制改革是以日本为蓝本的。日本于1885年废除了延续千年的太政官制,建立内阁制度,以内阁总理大臣为首相,第一任的首相伊藤博文在大清国可是赫赫有名。那么,谁会是清国的第一任首相呢?
此前朝野上下早已热议这一人选:
袁世凯——这位创建了中国新式军队和新式警察的实力派人物本来是一个当然的人选。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一班老臣都辞世后,满朝文武在实力、才干与资望上谁还能望其项背?只是此公背了个戊戌政变中背叛光绪帝的罪名。其实这项罪名有些冤枉:袁世凯接到谭嗣同传递的光绪密诏后,为自己卷入帝后之争而惊慌失措没有行动倒是真的,至于主动出卖光绪帝其实他还没有这个胆,他只不过是当了一回鸵鸟,逃回天津躲了起来,等事发后硬着头皮去向上司荣禄自首了,荣禄保护了他。这恐怕更接近真相。但是光绪帝党既然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失望越大仇恨也就越大。作为光绪亲弟弟的摄政王载沣也将袁恨之入骨,几乎要拿他项上人头。袁世凯也只得称疾返回河南老家,隐居在安阳洹上村,韬光养晦。虽说有消息传出,袁在老家并不安分,还时刻关心政局,并与部下保持密切联系,伺机东山再起。但是这内阁总理大臣毕竟是要摄政王任命的,载沣可能去任命一个眼中钉肉中刺吗?肯定不会,老袁没戏。
大清钱钞上的摄政王载沣像
瞿鸿禨——此公17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2岁又中进士,进了翰林院。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大考翰林时,这家伙考列一等第二名。学问那真是没得说!曾经两充考官,四督学政,也当过军机大臣,是老佛爷眼前的红人。但是学问好,书卷气也太重,在位的时候弄得与庆亲王奕劻和袁世凯等人势不两立,结果当然也是开缺回籍。所以他也不在朝,据说与王闿运等名士吟咏结社,逍遥度日,移居了上海。对于这么一个望峰息心的人来说,可能性恐怕也不大。但谁又能说他真的是望峰息心了呢?袁世凯不也正垂钓洹上吗?
康有为——这位名满天下的事实上的光绪“帝师”一手导演了戊戌变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无数变革的风气。但是,他此时的身份却是朝廷的通缉犯。如果任命这样一个人出任内阁的首相,那就是对慈禧老佛爷的全盘否定。且不说慈禧的势力在朝廷里还盘根错节,摄政王载沣有这样大破大立的气概吗?此议显然行不通。
徐世昌——此人也是翰林院编修出身,还曾两度出任军机大臣,现为东三省总督,封疆大吏。从其中央到地方、文职兼武职的工作经验和年龄优势来说,当然是个合适的人选。问题是徐世昌是袁世凯的盟兄弟,袁系色彩太浓厚,恐怕朝廷也不会太过信赖付诸重任。
张謇——为什么不可能呢?虽说此公没在朝廷当过什么大官,但是他可是鼎鼎大名的状元公出身!在中国民间的心理衡量中,头名状元的威风甚至远远超过了得胜还朝的大将军。现在科举虽然已经废除,但是对状元的尊崇却更是物以稀为贵了。再加上,这位状元公还是个大实业家,这几年全国上下不都在讲实业救国吗?为什么不让一位大实业家来当家呢?这当然也是一种说法,但从政治上考量,毕竟不太现实。此公点了状元后,跟文武百官们跪在紫禁城内迎候老佛爷从颐和园回銮,跪了两个时辰就心生厌倦,口称“何苦来着”,不肯做官了,这样的人能胜任日常烦琐的政务?
孙文——甚至有人提到了这个名字。跟康有为一样,这也是一个通缉犯。与康有为的保皇立场不同,孙文倡导的是武装革命。在清朝当权者眼里,他就是一个“恐怖分子”。提议孙文出任首相当然不可能出现在朝堂之上,更多的是茶楼酒馆的民间议论。此议的出发点当然是化解矛盾,消除族群对立,化干戈为玉帛,达到“咸与维新”的目的。但是朝廷有没有这样的雅量?孙文有没有这样的兴趣?议论者全不负责任。
种种说法,种种议论,莫衷一是。
连保皇派的《时报》也搞起了内阁总理人选大竞猜。报馆收到读者有效票8357票,猜庆亲王、首席军机大臣奕劻的3734票,其后依次为载泽(摄政王载沣兄、度支部尚书)1942票、毓朗(宗室、军机大臣)417票、载涛(摄政王载沣弟、禁卫军大臣)124票。而袁世凯、徐世昌等呼声很高的汉族热门人选均不满10票。
“投票之券虽不及阅报者之半数,而得中者几达投票者之半数”——夸读者料事如神,不如说清室的把戏大家早已审美疲劳。
现在看来,《时报》这样轻佻地议论“国是”,恐怕也是替朝廷试探风声。
官家的权威说法很快出来了:宣统皇帝的亲生父亲、监国摄政王、代为海陆军大元帅载沣揭晓了谜底——
根据新官制方案,内阁由国务大臣组成,国务大臣以内阁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和各部大臣充任,内阁总理大臣1人,协理大臣1—2人,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邮传、理藩10部大臣各1人,国务大臣均候特旨简任,辅弼皇帝,担负责任。
载沣公布的大清帝国第一届责任内阁13名成员名单是: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皇族宗室。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洲镶黄旗人;徐世昌,汉族,直隶天津人。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族,广东顺德人。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皇族宗室,满洲镶白旗人。
度支部度支大臣:贝子衔镇国公载泽,皇族宗室,满洲镶白旗人。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汉族,广西灌阳人。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满洲正白旗人。
海军部海军大臣:郡王贝勒载询,皇族宗室,满洲镶白旗人。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皇族觉罗(皇族远支),满洲正白旗人。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勒贝子溥伦,皇族宗室,满洲镶红旗人。
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汉族,江苏武进人。
理藩部理藩大臣:寿耆,皇族宗室,满洲正蓝旗人。
读者诸君看出什么名堂来了么?
根据这样的改革设计,说是责任内阁,其实并不是对议会负责,而仍旧是辅弼皇帝,对皇室负责,这是其一;而该内阁成员13人中,汉员4人,其余9人均为满人,其中又有7人为皇族,这7人里1人为觉罗,其余6人皆为宗室,包括两个亲王,这就成了十足的“皇族内阁”,这是其二;13人大名单中,奕劻为原领班军机大臣,那桐和徐世昌都是原军机大臣,其余诸人皆是原各部尚书,这等于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原清廷的中央组织形式一点都没变,这是其三。
承担清廷政改承诺的新内阁未及登场,在一片哗然的舆论声中已近见光死。这样的改革当然与民间的呼声南辕北辙,而我们这一章的主人公庆亲王奕劻作为名义上的内阁首相也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奕劻能成为中国的伊藤博文吗?
不能,一定不能。因为这庆王爷的名声可实在不大好。
奕劻是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原来只是一个郡王,因为出力替慈禧办六十大寿讨得慈禧的欢心而被封为庆亲王,成了慈禧面前的红人。四年后又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什么叫“世袭罔替”啊?按照继承法,亲王的儿子继承爵位时要降一等为郡王,郡王的儿子则降为贝勒,也算是控制数量,以免到后来王爷太多,扔块砖头砸到的都是王爷。而“世袭罔替”则是不用降级继承,亲王的儿子仍旧继承为亲王,这顶王帽你们家铁定戴下去了。
庆亲王奕劻
奕劻此时已75岁,在皇族中的辈分倒是很高,跟咸丰帝一辈的,但是他除了能拍慈禧的马屁,其他方面的才能十分庸碌,而且此人为官贪鄙,身为领班军机大臣,竟与其子载振以及那桐卖官鬻爵,被时人讥为“庆那公司”。关于他贪赃的传闻倒是传了不少。
有个叫沈幼岚的人想抱住庆亲王这棵大树得以升迁,但屡次求见皆被拒之门外。同乡某御史就对他说:“奕劻之门不难进,但必须花费巨款方能开。”沈幼岚恍然大悟,拿着两万两的银票送给庆王府的看门人,说:“这是小意思,给王爷买些果品。”——“买些果品”就出手两万两,这样的土豪当然受人欢迎。看门人进入报告,奕劻竟然亲自出来迎接。土豪沈幼岚又惊又喜。而更让他受宠若惊的是,告辞后,奕劻又亲自送出门外。沈幼岚出来逢人即说:“金钱魔力竟然如此巨大!”——从来,土豪的嘴巴都不是很紧的。但是没关系,没几天,他就得到了升迁。
这位庆亲王如此见钱眼开,当然是敛财无数,据说,单单存在汇丰银行的银子就超过百万。道员吴懋鼎曾经担任过汇丰银行的会计,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了御史蒋式星。蒋御史就弹劾奕劻贪赃,并举汇丰银行的存款为证。这么一来,实名举报,朝廷就不得不反腐败了,命尚书鹿传霖、左都御史溥良组成工作组查办。奕劻倒也着急了,想着要摆平此事。找谁来摆平呢?蒋式星?显然不行,即便他撤销弹劾,可查办的事情已经是“现在进行时”了。两位查办大臣,倒是可以考虑打点一下,但兹事体大,证据摆在那里,他们有心帮你遮盖也遮盖不了。最后想到关键角色还是那个消息的源头吴懋鼎。于是,奕劻也顾不得身份地位的悬殊,亲自将吴懋鼎约出来,许诺将汇丰银行的一半存款送给他,请他帮忙销毁证据。吴懋鼎检举庆亲王本来也是存心黑吃黑,见此情形,当即答应,于是就把奕劻在汇丰银行的存款分散到其他人的名下。洗钱洗过了,等鹿传霖来查,自然就查不出来了,鹿也不想得罪奕劻,就以“查无实据”结案上奏。结果,反而是举报人蒋御史因“举报不实”受累被免去御史之职,发往翰林院回炉学习去了。被吴懋鼎写在别人名下的存款,据说到了民国时期都没人去认领,便宜了汇丰银行。
类似的故事,在京城官场与民间都已成为谈资,这样的人担任首相,岂能有孚人望?
不要说朝野一致不看好,连他自己都不看好。
慈禧一去世,他的靠山就倒了,清廷也从一言堂变成了辩论会。亲贵中,载洵和毓朗一党,载涛和良弼一党,善耆、溥伦、隆裕、载泽各一党,载沣那个很有事业心的福晋也搞了一党,好歹她是皇帝的亲妈!“而庆邸(奕劻)别树一帜,又在七党之外”。名义上的“董事长”、摄政王载沣连看见自己那个当了皇帝的儿子也会紧张,一会儿对两边全说好,过一会儿又全办不了,弄得各伙人对他都不满意。庆王爷这点事理还明白,他知道这个既非传统亦非现代的“四不像”宰相不好当,弄得不好还会吃革命党的炸弹,所以,名单公布的第二天,1911年的五月九日,载沣就收到了奕劻以及两位助理那桐、徐世昌的奏疏,三人异口同声,声称难胜重任,恳请收回成命,允许辞职。
虽说中国人历来有表示谦虚的做派,连用尽阴谋阳谋抢夺人家江山的篡位者面对禅让那一出也要接连表演几次不敢当。但这次奕劻他们恐怕不是假戏真做,要不然也用不着三个人一起谦虚,奕劻一个人负责“谦虚谦虚”也就够了。载沣当然知道他们是不肯出力,所以很生气,当即驳回了三人的奏疏。
没想到第二天,庆王爷又上疏了,仍然要求辞职,并声称:“诚不欲开皇族内阁之端,以负皇上负天下臣民之望。”——这叫什么话!天下人批评这个内阁是皇族内阁也就算了,怎么你庆亲王自家人也来指责起皇族内阁了。这个老滑头,真是随风一边倒!载沣在心里骂着,心想你不愿意当,老子还非要让你当!驳回,仍是驳回!
奕劻老而不死,长期把持中枢要纽,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与袁世凯等汉人实力派关系也非同一般。慈禧到晚年都拿他没辙,载字辈的小朋友们干不过又气不平。载沣让奕劻当内阁总理大臣倒也不是信任他,而是摆不平又找不好,所以要拿他来挡一挡。
载沣铁定了心要搞皇族内阁也是有他的原因的。
庚子年闹义和团,把德国公使给打死了。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作为光绪皇帝异母弟弟的载沣受朝廷派遣,以头等专使大臣的身份出使德国,说到底其实就是赔礼道歉去的。不过德国人倒没有难为这位当年年仅19岁的中国皇室成员,而载沣对德国皇室至高无上的权势威望也印象颇深。他曾私下向德国亲王威廉·亨利讨教,亨利亲王以“欲强皇室,须掌兵权;欲强国家,须修武备”相告。载沣如获至理名言,从此将强皇室奉为了金科玉律。
载沣出使德国时的照片
宣统即位,载沣登上监国摄政王的宝座成为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后,他立即着手加强皇族地位,巩固专制统治,如罢免北洋领袖袁世凯,设立直属于摄政王的禁卫军,任命自己的弟弟载洵、载涛分别为海军部大臣和军咨府大臣,等等。对于载沣此举,朝野本来就已多有异议,但载沣一意孤行,推出皇族内阁就是他的最后一着棋子。
拗不过监国摄政王,皇族内阁只得宣誓成立。勉强合了个影,从留存今天的照片上可以看出,其中神情最为凝重的就是正中央的新任首相大人、庆亲王奕劻。
国人千呼万唤的责任内阁竟然以这样的面目粉墨登场,令国人大失所望,海内外舆论一片哗然。连日本前首相大畏重信都评价说:“揆之立宪国皇族不当责任之例,实不相符。其真正之改革尚需俟诸今后。”英国的《泰晤士报》则更直截了当地批评说:“此新内阁不过为旧日军机处之化名耳。”两广总督张鸣岐也上书称:“立宪国之原则,皇族不掌政权,故世界立宪之国,皆无皇族总理内阁之成例。”
大清内阁合影
其实,此番争议的实质还是皇权与相权的分割问题。按照载沣的设计,所谓内阁的相权其实仍旧是皇权的附庸,甚至连附庸都说不上,简直就是摆设;而立宪派们心目中的内阁,则应是独立于皇权之外、向代表全国人民的议会负责的行政主体。一种是传统思路下的权力的垂直设计,一种是变法图强的权力的平行设计,这是两种路径、两条路线的斗争,两种设计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朝廷对海内外舆论充耳不闻!已经说过了,清廷在国内还是很强势的。
即便如此,立宪派仍想以温和的手段推动清廷有所改变,六月十日、七月四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两次上书,请求“于皇族外另简大臣充当组织内阁之总理”。
立宪派的要求已经退让到仅仅要求更换总理大臣,而总理大臣奕劻本人也千方百计地想要辞职。这不两相情愿了嘛!然而载沣却不情愿,他先是把咨议局议员们的联合上书“留中”不发,置之不理,继而更是下诏斥责议员们“议论嚣张”。
仅仅要求换掉老弱多病且名声不佳的内阁总理大臣这一最低级的改革要求也被清廷无情地拒绝了。诏书一下,立宪派中的许多人对清廷宪政的最后一点希望和幻想都破灭了。他们转而支持革命。曾经为立宪派领袖人物的梁启超就愤懑至极地表示:“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他老兄一双握笔杆子的手都恨不得去扔炸弹了。
而早在清廷公布皇族内阁名单的前一天,令清廷头痛万分的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就在美国芝加哥通电全世界,宣布革命宗旨,继续准备发动革命了。
而奕劻本人,一方面从心底里不愿赶这蹚浑水;另一方面,他对于不让自己负责军事也很不满意,所以也消极任事,甚至对军事上的事不再署名,以表示不负军事责任。奕劻也知道,载沣不是存心帮自己,而是拿他老头子在当挡箭牌。事实上,载字辈的小朋友千方百计地从内阁里分权:载沣另立中央军事管理机构——军咨府,其弟载涛任军咨大臣,军权绕过了内阁。奕劻要管军队,载字派的陆军大臣荫昌就反问他:“军咨府大元帅是否在内阁总理之下?”
内阁名义上是他当家,军咨府是听载涛的,而载泽又以分管财政的度支部为根据地时刻准备夺权。三权分立没有做到,三派分立倒做到了。
新内阁首次会议只研究了“吏礼两部、都察院、翰林院裁撤问题”,最后决定“暂缓”——议了半天等于没议。
老滑头奕劻彻底消极怠工,议会一开会,他就生病请假,一旦闭会,便立刻销假。他自己说:“非不欲报国,实因病体难支……且立宪国内阁,必有操纵舆论之大力,方能为所欲为。今余不论何事,反为舆论所攻击,殊觉难堪。”
后面一句话说出了请假的真相,姑且不论“操纵舆论”的说法对不对,但奕劻为舆论之不待见,则是他自己也心知肚明的了。
奕劻从灵魂到面貌都陈腐不招待见,那么,如果换一个形象气质俱佳的偶像派王子载泽呢?“载泽公为王族中有气品之人。”如果载泽出任总理会怎样呢?这是当时的报纸很喜欢讨论的一个伪命题。
据说载泽考察英国时,英国人给他讲三权分立、上下议院、政府组织、财政预算、国防安排等等,整整讲了一天,而好学生载泽记了洋洋洒洒15000字的学习笔记。
这样一位好学生你们应该满意了吧?奕劻自己称病要辞职,下台前却推荐载泽当总理。老狐狸不是没有算盘,他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全国的舆论炮轰皇族内阁、皇族总理,他这么做是要把载泽推到风口浪尖去。
载泽也是明白人,此刻去当总理那是被人架在火上烤,那是要成为众矢之的。现在,轮到他称病了。
载泽
载沣独揽大权,奕劻消极怠工,摄政王治下的首相内阁注定了只能成为聋子的耳朵,而首相奕劻事后的最大作用也就是为大清国的覆亡背黑锅而已。这位庆亲王病逝后,谥号是“密”,是清代亲王中谥号最差的一个,根据《谥法》,“追补前过曰密”。即便这样,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交代,他还觉得便宜了奕劻,依着他的性子,非要给个“谬”、“丑”、“幽”、“厉”等恶谥才解恨。
其实,严格来说,奕劻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宰相,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宰相正是大清国的最后颠覆者袁世凯。
当武昌战事一起,载沣主导的政局马上失控。而名义上的首相庆王爷连军事文件都不肯签署,你还指望他指挥平叛?没奈何,还得请北洋的祖师爷老袁出马。于是,袁世凯的改组内阁宣布成立。
如果说当年的袁世凯还有在大清皇帝领导下变法立宪做一任中兴宰相的想法,那么经过载沣上台那一出惊险的“捉放曹”,此刻的他倒是铁了心要做曹操了。于是他一边让冯国璋带着北洋军打打停停,见好就收,赚些谈判资本;一边加紧与革命党南北议和,准备彻底抛弃孤儿寡母了。终于,在中国最后一任宰相袁世凯手里,“宰相”这个词成了历史名词。
在继续专制与开放立宪的抉择中,大清朝与延续其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