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运动单位”和运动单位募集的“大小原则”

肩部不一定要用轻重量训练,因为从肌纤维募集的角度来说,只用轻重量训练增肌是站不住脚的。

这里需要讲一下“运动单位”和运动单位募集的“大小原则”。

假设我们某一块肌肉里面有10万根肌纤维,大家可能觉得,当这块肌肉收缩的时候,这10万根肌纤维都收缩。其实不然。

肌肉的收缩,是根据不同的情况,收缩肌肉里的一部分肌纤维,而不可能收缩所有的肌纤维。

而且,我们甚至不是以肌纤维为单位去收缩肌肉的,我们肌肉收缩的最小收缩单位叫“运动单位”。

假设一块肌肉里有10万根肌纤维,这些肌纤维不是毫无组织的,而是分成很多运动单位。比如把这10万根肌纤维分成1000个运动单位,这就相当于把这块肌肉里的所有肌纤维分成1000个“小组”。我们收缩肌肉的时候,就是按照这些“小组”来控制的,每次肌肉收缩最少收缩一个运动单位。

划重点

一块肌肉里的肌纤维会被分成若干“小组”来“分组行动”。每个小组就是一个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收缩时,这个运动单位里的所有肌纤维都会同时收缩。

那么一块肌肉里的所有运动单位都是一样的吗?不一样。运动单位并非把肌肉里的所有肌纤维平均分成若干小组,而是有差异地去分小组。

打个比方,你有1000个士兵,你要分成10个小队,如果你够聪明,你就不会把他们平均分配,而是有的小队人多,有的小队人少。有的小队都是由大块头组成的,有的小队则都是由力量较弱的士兵组成的。这样,每个小队的战斗力就不一样了,从战斗力最强,一直到最弱,可以分出10个等级。

这样分组的好处显而易见,你可以根据每次战斗任务的难度派不同的小队上阵,灵活,针对性强,也不会造成资源浪费,杀鸡用牛刀。

我们肌肉里的运动单位也是这么分的。有的运动单位比较大,肌纤维多,而且都是快肌,这个运动单位力量就大;有的运动单位比较小,肌纤维少,而且都是慢肌,这个运动单位力量就小。

于是,假如我们某块肌肉里有100个运动单位,那这100个运动单位,每一个的力量都不一样,我们可以从大到小给它们排个顺序,力量最大的是1号,小一点的是2号,再小一点的是3号,这样一直排到100号。

最后,肌肉在收缩的时候会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从小(力量小的)到大(力量大的),依次募集这些运动单位。

比如这次你只端起一个茶杯,使用的重量很轻,你就只需要募集排在最后面的、较小的运动单位。下次你需要端起一大锅汤,你就会同时募集一些更大的运动单位共同参与。这就是肌肉收缩的“大小原则”。

也就是说,我们的肌肉在收缩的时候,应该让哪些运动单位去参与,是很有讲究的。肌肉会从力量最小的那个运动单位开始收缩,再收缩倒数第二小的,然后倒数第三小的,按顺序这样募集。运动单位越募集越大,越募集越多,你的总力量就越来越大,直到力量够用了,就不再募集更大的运动单位了。

我们用举重做例子,如图2.6所示。

图2.6

图中的3个柱,代表3次举重,每次举起的重量不一样,柱子越高,代表这次举重的重量越大。

柱子里的刻度代表运动单位。S型是小运动单位,主要由Ⅰ型慢肌构成,FR型是中等运动单位,主要由Ⅱa型快肌构成,FF型是大型运动单位,主要由Ⅱx型快肌构成。

当举起的重量比较小的时候,只需要小运动单位参与;第二次举,举起的重量更大一些,就需要再募集一些中等运动单位,和小运动单位一起收缩;而举起最大的重量,则需要小、中、大运动单位共同参与。

这里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较小的运动单位永远处在被募集的状态。大家以前可能会有个错误的观点:用轻重量训练时慢肌收缩,用大重量训练时快肌收缩。这个观点不对。简单地说,是轻重量训练时慢肌收缩,大重量训练时慢肌和快肌都收缩。

所以,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增肌要用足够大的重量,因为重量越大,肌肉收缩时募集的运动单位就越多,就越能训练更多的肌纤维,训练效果就越好。而轻重量训练,因为无法募集到更多的运动单位,受到训练的肌纤维就少,增肌效果就不好。

当然,这是说一次肌肉收缩的情况,如果用轻重量多次重复收缩,也能募集到更大的运动单位,但这也不是应该用轻重量增肌的理由,原因后面会讲。

划重点

肌肉收缩时,运动单位的募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遵循“大小原则”。

这时候你可能会有一个问题,增肌为什么要以6~12RM的大重量为主,而不以1RM的最大重量为主呢?后者不是能激活更多的运动单位,刺激到更多的肌纤维吗?

这是因为,增肌是一个很复杂的事,它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激活、刺激到肌纤维的收缩,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学术界之所以明确建议6~12RM对肌肉增大最有效,是综合分析很多实验后得出的,其中还考虑到如激素、代谢等很多其他的因素。

这里大家先记住一句话,6~12RM可能是增肌的机械刺激和代谢刺激的最佳组合。什么是机械刺激和代谢刺激?这部分知识我们放到后面去讲。

最后,关于“大小原则”,我还要讲3点注意事项。不过因为篇幅的限制,我只能用最简单的语言,从最实用的角度去讲一下。

“大小原则”依据的是肌肉的收缩力量,而不是肌肉的收缩速度。有的人可能会误以为,如果快速收缩肌肉,就能激活更多快肌,激活更多运动单位,其实不是这样的。

快肌收缩速度确实更快,但是,它是否被激活,主要看的(注意“主要”这两个字)还是你用多大的力量去收缩,而不是用多快的速度去收缩。

比如,你拿一个0.5公斤重的哑铃,哪怕以最快的速度做二头肌弯举,你能激活的运动单位也是有限的,你只能激活少量运动单位。反过来说,如果你用20公斤的哑铃做二头肌弯举,哪怕动作速度很慢,你还是会激活更多的运动单位。

所以,想用收缩速度去弥补训练重量的不足是做不到的。这也是不管奥赛冠军,还是增肌爱好者,没有谁会拿着一个很轻的重量飞速收缩,就练出很大的肌肉的原因。

“大小原则”也有偶尔的例外。有时候,在特殊情况下,肌肉也可以跳过小的运动单位,直接激活大的运动单位。比如在我们突然失去平衡,踉跄要摔倒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但是,这些例外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例外运用到增肌训练中,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论,远远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

所以,这时有人会说,可以利用这些例外,去创造某些玄而又玄的特殊训练方式,这是不成熟的说法,甚至多半是伪科学。

大的运动单位也可以因为小运动单位疲劳的原因被激活。

也就是说,如果你做了很长时间的轻重量运动,你的小运动单位已经非常疲劳了,这时候虽然你不需要更大的力量输出,但是大的运动单位也会“接手收缩”,因为没办法,小运动单位实在是“没劲儿了”。

情况同图2.7。如果我们用很大的重量去收缩一次肌肉(图中1RM的情况),肌肉里的运动单位会被最大限度地募集。但如果我们用较轻重量去收缩肌肉(15RM的情况),第一次只能募集一部分运动单位,但随着一次一次重复连续的收缩,最终也会募集到最多数量的运动单位,包括大运动单位。

举个极端的例子,比如跑马拉松,我们都会以为,这种轻负荷长时间的运动,肯定主要是由慢肌组成的小运动单位在收缩,不会用到力量很大的大运动单位。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你跑的时间如果足够长,慢肌疲劳到无法收缩了,快肌就会“接手”收缩,也就是说,肌肉也会动用大运动单位,去做轻重量的活儿。

图2.7

划重点

肌肉收缩时,因为小运动单位的疲劳,也可以在轻重量收缩的情况下募集到更多大运动单位。

那么,这是不是说,可以通过重复足够多的次数的轻重量训练去增肌呢?这不就因为疲劳而激活了大运动单位了吗?这确实是有些人想当然地提出的“轻重量疲劳募集法”。

如果你希望稍微增加一点肌肉的话,可能是可行的,但如果你希望最大化增肌,答案当然是不行。因为如果重量太轻,即便激活了大运动单位,你的训练效果也是有限的。

其实用极端的例子就能看明白这件事。马拉松比赛,会因为小运动单位疲劳而用到耐力跑本来用不到的大运动单位,但是我们都知道,马拉松不能让我们明显增肌。

肌纤维被使用到,与它被有效训练到,使其最大化增大,始终还是两回事。

想要让肌肉最大化增大,除了要收缩到这块肌肉里足够多的肌纤维,还要用足够的力量去收缩这些肌纤维,让这些肌纤维受到足够大的机械张力的刺激。

支持轻重量增肌的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羽状肌要用轻重量去训练。

关于羽状肌的内容超出了我们这本书的范围,这里先不讲,但羽状肌要轻重量训练的说法实在是荒唐至极。

持这种观点的人说,因为羽状肌的优点是耐力强,所以应该用轻重量训练。这当然不对。羽状肌的优点是力量大,与耐力无关,而且羽状肌的耐力往往并不强。

这些人还说,练肩应该用轻重量多次数训练,因为肩部三角肌是羽状肌。

看到了吗?又是“练肩应该轻重量”的言论。网上很多人先是偏执于“肩必须轻重量训练”,然后再使劲给这个观点编织各种理由,这是本末倒置。

其实人体肌肉有很大比例是羽状肌,可不是只有肩部是羽状肌。

比如我们的股四头肌,也是典型的羽状肌比例很大的肌肉,肱三头肌也是羽状肌,对这些肌肉怎么不说该用轻重量训练呢?

最后介绍一下RM这个概念,我们刚才一直在使用它。

RM的意思,就是用一个重量来做动作,最多能重复多少次。

比如8RM,就是你用一个重量来做一个训练动作,一个接一个地做,完成8次重复后就没力气了,没办法再继续完成动作了。

而这个重量,就是你目前做这个动作使用的重量。

RM值越大,说明你一次能重复完成的数量越多,说明使用的重量越小。

很显然,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增肌最适合的训练重量的范围一般是6~12RM。

一般来说,对初学者,使用10~12RM比较合适;而对于中、高阶训练者来说,要进一步提高重量,可以考虑使用周期性的训练方式,比如多数时候用6~10RM,少数时候用1~6RM和15~20RM,不同重量配合着训练,这样可能是最有利于增肌的负重。

我们回忆一下前面Tony训练的时候是怎样选择重量的。他做哑铃推举这个动作,就是选择了大概11RM的重量,这是一个训练新手最适合的增肌负重范围。

划重点

对新手来说,一般认为10~12RM是最适合的增肌负重。

那么,对于每个动作来说,我们又该如何确定一个适合的RM范围呢?其实很简单,想想上面例子中的Tony是如何判断RM的。

对,就是试出来的。

比如我们做哑铃推举,要选择10~12RM的重量。一开始我们先用5公斤的哑铃做做试试,发现这个动作用这个重量,能够一次一次不停地重复30次才没力气,那么这个重量就太轻了,我们需要再加一点。

加到10公斤一只的哑铃,我们发现每组完成10次重复就没力气了,那么这个重量就是刚好的,在10~12RM的范围之内。

当然,使用自己的1RM重量来计算,也能算出其他RM值的重量,但是那样比较麻烦,而且对于新手来说,测试1RM的重量也比较危险,不推荐使用。

这个重量我们不需要每次都去试。我们训练了一次,知道了某个部位的肌肉适合的重量是多少之后,在一段时间里,我们记住这个重量,直接拿来训练就可以了。

其实,经常训练的话,很快就有经验了,拿起一个重量掂量一下,基本就知道大概是不是我们要的重量了。

大家注意,一个动作训练一段时间之后,肌肉力量会增长,这时候原来的重量就不够了,太轻,我们需要增加重量。总之,我们要让使用的重量永远保持在每组只能完成规定次数的程度。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我们说轻重量增肌不对,这个不对,仅限于“只用轻重量训练”而言,我们并不是说轻重量就一定不能用。

因为也有一些研究支持轻重量能更好地促进I型肌纤维增大的观点。所以,我们可以考虑把轻重量和大重量结合起来,适当地安排少量轻重量训练,作为周期训练的一部分。

但是这种周期训练安排也要注意下面几点。

● 轻重量只是辅助,训练的主体仍然应该是6~12RM的大重量。因为轻重量虽然更适合促进Ⅰ型肌纤维增大,但是增肌潜力最大的仍然是Ⅱ型肌纤维。

也就是说,要增肌的话,我们应该更重视肌肉里的Ⅱ型肌纤维。

所以,在增肌训练的大多数时间里,还是应该牢牢把握住6~12RM这个重量。

● 不同的人,肌肉里的Ⅰ型、Ⅱ型肌纤维的比例也不同。假设一个人肌肉中Ⅱ型肌纤维的比例大,Ⅰ型肌纤维的比例小,那么他就适合安排更少的轻重量训练,甚至不安排。所以周期训练安排因人而异,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安排一定量的轻重量训练。

● 轻重量训练或许能更好地促进肌肉中Ⅰ型肌纤维增大,但是轻重量也有它的弊端,它可能使肌肉的最大力量降低,这是不利于增肌的。所以如果要安排轻重量训练,一定要谨慎、适当。 348GnZbI+Jh2BHyIivdTOY9ZddGn6ChYIWsaD7l56DKwebBEuQnU/5mKXKyblnt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