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第二次宣言

(一)投入社会

大学毕业,或者没有上大学,都面临职业的选择。选择就是要面对种种困惑。职业,是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去做什么,是人生诸多选择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记得柳青先生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选择职业是涉世之初的青年人的核心目标,这一选择往往又直接影响婚姻家庭的组建;涉及收入的多寡;交友的范围,以及社会地位等。

对于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青年以及大学毕业生,这种选择往往是令自己家长和亲友颇费神思犹豫不决的事情。因为这种选择往往带有戏剧性、残酷性,对一个人的后来影响很大,甚至决定了一生的命运。

事实上,不管你选择什么职业,或者自己创业,都需要制定一个目标。因为没有目标,我们根本无法成长。可是在选择目标时,千万不要赶时髦,看什么行业好,干什么能赚钱,要认真冷静地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东西。但是想要的东西,不一定是你目前热爱的工作。

鲁迅先生早年学医后改志成为文学家。郭沫若青年时代也曾学过医,后献身革命成为政治家,文学家。杨振宁在美国攻读物理学,搞了二年物理并没有什么成果。后改攻理论物理才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又获诺贝尔奖奖金。

据全球统计,最令人感到悔恨的事情,在无数个悔不当初的记忆里,有5件事名列前茅。

其中一件是73%的人后悔在年轻的时候选错了职业。

有人说:“这不是关于金钱、权力、声望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于你本身想做的问题。你去做,不要考虑其后果,你的无聊便会消失。你必须按照别人的想法去做,你必须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做事,你必须按事情应该的样子去做,这些就是无聊的基石。整个人类都在无聊,因为一个可以成为一个神秘学家却成了数学家,本应成为数学家却成了政治家,本应成为一个诗人,却成为一个商人。每一个人都在其他处境中,没有人是在他该在的地方……”

你擅长的,你目前所做的并不一定是你骨子里真正所喜爱的。什么是你真正的喜爱呢?那是一种幸福的,忘我的痴迷境界。梵高只要画画便感到莫大的幸福。但他生前一张画也没卖出去,没人了解并欣赏他。一星期中4天他将不吃,否则他买不起画布、颜料和画笔,但他却是非常幸福的。他的生命力在流动。当他只有33岁时,他自杀而死。那天他完成了一直渴望的那幅《落日》。他写了封信,“我的工作完成了,我很满足,我将非常满意地离开这个世界。”

单看33年的时光,真是太短了,令人潸然泪下,搦管长叹,心生无限惋惜。然而换一种思维去想,“他是一种巨大的强度从生命之烛的两端同时燃烧。一般人在自杀前总是痛苦的,无奈的,绝望的。而梵高之所以能感到幸福地死去,就是他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肯定了自己的艺术成就。”

或许有些人活得很长,可却虽生犹死,在人世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梵高的死,正如他画的落日一样,不但在当下映现出熔金的辉煌,而且还寓意着明天晨曦还会更加壮观地冉冉升起。时间和史实证实了,现在他的画每幅都是价值连城的,有的高达几千万美元。这种艺术的光芒将像太阳的光辉永远灿烂,33年换来了真正的不朽,你认为值不值得呢?

可见,我们现在暂时做什么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你最终要将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献身事业和做好工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每个人都有工作或职业,但不是每个人都在献身事业。捡破烂的可能成就一番事业,而当处长的只能是一种好的职业。

如一个名叫陈中华的年轻人,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热处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辞职前是海南省钢铁研究总公司生产科研处副处长。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舒适的生活,在京城干起了捡破烂的行当。后来他历经磨难创办了“北京市创拓有限公司”,事业发展很快。

大多数人在选择制定自己的目标时,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犹豫,之所以犹豫,就是怕失去。失去原有的安宁,失去原有的舒适,失去原有的保障。其实要追求自己真正有价值的目标,真正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那必须有巨大的勇气。

据载:古雅典僭主统治,以及“伪民主”领袖阿尼超越本分的行为,一向为苏格拉底所不齿。于是,阿尼伙同另外一些亡命者,以渎神罪和青年罪为名,起诉苏格拉底,雅典变得愈加黑暗,苏格拉底感到绝望,他拒绝了多次减轻罪名和逃跑的机会。在临刑前,狱吏甚至为他开了后门,并从里面将门闩上,可苏格拉底竟从前门绕道而回。由此可见,为了其虔诚的目标信仰,是他选择了死,不是选择了生!而这一点,正是苏格拉底的目标!他的心中,有个理想的民主目标,即人权不可分等级,雅典的公民,不仅要有政治权利上的平等,而且要有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真正平等;这并不是要求财富均分,而是经济、社会、文化上的不平等,不至于影响政治上的平等。最后的时刻,苏格拉底在法庭上说:“对我来说,我并不畏惧这样的判决,即使到了阴间,我仍将使世界的良心感到不安,这甚至使我感到幸福。”

与苏格拉底的目标相比,我们又有什么目标而不敢坚持或大胆尝试呢?

有人说:“懦弱的人只是存在,他们并非生活,为什么生活需要勇气,因为生活是不安全的,那些想真正生活的人必须冒许多险,他们必须不断地进入到未知的领域。他们必须学会一门基本的课程,没有家。”

请注意,选择确定自己的目标时,既要征求师长亲友的意见,但又不要完全被别人的思想所左右。如果你完全依照别人的意见制定自己的目标,这种职业或事业或许是你的擅长,然而擅长并不等于你的真正热爱。

日本一名医生对一千名临终者做的调查得出的结果,人将老去时最后悔的五件事。

其中第一就是,没做自己想做的事。海蓝博士在《不完美才美》中有一句话:人生后悔想做没做的事,远远大于做错了的事。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总是有那些不敢说出的话,不敢做出的事情,不敢面对的人,但是我们需要成长,所以我们要去勇敢去面对。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失败了,尝试也是一种进步。更重要的是,聆听自己的声音,为自己而活。最失败的人生,就是追求跟别人一样的标配人生,活成了别人的样子。

朋友,你现在从事的职业是你真正自己想做的事吗?如果在生命终结之前,你能够不后悔在年轻的时候选择的职业吗?“能力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多方面的。如一个人具有数学能力,同时又具有语文能力和绘画能力;一个人具有很好的医学能力,但同时又具有书法、演讲、写作方面的能力等。在你的早年目标设定时,很可能受家长、老师、亲友的意见所左右。所以准确地说,一个人第一次选择的目标不一定正确,不一定是自己真正的所爱。还有的人第一次选择的目标因时代背景、家庭环境等所影响。

时逢当今盛世,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目标,一次不准,可以修正,两次不如意,仍可再来。

笔者对选择目标的建议是,你可以输入潜意识“良性暗示”,你先不要想是真是假,能否实现,那先看你有没有信心。如果我们总是畏首畏尾,犹豫不决,那么只能像蜗牛一样蜷伏在“安乐窝”里,永远也不会鱼跃龙门了。选择目标是一个痛苦的,不断修正的过程。你可能幸运地一步到位,也可能屡经修正,还没有达到满意。而有时不是你的目标选错了,可能是一时很难见到成果,你便急功近利的浮躁而放弃了。

莲花的种子在泥中浸泡,出芽开花前是多么痛苦啊!正如罗兰所说:“许多事情是一时看不见收获,看不见效果的。但是你不要着急,也不要灰心。只要你一点一点地去做,慢慢地,小的成绩累积为大的成绩,那时你就可以证明,一切努力都绝不是白费的了。许多人一心想收成,却不想去播种。又有许多人在耕耘的时候,因为看不见成绩而觉得失望,因失望而停止了耕耘,于是等别人收成的时候,他就只有在一旁羡慕和后悔了。”

可见凡事要从大处着眼,要从小处做起,不肯从基本上下功夫,从基层工作去做起的人,永远也不会有大成就。”达·芬奇画蛋练基本功;少林和尚挺直双臂担水,一练就几个小时,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你的目标,不一定只是选择什么职业和事业,它可以包括身体健康、专业成就、人际关系、家庭教育责任、财富积累等诸多方面。

选择目标时,还可以参照巴巴拉·谢尔的观点,她在《心理障碍自疗》中说:“我指的是你要做你热爱的事情而不仅是你擅长做的事情……你不能单凭做你能做的事就过上美好的生活,你要去做你想做的事才能过上美好生活。我们大家都能做好我们并不十分喜爱的事情。因此,我们都有我们未曾利用发挥过的潜质。”

笔者认识一位张女士,性格外向,善于演讲,写一手好字,听从了家庭父母兄嫂的意见,做了几十年自己并不喜欢的出纳员,她退休后别的企业还要聘她当会计,她感慨万千地说:“可饶了我吧!我干了一辈子这枯燥无聊乏味的工作,这回可解放了,给我多少钱也不干了……。”可见,一个人若是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是多么苦恼和无奈!

为此,巴巴拉·谢尔又说:“仅仅依据你现有的技能决定你的生活道路是不可取的。你应该做什么,你应该做你喜爱做的事。你喜爱的事也就是你的天赋所在。只有热爱才会给你提供锲而不舍的动力,从而使你这方面的天资得到开发。这就是这个世界上许多人成就大事的途径。这些人和你我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了解自己的需求,并且在生活中永远把它置于一切之首。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需求,你就不能得其门而入-那实在叫作人生的大遗憾。然而这种形成并不是个别的。”

最新数字表明,多达98%的美国人不满意自己目前的工作。他们之所以一天天做下去而不思改变,其原因不但是出于报酬上的考虑,还因为他们不知道除了这份工作自己还能干什么。你也许曾经有过做个改变的念头,可你又觉得那好像是在做梦,其结果仅仅是令人心烦一阵而已。

其实,每个人都存在着又想得到又怕失去的内在冲突。任何人都不会给你打保票,更不会有一家保险公司能提供这种业务保险。保险你的重新选择,新的目标会一帆风顺,甚至功成名就。这就需要一种跳出来的勇气。对此,巴巴拉·谢尔说:“对你来说,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向前,去实现自己所向往的目标,想做什么就去做,然后再考虑完善自我。”

人生的目标也犹如一场战争,当我们往前冲锋时,随时都可能中弹,遇上地雷,遭受炮击和敌机轰炸,那么为了胜利,我们是勇敢地冲锋陷阵,还是畏缩不前,临阵畏缩不前也不一定免了一死;而冲锋陷阵毕竟有胜利的希望,其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一是虽死犹生,一是虽生犹死。相比之下,我们所选择的目标即使再艰难再坎坷,总不至于死吧?假如我们已经到了不怕死的地步,那还怕什么呢?正如老子所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早年,对我们选择的目标影响最大的就是家长。他们总想让自己的子女选择一个又体面又安全且收入丰富的职业,当子女的选择不符合他们的世界观和传统理想时,他们便以各种理由各种方式干预、阻止,甚至强制。以中国古礼“顺者为孝”,不听父母的话就是大逆不道,就会被社会舆论所唾弃。你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了等。这些干预真的使子女进退维谷,焦虑万分。

假如你的家长真的能够尊重你的感受,支持你做自己热爱的工作,那真是值得庆幸,你应该好好珍惜。假如你的父母、师长、亲友的意见和你的目标相左时,你就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甚至冒险坚持自己的意见,否则你就变成了别人心中期望的目标,要以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生的无聊、苦恼作为代价。

世事往往就这样,越是我们亲近的人伤害我们越深。巴巴拉·谢尔说:“当家人把我们奉为心肝宝贝时,他们怎么会伤害我们呢?不幸的是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好多人认为,有爱就足够了,但人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爱与尊重并不是一回事。”

爱是融合,作为子女,你属于你的父母,你是他们的延伸。爱的融合作用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尊重则是分化。你属于自己,你不是任何人的延伸。分化的充分与否,对一个成年人以后是否幸福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次选择目标可能是你高考选择什么专业,第二次选择可能是你大学毕业后选择什么工作,你或许一次选择如愿以偿,或者二次三次选择之后还是阴差阳错,如果你真想选择一个开心热爱的目标并能终生为之奋斗,那就继续选择吧。

此时此刻,你看到这里,都已经是“过去式”了。但是对于你的孩子一定是“前瞻式”的借鉴,同时对于退休后的自己,也或者是“亡羊补牢”的动力……

(二)为所乐为

假如你的前半生选择的工作或者事业,并不是自己热爱的,那么你就会全力支持子女对于工作和事业的选择。如果你现在没有退休,现在你所从事的工作并非你真正的所爱,或者干了几年后,发现这个工作不适合自己,为了在临终时没有最大的悔恨,那你就应该重新选择修正自己的目标了。

在重新选择目标时,要选择一个静谧的环境,排除一切干扰,以免别人的介入打乱自己的思路,静坐冥想之后,将可供自己选择的诸多方面全部写下来,以供筛选定位。

第一,回忆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别人有何不同,你从中能得到哪些特别的经验,如有的人经历丰富奇特,又同时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表达力以及良好的写作能力,这时就可以选择文学创作,成为自由撰稿人或作家。

第二,针对人的七种智慧,权衡一下,自己具有空间智慧还是音乐智慧等。前者只能选择舞蹈,杂技;而后者就可以选择歌唱谱曲等职业生涯了。切记,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天赋,并有信心有能力比别人做得更好事业,才能事半功倍。

第三,分析一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有何特殊需求和卖点,同时这种所需又是你所擅长和喜爱的事物,从这便可以找出特殊的机遇,成为自己新的人生目标。

第四,财富不一定是朋友,而朋友可能就是财富。从头理一理自己的交际网,看看哪个朋友能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贵人,他可以帮助你走出低谷,或者献计献谋,是一位忠直的谏友,能使你出谷迁乔。

第五,在社会的某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机遇,即特殊的社会需要,诸如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健身器材、健身俱乐部、美容业、保健产品等,都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找出需求,满足它。它就是慧眼人所能发现的商机,或者也可能成为你新的人生目标的转机。

第六,假如不考虑衣食生存的后顾之忧,你人生最大的真爱是什么?古人云: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你的真爱,往往就是你出类拔萃的突破点。

第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梦,你一生中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信念往往最能创造奇迹。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许你还可以列出更多条款,仅仅列出并不够,当你真正重新选定一个目标时,还要不断强化,使这个信念在你的心中更巩固更清晰,最好将你所拟定的目标写在纸上,贴在你的居室,办公室最醒目的地方,使自己每天每时每刻都看到,这种良性暗示会引起“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不管你年轻时是否确立了明确的目标,一晃几年,十几年就过去了。有一天,你的朋友来造访闲谈说,他们公司缺公关部经理,你听后有些心痒痒,但矛盾重重,原因是自己已经当了十几年的教师,业务能力也很强,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同事和同学心里空空的……不去吧,这真是一个好机会,工资待遇比教师高得多,而且自己又喜欢擅长这份工作,情急之下,征求配偶和亲友的意见后,众说纷纭。“现在是科教兴国的时代,教师的地位越来越高,每年还放两次假,工资也不低,瞎折腾啥……”。配偶直截了当地说:“当老师是小孩子头,大孩子王,干一辈子也还是讲那些内容地不断重复,多枯燥,当教师没啥大发展,况且中国的教师地位也没有外国高。”

此时你的心犹如15个吊桶打水,而朋友又打来电话要你表态,难怪你千思万虑,这确定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类似这样的转折,其实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遇到几次。

笔者在1983年曾有一次改行的机遇,一位党委书记去中医科看病,发现我正给一忘年交的小朋友写字。那位书记很欣赏我写的书法作品,谈话间又感觉到我的文学功底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口才也很好,他说:“李大夫,你要愿意改行,可以到政府当秘书,副科级待遇,你考虑一下过几天听你的决定。”我反复想了几天,同时也征求了一些亲友的意见。有人说:“你的性格伺候不了当官的,自尊心太强,还抗上,什么事都爱坚持原则,恐怕干也干不好……”也有人说:“你看当官在势很好,退休后谁理他,不如当大夫越老越值钱……。”当时我想,大家说得都有一定道理。可我骨子里并不喜爱医生这一职业,在别人看来,当大夫挺好,社交面广,办事也容易,逢年过节还有人送礼,社会地位也可以。可是任何事物,任何职业都各有利弊。没当医生的人只看到好的一面,他们哪里晓得医生整天要和一些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和满身异味的病人打交道的感受,受传染的机会多,听恸哭的时间多,看死人的场面多,治疗疑难重病人时压力大、责任大,稍微一疏忽,即可发生医疗技术事故或责任事故……

我想其他的行业也同样如此吧。有人说,当官好,其实也不尽然。官当得越大,压力越大。况且官场多险恶、多变幻,有钩心斗角的压力;有明争暗斗的压力;有竞选换届的压力;业绩考核的压力;纪检反贪的压力;人民监督的压力……说当官好,你只是看到一个侧面,真的能当好官,当一个恩泽四方的清官,还真的不容易。

可见,重新选择人生目标确实很难。笔者权衡利弊之后,终于放弃了那次机会。第二次选择是在1985年,我停薪留职办了个“三不愧中医诊所”。后来到伊春办执照时遇到了《伊春日报》新闻部主任赵太常先生,他说友人李景伦正筹办“伊春市科技开发公司”,我一听有“科技”的字样,加之对从医治病的厌倦,这次并没有征求别人的意见,就毅然决然地参加了筹建工作。遗憾的是,由于领导班子内讧,加之资金不足,没坚持多久就失败了。此时,又一个机遇莅临了,赵先生说:“报社缺编,你若同意可以参加考试,来当记者,享受副科级待遇……由于对自己的性格,情绪没有太大把握,思忖再三又放弃了,真有些后悔,因为我心里喜欢热爱新闻事业,愿意动笔‘爬格子’,当时为什么缺乏一种勇气呢?足见勇气胆量也是一个人成功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读者朋友,假若你此时此刻正面临新的选择和目标,你能否再犯我当年的错误呢?

事实上,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全是利,或者全是弊的事业。所谓“利”或“弊”,全在当事者的“意焦”,即注意力的焦点。故心理学有一规律,即“注意力等于事实。”就像半杯水,悲观人看上边,乐观者看下边一样。

那么,如何判断你原来选择的目标适不适合自己,又如何选择另一个的目标呢?这实在是人生不得不面对,不得不研究的重要课题。

如果你看过《你的潜能》一书,还不会忘记人类极限法则,面向自我真诚地问自己几个问题吧?

假如你只能活6个月,你准备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对于生命的这个未知悬念,任何人都可能超过6个月或低于6个月,即使你能活超过60年、100年,但相对历史的无垠,生命的浩瀚,也永远是一滴一瞬啊。坦率地讲,笔者要不是看到那本书,还不会着手进行写作。自从1993年开始有了创作冲动后,一直埋藏、拖延着。直到1999年腊月廿三,看到二姐突然去世,初一又惊闻哥哥归天,使我才意识到生命本不是一个常数而是变数!谁知道我自己还能活多少岁月呢?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还有明天!人寿保险只能保证在你患病之后的治疗和意外之后的补偿,没有一家保险公司能保证你能活多少年!

一般人的拖延理由有很多,其中一条就认为自己还年轻,岁月还长着呢,其实这是一种可怕的思想和误区。此时,你马上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几年前、十几年前的事,是否就像发生在昨天?高秀敏一定不会想到自己46岁就死去。傅彪更不会想象42岁就永别观众。浙大36岁的博导何勇不会相信自己活不到不惑之年……

从佛理上说,生命是无常的,仅在一呼一吸之间!既然你已经厌倦了原有的工作,或者从一开始就不喜欢原来的选择,那你为什么还在拖延,总以为自己能活二百年!刘欢的那首《从头再来》,对我们的心灵应有一些共振,只要你想改变,一定要改变,那就不论你在何时、何地、何龄,都还来得及!

如果你毕业后已经5~10年,离自己制定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就应该考虑是自己将目标定高了,还是没尽全力?如果两者都不是,那就是你的性格、能力等,不适合自己的目标,或者你根本就不喜欢自己的职业和事业,缺少激情,你就会感到力不从心;缺少激情,你就难以成为卓越。这时,你就应该重新选择并拟定新的目标了。

如果你发现,从事原来的工作每天没有丝毫的乐趣,只是不断地机械地重复,当你突然发现或偶然接触到一种新的事物令你激动不已,大有“相知恨晚”之时你也应该大胆地尝试一次,重新选择了。

巴巴拉·谢尔等反复强调:“想做什么就去做,然后再考虑完善自我。我指的是你要做你热爱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你擅长的事情。”

放眼望去,芸芸众生之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在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呢?笔者刚刚写作时,近一个多月没有出诊,没有收入,几乎和外界隔绝。然而却觉得很充实,很惬意。同时将自己感到满意的篇章念给亲友们听,就像写日记一样,本不打算给别人看,然而却起到宣泄抑郁,抒发情感、针砭时弊、评头品足的作用,不亦乐乎。反之,如果我正常上班看病,这一阶段会挣几千元钱,可那又能怎么样呢?结果并不会比前一种选择更快乐,更幸福。可见金钱、名誉和幸福快乐,并不成正比。直到此时,我才能真正理解梵高在死前从容作画,完成《落日》时的心情和意境,他并没有因为世俗的所谓的“价值”而影响了他对自己的评价。他虽然物资匮乏,但却是精神上的富豪。历史上的名人如吴敬梓、李时珍、曹雪芹等人,不亦如此吗?

乞求安稳,能使天鹅退化成家鹅;害怕风云,会使苍鹰沦为小鸡;蓝鲸只能选择大海;骏马更会得宠于草原!

当你决心重新选择目标时,请不要介意别人的目光,配偶的埋怨,父母的批评等。否则,你还是在为别人而活,活在虚假的自欺欺人之中。不要怀疑笔者是“喜新厌旧”的倡导者或“盲目跳槽”的发起人,如果你不选择自己热爱的职业和事业,那目标又怎能确立并预期达到呢,到了大限来的时候你能够真的不后悔吗?

当你重新选择,新的目标确立之后,短期内收入并不一定增加,职务也不一定提升,但你千万不要后悔,因为真正的成功是不应该以外在的客观标准为衡量的唯一标志。如果对于外界你是一个成功者,而对于自己来说是失败者的话,那你便是与生活做了最糟糕的交易。成功者,就是那些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的人,不管是什么事情。失败者就是那些浪费时间做着自己不乐意干的事情的人。(《心理障碍自疗》)

第二次、第三次的目标选择,最好在30-40岁之间完成,甚至更早些,因为选择最终不变的目标愈年轻,你未来的时间越长,取得的成就也越大。

对于已经放弃的职业和目标,你也不必后悔和自责。因为各种学科之间的知识往往都有一定的联系,这就是“正迁移”的作用,有时原有的经验还会对你新的目标有互补的作用。

实践证明,如果你总是想强迫自己接受一份不真心喜欢的职业,只是认为应该去做,那你就是在自寻烦恼。要记住,抛掉你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并不是成功恐惧症。(《心理障碍自疗》)

如果此时你已经确立了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在未来的岁月里,你才能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幸福。 hX4mb5KLcgvP2Aj3pf2wEFuHlymVCCsfwl9qaBc/8Mv7zKwQC4xAsWjPqNgtXY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