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热身赛里知己知彼

现代世界排球比赛要连续作战,想打好硬仗,光靠六七条枪,远远不够,必须动用更多后备替补,轮番上场,储存、调节比赛能量,在关键时刻使用。六人制排球赛又需进行位置轮转,把有技术特色的后备队员留作主力替补,更能出奇制胜。所以,这次中国女排换血,袁伟民既要着力充实后补,又要费劲更新主力。1982年世锦赛夺冠时,除了孙晋芳(27岁),中国队还有曹慧英(27岁)、陈招娣(27岁)、杨希(25岁)、陈亚琼(26岁),另外,周晓兰(24岁)虽年轻些,却受伤病困扰——她们加在一起,几乎就是一半队伍,都需寻找合适的接替人选。面广量大——这个难题要在洛城奥运会前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里全部解决,谈何容易。亚洲锦标赛失利后,国内有球迷写公开信,强烈要求孙晋芳等几位老国手重披战袍,袁伟民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除了强化常规基础训练,袁伟民还带领球队频繁参加各种热身赛。1983年年初,中国女排在联邦德国的两场邀请赛里,均派出主力上场,与美国队一胜一负。后来访美,中国队用好几套人员配备出场,五胜一负,其中两场,郎平、张蓉芳都坐在替补席上当高级观众。到第五场,周晓兰、杨锡兰、姜英、侯玉珠、殷勤、杨晓君上场,这个全新组合都能拼足五局,赢得比赛。五场的访问比赛用了不同的阵容,袁伟民这样做就是要在实战中,了解、考察、熟悉自己的队员。此刻他的知己知彼,内容很丰富,不仅了解对手美国队和日本队,还包括他手下诸多新秀。善于识材、练材、用材,这是高水平教练必须具备的基本才干。袁伟民如今也为此做出很大努力,从郑美珠三进三出国家队,就能看出他选材的用心良苦。

有时,颜老师还会和我探讨一些排球技术术语和对一些战术打法的解释。我惊奇地发现颜老师对30多年前的比赛仍然记忆深刻。听到我的疑问,颜老师发出爽朗的笑声,然后得意地揭秘:“我在网上找到当年那些比赛的录像,重新看了一遍,什么都想起来了。”颜老师对文字的严谨和对事实的尊重历来如此。这样的工作作风再次令我肃然起敬。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到香港参加超级女排赛,与美国队、日本队实战交锋。这两场赛事,中国队屡屡在比分落后时,急中生智,变换奇阵,更多年轻队员上场担当主力,挑重担。她们在老国手的带领下,团结奋战,化险为夷,赢球完胜。特别是她们把拼搏精神继承了下来,令人十分欣慰。中国队这次不光是比赛的胜者,更重要的是她们初探了奥运夺冠的入门之道。原来在大家的印象里,美国队将是奥运会上最难应付的对手;通过这次面对面的较量,姑娘们嗅到了日本队的潜在威胁,有了警惕,对备战很有好处。

看过香港两场比赛,有行家指出,中国女排要在洛杉矶放光彩,必须着眼四个高度:士气高度、身材高度、技术高度和体能高度。与日本队对阵时,中国女排尽管身材占优,拼劲也足,但是网上争夺和防反技术并不占上风。原来这是因为山田重雄采用“速度弥补高度”的招数,从接发球开始就控制传球的弧度,加快节奏,球到二传手中田久美那里再次加速,对手就很难适应了。要掌握这种低弧度的垫球、传球技术,难度很大,要有很好的体能素养。我们的一些国手还欠火候。同美国队交锋时,中国队后排起球还不过硬,有些新人缺乏足够的救球意识,只等待前排同伴拦网成功。一旦网上落空,再有动态反应就慢了一拍,只好眼睁睁看着排球落地开花。

众所周知,凡是场地中间隔着球网的比赛,如网球、羽毛球、排球……都看重发球这个撒手锏,攻方要想得分,发球是关键,即使不直接上分,能破坏对手一传也是好的。守方想要不失分,必先接好对方发球,输送到位,发动有效进攻。国际排坛早就有“第一回合”决定比赛胜负的战例,也有外国教练公开声称:要拿发球来切断中国女排孙晋芳和郎平之间的“黄金通道”。山田重雄和塞林格这次当然也不例外,给中国女排的“第一回合”制造了重重困难。尤其对日本队的比赛,我们几位新秀接发球技术还不成熟,被对方抓住了机会,比较被动。不言而喻,强化“第一回合”的本领,已经成为中国女排此次奥运夺魁的重要环节。

此时此刻,新老交替的中国女排好似一台经久耐用、进入保养期的大型机床,不仅零部件要更换,还要磨合整理,更要不断试车,才能运转自如。袁伟民和中国女排争分夺秒,团结拼搏,力争登顶。 SvvcajSKGTSHz88CBYu1DJIZwOPG3W56bcu78PGfN0BT0ikRm5926JungS4gqhc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