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1 核心技术架构对比

1.基础架构:探寻深层差异

1)模型结构设计

DeepSeek采用的MoE架构,全称为混合专家系统(mixture of experts),这是一种创新的模型结构。在MoE架构中,多个专业子模型(即“专家”)并行工作,每个专家专注于处理特定类型或领域的任务。智能路由分发机制会根据输入数据的特征,动态激活相关的专家模块。例如,在处理自然语言任务时,若遇到数学问题,负责数学推理的专家模块会被激活;若处理情感分析任务,擅长语义理解的专家则会发挥作用。DeepSeek就像一个拥有众多专业顾问的团队,每个顾问都是自己领域内的专家,团队会根据问题的性质,快速调配最合适的顾问来解决问题。

此外,DeepSeek的MoE架构还采用了无辅助损失的负载均衡设计,可确保各个专家模块的使用频率相对均衡,避免某些专家模块过度繁忙,而另一些专家模块被闲置。同时,DeepSeek采用的多头潜在注意力机制(MLA)也是一大创新,通过引入潜在向量来缓存自回归推理过程中的中间计算结果,有效降低了计算量,提升了模型的运行效率。DeepSeek MoE架构如图1-4所示。

图1-4 DeepSeek MoE架构

反观GPT,使用的是传统的Dense架构。这种架构基于Transformer架构构建而成,拥有单一大规模参数矩阵,在处理任务时,所有参数都会参与计算。其统一的注意力(attention)机制,使得模型在处理序列中的每个位置时,都会考虑整个输入序列的信息,通过全量参数参与计算来捕捉数据中的复杂模式和依赖关系。例如在语言生成任务中,模型会基于之前生成的所有单词来预测下一个单词,充分利用上下文信息。

图1-5 GPT Dense架构

GPT还采用层次化的自注意力结构,不同层次的注意力机制可以捕捉不同粒度的语义信息,包括从局部的词汇关系到整体的篇章结构。同时,位置编码与上下文理解机制也是GPT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位置编码,模型能够感知单词在序列中的位置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上下文的顺序和逻辑关系。GPT Dense架构如图1-5所示。

2)计算单元设计

在计算单元设计上,DeepSeek进行了多方面的优化。首先,专家模块可动态调度,模型能根据输入的任务类型和数据特征,灵活地选择和激活相应的专家模块,避免计算资源浪费。其次,建立稀疏激活机制,只让部分与当前任务相关的参数参与计算,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在处理简单任务时,只激活少数几个专家模块即可完成,无须调动整个模型的参数。再次,通过并行计算优化,充分利用硬件资源,将计算任务分配到多个计算单元中同时进行,可加快计算速度。最后,采用低秩矩阵分解技术,通过对矩阵进行分解,可降低矩阵运算的复杂度,提高计算效率。DeepSeek计算单元优化如图1-6所示。

GPT的计算单元设计则基于密集矩阵计算,在每一次计算中,模型全参数都会被激活并参与运算。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充分利用模型的所有知识,但也带来了较高的计算成本和资源消耗。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全参数激活会导致计算量急剧增加,对硬件的计算能力和内存要求极高。

GPT采用序列并行处理方式,按照序列的顺序依次处理输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下文信息的连贯性,但也限制了计算的并行度。为了缓解训练过程中的计算压力,GPT采用梯度累积优化技术,将多次小批量计算的梯度进行累积,然后再进行一次参数更新,减少了参数更新的频率,降低了计算资源的峰值需求。GPT的密集计算单元模式如图1-7所示。

图1-6 DeepSeek计算单元优化

图1-7 GPT的密集计算单元模式

2.训练策略:策略背后的较量

1)模型训练方法

在模型训练方法上,DeepSeek展现出独特的创新思路,其专家路由训练策略是一大亮点,通过智能路由机制,将输入数据准确地分配到最合适的专家模块进行处理,使得每个专家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作用。在训练过程中,模型会根据输入数据的特征,动态地激活相关专家,从而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效率。

为了确保各个专家模块的均衡使用,避免出现某些专家模块过度繁忙而另一些闲置的情况,DeepSeek采用动态负载均衡机制。通过实时监控专家模块的负载情况,动态调整路由策略,使得每个专家模块都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提高了模型的整体稳定性和性能。

在分布式训练方面,DeepSeek也进行了优化。它采用高效的通信协议和并行计算策略,减少了分布式训练中的通信开销和计算资源浪费,使得模型能够在大规模集群上快速训练。同时,DeepSeek提出了增量预训练方案,它能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添加新的数据和任务进行增量训练,使得模型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的应用场景,从而提升任务处理能力。DeepSeek的模型训练方法如图1-8所示。

图1-8 DeepSeek的模型训练方法

GPT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案。它基于大规模监督学习,在海量的文本数据上进行无监督预训练,让模型学习到语言的通用模式和知识。然后,利用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技术,根据用户对模型输出的评价和反馈,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使得模型输出的内容更加符合用户的期望和需求。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GPT采用统一预训练策略,在预训练阶段,模型对所有的任务和数据都进行统一的学习和训练,不区分具体的任务类型和数据特征。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让模型学习到广泛的知识并提升任务处理能力,但也可能导致模型在处理特定任务时,针对性不足。为了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任务需求,GPT通常采用全量微调机制,在预训练模型的基础上,使用特定任务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全量微调,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完成特定任务。GPT的模型训练过程如图1-9所示。

图1-9 GPT的模型训练过程

2)计算效率对比

在资源利用率方面,DeepSeek的优势明显。由于其采用动态激活机制,在处理任务时仅需30%~40%的动态计算资源,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在面对简单的文本分类任务时,模型仅需激活部分与文本分类相关的专家模块即可完成任务,无须调动全部计算资源。而GPT采用全参数激活方式,在每次计算时都需要消耗100%的静态资源,这意味着无论任务的复杂程度如何,模型都需要使用全部计算资源,导致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研究表明,DeepSeek的资源利用率比GPT高2.5~3.3倍,在相同的硬件条件下,DeepSeek能够处理更多的任务,或者在处理相同任务时,DeepSeek所需的硬件成本更低。

在内存占用方面,DeepSeek采用动态分配策略,根据任务的需求动态分配内存资源,有效地降低了内存的峰值占用,相较于GPT,其峰值占用可降低40%。在处理长文本时,DeepSeek会根据文本的长度和复杂度,动态调整内存分配,避免了因内存不足而导致的计算中断或效率下降。而GPT采用固定分配策略,在模型运行前就固定分配好所需的内存资源,虽然这种方式能保持资源占用稳定,但在面对复杂任务或大规模数据时,可能会出现内存不足的情况,影响模型的运行效率。DeepSeek的内存优化策略显著降低了系统负载,提高了模型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使其在处理大规模数据和复杂任务时更具优势。 aLaOa1ZRjpOeVjVLCiqWs+iGss/3OogtjbsGYE95dy2GczsMQqst41qBQ58RxA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