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夺冠后,中国女排面临着新老交替的重大课题。曹慧英、陈亚琼、陈招娣、杨希、孙晋芳五位作为中坚力量的老队员同时退役时,离洛杉矶奥运会仅有一年多的时间了。
队里换了几位新人,首发阵容变了,战术特点也要变。特别是矮个子接应郑美珠的入选,引起不小的轰动。这使我想到了我在北京女排时参加的最后一次全运会。我们队借1974年获得全国联赛冠军之势,早就把奋斗目标锁定在勇夺1975年全运会冠军上。因为我们这一批“文化大革命”前入队的近30岁的老队员组成的主力阵容都在,而其他省市队都处在新老交替时期。而且在1970年全国联赛恢复后,我们队一直保持国内较高水平。在公安礼堂举行的全运会誓师大会上,我们老队员都满怀信心,决心要共同努力,拿到这个冠军再退役。没想到全运会前发布了限制参赛选手年龄的规定,为了给年轻队员更多上场锻炼的机会,提出了以23岁为界的“三七开”的规定。也就是说全队超过23岁的运动员不得超过30%。按一队12人为例,只能有4名超过23岁的队员,而上场队员只能占总人数的50%,也就是3名。我们队12名队员中,11名超过23岁。所以我们在“大换血”后,最终只获得第三名。
袁伟民当然懂得新老交替会给队伍带来多大的困难,即使他每一年都在物色优秀的年轻选手。参加奥运会时的主力阵容是二老带四新,特别是郑美珠也在其中,他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的。在夺取了洛杉矶奥运会冠军后,我采访他时,他说了一句悄悄话:选1.72米的郑美珠打接应是根据我们的战术要求,也是根据对手情况。有人说这样的队员全国一抓一大把。如果我没拿到冠军,会被质疑的。
袁伟民怎么选人,怎么安排战术,怎么打败强劲的对手,最终带领中国女排首夺奥运会金牌,《中国体育报》资深记者颜世雄在三十多年后仍印象深刻。在与颜老师探讨稿件的过程中,我深深感佩颜老师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求是精神。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最让我难过和遗憾的是,原本计划在2021年出版本书,以纪念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40周年的初衷未能实现,而颜世雄老师也未能见证本书正式出版,就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多希望把这本书亲手送到他的面前,我们再次一起讨论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我更希望新的中国女排能在前辈夺冠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懈努力,再登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