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呱呱降生,就是他的第一次生命宣言:他之所以啼哭,是因为不仅仅环境的不适应,更重要的是他在抗议命运之神并未征求其意见,就将其抛向了这个世界。他用啼哭向这个世界说:“我来了,我要用我的一生证明我的与众不同……”
你的生命和别人有什么区别?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呢?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的本质就在于这些蛋白质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自我更新。”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分子生物学,从而使我们加深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生命的特征就是活的。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内容就是自行复制,可以自我繁殖。一个受精卵,为什么能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又是怎样代代相传的呢?而决定一个人将来长成什么样的生命,蓝图就储存在受精卵的DNA中。DAN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肖酸。DNA携带着决定蛋白质结构的遗传信息,而这一信息就是生命发育过程中的指示和命令。
DNA是遗传物质,它的基本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复制,在生物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传递遗传信息,另一方面在后代的个体发育中能使遗传信息得以表达,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形态。
人为什么会有差异呢?在几亿个精子的竞争中,你成了佼佼者,在卵子的作用下成了婴儿的胚胎,在这一轮竞争中你获得了“冠军”。但切记,你不要高兴得太早,这只是一个“区域性”的运动会,还有“全省运动会”“全国运动会”“亚运会”以及“奥运会”呢。不可能各级运动会的“冠军”奖牌都落在你的头上,拿在你的手中……
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其主客观因素是极其复杂的或多变的。但不论怎样复杂,遗传都是起重要作用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特别是有某些专门才能的人才,俗称为“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武林世家”等,就是这个道理。好的基因遗传可能使你成为优秀人才;坏的基因遗传会给你带来不幸或痛苦。
尤其是一个人的体质、气质风度、能力与性格等,都受遗传的直接影响。大量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快乐习惯等,也受遗传基因的影响。
临床资料表明,遗传基因有优有劣,在精神性疾病中,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症和癫痫病等,都有其内源性。19世纪末英国学者高尔顿认为,人的才能和性格都是可以遗传的。他对300多对双胞胎进行观察研究,对他们的家谱进行过调查,(其中有法官、政治家、诗人学者、艺术家和神学领袖)其结果证明,有这些专长的人都与他们的父母遗传基因有关,其他各国的学者研究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总之,遗传具有先天性的特点,人的相貌、骨骼、皮肤、身高、风度、气质、情感、兴趣爱好、特长等,都与父母的遗传基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位哲人说:“我们的命运一半在上帝手中、一半在自己手中。”如果你此时非常年轻,可能不同意他的观点;如果你经历了半生的奋斗,历尽了无数磨难之后,你就不需要再看这本书,甚至自己也能写一本感悟更深的关于命运的鸿篇巨著了。
所以年轻的父母,在打算育婴之前,一定先进行科学的体检,以防不良基因的遗传所带来的种种危害和困惑,那你们就对不起自己和未来的子女了……
遗传的诸多因素,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早期差异,虽然这些早期差异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影响,但是一个人的才能、综合素质却是后天形成的,只有参加人类社会实践才能获得。即使一个人的遗传基因很优秀,也不能断言说他的一生命运都是一片坦途。反之,一个人的遗传基因很差,也不能说他的人生命运必然黯淡无光。更何况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医学影像技术会改变一个人的遗传缺陷呢。
父母乃至祖宗的优秀的遗传基因传给我们,当然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有时也有例外。即父母的优秀基因并不会平均地遗传给每个子女的。如大家都熟悉的笑星陈佩斯,其父是著名电影演员陈强,显然陈佩斯的相貌、风度气质及演技都受到了陈强的遗传基因的影响,可是陈佩斯还有一个哥哥叫陈布达,陈强的遗传演技并没有在陈布达身上得到体现,陈布达厌烦演戏,因此他在北京市一家工厂做了一名职员。
电影《周恩来》,大家都看过吧,扮演周恩来的演员王铁成有一个先天性痴呆儿子,知道的人并不多。他的夫人也是演员,而且各自家族都没有遗传传染性疾病史。1972年5月孩子要出生了,王铁成考虑到夫人年龄较大,特意找了著名的妇科专家林巧稚给接生。可是当儿子生下来的时候发现是一个先天性痴呆儿,可是王铁成夫妇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正确面对这一现实。后来在儿子长到幼年的时候,夫妇找人教儿子学钢琴,儿子现在已经长大,他虽然是痴呆儿,但能弹一手好钢琴,曾经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次晚会上,王铁成夫妇高兴地把痴呆儿子介绍观众,并现场让痴呆儿弹了一首钢琴名曲,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和赞扬。
大家都知道张海迪是双腿高位截瘫的人,可是她却成为一个作家,全国人大代表。这充分说明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你无法选择父母,但是你却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相貌极佳的人当然可贵,美丽的相貌当然是件好事。可是人们衡量一个人的美丑不仅仅只限于相貌。想想你的朋友,他们的外貌都长得漂亮吗?
拿破仑、林肯、罗斯福,他们都其貌不扬,然而他们却造就了伟大的事业。潘长江、陈裕德他们的相貌不如你,也不如我,可是他们突出了个人的特色,而且被人们所喜爱,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再如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的相貌可以说是十分的丑陋,可是他的同情心却异常强烈,品质高尚,爱憎鲜明,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勇敢地揭露了圣母院宗教主的罪恶,使人们看后赞叹不已。
遗传,对我们来说是先天性的,我们无法改变,那就勇敢地接受它吧。问题在于怎样利用父母给我们的遗传,并积极去“代偿”与补偿,去创造有利于自己,有利于社会的光辉人生。
人与人思想的差异,在一个人的中学、高中、大学等不同阶段,就会越来越明显。虽然在学校学习的课程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其遗传基因、家庭影响、思考能力的不同,每个人的成绩、思想必然大不相同。
因为读书时是用别人的思想统治自己,只有思考的时候,才能有自己的思想,你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爱默生说:“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所确认的东西,众人也会承认-这就是天才。尽管摩西柏拉图·弥尔顿的语言诡秘离奇,但他们之成为伟人,其最杰出的贡献在于蔑视书本教条摆脱传统习俗,说出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思想。一个人应学会更多地发现和观察自己的心灵深处那一闪即逝的火花,不只限于仰望诗人领空里的光芒,可惜的是,人总不留意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就把它抛弃了。”
事实上确实如此,我们的很多灵感,新的想法,不是不可行,不是没价值。可叹的是我们“自我否定”的关卡先给它们盖上了“不合格”的印章,始终没给出厂走向市场的机会与权利。这种残酷的“自我设限”是导致我们学生时代的性格、兴趣、能力迥异的关键。事实证明,有的学生表现得越来越优秀,甚至在学校就能够发表作品,著书立说;有的学生表现出非凡的演讲能力,组织能力等等。反之有的学生则性格内向,孤僻自闭,甚至罹患了抑郁症、焦虑症,严重者还会轻生自杀……
事实上,无论我们现在是什么年龄,需要应付的唯一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思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准确地说,人类的许多失意、失望都是思想的失误,或者是不敢想不会想的悲剧。
由此可见,“利导思维”和“弊导思维”是如此大相径庭。无怪拿破仑希尔说,思考可以致富;同理,思考亦可以致穷。经常想自己是优秀的学生,你就会让优秀成为习惯,习惯就会改变命运;经常想自己是差生,就一定越来越差。这就是“潜意识”的秘密。也许大多数人会疑惑反诘“思考真的可以致富吗?梦想真的可以成真吗?我现在一文不名,我想如何如何,真的能成功吗?”不错,大多数人都是在怀疑、犹豫中度过自己的一生的,所以真正的成功者只占5%左右。假如你经常自我设限,自造其障,“人”字的四周都封闭之后就成了“囚”了。你自己囚禁了自己,还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
事实上,仅仅往好处想是不行的,还要经常想,天天想,并且马上付诸行动,这就是知行合一,吸引力法则的原理。
我们过去的思想决定了今天,我们今天的思想决定着未来。很多人的成功就是起源于一个思想,然后经常去想,并找出主观与客观的同步措施时,勇于去实践,接着就成功了。
可见,只要知道你在想些什么,就知道你是怎样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思想造成的。我们的命运,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及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爱默生说:“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他怎么可能是别样子呢?”
不论你我,还是他,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事实上几乎可以算是我们需要应付的唯一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思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曾经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哲学家马尔卡斯·阿里流士,把这些总合成一句话——决定你命运的一句话: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作家、书法家、画家、音乐家都常常重视创造灵感,所谓灵感就是偶然间在头脑中的“一极”,被自然界或社会中的某一事物现象,触发“二极”相撞,阴阳交感,遂激起一个璀璨的火花。我相信,即使我们不是艺术家、作家、发明家,也会偶发新的思想或奇异的念头的。关键是,你能否相信自己有勇气去试一试。人生最大的悔憾是,当你有了一个新的思想时,没有重视或自我否定,当过了一段时间,看到自己已放弃的思想别人已变成现实了,这种滋味真是笔墨难以形容。
读者朋友,你的生活经历中是否也有这样悔憾呢?如果你没有,那么恭敬你,你已经是自己思想的主宰,相信你的思想会将你吸引上光明锦绣之巅。即使我们的思想暂时没人支持,甚至受人的讥讽,也要经过沉思筛选之后,此不足取吗?毕达哥拉斯就是被误解,还有苏格拉底、路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等,古今每一个有血有肉的智慧精英,他们有谁未遭误解?若真想成为伟人,就不可避免地要遭误解。
如果你怀疑爱默生这段结论,认为“我是一个普通人,怎能和伟人相比呢?”那么我感觉你还是没能相信自己。我曾经在《凡人格言》中说“2%的重量,造成100%的差异”。就像一个将军的思想决定着几万人的生死存亡一样。请你相信,“任何人都不是爱迪生,但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说不能超过爱迪生”。鲁迅先生说:“即使是天才,他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是一首好歌。”
以上思想,相信一定能够与你产生共鸣共振,使我们共同提高与进步。
从另一方面想,如果我们想的都是快乐的念头,我们就有快乐:如果我们想的都是悲伤的事情,我们就会悲伤;如果我们想一些可怕的事情,我们就会害怕;如果我们想的净是失败,我们就会失败;如果我们经常想可能,那就可能。
如果你沉浸在自怜里,大家就会有意躲开你。诺曼·文生·皮尔说:“你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而你却是你所想的。佛教里的诵经;基督教的祷告;医生的催眠暗示;印度瑜伽里的静坐,都是引导人的思想,使之积极向善看到希望的有效方法。我们应该关心未来,关切我们面临的问题,但却不必忧虑。任何人在其一生中都不免会遭受挫折,如果认真研究一下,你会清楚地看到并通过无数名人传记看出,击垮我们的并不是任何艰难挫折,而是我们错误地对待挫折的态度与思想。”
生活中有很多人将自己的不如意,不成功归咎于客观环境。其理论是,成为学者必有书房;成为画家必有画室;成为发明家必有实验室……。可是,驳倒这种逻辑的事例可以俯首皆是。往往越是条件好的越难成功成才,愈是条件差的反而激起其反作用力,正应了“自古英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的结论。
萧伯纳在其剧本《华伦夫人的职业》中写道:“人们通常将自己的一切归咎于环境,而我却不迷信环境的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总是奋力寻求他们所需的环境,如果他们未找到这种环境,他们也会自己创造环境。”
不必举古人囊萤映雪苦读的史记,不必说曹雪芹在家道中落,满目疮痍下写出旷世巨著,不必讲李时珍倍受艰辛历时半生去写《本草纲目》等。下面让我们看一位农民出身的扬文水是怎样成为闻名全国的骨髓炎专家的。
据载:扬文水是贫苦农民家的孩子,6岁那年在地里拣麦穗,左手被雷管炸伤而残废。1962年考上卫校被刷了下来,无奈回家务农。白天干活,晚上拖着劳累的身子凑在油灯下看书……。鼻孔熏黑了,头鬓烤焦了,眼睛熬红了,在实验“红升丹”“白降丹”,没有设备,他自制了炼丹炉,每天晚上就一头扎进破旧的小屋子里,手拉风箱开始炼丹,火候怎么掌握不知道,时间需多久,不知道。不知实验了多少次,失败多少次,汞中毒头痛呕了多少次,恶心、出虚汗……正当他马上要倒下的时候却成功了!不久在晋南平原上,我国一个由农民兴办的集体所有制医院-山西省稷山县骨髓炎医院竣工了,扬文水的理想信念变成了现实。
在竞争愈演愈烈的21世纪,其实,不论哪种原因、哪种形态、哪种认知、观念、思想等导致的“错位”,都需要及时发现、及时矫正、及时修正、及时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恢复我们自身的、家庭的、企业的各种功能,使其正常、高效地运转,从而使人的命运改变;家庭的生活幸福,企业的业绩提升……
认知,是任何人开发生命潜能的第一要素。我们之所以不能发掘自身的潜能,那是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片面的阶段,正如盲人摸象一样,并自以为是。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的认知往往还停留在肤浅的表层,如人们对金字塔的认识,对“神六”的认识,仅仅知道了一个概念,便以为知道了,这是多么可笑。由此推理,任何人的思维都有盲点,认知都有局限。
据载,我国还有6.2亿营养盲,正因如此,每个人都没有理由骄傲、自矜、自愎。因为我们除了在自己所钻研的领域,在其他领域每个人的认知都是“盲人”“半盲人”。所以有位哲人曾说:知道自己的无知就是真知和大知。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此真知也。况且,每个人都有“灯下黑”的遗憾。
换言之,你对越熟悉的事物往往也是最无知的。譬如人们对自己的心灵、身体、性格等方面所知得要比其他领域的更少。苏格拉底曾经说:“你问我知道什么,我告诉你我不知道。”听似谦虚,实则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大道理。
从科学方面讲,在显微镜没有发明之前,细菌病毒存在不?可我们的认知达不到那个层面。在天文望远镜没有发明之前,人类对天体的认知又是什么层面?古代的认知和现代的认知,由于科技的发展又产生了多少次大的革命。同理,作为人的认知、人类的认知都应该不断提高、不断改变视角、不断改变观念、不断改变认知的方法,并且提高自己的“元认知”,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才能过上物质生活的丰盛和精神生活的丰富的完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