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认知生命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一个秘密;生命是一个奇迹;生命是你偶然获得的一件美妙的礼物;生命是我们终其一生都难以诠释的未知……
生命的“潜能”是无形的、无限的。我们之所以不能发掘自身生命的潜能,那是因为我们对生命的“认知”还停留在片面的阶段,正如盲人摸象一样,并自以为是。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的认知往往还停留在肤浅的表层,如人们对金字塔的认识,对“神六”的认识,仅仅知道了一个概念,便以为知道了,这是多么可笑。由此推理,任何人的思维都有“盲点”,认识都有局限,更何况人体生命科学,它是一个系统论,如“木桶原理”一样,是一个多维度的多因子的理论。正是由于人们的认知的局限性、片面性、肤浅性,才导致了被动医疗、依赖医院、医生的副作用。
不仅仅是对疾病的认识,其他的方面也是如此。正因如此,每个人都没有理由骄傲、自矜、自愎。因为除了在自己所钻研的领域,在其他领域每个人都是“盲人”“半盲人”。所以有位哲人曾说:“知道自己的无知就是真知和大知”。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此真知也。况且,每个人都有“灯下黑”的遗憾。换言之,你对越熟悉的事物往往也是最无知的。譬如人们对自己的心灵、身体、性格等方面所知得要比其他领域的更少。苏格拉底曾经说:“你问我知道什么,我告诉你我不知道。”听似谦虚,实则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大道理。
如从科学方面讲,在显微镜没有发明之前,细菌、病毒存在不?可我们的认知达不到那个层面。在天文望远镜没有发明之前,人类对天体的认知又是什么层面?
同时,人们的认知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如古代人的认知和现代人的认知,由于科技的发展又产生了多少次大的革命。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在2世纪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美国专利局局长查尔斯杜埃尔在1899年断言:“所有能发明的,都已经被发明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总裁在1946年断言:“电视机上市6个月之后,不可能还有市场,每天盯着个三合板赫兹,人们很快就会厌烦。”李·弗雷斯特博士(三极管发明人和无线电之父)在1967年断言:“无论科学多么发达,人类也不可能登陆月球。”
以上这些结论,都是多年前某些专家对其所在领域的断言,当时的人听起来如同真理一样,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它们变得可笑至极。
可见,作为人的认知、人类的认知,都应该不断提高、不断改变视角、不断改变观念、不断改变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才能过上物质生活的丰盛和精神生活的丰富的完整人生。
事实证明,由于人们认知的局限性、片面性、肤浅性才导致了人的种种疾病和未老先衰。临床实践表明,医生只能是在急症抢救,必要的手术,急性传染病等方面能及时救治患者,而在诸多慢性病,疑难病面前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对于生活方式病、情志病、精神病、心理病、心灵病等方面,更是鞭长莫及。即使勉为其难,也只能“治标不治本”。因为要想治本,那就必须是针对“病因”的“病因学治疗”。而病因是由于你本身的不良习惯,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或者心灵上的困惑,如贪、嗔、痴等所生的疾病,如不从本源上面治理,一切其他方法只能是暂时转移症状,减轻症状,却不会从根本上消除疾病!
一言以蔽之,无论是现代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对于一切可以自治与自愈的疾病,以往的方法都是“对症治疗”,都是舍本逐末,多是在“扬汤止沸”。
人的疾病之所以能够自愈,人的生命所以能够逆转,就是因为人体内本身就存在天然“自愈力”,换言之也可以称为人体的“内在平衡稳态系统”,在祖国医学中称为“五行生克平衡系统”。据科学研究发现,人体自身有能力治愈60%到70%的不适合药物的疾病,如果病人在康复的过程中能得到爱护、照顾、爱心、使其心情愉悦,他的免疫力就会大幅度提高。
疾病真的会没来由的产生吗?世界上绝对没有这种好好的就突然生病的事情。其实,身体发生了疾病并不是脏腑、组织、细胞的叛逆,去折磨主人,而是主人无知,拼命对其加压,却不知早已超过了身心机能本身的限度,于是机体只好应变。生病,不过是受不了委屈的脏腑组织细胞在喊救命而已。如果把观念一转,承认生病该由自己负责,对自己心生惭愧而努力自我反省,那么就会发生奇迹。
真正的“治本”之法,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可病因是由于人们的愚昧、无知、偏见、迷信以及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而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就占疾病形成比例的60%。事实上,医药因素只占健康与否的8%,这个比例启示我们的是,要及时明智地重新选择健康的“支点”了。
临床证明,如果病人的心情不好,心态消极,即使用再好的药也难以见效。可见,吃药打针并不是病人的必须,而康复的信念不能没有。换言之,医生也只能治愈那些心态积极,乐观向上的病人。如果你能开悟,并能“以心转境”,那么,许多慢性病根本就不需要医生和药物。
实践证明,“逆转生命”的内涵不仅仅包括医学,它更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地理学、精神学、哲学、成功学、精神免疫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些学科知识的综合、交叉、渗透,才形成这一新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换言之,仅仅用医学的知识是难以达到全面预防、治疗、康复人体的心身疾病,生活方式病,以及富贵病的。
“逆转生命”,是变被动医疗为主动自疗的一场医疗观念、思想、方法的革命。它具有见效快,节省资金,甚至不花钱,并且没有副作用的优势。同时,它还具有容易学,容易操作,容易坚持的综合特点,只要你具有一定的悟性和坚持精神,就一定能在实践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灵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现代人很重视养生,但往往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原因在于很多人只重视了方法,而忽略了从宏观上探讨养生的重要性,因为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对不是仅仅学了一两招养生的方法就能够延年益寿的。中医学的两大特色,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所谓整体观念,就是认为人是身、心、灵三位一体的灵性整体,单独用某一种方法对躯体进行养生保健,犹如对一辆车的保养,只是经常擦拭它的外部零件,而不去检修它的油路和电路一样。精神、心灵,犹如一辆车的电路和油路,它们才是能量源泉的通道。一辆车即使外部零件擦得纤尘不染,如果油路、电路发生故障,也是一堆废铁。
正如柏拉图所说的,“医生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常常只治疗身体而不治疗灵魂,而灵魂和肉体是一体的,不可单独处理”。这也是现代医学的弊端,病越治越多,疑难病越来越多,“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越来越多。换言之,不论医生和患者都对病症恨之入骨,总想彻底消灭它们。但遗憾的是,他们从不探讨疾病发生的本源,只是在症状下功夫,也可称为“舍本逐末”。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研究,77%的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换言之,大多数的病症都是心身疾病,也可称为“病由心生”。这就是心灵养生的重要性,忽略了心灵的位置就等于颠倒了主、仆的地位,结果一定会事倍功半。
你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人在婴幼儿的时期疾病很少,随着年龄渐长,知识渐增,可是疾病却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究其根源,那就是人的意识里出现了“我”,并且逐日加深,以致形成对“我”的执着。德·托·德特勒夫森在《疾病的希望》中说:“当一个人有了‘我’的时候,他就已经在自己同其他所有他认为不是‘我’而是‘你’的人之间划了一道界限。这时他已成了对立的俘虏。他的这个‘我’字就把他同对立的世界联结在一起,这个世界不仅分裂成我和你,而还分裂成内部和外部,男人和女人,善与恶,正确和错误,等等。人的这种自我使人无法发现、认识或想象任何一种形式的统一或完整。人的意识把所有一切都分裂和分割成各种对立面,当对立面向我们挑战时,我们就感觉到面临冲突。这种对立性迫使我们进行鉴别,然后做出决定……众所周知,对立的东西是相互排斥的……疾病和治愈这个题目同对立连接的是那么紧……我们可以说得更明白些:疾病就是对立性,而治愈就是克服对立性。”
现在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你为什么会愤怒?为什么会嫉妒?为什么会焦虑?为什么会失眠,无非你觉得不平,觉得自己应该得到的没得到,或者自己得到的比别人少……这种意识上的分裂、对立,势必会造成物理学上的“反作用力”,即压力越大,反抗力越强,也可以说,你越感到压抑,越承受不了这种压力时,就会发生各种疾病。
“通往健康或开悟的路是从对立通往统一的路。跨出对立进入统一是一种根本的质的变化”(《疾病的希望》)一个人的意识统一了就没有疾病,一个国家的意识统一了就没有分裂,一个世界的意识(整个人类)统一了,就会没有战争……
那么,如何改变我们的意识,使其重新达到统一呢?其实中国的成语里早就蕴藏着这样的智慧,即“心平气和”。
当你看什么事物都能“心平”时,你还会生病吗?这就是“病由心生”的真理。若想心平,首先得扩大“心”的容量,正所谓“大其心,以容天下之物”,“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也有哲人曾经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心。”都表明心量的有限与无限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其次,若想心平,就要降低“心”的位置,“水能就低方成海,山不矜高始极天”。海之所以能纳百川,只缘其势低,势低才能成其浩瀚。你看李嘉诚、王永庆、比尔﹒盖茨,哪一位不是运用“低起点”的高手巨擘?有道是:英雄不怕出身低。
第三,若要心平,就要懂得“潜藏”之道。学贵沉潜,性贵蛰藏,浮躁者岂能成就大业?忍耐和等待是人生腾飞的两大“羽翼”,否则就会犯“拔苗助长”的毛病。
第四,要若心平,还要守“虚”。只有虚心,才能学会新知识,才能悟出新的真理,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最容易导致失败。古人说,骄兵必败。一部中国历史这样的例子真可谓不可胜数,如周瑜、项羽、李自成等。
第五,若要心平,还要静心,所谓静其心以观天下之变。天下万事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你何必在乎一时的得失和富贵贫贱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一切富贵荣华都是过眼云烟,看破之后,必然就放下了。放不下则心不安,心不安则焦虑生。除此之外,还有“放心”“安心”“专心”等等,都是“心平”的前提,心若一平,气机自然和畅、和平,人怎么会生病呢?
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完全主宰自己而不被别人所影响。很多长寿健康的人都是平心静气、不为外物所动的人。笔者曾有一邻居,夫妻俩经常吵闹,我原以为家里就他们俩呢,过去一看,原来男方的爷爷也在他家住,老人已经90高龄,还耳聪目明,鹤发童颜,他面对小两口吵架,竟能不露烦扰,不慌不怒,照样喝茶品茗,看书读报,仿佛这种吵闹并不发生在他家似的。看到此景,我才悟出了他健康长寿的秘诀。
从现代情商的理论来看,识别他人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自我的情绪,都是一个人取得身心健康、家庭和谐、事业成功的必修课,也是影响人生命运的80%的关键所在。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情绪,每天面带笑容地对待配偶和孩子,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因果倒置规律表明,你快乐,才能使家庭幸福;你快乐,才能教育好子女;你快乐,才能健康……
快乐、健康、成功,往往是“金三角”的关系。这个思维模式在成功学领域也同样适用。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关键是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你如何表述和形容自己,你是说“我失败了”还是说“我是失败者”。前者表明你做的事业没有成功,并不像后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换言之,前者是从外在的形式、环境、机遇等,来评价自己暂没有成功;而后者则是从主观、内容、心理上肯定自己是失败者。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马克斯·威尔·马尔兹就曾提出过“自我意象”理论,他认为“自我意象是人类个性的行为的关键。改变“自我意象”就能改变人的个性和行为。”
无数事实表明,物质的极大丰富,乃至医学的高度发展,都不能减少人们的心身疾病。相反,由于现代人容易盲目攀比,价值观的错位,很多人的快乐指数,幸福指数反而逐年下降,急功近利的结果使大多数人都身陷在抑郁、焦虑、失眠,甚至绝望的困惑之中……
所以我们必须重新从源到流地探索心灵迷失的原因,找到心灵回归的路线,不断释放心灵的压力,唤醒并开发心灵的潜能,使你在日常生活中不忘滋养自己的心灵,使其由渐悟、顿悟、彻悟之后才能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庆祝当下,相信你能在心灵重建中找回自己,接受自己,完成自己,超脱自己。
总之,心灵是一个人的主宰,只有心灵健康,才能使其心理、生理在其统治下,达到身心灵的整体健康。
●改变观念,才能逆转生命
观念,对我们的人生影响很大,特别是在养生防病治疗方面,它直接影响人的命运。如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有病就得上医院,就得看医生,甚至要去最好的医院。殊不知很多慢性病,生活方式病,以及心身疾病,大多数都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习惯,就是可以治好的。
事实上,药能治病,亦能致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古人说“是药三分毒”。据载,美国一所医院对一千例尸检的结果表明,误诊率在40%左右。法国1963年有人报告了一千例尸检结果,误诊率在45%。北京医科大学病理解剖研究院统计,与临床诊断结果存在重大分歧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20%以上。据统计,西医目前临床误诊率在30%,而某些疑难病例的误诊率达到40%以上。根据各国的统计,药源性疾病已高达30%左右,在我国一千个聋哑儿童中就有300至400因抗生素致聋的。
祖国医学认为:“气疗是上上策,食疗是上策,药疗是下策”。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77%的疾病其诱因与情绪有关。换言之,一个人大多数是思想意识先病了,才导致躯体生病。如果把观念一转,承认生病该由自己负责,对自己心生惭愧而努力自我反省,那就会发生奇迹。另一方面,60%的疾病与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如果不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仅仅依赖药物又怎么能保证健康长寿呢?
“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笔者不喜欢把暂时患病的人称为病人,这句话应该说成是:“你的本能就是你的医生。”
它之所以神秘,是你还没大胆地朝生命“新大陆”的方向起航,犹如你没学生理学、大概永远也不知道你身体内部某一组织的名称和部位,更不理解它的“平衡”“稳态”的自愈本能,但并不等于它不存在。
从现代医学的理论看,美·W·B·坎农在《躯体的智慧》中说:医学的先驱者曾用过这样的提法:“天然治愈力”。当然,这表示对以下事实的承认:伤后的修复和病后的康复这类过程在相当程度上不依赖医生的治疗而得以进行。至今为止我们做的关于躯体中各种保护与稳定的装置的全部论述,是对天然的治愈力提供一个现代的解释。如我们已知,自动的生理反应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在许多年期间使机体的正常状态得到维护或使其被打乱的平衡得到重建……
希波克拉底曾说:研究一个人得了什么病,不如研究什么人得了病。哲人说,倘若你对原因发生兴趣,结果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大多数的医生都在治“标”。一则是医生并不知道你得病的真正原因,如失恋的折磨;下岗的忧郁;离婚的痛苦;破产的失落等等。还有因嫉妒、愤怒、怨恨、沮丧、抑郁、恐惧、思虑等因素所导致的种种病症;以及饮食过度、酗酒吸烟过度;贪、嗔、痴、慢的过度;还有赌出来的病,懒出来的病,玩出来的等生活方式病,这些病因所形成的病,怎一个“医”字治得?怎一个“药”字愈得?
对待一门的新的科学、新的观念、要想接受它,关键是先要使头脑成为“空”杯,这种空杯心态,才能使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开悟,开悟后才能激发出生命的种种潜能。
汉代刘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愚昧导致贪婪,贪婪导致嗔痴。也正符合“精神神经免疫学”的崭新论点。
如果你能马上改变观念,改变你的思维模式,如果你能以积极的心态变被动医疗为主动自疗,学习并运用本书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如果你能够觉悟,并能“以心转境”,那么,许多慢性病根本就不需要医生和药物。
此外,我们国人对于营养的观念,更为模糊,我们世代相传,总认为多吃点营养食品有利于健康,我们在孩提时代,父母就耳提面命:要多吃点,身体才会好。到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更是有加无减。现在的孩子每天小食品不断,所以“娃哈哈”“乐百氏”等企业的效益如日中天。我们去探望病人,更是强调有病要多吃有营养的东西,再如补钙、补锌、补铁等一系列广告铺天盖地,想回避都不可能。我们生长在一个时时、处处、人人需要“补”的年代,但可叹的是,现代的“疾病谱”也在迅速增长;怪病也越来越多,医院越来越多,病人越治越多。何以医学越来越发达,病人却有增无减呢?笔者认为,还是一个吃的问题。“病从口入”这个概念,应该重新探讨其内涵了。以前,我们只认识了一部分,认为饭前洗手,便后洗手,尽量防止不洁变质的食物从口而入。质言之,也就是防止细菌病毒从口而入这一关,殊不知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主要方面,我认为现代人的“病从口入”应该是吃得多的问题,即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高摄入问题。现在这些泛滥的广告20世纪60年代打正好,可惜那时人连吃饱都成问题,现在为什么减肥中心、美容院生意如此红火,原因就是胖子越来越多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高营养的食物大多都属酸性食品。如牛肉、猪肉、鸡肉、金枪鱼、牡蛎、比目鱼、奶酪、红肠、花生、米麦、酒类、火腿、鸡蛋、巧克力、糖类等等,常食这些酸性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使血液循环迟缓,伴有疲劳感,加速高血脂,高胆固醇、动脉硬化的形成。现在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80%以上的病因与饮食有关。
医学研究发现,严格控制膳食,并且适当“断食”,可使人的免疫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这些具体“逆转”的方法,本书在以后的章节中将详细叙述。
人生短暂,必须不断学习。假设你能够改变一点关于健康的观念,假设你能听进一点身边朋友的提醒与关心,疾病也许就会离你远去。
今天不注重养生投资,明天注定养一堆医/生!可悲的是你养了医生也不管用,而最可悲的是很多人养医生的机会都没有。很多名人的英年早逝,都已经做了最好的证明,并且还在不断证明着……
●思维的革命——重新选择的智慧
人和人之间之所以有差别,甚至是巨大的差别,其主要的原因是来自思维,然后才是判断、选择、决定和行动的勇气。
“思路决定出路”,思维的向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深度、广度和长度。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他的思维局限性,心理的“不良暗示”性,以及信念的缺乏性。
自从拿破仑。希尔的《思考致富》一书问世后,有多少人改变了思维的方式,开发了思维的向度,从而加深了思维的深度,提高了思维的高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从而走向了成功。
请你先别往下看,此时先想一想,以往你都习惯于哪种思维方式?它给你带来的是什么结果?
看看你的局限,即“自我设限”的程度和弊端,是否令自己大吃一惊?
思维能力,是人和动物的重要界限之一。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思维不断地发现、认识、改造着客观世界,并发展和规划、设计着自己的未来。可以说,人类每前进一步,都是大脑这一思维器官思考和探索的结果,都是对过去的反思,对现实的把握和对未来的预测。
学习与思考,是对立的统一。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能增加知识的广度,思考则增长其深度与高度。学习,像吃进青草,思考则挤出来的是牛奶。学习是储存,思考,才是行为正确性和科学性的保障。学习,所得的只是知识,思考所得的才是智慧。
如果一个人整天只知道学习,他就容易被别人的思想所“同化”;如果一个人只思考而不更新自己的观念,就会故步自封,夜郎自大。
思维,不是随便想一想,像去某个超市买什么东西,或者晚餐吃什么那么简单。思维,是一门科学,是一种缜密的创造性劳动,是一种通过训练而提高心智成果的过程。系统、周密、创新的思维过程,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审视”过程。而只有经过“审视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生活。”
实践证明,在我们进行重大选择之前,一定要善于思维。思维是正确选择的前提。美国著名行为学大师威廉·杜拉姆说:“假如一个人掌握了思维的力量,那就会加速成功的频率。”如果你觉得你以前的生活并不满意,健康状态不佳,那很可能就是你在思维、选择、决定上发生了失误所致。
遗憾的是,以前我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向外的”寻求,甚至依赖。但是临床实践表明,治病的方法确实很多,而绝不仅仅是药物。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白朗宁的夫人就是很好的例子。白朗宁的夫人在15岁时因为骑马跌坏脊椎,卧床不起20多年。她39岁那年结识了白朗宁,风流倜傥的白朗宁向她求爱,其情真挚动人,她非常激动,萎缩的机体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沉睡的青春又开始苏醒,不久她竟下床散步了。婚后第二年,她还生了一个爱情的结晶。这就是爱的能量爱的奇迹。
这样类似的例子古今都很多。如明代方孝孺在《医原》里载:某贵人有病,而天方不雨,医者治者已十数,皆无效。最后一医至,脉已言:“某夕天必雨”,未言治病之方药,后贵人见雨后病果廖,贵人问其故,答曰:“因旱而忧,以雨而廖,理固然也。”病人之病是因天旱而忧郁成疾,得雨后不药而愈。
其他如近代治“神经性失明”,用“催眠暗示法”;病人的爱女坚持呼唤数日,使父亲从“植物人”状态恢复等,都说明药物不是万能的。很多方法如交友、寄托、旅游、运动、信仰等,都可以对病人产生奇迹,且无副作用。
让我们再看看下面部分触目惊心的案例:
同仁堂股份董事长张生瑜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年仅39岁。
“健商”是由加拿大医学专家谢华真教授首创的。它不是对智商、情商的简单模仿,而是谢教授在对现代西方主流医学和保健思想的反思和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崭新的保健理念。健商即由此入手,通过提供全球医学的最新发展情况,使人们可以在可信的数据和可靠的事实的基础上,转变对健康的看法,作出关于自我健康的决定。但是遗憾的是谢华真教授67岁也死于心脏病。
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张普柱医生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5岁;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医生丁易在泰国参加亚太骨科年会期间,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8岁,等等。还有其他各界的名人英年早逝,他们什么名医看不起?什么好药贵药吃不起呢?
上面这些事实,这都是由于思维的误区,更是不从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反思改变的结果。这些人,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是权威,但是他们的“盲点”,甚至盲区也很大。笔者认为,表面上看他们是死于某一疾病,但是从本质上去分析,他们其实是死于思维的局限性、狭隘性、固执性。人们之所以常常做了些舍本逐末,事倍功半的事,就是因为忽略了思维的重要性而盲目地、迫切地进行了选择。事实上只要我们改变了思维方式,改变了观念,马上就会发现并且得到它。
●信仰的价值,是无法形容的
信仰,既包括宗教,又不完全包括宗教。换言之,一个人可能没有宗教信仰,但决不等于他没有信仰。
在对待健康、疾病的问题上,有的人相信医药,认为有病就去医院看医生,严重的就得手术、住院等;有的人则相信自己,认为平时积极预防,注意节制,就不会生病。笔者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你可以不信宗教,但不能不选择一种积极的信仰,特别是对待自身健康方面,我竭力推崇的是:“自己才是健康生命的主宰!”“吃药、打针不是病人的必需,而康复的信念不能没有!”“只要你的信念坚定,选择本书中的科学方法,并且持之以恒,就一定可以逆转生命10~20年。”
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积极的“暗示”力量,它会产生令人吃惊的效果。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小时高烧不退,腿部肿痛,医生主张把腿锯掉,以保全性命。他的父母为了保全儿子的生命只好同意。可艾森豪威尔反对这样做,他相信他的病能治好。于是他请求他的兄弟把门闩上,不让任何人接触他的身体,即使高烧再重合并昏迷,也不要踞腿。他的兄弟信守诺言,坚持完成了使命。不论家人怎样劝说,艾森豪威尔都坚守初衷不改。后来奇迹终于发生,腿部肿痛渐退,热度渐退,最后竟然完全康复。
这个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孩子,就是因为有信仰、有斗志,所以战胜了病魔。
我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认为:坚定的信仰,钢铁般的意志,大海一样的胸怀是一个人生命的基石。当马寅初91岁时,被确诊为直肠癌,从文献上看,超过80岁的老人不宜做手术。但马寅初坚信手术后能够康复,于是医院请示周总理同意后,先后进行了两次手术,均获得成功,打破了医学文献上的历史记录,古今中外罕见。马寅初手术后康复良好,后来活到100岁才逝世。由此可见,乐观、豪爽和不向癌症屈服的精神,是他健康长寿的支柱。
可见,只要你心存积极的、健康的、坚定的“信仰”,相信自身的智慧,依靠“内在”的力量,就一定能预防疾病,战胜疾病,而步入健康、快乐、长寿的康庄大道……
●积极的心态,可以改变一切
影响人生命运的主客观原因实在太多,诸如遗传、环境、教育、性格、选择、勇气、机遇、情商、婚姻家庭,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对待人生的态度。
美国成功学大师,百万富翁的缔造者拿破仑·希尔在论述成功的十七项法则时,第一项便是“心态”。从古到今,无数史实都可以证实这一点。太史公司马迁的人生态度使我们千载之后还能听到“史家之绝唱”,拿破仑的态度使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曹雪芹的写作态度使《红楼梦》万古流芳……
一个有积极态度的人可能会被击倒,但决不会被打败。很多人会说这里没有出路了,但是有积极态度的人总会找到出路。多数人没有成功是因为他们放弃了。有积极态度的人常常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从不放弃。
同样一个雨天,甲说,真倒霉,出门就下雨,上班要迟到了;乙说,真浪漫的天气,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同样是一次厄难,坚强者拾起了“教训”,擦干血迹继续出征了,懦弱者却趴在地上,一蹶不起。
人生的苦乐,往往不在于我们遭遇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对遭遇的态度。影响人们的不是外在事物,而是我们对外在事物的看法。这就是“利导思维”与“弊导思维”的不同结论。
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就看你的“注意力”放在哪面。就像我们对待一个人,当你喜欢他时,他浑身都是优点,甚至他的汗渍味都是魅人的,可当你恨他时,他就“百孔千疮”,体无完肤了。
一念之差,态度立变。态度一变,人生的命运就马上改变……
临床事实证明,一个人越是放不下怨恨、悲哀、恐惧,他的疾病痊愈的越慢,或根本不能痊愈。反之,你若能心存感恩,放松自己,然后让身体的本能自然恢复,反倒会创造奇迹。
要想改变自身的命运和健康状态,我们应改变思想、信念、对人对事的态度,管理好情绪,即转化负面的情绪,清理心灵的垃圾。经常觉察当下发生了什么,问问自己:“这很重要吗?没有它真的会更不好吗?等等”。一个训练有素的人能够时常觉察身体能量和心理能量是否匮乏,知道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何种问题。当你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有能力的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时,你的能量就能够提高。科学研究表明,细胞也是有能量和信息的,你的身体、你的心理、你的精神都是能量,能量不能创造和消灭,但它是可以转换和改变的。
要想让生活变得轻松、幸福和富裕,从根本上来讲是要提升能量。由于能量的导向性,它会自动搜寻与你相匹配的事物,它会知道你的愿望是什么,以及你想要创造什么。它会帮助你心想事成,这是能量的秘密法则——“同气相求”的吸引力道理。
要平衡身体的能量,就要从身、心、灵的整体健康着手,让身心平衡地发展,处在协调统一的状态。合理的饮食、正确的呼吸、良好的睡眠质量、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思想都是创建良性内在空间的元素。要给予身体更多的关爱,接纳你的身体,喜爱你的身体,学会调节你的身体,给你身体以美食的滋养,让你的身体细胞学会欢呼和雀跃。
总之,只要你经常拥有一颗健康的心,一颗感恩的心,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你就一定比别人活得更年轻、更潇洒、更成功。
●价值观的错位,影响健康和命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只不过有的人的价值观真有价值,也有些人的价值观因“错位”而贬值,甚至是负值。
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滨斯说:“如果我们希望做出不凡的成就,那就要先找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观是哪些,然后确定遵照这些价值观去过每一时,每一刻。这个方法看起来实在不难做到,遗憾的是今天在我们这个社会里真正能做到的却如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清楚什么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一下子往东,一下子往西,如同水面上的浮萍,最终糊里糊涂过了这一生。”
当下,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价值观严重错位。那些英年早逝的企业家、艺术家、明星哪个没有钱?那些人之所以英年早逝,就是因为他们价值观的错位,导致他们用透支生命的方式获得了巨大财富,但遗憾的是钱没花了,人却不在了。
其实价值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核心的;另一种则是外围的。亲情、爱情、家庭幸福、身心健康等,属于前者,而金钱、工作、权力、成功等属于后者。核心的价值观才是有助于健康的价值观,是价值观的根“本”,外围的价值观则是“末”。末应当为本服务,但是许多人却将“本”“末”倒置,导致“错位”,这就是很多人有钱之后为什么还不快乐、不幸福、不健康的根本原因所在。
如果你以前没有审视价值观,并且没有正确的定位,那就从现在开始吧。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暂时关掉手机,进入“禅定”的状态,与自己的心灵来一次赤裸裸的坦诚对话,问一问自己,“我今生想要得到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以你认为的重要程度排一下顺序,如成功、爱、自由、亲情、安全感、舒适、健康、友谊等。请别忽视“排列顺序”的价值,实质上它就是“点金术”的真正含义。一块煤与一块钻石,虽然其价格天壤之别,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碳原子,造成巨大差异的就是其“排列顺序”不同。所以有人说:“较低贱的可以变成较高贵的,低贱与高贵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是需要重新组合,重新排列,这就是点金术的全部含义。”
现在你觉悟了吧?正是由于你的价值观的错位排列,才导致身心的失衡与畸形,臃肿的多病的身体正是由于垃圾的心灵所污染的结果。如果不在心灵上下功夫认真清理,重新组合,仅仅靠饮食、运动等方法去暂时减去了赘肉,可其“污染源”未断未清,下游的清洁又能保持多久呢?如果你真正的改变了价值观,那么“逆转生命”的工程就真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