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世雄老师在回忆、构思期间,几乎每隔两天就会打来电话,把他写好的一段文字读给我听,再把当年的情景讲述一遍,然后和我商量接下来要写什么内容。其实,在我还是运动员,没有到《中国体育报》工作之前,颜老师就已经是著名的体育记者了。我在记者通联部工作期间,和《中国体育报》驻各地记者接触颇多,在为他们服务的同时,也向老记者学习了许多采访和写稿的方法、角度与思路,颜老师更是手把手教我的老师之一。这次为了撰写第三冠的故事,我在与颜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仍然受益良多。
颜老师在回忆当年时,常常陷入沉思和感慨。
众所周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始于1896年的希腊雅典,可是出现中国运动员的身影却是36年后的事情了。在被视为“东亚病夫”的年代里,国穷民弱,受人欺凌,中国人连参赛资格都没有,更不要说获得奖牌了。1932年,也在洛杉矶,中华民国政府派出的六人代表团亮相,其中唯一的运动员来自东北,名叫刘长春,尽管他在100米和200米跑的预赛阶段就被淘汰,国人还是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用后来的流行语形容,他也带来了“零”的突破呀!很可惜,刘长春也是生不逢时,同是姓刘本家,同是田径选手,刘翔就幸福多了。何止是他这个后生,得到新中国沃土甘霖滋润培育扶植的体育优苗良材数以万计,袁伟民和中国女排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我记得1989年国庆采访时,有位老体育工作者对比今昔,慨叹道:“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女排!”我立马举双手赞同,记录下这句话。为了中国女排及其他体育项目的发展,国家不知花费了多少力量……别人也许不了解,在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中国体育报》工作了40年的我,是一清二楚的。
多少耕耘,多少收获。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健儿荣获的15枚金牌,哪一枚都来之不易,都有足够的含金量,当年各大媒体已有不少深度报道。这些奥运冠军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亮点。许海峰射击实现“零”的突破,李宁体操三金,马燕红高低杠冒尖,曾国强、吴数德、陈伟强、姚景远举重力拔四金,栾菊杰成为首个获得奥运击剑金牌的亚洲人……以上都是个人比赛项目。在这届奥运会9个球类比赛中,我们只有女排一枝独秀,女子篮球和女子手球都只拿到铜牌。
大家都知道,每到奥运会都有实时滚动更新的每日奖牌榜,十分吸引眼球。这种独有的“奖牌榜效应”,在世界杯和世界锦标赛里是没有的,说明中国女排这“三连冠”还是各不相同的。
这次夺冠还有个“啦啦队效应”也要多给笔墨。和前两次夺冠的城市不一样,洛杉矶是个移民众多的美国西部大城市,居住在那里的华人比在大阪、利马的更多。女排决战当晚,我特意站在赛场门口一侧,看到有些观众手持小尺寸的纸质五星红旗进入看台,心里暖意顿起,预感我们中国人的啦啦队也要彰显实力了。随着奥运赛程推进,中国军团接连夺金,终于在当地华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洛杉矶各家华文报纸天天有大量报道,有的社团争相举办招待会,增加与选手的交往。
在洛城奥运会的两周里,中国代表团的奖牌数据接二连三更新,增加最多的一天是8月4日,仅体操一项就加了四金。直到最后的收尾阶段,仍有几个看点。中国女排得到第14枚金牌时,大会已进入倒计时,接着周继红在跳水池里,压轴锦上添花。更巧的是这两个项目都是东道主美国队主攻金牌的项目,结果赛后颁奖时,却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升起了五星红旗。看到这精彩的场面,在现场的我既激动又自豪!回国后,人民体育出版社要编奥运画册,我特意推荐用那张现场直拍的颁奖照片做封面,希望把它留作永恒的纪念。
中国女排队合影(中体在线图片 柯时 摄)
前排左起:张蓉芳、朱玲、梁艳、郑美珠、张一沛(领队)。中排左起:李延军、杨锡兰、苏惠娟、姜英、邓若曾(教练)。后排左起:袁伟民(教练)、杨晓君、侯玉珠、郎平、周晓兰
我们中国体育代表团在1984年奥运会上共夺得15金8银9铜,奖牌总名次进入前四,实现了超大号“零”的突破,载入奥运史册。要知道,亚洲传统体育强国日本,这次奖牌总数同我们一样,也是32块,可是金牌数却少了我们5枚,其中一枚就是他们的强项——女子排球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