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转生命”的可能性
一切皆有可能。这并不是盲目乐观,也不是痴心妄想。因为古往今来的哲学、辩证法,都能够证明这种判断和推理。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两极”的,都是相反相成的。虽然很多“返老还童”的例子,是偶然现象,但是偶然之中也存在着必然。就像很多长寿老人,他们虽然并没有刻意学习养生知识,甚至还是文盲,但是他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却暗暗地符合了养生之道,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热爱劳动,勤于运动,五谷平衡”等等。这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而不行,等于无知,行而不知,可以致之”的道理一样。
在土耳其,有一位叫哈蒂杰·于勒盖尔的105岁老妇,十多年前牙齿早已掉光,可不久之后,她的口腔中居然又长出了10颗新牙。
然而,光是头发和牙齿的更新还不算是真正的返老还童,真正的返老还童应该是全身器官的更新。在这一方面,丹麦哥本哈根的妇女艾莎则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艾莎年已52岁,可看上去仍像18岁的姑娘。她的牙齿和内脏与年轻人不相上下。1987年,经丹麦遗传学家赞森检查,艾莎的身体确实不见衰老,岁月似乎没在她的身上留下痕迹。
下面的故事更令人拍案叫绝,凯西的某一世曾是古埃及的大祭司,叫Rata。这个大祭司大概活到很老,大概是九十几岁还是一百多岁的时候,他忽然间隐退到一个宁静的地方,花了七年的时间,完全地返老还童。那么,他具体用什么方法返老还童的呢?
第一个,他开始消除所有过去的记忆,那百年的记忆都从他的脑海里删掉。他说,“如果你总是记得过去,你将会衰老,你无法用一个孩子般的眼睛再一次天真地看着眼前的世界。”所以这个百岁老人开始删除他所有的记忆,并不是他变得失忆,不是他变得没有记忆力,不是的,他开始不回忆。你发现吗,你如果有打坐的习惯,你坐在那儿实际上你莫名其妙就会开始有些回忆。但他的冥想使他彻底摆脱了回忆,这是最主要的,心理上的。他在心理上摆脱了所有记忆的重担,使他在心理上变得年轻。这是心理上的返老还童!
他用的第二个方法,是饮食上的,他开始吃各种非常合理的能激发生命活力的食物。如新鲜的果汁,各种能够调配生理汁液的东西。因为你的身体里边实际上所有的血液,包括骨关节里边都是有润滑剂的。他开始吃所有有助于身体产生润滑剂,产生灵活力量的食物。
第三件事,在凯西的记录里,据说他运用了音乐疗法。音乐,一些非常古老的,听了以后能让你所有的脉轮重新产生活力振动的音乐,等等。
但最主要的,这些疗法里面最主要的,在记录里面提到,依然是对于过去记忆的删除,他用了七年,他从一个百岁老人再次恢复到十七岁少年般的活力。当他返老还童以后,他再一次出现在古埃及的人群中间。据说他后来活了二百多岁。所以如果你能够删除过去,你将活得更新鲜。
如果你每时每刻都能够删除过去的记忆,意味着你每时每刻都能以一个未知的面貌面对来到你眼前的那些事物。如果你去过幼儿园,你会发现幼儿园下课的时候,下午3点半4点钟放学的时候,那些小孩子会非常天真地一个一个地说再见,跟阿姨再见、跟周老师再见、跟王老师再见、跟某某小朋友再见,他会一个一个地说。他说完以后,每个人都笑了。他似乎一整天好像没有跟这些人在一起一样,他在放学的时候,他忽然间发现这每一个人好像都是第一次见面,所以他非常兴奋、非常高兴地跟每一个人打招呼说再见,我要回家了。如果你能够像一个孩子一样,每个片刻都能够保持纯真,保持把过去的记忆完全删除,你将很难衰老,这是真的奇迹。
在岁月面前,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将一个人的心理时钟倒拨20年,有可能吗?在这里,心理学将为我们发现这种“可能”。
心理学家艾伦·朗格教授今年63岁,是第一位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获得教授席位的女性。
朗格教授用一词之差来解释她的研究与传统心理学之间的差异:传统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而她研究的是“可能是什么”。
她将自己的研究称为“可能性心理学”,不是描述普遍的真相,而是寻找个别的可能性。
在一部即将开拍的好莱坞新片《倒时钟》中,詹妮弗·安妮斯顿将出演朗格教授,电影主线是她在1979年做的一个实验。
在一个匹兹堡的老修道院里,朗格教授和学生精心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这个地方被布置得与20年前一模一样。他们邀请了16位老人,年龄都在七八十岁,8人一组,让他们在这里生活一个星期。
这一个星期里,这些老人都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他们听20世纪50年代的音乐,看50年代的电影和情景喜剧,读50年代的报纸和杂志,讨论卡斯特罗在古巴的军事行动,美国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他们都被要求更加积极的生活,比如一起布置餐桌,收拾碗筷。没有人帮他们穿衣服,或者扶着走路。唯一的区别是,实验组的言行举止必须遵循现在时——他们必须努力让自己生活在1959年,而控制组用的是过去时——用怀旧的方式谈论和回忆1959年发生的事情。
实验结果是,两组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改善。他们刚出现在朗格的办公室时,大都是家人陪着来的,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一个星期后,他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血压降低了,平均体重增加了3磅,步态、体力和握力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不过,相比之下,实验组,即“生活在1959年”的老人进步更加惊人,他们的关节更加柔韧,手脚更加敏捷,在智力测试中得分更高,有几个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榄球。局外人被请来看他们实验前后的照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多年来,关于这个实验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毕竟,这是一个田野实验,因为缺乏实验室的控制,一个结果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事实上,直到今天,朗格教授仍然难以解释,那一个星期里,这些老人的大脑和身体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老人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轻了20岁,于是身体做出了相应的配合。为了维持时间感,那些“活在1959年”的老人必须付出更多的“专注力”,即更有意识的“活在当下”,因此他们的改善更明显。虽然不至于“返老还童”,但这个实验至少证明了,我们生命最后阶段的衰老并非不可逆转的。
由此可见,“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她接着说,“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关于衰老的很多思维定式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人老了,记忆一定会衰退吗?
脑神经科学的证据显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其大脑活跃程度与20多岁的年轻人并没有区别。他们在短期记忆力、抽象推理能力以及信息处理速度等方面的能力都不应差于年轻人。那么,到底是什么抑制了他们真实的潜能?
根据朗格教授的分析,这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崇拜青春而厌弃老年的社会。年轻的时候,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永远不会老。与此同时,我们固执而轻率地认定衰老和能力减弱有着必然的联系。某天早上我们醒来,惊恐地发现自己已步入老年,这种思维定式往往极具杀伤力。当我们发现自己记性越来越差时,最现成的解释似乎就是——我们老了,而很少再去寻找其他的可能性,比如也许是我们失去了记忆的动机和意图?
事实上,很多心理实验都证实,一个人衰老的速度与环境暗示很有关系。因此一个经常穿制服的人往往不容易显老,因为制服没有老少之分,没有年龄暗示。
“如果我们不是将‘变老’看成一种时间的遗失,一条单向的下坡路,而是一个时间的过程,一种自然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年老的许多好处。”
在20多年前的一个养老院的实验中,她发现,当一个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权时,比如他能决定在哪里招待客人,玩什么娱乐节目,自己照顾房间里的植物,他会比那些被全方位照顾的老人更加快乐,更爱社交,记性更好,而且活得更久。
有人问朗格教授,是否想过让自己回到30年前?
她笑着说:“如果你是一个懂得专注力的人,年龄从来不是问题。无论你20岁,30岁,或者60岁,你都是在体验当下,你在自己的时间里加入生命的体验,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事实证明,生命是一个秘密;生命是一个奇迹;生命的历程中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如果你不相信生命逆转的可能性、可行性,那表明你的思维方式存在着严重的“自我设限”。“自我设限”的结果,会使你经常使用“怀疑句式”或者“不良暗示”,从而使自己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由于思想的僵化,不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又怎么能不未老先衰呢?
韦恩.W.戴埃在《你的误区》这本书里,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暴露的性格缺陷(如自暴自弃、崇拜、依赖)和不良情绪(如悔恨、忧虑、抱怨、愤怒)进行逐条分析,将那些不健康的“自我挫败情感和行为”归结为束缚人生、导致失误的区域,提出了心理上的“误区”概念。他认为,由自我摒弃心理产生的消极自卑、寻求赞许、悔恨内疚;由惧怕未知而导致的自我限制――回避新事物、僵化偏见、害怕失败等心理,这种人的口头禅常常是“我太老了”“我已到中年”或“我身体吃不消了”等等。
实践证明,固守旧我,维持现状的最大好处便是避免改变,以后,每当你用自我描述词语来解释你并不喜欢的行为时,马上应用“利导思维”,想到世界上有那么多“逆转生命”的神奇例子,只要我相信,只要我选择,只要我坚持,那么下一个奇迹就一定会发生在我身上。
“逆转生命”的适应范畴
所以《内径》说,“人过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如果从这个年龄就开始拟定一个完整的科学的“逆转生命”计划,那是最佳的选择。
其次,到了50岁,男人就会出现白发,各种慢性疾病也会发生,特别是脑力工作者,管理者,领导者,更是如此。更令男人纠结和困惑的是,此时虽然很多男人功成名就志得意满,但是床上的功夫却经常力不从心,爱莫能助。女人这个年龄正是“更年期”,同时老人需要赡养,孩子还没有立业、结婚,工作上面的压力也很多很大,特别是一些女强人,往往事业上令人羡慕嫉妒,可是早已面容憔悴,皱纹丛生,甚至失去老公的注意力,罹患了失眠、抑郁和焦虑。所以,这个年龄选择“生命逆转”,不仅仅是健康身体,延年益寿的问题,而且对于维持、巩固、加深夫妻之间的感情,保证家庭的和谐幸福,更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再次,到了60多岁,大多数人都已经退休了,本来是享受晚年颐养天年的时期了,遗憾的是很多人都罹患了“退休综合征”。笔者在临床中常常发现,很多人退休之前身心并无大病,可是退休之后闲了下来,无所事事,无人眷顾,无聊之极,加上莫名其妙的孤独、寂寞,特别是领导者、管理者退休之后,那种“门可罗雀”的失势、失宠,更容易罹患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疾病。笔者居住的小区,就有几位这样的典型例子。如一位处长,退休不到一年,就罹患了抑郁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胃溃疡等多种病症。可见,这个年龄段如果再不“整体大修”,全面逆转生命,那不但会疾病缠身,而且更难以健康长寿了。
其四,即使你现在已经70岁,甚至接近80岁了。只要你信念坚定、信心十足、锲而不舍,那么也完全可以玩转“生命逆转”的罗盘。如“摩西奶奶”直到76岁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开始绘画。
摩西在她80岁时在纽约举办画展,引起轰动。此后她的作品成为艺术市场中的热卖点。上百万张的问候卡纷至沓来。最热门的畅销书、电台与电视台的采访使她比任何其他艺术家都更深入到美国家庭中。她的质朴、诚实,她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无疑是解除冷战时代人们焦虑症的受人欢迎的一管清新剂。“摩西奶奶”活到100岁时还充满活力充满激情,还诲人不倦地感召世人,真是令人震撼,令人钦佩,令人肃然起敬。
“摩西奶奶效应”昭示人们重新认识自己,选择自己,正像格拉宁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干什么,那么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正确地认识自己,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千万别让才能“短路”。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在九十述怀时,说他的冲刺起点是在80岁以后。他在80到90岁10年内完成了两部长达80万字的巨著。名人的实践,生动的诠释了“青春是一种心态”,“心年轻就永远年轻”这样的至理名言。百岁老人周有光时常戏言:“上帝糊涂,把我忘了。”谈笑间,透出几分孩童般的调皮,更有参透生死之后的淡定从容。
他在百岁高龄时,又出版了新书《百岁新稿》。他在自序中写道:“希望这不是自己的最后一本书。”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这是他百年人生的写照。
其他例子如,宋美龄活了106岁,张学良活了101岁,他们都是“知而行之”,即有心,有法,并且坚持不懈的结果。
由此可见,美丽的空想,不如踏实地做事,只要开始行动,就算再晚也不迟。
“逆转生命”的适应范畴,大体分为以上四个阶段,虽然再晚也不迟,但是最后还是早一些更好。因为“逆转生命”就是“矫枉过正”的一个过程,年龄越大,逆转的时间越长,机会也越少。相信你一定会同意这个观点,智慧地及时地做出人生命运的这一重要选择……
“逆转生命”的层面
“逆转生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全息的,整体的,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面,笔者称其为“全息三调逆转工程”。
1、心灵层面:大多数人往往只注意身体层面,从而忽视了心灵层面,甚至有些医生也是完全被病人的症状所吸引,从而忘记了病人。试想,如果病人的病是由于“价值观”的错位,盲目攀比,甚至悲观厌世,那么再好的药物也只能是“扬汤止沸”,根本不能“釜底抽薪”。结果是“治标不治本”,即使症状暂时缓解,可是不久以后一定会“死灰复燃”的。心灵层面,犹如一棵大树的树根,而身体层面只能是枝叶罢了。浇树浇根,而不应该“舍本逐末”的,这才是明智之举。所以本书中把“心灵层面”称为“逆转生命”之道,是重中之重。
2、心理层面
心理层面,是指人的情绪,即“七情”的调适和调节。实践证明,一个人的情绪平衡,而不过激,就不容易生病。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如果精神刺激过度,常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失调而产生疾病。由于七情的变化不同,对脏腑的影响也不一样。所以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的说法,但并非那样绝对,它只能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功能活动确有一定影响。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如“怒则气上”,大怒伤肝,则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出现吐血或昏厥等证。有的人年仅26岁,就罹患了“脑出血”,实在令人惋惜和遗憾。即使是七情中的“喜”,也不能过度。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了。实践证明,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当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导致乐极生悲。一个人的情绪常常与其性格有关,性格也会影响人的事业、家庭,甚至命运,所以本书中把“心理层面”的调适,称为“逆转生命”之法,它的位置居于心灵、身体的中间,犹如一棵大树的树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身体层面
实践证明,当你的身体出现各种症状的时候,再去进行调理与治疗,已经比较晚了。但是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甚至很多人不到病情严重时还会继续拖延,似乎“带病工作”是一种敬业的美德。其实,真正高明的医生是“治未病”的,而不是“治已病”的。“治未病”是属于“预防医学”范畴。真正懂得养生的人,是未病先防的智者,而绝不是“对症治疗”的被动等待者。况且,人的身体层面出现了各种病症的时候,他的心理、心灵层面其实早已经病了,只是一般人的“注意力”往往都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即局部的“微观思维”,很难从“宏观思维”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事实证明,我们在选择“逆转生命”的阶段,大多数是从身体层面发生各种疾病时候,此时此刻,逆转的期限一定会相对的延长的。
总之,在逆转生命的过程中,三个层面一定要有机的结合,同时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身份等方面掌握其使用“比例”,以及“轻重缓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
“逆转生命”的疗程
任何疗法,其治疗都有一个“治疗量”的问题。那么“逆转生命”的时间“量”是多少呢?读者朋友一定非常关心这个问题。特别是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在人类普遍焦虑的时代,在这个“快餐文化”流行的时代,很多人很难静下心来专注一件事情,坚持一种疗法。如柏拉图甩手的故事一样,有几个人能够坚持一年以上呢?
有一天,学生们围在一起,问苏格拉底如何才能像他那样伟大博学,成为一个广受尊敬和赞誉的人。苏格拉底听后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一遍后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
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他的学生:“每天甩手300下,都有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又一个月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时,有八成的学生举手。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只有一位学生举了手,这位学生便是柏拉图。笔者认为,柏拉图绝对不是仅仅依靠每天简单的甩手就成功了,而是每天的坚持铸就了他坚强的意志,为他每天的学习、思考、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之源,从而保证他的进步始终继续,并最终勇登上西方哲学的山巅!
如果你没有坚持一年以上的信念和决心,那么请你就别浪费时间再读下去了。当然,如果你现在40岁,那么6个月就可以看到效果了。50多岁,一般需要一年,60多岁需要18个月,70岁以上,需要二年……慢吗?其实是不慢的。很多慢性病的“潜伏期”往往几年、十几年,衰老的过程也是逐渐形成的,现在要“逆转”它,又怎么可能几天就见效呢?
况且,当你选择了“逆转生命”的道路,就等于选择了一个新的生活方式,相信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改变的绝不仅仅是你的身体状态,更重要的是它还会改变你的思想、观念,同时坚定了你的意志与信念。当你每天朝气蓬勃充满“正能量”的时候,“吸引法则”的秘密就会发生在你的身上,好运就像“五彩祥云”一样笼罩着你了。
“逆转生命”结果的评价标准
如果你真的按照本书提供的各种方法,坚持一年以上,那么你的生命一定能够焕然一新。完全可以出现60岁人具有30岁人的心脏。具体可以分为以下6个评价标准:
1、容貌明显变得年轻。如著名演员刘晓庆、赵雅芝一样,她们虽然已经60多岁,但是看上去却如同一般女人40多岁。(社会年龄)
2、你可以应用“逆转生命”之前的照片比较,一定发现自己的皱纹减少,老年斑逐渐变淡,甚至消失。皮肤弹性提高,体重减轻等。
3、耳目聪明,活力倍增,性功能明显提高,60多岁完全可以达到30多岁的标准,一周可以拥有二次满意的性生活,令其他同龄人羡慕,甚至嫉妒。
4、各种生化指标接近正常,甚至完全正常。(由于不同人的年龄段,所以结果不同)其他医技科室的检测指标也是如此。
5、心理方面,精神方面,都会发生明显改变。因为生理上面的各种改变,必然会影响一个人心态的变化。实践证明,当一个人各个方面都变得年轻了,他就一定会更加积极向上,增加好奇心,提高责任心,那么他的社会关系一定比以前更加活跃和宽广,其结果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好运。
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按照科学的“生命逆转方案”坚持一年的人,能够从以上五项指标年轻5岁左右,坚持二年的人,能够从以上五项指标年轻10岁左右,坚持三年的人,能够从以上五项指标年轻15岁左右。请问,这样的结果是否值得你挑战与坚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