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问我如何才能提高人的能力极限,那我会用“红珠实验”的结论告诉你,就是必须“优化系统”。一个好的系统自然会输出好的结果。如果你暂时还理解不了什么是“系统”,可以先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方法”。一个人之所以能提高绩效,就是因为他掌握了更好的方法。做同样一件事情,我的方法比你的好,比你的更有效,这说明我的能力比你强。所以,“掌握更好的方法”就代表能力的提升,这样可以理解吧?
比如,苏炳添能够跑进10秒,就是因为掌握了左脚起跑的方法,将右脚起跑换成了左脚起跑,最终实现了绩效的提高。
同样,刘翔能夺得奥运会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也是因为曾经在跨栏方法上做出了“八改七”的调整,把习惯的八步上栏改为七步上栏。正是因为掌握了更好的运动方法,绩效才产生了质的飞跃。
我依然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这个简单的道理。
如果你家里有小孩正在上学,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他的学习成绩?给你两个选项:第一个,对他进行考核或者奖惩激励;第二个,把他送去重点学校或配备优质师资来教他更好的学习方法、应试技巧,等等。你觉得应该选哪一个呢?答案显然是后者。这也正是绝大多数家长在现实中所做出的选择。看来绝大多数家长还是理性的。但是这些家长中也有一定的比例是企业的经营者或管理者,当他们回到企业中面对员工的时候,却突然变得不理性了,竟然相信只要通过考核和激励就能提高绩效。
可能有人会想,我为什么不能两个都选呢?两个都选,岂不是作用能叠加,效果更明显?其实这正是很多人思维上的缺陷所在。很多人思考问题,不是喜欢追根究底,彻底挖出真相,而是喜欢凭着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做判断,因为他们有一种盲目自信,总觉得自己的感觉没错。其实,如果两项都选,最后的结果无非就是让背后的因果关系变得更不透明,让你不知道到底是哪一项发挥了作用而已。就好像你生了重病,同时吃中药和西药,最后治好了病,到底是中药有效还是西药有效呢?你当然是不知道的。你只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多吃一种药,作用就能叠加,效果会更好。问题是,真的是这样吗?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是,其中一种药不仅没有作用,反而产生了副作用?当然有可能。所以,如果你想知道到底是哪一项有效,你只能逐一进行尝试。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实践来看,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只采取第二项肯定是有效的,这个没有异议吧?但是如果只采取第一项呢?恐怕就未必了。不信你可以试试。如果只采取第一项就能有效,那各种校外补习机构早就灭绝了。你说呢?
很显然,除非你的小孩本来就有考90分的水平,却因为懒惰和懈怠,只考了70分。在这种情况下,对他进行考核和激励才是有效的。如果这个小孩本来就只有考70分的水平,你想通过考核和激励让他达到90分的水平,理论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时候,唯一有效的办法只能是找到好老师给他补习,让他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这样他就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极限,最终实现90分的学习目标。
这个时候,肯定有人心里在想,会不会有很多小孩本来就有考90分的水平,但是因为偷懒和懈怠,才考了70分呢?我告诉你,这种情况或许存在,但绝对是少数。大多数小孩如果真的是偷懒和懈怠,也是因为他本来就没有能力考高分,所以才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变成了“破罐子破摔”。真正有能力考高分的小孩,一定是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或者是成就感的,反而不容易偷懒和懈怠。谁都想经常被老师表扬,成为所有人心目中的明星和焦点,这是人的本性,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一样。粤语中有句俗语,叫做“有头发谁想做癞痢”。
真正有能力的小孩除非极特殊的原因,否则不会刻意考低分。所以,绝大多数小孩想提升考试成绩都需要首先提高能力。
既然“掌握更好的方法”才是提高绩效的根本手段,那我们的绩效管理就不能仅仅围绕着“数字目标是否达成”来进行,否则就是误导方向。
数字目标做不成任何事情,重要的是采用什么方法。如果不采用方法,你就能完成一个目标,那你为什么去年不做?唯一可能的答案是:去年你在磨磨蹭蹭。
数字目标并不会完成什么。重要的是方法,而不仅仅是目标,要多问:“该采用什么方法?”
——爱德华·戴明(美)《戴明的新经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