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是什么
你是否思考过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是理想寄托的折射。在工程师心中,幸福是他绘制创意的蓝图;在画家笔下,幸福是苦心构思出的摄人心魄的一帧山水长轴;在产科医生脸上,幸福是熬了一夜使母子平安的喜悦微笑;在作家的创作中,幸福是灵感突然造访的不期而遇……
幸福是环境的反射。正所谓骑兵爱草原;水兵爱大海;飞行员爱蓝天;蜜蜂爱鲜花;猿猴爱山峦……
幸福是专注的体验。曹雪芹迷红楼梦而衣带渐宽,不计较残羹剩粥;李时珍痴《本草》而皓首穷经,披荆斩棘于万水千山;陈景润为摘数学王冠,演草纸可绕地球几圈。
幸福是无悔的选择;幸福是苦后的甘甜;幸福是你拥有了特立独行的勇气;幸福是亲爱的读者你看到了我真心的誓言……
幸福是你的思想被人赏识;幸福是你的行为被人支持;幸福是在你哭泣时有人递给手帕;幸福是你受到伤害时有时间、有地点可以疗伤……
幸福不是1+1的数学计算;幸福不是科学家能够验证的公理、定理;幸福不是地理学家在地球上能够做出的标识……
这表明,找到幸福不需计算;理解幸福不需要理论;发现幸福不需要地图和指南针……
回首笔者半生的沧桑历程,虽然还不配谈论幸福,但却可以与诸君分享关于幸福的个人体会:
其一,幸福的属性永远是个人化、个性化的,它决不能统一定做和制作,即使是唐宋明清那些绝世的能工巧匠,他们能制造出传世的雕瓷珍品,可对幸福却不可能批量生产。
其二,幸福是一种隐藏的秘密与和谐,它犹如古埃及的金字塔,所以迄今为止的现代科学家,虽早已能探月潜海,但仍对金字塔叹为观止。
其三,幸福像每一个人的基因一样迥异,其表现为对外界的感应与反应也大相径庭,如同样的温度有人感冒有人不感冒,同样的境遇与物质所得,有人感觉幸福;有人感觉不幸福。
其四,幸福是当局者的一种内心比较、判断,然后反馈给神经中枢的一个信号与信息。而这信息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受其大小、美丑、多少、黑白、贫富、贵贱等截然分别的,所以上述的“概念”永远是相对的,不论是根据古老的《道德经》,还是参照现代的物理学、心理学等,概莫如此。范进中个举人乐的风痫发作、癫狂失志。而那些历代中进士、中状元的文人却何以气定神闲、淡然自若?有的父母把孩子看得比分数更重要,只要儿女德育素质很好,就感觉幸福、快乐。可很多家长认为分数重要,孩子没考上第一名就痛苦,与子女关系紧张,代沟日益加深,甚至两代人、三代人同时罹患抑郁症、焦虑症……
一言以蔽之,你若盲目地与别人比较,大概终其一生也不会感受到幸福,盲目攀比是所有痛苦的渊源之一。
其五,幸福即易得也难求,它在于你的感知、感受、感悟,当你的感悟提升时,你的敏感度就会提高,如你对配偶在你失意时的抚慰安慰是如何感觉、感怀、感谢的,你是否也能经常不吝的给予对方或孩子这样的抚慰和慰藉呢?
如果你感觉不到、感受不准、感悟不深,或许还会心生烦躁,正如心烦时对优美的音乐,即使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你也会如噪声入耳心旌摇荡,“是风动、是幡动、是心动”?可见影响人们的不是外在事物,而是人们对外在事物的态度与诠释。
现代心理学称其为“幸福指数”,幸福指数过高时,幸福就成为“奢侈品”,一般人是享受不到享受不起的;指数低时,幸福就成为廉价品、日用品,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可以轻易得到它。
[美]阿尔伯特·哈伯德在《一生相伴的智慧》里说:平心而论,幸福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感受,一万个人,可能就有一万种答案。如果你要想了解它、捕捉它,它又来无踪,去无影。所以,幸福像一种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的物质,很难有量化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是欢乐还是痛苦。所以谈论幸福和欢乐的感受,难以用科学的方法来测定和判断。但是,幸福这种心灵的感受,又并非不可捕捉,你常常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比如开怀大笑,无疑说明你是快乐的、幸福的;暗自哭泣或号啕大哭,则说明你是悲伤的、凄苦的。不同的社会阶层,对幸福的理解和对生活的需求,也会差别极大。所以,幸福乃是一种相当自我的主观感受。
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答案。“三八”妇女节来临前夕,正在北京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女代表们,在会议间歇起了各自对幸福的理解。
——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新明珠陶瓷集团销售经理胡小燕说:幸福就是能和女儿在一起。我是在佛山打工的四川人,双胞胎女儿出生后只能放在老家,因为工作忙,我和孩子几乎两地分隔了11年。直到大女儿2年前转学到佛山,现在和我一起住,我才放下一半的心。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销售主管朱雪琴说:“常回家看看”,才是最大的幸福。现在城里的生活稳定了,平时就特别想念还在老家的父母。我的两个姐姐、一个弟弟都在老家周边的城市里,一年只能在春节能团圆。如果有可能,今后我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多孝敬父母。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前主席范徐丽泰说:我今年65岁了,对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目标就是好好享受人生。其实,我现在还坚持参加各种慈善、公益服务,一刻都没有停。工作之余我也去旅行,去找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吃。“工作+美食”,就很开心、幸福。
奥格·曼狄诺说:“幸福并不藏在新房里、新职业里、新朋友中,幸福永远也不出售。如果我们在自身找不到满足,那么到别处去寻也毫无用处。每当我依赖我自身之外的东西为我提供喜悦,那我注定要失望。幸福,照我现在看,与得到没有关系,它包含着对我已得到和我没有得到的满足,要使智者幸福,很少有什么东西是必不可少的,而多少物质财富也满足不了一个傻瓜。”
朋友,现在你认为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幸福的真谛
幸福,不是靠追求、追逐才能得到的,它往往是你感觉、感悟的副产品,或附加值。
凌晨,笔者睡不着了,起床写作。当我打开灯时心想,我们当代人写作多幸福啊,比起古人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时代处境,简直就是神仙!
回忆起我创作伊始,写作科普文章时,那时在伊春五星镇,晚上只能点柴油灯,因为那时常常走电,特别是在晚7点以后用电高峰期,走电乃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事,偶有一天不走电,那真有过年的喜悦与幸福感了。
写累了,看看水果箱,苹果、桔子、香蕉、西瓜,样样俱全,心中顿生又一种幸福之感。回想起20世纪70年代,那时家母患肝炎病,每次只能吃一个苹果的四分之一,那时的小国光苹果一斤才0.38元,可母亲为什么舍不得吃呢?在我的记忆中,她老人家从未吃过一整个的苹果,一是经济拮据,二是,又不是天天能买到,那时买什么都紧张,计划经济时代,买什么都要“票”的。现在每当我吃着比那时更好更大的苹果时,情不自禁地就想起了早已故去的母亲,心想要是她老人家活在现在,我看她能够尽情地吃一个大苹果,那该有多幸福啊……
当我美滋滋地享受苹果、香蕉的甘甜醇味时,抬头看时,杜鹃、扶桑竞相绽放,与外面的皑皑白雪形成鲜明的对照,明显冬春两境界!这种美妙曼妙奇妙,是妻子辛勤培养浇灌的成果,是她心灵的雨露在室内又创造出反差的春天。此时此刻,这种温馨浪漫洋溢出的幸福感受,顿时间我又发觉妻子好像比以前更美了。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妻子的美不是外在而是内在,不是形体容颜,而是其心情与心灵。从美学的观点上讲,一个能创造美、营造美的人,其心灵怎能不美呢?况且这种内在的心灵美,是不会被外在的风霜所侵蚀,更不会被无情岁月的镰刀留下残痕皱纹的。
这篇文章又是在邓丽君的美妙音乐中完成,这位已逝的歌坛皇后又给我带来幸福的灵感,我幸福的感到当代写作真是无比幸福,借助于科技手段,想听什么人的歌曲、名曲,想听什么乐器都易如反掌,当听到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时……我又感到抓紧时间管理时间的重要与幸福,信哉斯言,倘若好花总开不谢,好景总在不变,你就不会珍惜,反而还会感觉不到幸福,这就是幸福的递减率的秘密。
记得1987年,我第一次游览北京颐和园,就有此感,我马不停蹄、跑马观花贪婪地照着相、恋着景,累得满头大汗,腿发酸时,可发现园中的清扫工他们对身边的景物,一点也没有惊现、留恋、依恋、欣赏的幸福美感,当习以为常时,人就会腻了、厌了,甚至烦了,审美疲劳的心理效应就是这个道理吧。
行文至此,我感觉到自己虽不擅长电脑打字,但爬格子也是一种幸福吗,它有传统的好处,不伤眼、不辐射,同时写完之后聘一文员录入,岂不又给别人创造了一份就业工作的机会,这种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岂不也是另一种幸福吗。
由此可见,幸福不是靠追求追逐才能得到的,它往往是感觉感悟的副产品,或附加值。很多人的幸福指数,之所以降低,甚至麻木到感觉不到幸福,是什么原因呢?一是他根本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二是习惯了,总生活在幸福之中,就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幸福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境界!一个人自娱自乐,让一家子丰衣足食,固然幸福,但幸福之余,似乎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我认为,人之为人,秉持“大爱精神”,奉献才是幸福,如雷锋、白求恩,如“春蚕”和“蜡炬”……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怀念哪。
●幸福没有统一标准
无数事实证明,幸福确实没有统一标准。如一个人说,“有一阵,我常跟妻子在小区里散步,一边看着儿子在眼前疯狂地骑着他的脚踏车。妻的情绪很不高,常常叹息,她有时会很感叹地说:‘我好像得了无兴趣病一样,没啥让我觉得很幸福、很高兴’”
他就问妻子“你是不是手脚残废不能工作,生活不能自理啦?家人朋友最多不过就是疏于联系,但全都好好的活着,也没有谁给你增加负担和心理压力吧?我们这个三口之家个个没病没灾,能吃能睡的不是吗?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老板觉得你不能胜任工作……这些不叫幸福叫什么呢?”
“我觉得再没有比这些看似寻常的东西更让人幸福了,一个人何必非得要像寻宝那样,在日子里无中生有的惊喜才叫幸福呢?”
儿子仍旧在那边活蹦乱跳地骑着他的自行车,他喜欢这个晚间小小的游戏。一辆脚踏车骑了一年半了,上周只不过是拆掉了两只护轮,必须靠他自己掌握平衡才能骑稳当,他就觉得这破车又增添了无穷的吸引力。脚踏骑坏了,他又伤心了一天,隔天我拿胶带替他缠好,他又有了新的欢喜。小孩子的幸福原来很容易。我觉得,我家这两代之间真是一个天大的对比,一个看来什么都不缺,未来有发展前途的人却没有幸福感;另一个人未来有大片的无知,却照样会为了一颗小小的棒棒糖乐上好半天。
其实,有这样感觉的人很多。笔者有一个朋友,只要连续两个月不出去旅游,他就会说,工作把他搞得患了幸福缺失症。都市里的许多人的幸福感都有点像沙漏,不知不觉中被漏走了,你却无力把那些明明看得见的沙子从那个小眼里再抓回来。
当我们的感官麻木到了没有感觉的时候,其实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学习感知的时候,就像孩子们在幼小时都要做的一些有趣练习一样,如数数豆子,玩玩闭眼摸物猜猜看的游戏,逐步去培养自己手指、皮肤、身体以及心灵每一处对幸福的敏锐感知一样。
所以有的人认为,没坏事发生,就是好事;没痛苦,就意味着幸福,逻辑有时就这么简单。
●幸福是一种感觉
笔者小的时候听大人说“谁家过年不吃几顿饺子。”那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况且虽然过年能吃几顿饺子,但那馅也是大有区别的,较富裕的人家,以肉为主、菜为辅;反之则以菜为主,以肉为辅。因为那时的肉凭票供应,每月每人才半斤肉,在想多吃就得想方设法买高价肉,或则通过关系走后门了。我记得最深刻的是,那是我结婚后,已有3个孩子,妻子从农村来到林区户口还没落上,一直艰难拮据的维持了九年,每个月我自己能领的半斤肉,平时又怎能包饺子吃呢?我正发愣的想着,妻子说,“你愣什么神,快点擀皮啊都供不上我包了。”这时我才从回忆中走出来,看到今天用精粉包的三鲜馅饺子,怎能不感慨万千,幸福之感油然而生。那时即使过年也吃不上三鲜馅饺子,一般只能吃酸菜馅的,而且肉也很少,现在吃饺子十几个就能吃饱,那时得吃三十多个,记得那时农业大队的杨福发一顿能吃八十多个饺子,一是他的确是饭量大,二是那时候的人油水小,普遍都能吃。
现在的家庭,只要想吃饺子,除个别困难户外,几乎天天办得到,且想吃什么馅的都不是问题。况且很多家庭嫌包饺子都麻烦,为了省时间为了充分享受娱乐,经常买速冻饺子煮着吃,更有的家庭让饭店服务员送上门来。
这时饺子煮好了,蘸的佐料也使我又幸福又满足,现在吃饺子要用海鲜酱油,山西名醋,或其他米醋等,还可以管够放香油,那个年代要是能见到香油,那是非一般人家所能想象的。品味着美味可口的饺子;品味着现代的富裕生活;品味着三十多年的沧桑巨变;品味着人生不同的机遇感慨,倘若品不出幸福、满足、快乐、感恩,那绝不是饺子的口味有问题,而是心灵的敏感度出了问题啊。
我想,很多人的幸福指数之所以降低,甚至麻木到感觉不到幸福,是什么原因呢?一是他根本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岁月,二是总生活在幸福之中,就身在福中不知福了。由此我想到,还有一种社会现象令我痛心,那便是很多人当物质生活好了以后,很快就忘本,毫无痛定思痛的感觉。更有一种现象令我痛心,那便是很多人在饭店吃完饭后,不打包剩菜,剩下的饺子、主食等全部弃之。不知他们是碍于亲友的情面,还是暴殄天物已成习惯,真是令人痛心。记得富商田家炳曾说,“可以消费不可以浪费,消费是一种需要,浪费是一种犯罪。”这种罪行没有审判,只是当事者心灵有否感悟、感触罢了。或许出于虚荣,表面上感觉潇洒的走了是幸福,可内心还是内疚自责与痛苦,但愿那些不打包而走的人属于后一种,所幸的是他们的良知还未泯,心灵还没有麻木到漠然无视漠不关心的地步。我们小时候都背诵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现代人真正能够不忘过去、不忘初心的还有多少呢?
我生怕影响了幸福的品质、品位,所以边想边吃,边吃边想,吃到八分饱就放下了,不仅仅是将一时的回忆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吃的太多还会影响幸福的感觉和质量。如有一亲属家对孩子溺爱有加,有一天晚上吃饺子,孩子已经不吃了,其母还要他多吃点,并且命令说,“要考试多吃点有营养。”谁想到那孩子真听话,又勉强吃了几个,等过了一会儿,我们正在客厅谈话,忽然听到孩子在书房里呕吐起来。
不过年就吃饺子是幸福的,回忆的过程也是幸福的,但愿我幸福的回忆与感慨也能给你带来思索启迪的幸福,那幸福就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呈几何级增长,同时也给更多人分享幸福的感觉,并且提升现代人珍惜幸福的感悟。
●幸福像什么
幸福像一双鞋,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当鞋合脚时,脚不知有鞋,鞋不磨脚,可见鞋的质量与脚的舒适并不成正比。
一个故事说,原始苏菲的一位国王,爱民并成怪癖,他下令让全国的男女老少都来睡一下他的金床,体验他的幸福,但个子长的要截掉,个子矮的要伸长,结果民众之苦,惨不忍睹……
由此不难想象出,为什么有的企业家、歌星、影星、博士、局长、教授等自杀了,在众人眼中,他们无疑是高贵的、仰慕的、骄傲的、幸福的、快乐的。可他们内心的矛盾、痛苦、绝望,又常常是外人无法理解和排除的。他们穿的鞋肯定比一般人贵几倍、几十倍,可他们的脚却享受不下去了。
反之,在世俗眼中看似痛苦的作家、画家、艺术家、书法家、学者,他们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孜孜矻矻夜以继日地写呀、画呀、练呀、研究啊,可他们却乐在其中,福在其中。他们含沙化珠,用一个一个痛苦编缀成自己成就的项链,并发出夺目的光彩,如贾平凹、徐悲鸿、启功、陈景润、钱学森等。
去年4月份,笔者在峨眉山旅游,我穿着很好的旅游鞋还怕跌倒,还花十元钱买了防滑套,而蓦然抬头望去,两个用竹轿抬游客的壮年汉子,脚上穿的都是极普通的农田鞋,且已破损露出脚趾头了。而另两位穿着新一代农田鞋的表情并不快乐,原因是他们没人雇佣,没赚到钱。我当时感慨万千,我们行人无负累上山还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可他们虽然抬一个人上山穿着破损的鞋,但不磨脚,且穿着它,可以赚钱养家,可以供孩子上学,可以享天伦之乐吧……
相反,那位被抬的女士,下得轿来,还不能走,原因是她穿的昂贵的高跟鞋,鞋把脚磨破,再一碰,一定苦不堪言。她看大家都注意她时,羞涩地苦笑着说,要不是脚破了,还真不好意思让两位年龄比我大的哥哥抬我呢……
被抬的人没有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可抬人的人却享受在惬意的幸福之中,看他们坐在山崖上满意的笑脸,并不是装出来的“职业微笑”,这微笑已在我心灵的银幕上定格,并成为我永远的回忆……
●幸福之门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阴此百尺条”。不仅女孩子如此,有些男孩也放下美如肥皂泡的自尊心去追求实际,宁肯“入赘”“倒插门”,也要梦想成为“乘龙快婿”……
然而,一旦有幸进入那朱漆石狮大门,就真的幸福了吗?自古道:“侯门深似海”。纵观历史,岂一个“深”字了得?甭说入了红门的林黛玉,就是她的侍女们,其物质生活也比其他劳动人民富裕享受得多,但她们真的快乐幸福吗?充其量只能像幸福的糖衣裹着的变了质变了味的糖,好看不好吃。
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抵抗住那别墅、轿车、美味、华服等种种诱惑?若说古代的选妃,还有些女人并非情愿,那不仅是与父母亲人的生离难舍,关键是有些妃子或许一生也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而抑郁至早夭,即使侥幸得宠,又有几人能有善终?如唐明皇宠杨贵妃之后,多少皇妃马上失宠。唐太宗宠爱武则天后,有多少皇妃立刻失魂落魄。那些至尊至贵的看似幸福的大门,有多少女子进去后悔恨得想立刻逃出去……
没进去想进去,进去的想逃出。然而今天的女孩子大多数并不能“以史为鉴”,甚至心甘情愿地撞那“朱门”……
一位大学的校花,惹得风流倜傥的男生们垂涎三尺,魂牵梦萦。品学兼优且有白马王子外表者,当然还能像蜜蜂一样环绕花蕊,窥探其香,而一般的男生只能频频地羡慕嫉妒恨,甚至害了“单思病”,苦苦自慰,宣泄心灵。
她拉着在校的一位挚友的手伤心地说:“早知这样,打死我也不能嫁给他,他每隔一小时就打一次电话,我若不在家,他就打手机开口就骂,完全没有一点斯文。在性生活方面,更是不人道,甚至霸道,即使你心情不好,身体不适或有病,也得立刻满足他的淫欲,有时他还服用伟哥等壮阳药来折磨我,我欲哭无泪,悔恨无门,当初父母不同意,都是我贪图虚荣享受,现在又怀孕了,你说该怎么好……”
●幸福的诞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想要生活快乐、幸福的人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借鉴。故事说,在一个不太遥远的地方有一家人,这家人都很爱较真。因此,家人之间总有争吵:如垃圾该什么时候倒;洗过的碗应该怎样放好;待客应该有什么样的言谈和态度;买东西什么价钱才是最好的……
夫妇各持己见,都认为自己的看法、想法和做法才是最正常和最正确的。他们经常争吵,不得安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不断证明自己、驳斥对方的技巧在争辩中不断增长,可他们的心却越来越远,他们生活中的快乐和满意也越来越少了。他们开始寻找一个道理,一个能带来快乐的道理。后来他们找到了这个道理:你是要证明自己对,还是要自己快乐,二者只能选择一个,不可兼得。他们开始醒悟了,夫妇共同制定了几条基本公约,除此之外,他们在决定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对于谁对谁错的争执彻底放手。很快,他们的心开始走近,他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快乐幸福了。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自己觉得幸福,一位哲人说。
也许这只是一句人人皆知的落后的大白话,而笔者却知道,有不少人甚至很多人并非为了自己的感觉,而是为了他人的观瞻而建设自己的人生与生活,因而窥察别人生活的另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好像就是以这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生活给人看;二是看别人生活。我们同情别人生活不幸而自觉着幸福,我们评价着别人的是非长短而深觉自己又高尚又美好。于是,我们也无法不提高了警惕常常想到,人家将对我们的生活怎么说?这是一个极大的困扰,我们无法解脱这个困扰,我们很沉重,无法轻装上阵。为了这个困扰与顾虑,我们自己的感觉反倒下降,反倒被我们自己忽略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奇特的自尊与自卑。别人的目光对于我们是那么重要,使我们不安。如果得不到公众的承认与肯定,我们再快乐也不快乐了。我们自己无法证明自己的幸福,我们的幸福无法由我们自己证明。我们被动地生活,寻找幸福,我们常常寻找不着,因为我们出发时就迷了路。
可见,人要幸福,心灵的幸福才是关键!营造一种和谐幸福的环境氛围,让每一个人,过上幸福的生活,那该是多么的美好!如今重读范浚的诗句,想必对我们的生活也不无启示!愿我们都能过上“身闲贵莫比,心足富有余”的幸福生活。
在人的一生中,事实证明,婚姻比金钱跟幸福的相关性更强许多。实证数据支持,婚姻是永恒幸福的保证。美国的全国民意研究中心在过去30年间调查了35000名美国人,40%的已婚者说他们“非常幸福”,而只有24%的未婚者、离婚者、分居者说她们幸福。
有一位女人,身边的人都问她,你丈夫他现在的职位越升越高,人又长得英俊潇洒,你就放心他一个人在外面?她总是轻轻一笑,自信地回他们,我相信他,也相信自己。
他以前是公司的驻外销售,每月回家一次,一待就是一星期,后来升为了主管后,虽然每月也能回来,但最多也就一两天,他说放不下公司的事。
渐渐地,对于他的回家她不再欣喜,甚至惶恐,终于有一次他们吵了起来,他摔门而走,她在背后说了一句,“再也不要回来”。
似乎真的过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再回家,电话也没打一个,在她伤心欲绝的时候门铃响了,是邻居的太太来借料酒。她说,“我老公常年在外,回家吃顿饭想多加几个菜,老公是现场工程师,有的时候在家吃顿饭就走了。”她不理解就吃顿饭至于做那么多菜吗?邻居太太说“养家的男人比我辛苦,常年在外,想家却回不了家,所以他每回来一次,哪怕是一小时,我都要让他觉得幸福。”
她目瞪口呆。天啊,这不是活生生把他推向别人的怀抱吗!她几乎是颤抖着给他拨打了电话,“最近有时间吗?回家看看吧,我想你。”电话那头停歇了一下,最终传来了一声“嗯”时,她的眼泪激动的流下来。
此刻她才明白,爱家的男人才会想回家,会回家的男人永远是好男人,所以哪怕他只回家一小时,也应该让他感到家的温馨和幸福。
人们为什么会紧抓着过去的仇恨不放?为什么改写不幸的历史不是我们的天性?启示、宽恕可以将痛苦、仇恨转换成中性甚至积极的情绪,从而使生活的满意度提高。记住,你不原谅加害者,也并不能伤害他,但宽恕却可以使你更自由。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一位感觉不到幸福的人,是不会健康的。不健康的人又怎么能够快乐?不快乐,更感觉不到幸福,并且从此形成“恶性循环”,人生的命运又怎么能够改变和好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