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循环,是现代医学术语,它属于祖国医学的“络”,即脉络的最小分支。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以保证脏腑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
《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今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
疏通经络之法,亦分内外两途,内疏之法又可分为药物疏通气功疏通二法。外在疏通可以运动、按摩、发汗等法皆可疏之。
按摩术历史悠久,且历代都有发扬。
按摩术的复兴与盛行,是近二十几年的事情,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应用按摩术,已被公认具有促进身心功能康复的良好效果。特别是“足疗”已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对人民的保健、养生和治疗做出了很大贡献。
按摩的作用,首先是通经络、畅气血、达到消瘀、行滞、散肿、止痛的功效,并能增加局部营养,防止肌肉萎缩,调补气血,固本复元,消除疲劳等。
按摩的适应范围很广,外可用于经脉、筋肉、骨骼、关节之损伤,癖、痿、痉、痛、麻木等证,内可调节脏腑的气血、虚实、阴阳,诸如脾胃消化不良,腹胀作痛,便秘等,均可用之。
清代名医叶天士认为“新病在经,久病入络”。笔者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新病在经,即属“功能性疾病”阶段;久病入络,即属“器质性疾病”阶段。久病入络,即属“微循环”障碍了。属中医的“血瘀症”的范畴。
微循环障碍,可引起局部组织细胞的缺血、缺氧、代谢产物堆积、细胞凋亡等,进而导致心、脑、肝、肺、肾等靶器官的损害。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肾功能障碍、肺部疾病、各种炎症、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均与微循环障碍相关。
笔者认为,以药物气功等疗法的内调是从源到流的宏观调控,是治本之法。但疗效较慢,有时病人未看到希望而中途放弃者亦不少,且药物治疗费用较贵,有些人还承受不了。
反之,以按摩发汗等非药物方法,去自治,去坚持,往往见效快,且不花钱,并无副作用,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意外之效。
从外向内的按摩方法,是属于从流溯源的反馈刺激疗法,也是内病外治的具体应用原则之一。
如果说推拿方法深,也无可非议,因为它毕竟是中医的“十三科”之一。在中医药大学有“针推系”,专门研究针灸推拿。
如果说它易,也并非离经叛道。因为它可以一学就会,用于自治自愈,自我保健,又不是在学校里应付考试,理论必须过关。也犹如学开车,你可以先学驾驶技术、汽车构造、检修、故障排除、交通规则等等,也可以直接上车就学如何开,聪敏者大概一小时就基本学会了,然后再不断熟练,直到成为老手行家。
按摩手法,不同于用药,所以只要你能认真学习,并躬身实践,如有条件去向专业人士学一学那当然更好,否则就照书上指导的去做,也无可厚非。
推拿手法的机械能作用可以转化为热能,能够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皮肤肌肉的营养供应,使肌肉软组织损伤很快得到修复或改善。
有人曾观察推拿引起脑电图的变化指出推拿后a波振幅增大,并且增大的延续时间加长。这个现象是通过推拿的作用,经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反射引起,并从而改变了人的内分泌系统、淋巴液循环、血液循环等。
“出汗是排毒,要把汗出透”。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说古代埃及有一部落,以出汗为健康。人们早晨见面的问候语是“您出汗了吗”。在我国民间,历来也有发汗治疗感冒的习俗。19世纪俄国作家柯罗连克有一本回忆录《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在此书中,他说有一个邻居,每逢有病,不管什么病,让身体出一身透汗,病自痊愈。
经常在健身房运动的人,身体不一定好。肝毒、肾毒、大肠毒都可通过排便排出,而肺毒却只能排汗排出。现在我们把排汗排毒的机会给断绝了,还高兴不流汗衣服就可以多穿几次呢!不要以为不流汗没什么大问题。其实,经常置身于冷气房这样的环境里,对健康只有百害而无一益,早晚身体会出大问题。我们现在几乎都在冷气房里面,怎能不生病呢?为什么一定要流汗呢?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齐治·克利斯曾对17000余名每周经常从事“流汗运动”的中年人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与平时少运动或运动量不大且不能持续的一组人相对照,前者比后者死亡率低25%,肺活量大10%,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低17%,寿命多5—7年。
因为多流汗的运动能增加血管的弹性,消耗过多的脂肪,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大大降低。但大多数人的运动却常常难以达到流汗程度,并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