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绩效鱼骨图

我们可以用一根鱼骨图来表达相应的因果关系。

如上图所示,左边鱼骨的部分是“方法”,右边鱼头的部分是“绩效”。方法与绩效之间是因果关系,左边为因,右边为果。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改善绩效,正确的思路应该是优化方法, 只有方法改变了,绩效结果才会改变。方法不变,结果就不会变。 这是多么朴素的道理。可是偏偏大多数企业只盯着右边,不看左边。它们用绩效结果来考核员工,或者将绩效结果与员工的奖金收入直接挂钩,反复地在右边折腾,就是不愿意把目光挪到左边来。这种做法,就是稻盛和夫所说的“成果主义”。很显然,成果主义不仅不能提高绩效,还会导致一大堆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后面再来慢慢说。

如果想要提高绩效,必须从“因”上下功夫,这才是正确的思考方式。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举个例子,比如今年你已经实现了3000万元的业绩,想要明年更上一层楼,达成5000万元的业绩目标,这个时候,大多数经营者会直接思考让谁来扛这个目标,要不要进行考核,制定什么激励政策等。这就是成果主义的思考方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考虑用何种方法来达成目标。因为现在的方法只能实现3000万元,想要实现5000万元就必须思考新的方法。但是新的方法你不会,怎么办呢?通常有两个途径:第一,加强实践,在实践中研究总结;第二,到别人那里去学。通过这两个途径你就可以找到新的方法。

用新的方法到底能不能达成5000万元的业绩目标呢?并不肯定,因为还没有实践过。对别人有用的方法对你不一定有用。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用新的方法来制定计划。这就是P(Plan)。这个计划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因果的逻辑链接。但是这个因果的逻辑链接理论上还只是一个假设,还需要放到实践中去验证。建立起这个假设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接下来就要把新的方法执行下去,这就是D(Do)。执行完了就会得到一个结果,你把这个结果跟当初制定的5000万业绩目标进行对比,看看这中间有多大的差异,同时对这个新方法的执行过程进行复盘检查,以判断新方法是否有效,这就是C(Check)。C其实就是对P中所建立的假设进行验证。如果新方法非常有效,那就可以将其标准化下来。如果新方法无效或者效果不佳,那就要找到其中的原因,修正新方法,这就是A(Action)。以上就是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的闭环管理过程。简单来说, 所谓PDCA循环,就是通过不断地寻找创新的方法,建立因果逻辑假设,并通过具体实践来验证新方法的有效性的闭环管理方式。 通过不断地假设-验证,我们就可以持续地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并不断地将未知变成已知。

人就是通过不断地推动PDCA循环来提高自己的认知,从而提升能力的。凡是那些抱怨员工能力不足的企业,都应该好好检讨一下,在你的企业里面,这个PDCA循环到底有没有被正确地推动。以我的观察,至少90%的国内企业没有建立这样的经营管理闭环,或者说虽有其表但形同虚设。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力推行成果主义的企业。

很多企业会纠结一个问题: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你可能会认为,过程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拿不到好的结果,过程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句话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其实是不理解背后的因果关系。从“绩效鱼骨图”来看,“过程”即“方法”,结果不好,说明方法需要优化,仅此而已。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佳,那么就去研究到底是哪些题做错了,是因为哪些知识点没理解清楚,还是哪些解题思路没有掌握,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就能有效提高成绩。 结果不好,就在方法上下功夫,就这么简单。

因此,重视过程并不代表着轻视结果,相反,恰恰是对结果无比重视的体现。请大家务必理解这一点。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一点,就会陷入“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这样毫无意义的争论中,最终妥协选择了结果,于是又回到成果主义的管理方式上去。你一定要明白,正因为结果重要,所以才要管理好过程,管理好方法。因为方法与结果之间是因果关系。 ZUmkNhDbII85hfN/d0F5cBYwCK1q999tczzZ/yt0e9uQuUxLBFRz3xUeQ9sI1p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