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日傍晚,去书店买了几本新书,阅后感慨万千,子夜才睡,寅时又醒,辗转床间,再无困意,回想起半生往事,争名夺利,浮沉荣辱,真是难以笔墨形容之。
追忆近年来,相继谢世的亲人、朋友,有的63岁,有的59岁,有的49岁,有的40岁,有的19岁,有的仅仅10岁……
其实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听到,某某人死于“脑中风”年仅39岁;某某人猝死于心脏病,年仅36岁。还有大家熟知的高秀敏、付彪、何勇、南民等,都是英年早逝的不幸者。每天看看报纸、微信,经常发现某某人死于车祸,某某人死于工伤……这些意外的死亡,有老、有中、有青、有少,可见生命这个无常的“变数”,是华罗庚、陈景润也难以计算,望之兴叹的!
蓦然间,我想,我还能活多久?虽然我的社会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都比较年轻,但身份证上的年龄是与日俱增的,这张生命的“支票”还有多少可能兑换成现金呢?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呢?我会想什么,我会做什么?生命过程中的悖论表明,愈觉得生命很长,明天还有明天的人愈做不出什么大事。反之,愈感到生命短暂的人,每每做出一些奇迹来。陆幼青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写的《死亡日记》,足以证明这样的哲理。
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快速抢答”的节目,主持人喊着现在开始“倒计时”,“5、4、3、2、1”,比赛者会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出选择,这种选择迫使你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意识与潜意识,迅速及时地做出反应,不论答对答错都要做出决定,容不得你说,“让我再好好想一想”,这正如临终前的遗嘱,是没有时间来考虑词藻的华丽完美或是否合乎逻辑的。
仓促的答案或对或错,但总比不答强。答和不答都是一种选择,就像抓“彩票”一样,抓的人中特等奖的概率虽然只有千万分之一,但不抓的人是绝没有机会中奖的。人生的成功和失败往往就在一次选择,选择你一生最重要的,最爱的事情,并在你自我设定的目标内完成,这就是快乐、幸福、成功的全部真谛!
如何使我们无常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加轰轰烈烈。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但是,如果你没有真才实学盲目地投机取巧,以求急功近利,那可能是曲解误解了张爱玲这句话的本意。试想一个人30岁成名和一个人60岁成名,他的个人价值、家庭价值、社会价值又怎么能够同日而语呢?换言之,一个人仅仅奋斗了人生,并没有享受人生,难道不是一种莫名的悲哀与遗憾吗?岳飞曾经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也。
改变从自我开始,改变从观念开始。回首往事,很多人都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时间就是生命,生命是“倒计时”的单行道,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生命增值,那就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了。
人们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却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错误或失误。
我们总想改变别人,甚至改变整个国家和世界,可就是不想改变我们自己。
有一个人少年时,年轻气盛,想改变这个世界,到了青年时期发现是不可能的事,又立志改变这个国家,及到了中年时,发现还是办不到,就想改变自己的态度,可转瞬又到了老年,发现还是做不到,直到临死前,他才慨叹地说,假若我从青年时代,就努力改变自己,或许就可以影响家庭,影响国家,进而影响整个世界了。
读者朋友,你可能认为笔者对自己的诊断太悲观了,然而往往对生命“量”的“悲观”,更会导致生命“质”的增值。对生命“量”的乐观会导致生命“质”的贬值。我执着对自己的“确诊”,是因为这毕竟不是对别人生命的“误诊”。如果你相信我“确诊”的收获,那就请继续看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