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天赋。通过合理的增肌训练和饮食,每个健康男人都能变成大众眼中的“肌肉男”,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最后能练到什么程度,是练成一个百里挑一的“肌肉男”,还是练成一个万里挑一的“肌肉男神”,天赋起决定作用。
换句话说,变成“肌肉男”很简单,只要方法对头,每个健康男人都能做到;但是变成健美冠军、肌肉明星,则很大程度上要看天赋,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在增肌训练领域,很少有人关注不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实际上,每个人的身体条件都不一样,甚至差异很大。
高矮胖瘦这些外在的差异是人们容易发现的。而在身体里面,每个人的生理生化特征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反映到体育运动能力上,通俗地讲,就是有天赋和没天赋的差别。
具体到增肌,很多人觉得,这个人练得好,那一定是训练方法正确,或者营养补充得好;那个人练不好,肯定是不会练。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同样的训练方法,同样的营养方案,不同的个体练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甚至差异很大,尤其在中、高阶训练者身上表现得更明显。
这就是有关增肌训练的很多学术问题到现在仍然有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存在个体差异,导致有时候实验很难做。大规模采集样本不现实,成本高、难度大;而样本采集少了,因为存在个体差异,实验往往又做不出什么结果来。
比如找十几个人做同样的训练,即便实验控制得不错,但最后训练结果往往还是什么样的都有。
尤其在高阶训练者中,肌肉练得好坏,与个人天赋关系非常大。我举个例子,肌肉块儿是由一根根肌纤维组成的,肌纤维数量越多,增肌的潜力越大,越容易练成“大块头”。
但每个人先天的肌纤维数量都不一样。虽然关于成年人肌纤维数量能否增加目前还有一些争议,但主流观点仍然认为肌纤维的数量在成年后不能显著增加。也就是说,训练只能让肌纤维变粗,不能让肌纤维的数量增加。于是先天的肌纤维数量,就成为决定一个人肌肉增大潜力的重要因素。
有一项实验测试了一群从未进行过力量训练的普通人和一群训练至少6年的健美运动员的肱二头肌肌纤维的数量。实验发现,首先,从肱二头肌肌纤维的平均数量上看,有6年训练经验的健美运动员与普通人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肌纤维的数量恐怕很难通过训练增加。
其次,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健美运动员,肱二头肌肌纤维数量的个体差异很大。在这项实验中,肱二头肌肌纤维从17.2万根到41.9万根不等。
也就是说,肌纤维最多的人肌纤维数量是最少的人的2.5倍左右。理论上说,肌纤维最多的人肌肉增大的潜力也是肌纤维最少的人的2.5倍。
通过这个实验还观察到,肌纤维数量较多的被测试者,肌肉量也较大。这就说明肌纤维的数量确实是影响肌肉增大空间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且,这还只是肌纤维数量一方面的差异。肌纤维的类型特点(简单地说就是快肌慢肌的比例)、激素的差异、激素受体的差异、营养代谢的差异,甚至结缔组织的差异,等等,都会影响增肌的效果。
人体非常复杂,并不是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所以,有些人练得好,不一定就是方法绝对正确,可能只是因为有天赋。反过来说,练得不那么好的人,并不代表所用的方法绝对错误,很可能也是天赋的问题。
在实际训练当中,真的是有的人稍微一练就有肌肉,有的人训练几年,效果也无法达到巅峰。排除训练方法、营养方案等方面的不同,个体差异可能是其中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所以,我们不要太迷信一些增肌训练练得好的人,或者健美明星的经验。适合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不能生搬硬套往自己身上用。
而且,个人经验很多时候也是有问题的。
我们在健身房经常能看到一些人大谈特谈他们的训练方法,你要是问他们有什么依据吗,答案很可能就是“个人经验”。科学研究是不承认个人经验的,个人经验在科学研究领域叫“见证叙述”,根本不能作为证据来使用。
比如,有的人用一种方法训练效果很好,但是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可能他是新手,即使用不那么重的重量训练,力量和肌肉量增长的效果也会比较明显。但这不能说明这个重量就是好的,只能说明他的训练年限短,属于刚好适合这个重量的人群。要是换成训练过一年的人,这个重量可能就没用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他这段时间采用了更合理的饮食,提高了训练效果,而不是训练方法的原因。
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复杂的原因。
所以,个人经验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但是不能拿来当证据。因为个人是没有能力对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正确归因的。
科学研究使用一整套成熟的科学方法,尽可能把一个个要验证的因素独立出来,讨论它们对最终增肌效果的影响。
同时,科学研究会尽可能找到足够多的实验样本。越多人参与,越能说明问题。
但要注意,整体上看,科学研究是目前最可信的方法论,但是它仍然有局限性。
所以,网络上有些人用一两个实验结果来支持很极端、很夸张的观点,这种情况往往有问题。
不是所有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是真理。尤其对于新的、颠覆性的观点,一两个实验根本说明不了问题,证据还要足够多才有信服力。
另外,科学研究也分三六九等,有些实验设计得足够好,那实验结果就更有说服力;有的实验本身设计得不好,操作水平也很低,自然不具备太多的参考价值。
那什么才是最可信的呢?对大量的设计良好的科学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去做综合分析,用足够的时间沉淀、验证这些科学证据,在主流学术界达成共识,这样的观点才是最可信的。
这本书,就是要给大家呈现这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