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其实饮食补气的方法很多,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健脾补气的食品。如大枣、黄芪、党参、桂圆等。
还有一种传说就是经常喝浓米汤,也可起到健脾的作用。古代医家曾说,浓米汤可代替参汤。最好将小米、大米、高粱米、黑米、玉米等合在一起,煮成粥喝其米汤,其营养价值更为丰富,如果再加上薏米、芡实、山药等“食物中药”,其补益气血的效果就更好了。
当然再好的方法也需要持之以恒,否则是很难见功。还有一个补气的办法,而且极其省事。那就是在不讲话的时候,经常含一片人参于口中,在咀嚼的过程中,不断有津液随之咽下,这会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如果你阴虚火旺,还可以用西洋参代替人参,以免产生副作用。笔者用这种方法,曾治好过很多慢性鼻炎,以及中气不足引起的耳鸣、耳聋。
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有人身“三宝”之称。故《灵枢·本脏篇》说:“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所以,精、气、神三者是生命存亡的关键,也是康复能否实现的根本所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把“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积精全神”作为摄生延年、康复身心的指导思想,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益气、保精、全神三大原则,贯穿康复的全过程。
古人认为,性生活是直接耗散真精、损伤神气的行为。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不仅过度的性行为直接耗散真精,性的欲念过多也会伤精耗神。故《医学入门》明确提出:“戒色欲以养精。”
戒色欲并非单指节制性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节制人的各种欲念。古代医家认为五志过极、七情化火都可以伤精,这就是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的区别。质言之,五脏六腑皆有其精,非独肾也。比如,劳神太过损伤心精(心血、心阴),情志郁结则伤肝精(肝血、肝阴)等等。
中医理论认为五脏之精可以转化为生殖之精,反之,生殖之精(肾精)充溢亦可化生为五脏之精。这就是精血之间的相互转化,其环节,是精化气、气生血、血生精。可见平时保持五脏六腑的功能平衡,以达到精气神的相互转化是多么重要。
古代医家还认为精血是极难充盈而容易散失,故起心动念皆需养正、守正。这正暗合了古圣人所说正心修身之道。《内经》认为:欲动则火炽,火炽则神疲,神疲则精滑,而梦遗也。这说明即使不与异性发生性关系,也照样可以伤精损寿。
由此可知,节欲包括各种欲望:如食欲、性欲、物欲、色欲、占有欲等。
没有欲望人类无法生存,欲望过极又会导致多病短寿。良策只有其一,节制达到“中庸”之道也。
如果你欠的氧债过多,病症又非常明显,那么最快的方法是吸氧还债。常见危重病人到医院除了抢救用药以外,还要马上给病人吸氧,特别是心脑血管病人,可以说补氧即是救命。吸氧还债的方法很多,你可以到高压氧舱定时补氧,也可以买氧气袋随时补氧。当然这些方法都是急则治其标,等到症状缓解之后,你最好还是采用本书中的其他疗法,坚持应用才能达到治本的效果。
气功疗法是祖国医学的瑰宝,同时也是养气还债的最好方法之一,至于那些气功疗法,已有很多专著供你参考,此处省略。
听音乐必定是欣赏别人的唱歌或欣赏别人的演奏。而唱歌是将自己参与其中,或在集体环境中唱,或者自娱自唱。
我国古代认为音乐之五声分别对应于人体之五脏,如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等。现代研究证明,音乐确能影响神经系统,促使人体分泌天然镇静剂和镇痛剂,使人减轻恐惧、紧张,降低血压和除焦虑。
在一所医院里,病人由于病痛折磨而焦虑不安,医生本应该给他们服用镇静药,但他尝试着播放音乐,在美好的音乐旋律中,他发现,病人所需的镇静药比以前少了,而且心情也在好转。这位医生说:“半小时音乐的疗效,等于10毫克安定的效力。”
爱国将军韩光第曾说:兴来时试饮几杯白兰地,闷来时高歌一曲《满江红》。笔者每当郁闷时,就喜欢唱《满江红》,而且唱一曲并不过瘾,会连唱几曲岳飞的、韩世忠的、毛泽东的、郭沫若的,甚至还有自己填的词《满江红》,每每唱罢,心胸开阔如观大海,神怡如推云揽月一般,多少积郁焦虑通通烟消云散。那种豁然惬意真难以笔墨形容之。
我还有一个习惯,即每当要进入书法创作时,往往要小酌几杯,然后高歌几曲,以振奋精神,活跃气血,当热血沸腾时挥毫疾书,真有心不知有手、手不知有笔的物我两忘的神情,此时往往容易诞生出神来之笔。
古代医家认为,人身之病多由于郁,特别是现代人压力大、竞争残酷,所以抑郁证逐年增加,据载我国已有五千万抑郁症。有人研究证明,抑郁证、焦虑证,如果能常常在旷野中大喊大叫,甚至大哭一场,都能使症状减轻,这些都是给病邪一条宣泄的通道而已,而引吭高歌正是与此殊途同归,而功效更在其上。
当然,歌唱的内容,直接影响到自愈的效果,如果你唱《苏武牧羊》《窦娥冤》等悲歌悲剧,那犹如在伤口上撒盐,反之你若选择《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等激情豪迈的歌曲,那就一定会充满信心,充满希望,然后再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
事实证明,古今中外的歌唱家大都长寿,其原理是一则歌唱会改善人的情绪,二则是唱歌会增加人肺呼吸量,促进胸腺的分泌,从而延缓衰老,有资料表明,开心地歌唱15分钟就等于跑步15分钟,甚至比跑步的效果更好,可见,这是一种足不出户就可以锻炼身心的有效方法。你又何必不经常自我陶醉放声歌唱呢?至于把A调唱成B调,把6唱成5其实都无所谓,正如伏契克所说:“世界上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应该因为有大狗的存在而惶惑不安,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按上帝给你的嗓子叫就是了。”
音乐,是娱乐的形式;音乐是情绪变化的催化剂;音乐,是生活中的阳光。
音乐治病早在两千多年前在我国《乐记》中就有记载,论及音乐涵德养性的功效,在祖国医学的古老典籍《黄帝内经》中更明确地指出五音即宫、商、角、徵、羽通过人的五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五志,即喜、怒、忧、思、恐等情绪,从而达到补偏救弊的治疗作用。
笔者曾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头痛”等病症中,嘱患者配合音乐疗法,凡是能坚持配合的,几乎100%都会提高疗效。最明显是一位50多岁的女病人,用药物等常规方法不见效,她本人也不愿再服药了,针对她的家庭矛盾,我对其进行一些心理疏导,并嘱其每天常听《春江花月夜》等古典名曲,她果然照做了,几天后她打电话欢喜地说:“李大夫,真得好好谢谢你,我用音乐疗法真的很见效,心绞痛明显减轻,心情好多了……然后我又嘱其配合‘想象疗法’,在听音乐时配合想象曾经旅游过的美好景地,如西湖泛舟、漓江览胜等。从此,她爱上了音乐、舞蹈,心脏病奇迹般地痊愈了!”
从此,笔者对音乐疗法又进一步探索,发现其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内经》中记载:“乐,治也,喜则气和志远……”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说:“予常有幽忧之患,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兹久而乐愉然,不知疾病在体矣。”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谓音乐“能使盲者欲观、聋者欲听、哑者欲叹、跛者欲起”。金代医家张从正常以舞乐配合针灸治疗各种疾病。清代医家吴尚先谓“七情之病、音乐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的独到见解,直到近代,医学界、心理学研究就更为广泛了。有位哲人说:“音乐是人体的特种维生素”。特别是在治疗各种“身心疾病”配合应用或单独应用,其效果都是惊人的。如音乐能减轻人的压力,治疗情绪忧郁、脾气暴躁、焦虑、神经性失眠、原发性高血压、头痛、三叉神经痛、肝痛、胆囊炎等。
从物理学的观点看,音乐治病的奥妙是人体是由许多有规律的振动系统构成的,人的脑电波运动,以及心脏搏动、肺的收缩舒张、肠胃的蠕动、自律神经活动等大约100多种生理活动均具有一定的节律,它们会用不同的音乐旋律、节奏、音调、音频产生同步“共振”效应。这种共振效应能使人体器官产生“兴奋感”。研究证明,人所感受的最适宜的节奏是每分钟70~90次,这种频率恰与人的心脏搏动频率相近。当人患病时,体内的各种节律处于异常状态,此时若选择相应的乐曲,这种音频节律则可调节人体内各种脏腑结构的频率,从而使各种振频更加协调、起到镇静、镇痛、以调节气血,从而达到升降平衡、出入有序、调节血压等治疗作用。
生理学家通过仪器监测,发现音乐主要通过心理和物理—生理心理两条途径影响我们的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并调节机体各系统组织的功能。音乐唤起人的情感共鸣即心理反应,心理反应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自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再以它们为中介作用于各组织器官,产生生理反应。实验证明,当人欣赏喜爱的歌曲时,人的雄性、雌激素增多,血液中免疫抗体浓度也会升高,从而使身体的抵抗力增强,这就是心理生理反应。
病情病程体质不同,对音乐的选择必然不同,如对抑郁症、思虑伤脾者、相思病等,可选择《喜洋洋》《春天来了》《圆舞曲》。
对各种痛症,如头痛、胁痛、胃痛等,可选择《平沙落雁》《仙女牧羊》《塞上曲》《小桃红》。
对焦虑、失眠、烦躁等选择《二泉映月》《平湖秋月》《军港之夜》《银河会》《春思》等。
对食欲不佳、便秘、腹胀者可以选择《春风得意》《花好月圆》《欢乐舞曲》等。
能振奋精神的音乐,可选择《狂欢》《步步高》《娱乐升平》《金蛇狂舞》。
患心脏病的人大都具有“A型性格”,可选择《月光小夜曲》或《渔舟唱晚》。心情沮丧抑郁时,不要听《二泉映月》而应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或《喜相逢》等。如果失眠音量应控制在60分贝,中心频率在125~200赫兹的音乐,你才会在不知不觉中酣然入梦。能使人轻松、欢快的传统乐曲很多,其中以百鸟乐曲最为美妙。如笛子独奏的《百鸟行》《荫中鸟》,高胡演奏的《鸟投林》、笙奏的《孔雀开屏》《柳底莺》《穿帘燕》、笛子独奏的《鹧鸪飞》,古筝独奏的《平沙落雁》,打击乐曲合奏的《八仙洗澡》,唢呐独奏的《百鸟朝凤》等。
选择音乐疗法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也可以请教医生或专业音乐师,尽量选择针对性强的乐章与名曲,才有较强的治疗效果,每天最好听2~3次,每次30分钟至2小时,以病人的听力和兴致而灵活掌握。
科学研究证明,笑可以促进健康,笑可以马上改变你的气机,也是对付哮喘、偏头痛、风湿肌肉酸痛,以及性功能障碍等疾病的良药。笑,还可以增强饮食。《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所以说,胃是情绪的器官,笑,还可以消除紧张情绪,克服失眠以及神经衰弱。海德堡癌病防治中心调查表明,开怀大笑一分钟的健康功效相当45分钟的体育锻炼。所以有人将笑称为“超级维生素”。可见笑对于人体健康是何等重要!
当医学界发现这一“灵丹妙药”之后,便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笑疗”。英国伯明翰医生让那些遭受性暴力的患者躺在地板上,设法让他们欢笑,以忘却那些令人痛苦的回忆。在崇尚严肃的韩国,人们开始学习如何笑。
调查显示,平均每个韩国人一生当中只有80天在笑,而且70%~80%都发生在20岁以前。原来韩国的观念是男人如果笑就“不够帅”,女人相守时笑,以后就生不出男孩;小孩笑多了就会把好运笑跑。
现在,这种旧观念正在改变,“笑疗”在韩国越来越流行,韩国“笑中心”建议人们每周练习不同的笑法,像“抖着笑”以及可以减少腹部脂肪的“减肥笑”等。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位皮肤科专家自创了一套“笑的冥想法”,让患者用五分钟伸懒腰、五分钟开怀大笑,然后再用五分钟静静地沉思。据说,此法也获得了神奇的疗效。
据载,婴儿每天能有400多次微笑,年龄越大,微笑的次数越少。现代人,整天忙于工作、竞争,苦于压力太大,微笑越来越罕见。然而奇怪的是,人的笑容越少,工作越不顺,人际关系越糟糕,身体越容易生病。
既然微笑的作用如此神奇,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坚持,使自己天天微笑,时时微笑呢?周国平先生说:“快乐不应该是单一的、短暂的、完全依赖外部条件的,而应该是丰富的、持久的、能够靠自己创造的,否则结果仍是不快乐。”
那么,这种可持续的快乐如何创造呢?
第一,快乐和笑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否则,那些演员为什么可以说哭就哭,说笑就笑。你完全可以通过想象,来练习微笑,其原理完全等同于“望梅止渴”。传说一位老中医诊治一名久治不愈的男性“抑郁症”患者,患者已不肯服药,终日胡思乱想,郁闷、沮丧、头晕、腹胀、便秘等。老中医诊毕说:“你的病是由月经不调所导致……患者闻之大笑,拂袖而去。以后逢人便讲,每讲必笑,笑那老中医的可笑……不到二个月,多年不愈的抑郁病却好了。从此他才深明老中医的良苦用心。”
是否能微笑,关键在于你对事物对人怎么想。影响人们的往往不是外在事物,而在于你对事物的想法。你可以想得很悲观,也可以想得很乐观,你欠别人钱到期还不上,你可以悲观伤心一筹莫展;你也可以宽心一笑,我的人缘挺好,要不是他当初借我钱,怎么会渡过难关,现在到期了,他还不逼我,真是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啊……这就是日本学者春山茂雄的“弊导思维”与“利导思维”的惊人差异,要将弊导思维的坏习惯改掉,其实也很简单,就像你到某一风景区旅游一样,一定会选择那优美的好地方,绝不会去看那个地方的落后龌龊之处。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你完全可以选择“光明面”,这就是“利导思维”,亦称“光明思维”。
第二,降低物质贪欲,你就会觉得精神的满足。快乐是一种简单的奇妙的自我感觉。微笑,是一种超级美容品。这种美容品是不需要花昂贵的价格就能买到的,也许有人认为,有钱了我就会快乐,钱多了我就会微笑,然而钱的多少是一个相对概念,钱有多少是多?官当多大算大呢?如果你的“比较系统”出现偏差,总是盲目地同别人相比,大概一辈子也不会快乐,不快乐怎么会微笑呢?在美国最快乐的不是那些大富豪,而是那些中产阶级。你能悟出此中真谛吗?事实上,人的事业干得越大,他的压力就越大,投资项目越多,甚至货款越多!一个奇怪的情况就产生了。企业家贷款,老百姓存钱。存钱的人常常快乐轻松,贷款的人常常紧张焦虑,怎么能笑得出来?
“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是一种精神境界。如读书之乐、书画之乐、养花喂鸟之乐,都是无功利性的人生乐趣。
“知足常乐”,这是老子在《道德经》里阐述的高尚境界,他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非物足为之足,而心足为之足矣。”人的物欲永远不会满足,能满足的只有心。心足则天足,心足则当下富。所以,人最可怕的不是物质方面的贫穷,而是心贫。不论你有多少钱,只要心不满足,那就永远是穷人,这就是“精神赤贫”。况且,这种赤贫永远不会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而“脱贫”。传说,苏非的一个国王,他和王妃看见他们的理发师整天面带笑容,晚上听到理发师家中更是欢声笑语,心中十分纳闷和嫉妒。王妃对国王说:“我们这么富有、这么高贵、这么有权力,为什么还没有理发师快乐呢?”于是,他们召来理发师问其故,理发师说:“我的工作能赚来足够的面包和食物,然后就休息娱乐,我怎能不快乐呢?”王妃与国王商议如何让他们也不快乐,国王说这很简单,于是就在夜里命人从墙外投过一袋金币,99块金币。翌日,理发师夫妻发现意外之财后,坐立不安,不知如何安排,从此二人省吃俭用,笑声全无,总想再赚一个金币好凑够一百枚金币……事实上,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很多人都和那理发师一样,整天攒钱、存钱,为了孩子,为了买房子,为了给孩子结婚……一个为了……一个等到……什么时候就好了。这两个句式铸成了他们终生不变的生活模式,终日苦苦积累,哪里还会随意流露出笑声呢!
第三,“因果倒置”的奇迹。
很多人之所以不笑,是因为没有任何理由。在他们的逻辑中,没有理由和前提,我怎么能笑呢?这种思维方式是,比如孩子考了高分数,我才能笑;今天有喜事如涨了工资;分了房子;中了奖等。总之,必须有原因时才能笑。其实这是一种过时的理论;痛苦的思维模式,应该马上摒弃。
有人说:“制造果,然后因就会跟着来。”这在科学上讲是绝对荒谬的。科学说如果有因存在,果就会跟着来,而宗教说,反过来也是对的,你制造出果,然后看…就会跟着来。
有一个你会觉得快乐的情况,一个朋友来,一个爱人打电话给你,那个情况是因,然后你觉得快乐,快乐是果,爱人的到来是因。宗教说:“要成为快乐的,爱人就会来。制造那个果,然后因就会跟着来。”我的经验是:第二个法则比第一个更基本。我一直在做它,而又一直在发生,你只要成为快乐的,那么爱人就会来;你只要成为快乐的,就会有朋友;你只要成为快乐的,每一件事都会随之而来。……因是超乎我的,而果就在我里面。……选择快乐—那意味着你在选择果—然后看,会发生什么;选择狂喜,然后看,会发生什么;选择成为喜乐的,然后看,会发生什么。你的整个人生将会立刻改变。
你现在就可以马上试验,可以说是百试不爽的真理。然而千百年来,人们都一直忽视这个既简单又神奇的法则。只要你笑,全世界的人都会随着你笑。只要你哭,相信没有人会随着你哭,并且会躲开你。相传古时有个布袋和尚,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开怀大笑,他的笑声会很快招来一群人围观,开始大家莫名其妙,然后,渐渐地大家也都随他笑了起来,整个城镇都欢乐了,沸腾了。在一片笑声中,人们的精力更足了,身体更好了,工作学习的热情更高了,人与人的关系也更融洽和谐了。
“世界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现在,你换位思考一下,你自己是喜欢笑脸还是哭丧脸?一个人整天阴沉着脸,不苟言笑,你还爱她吗?你敢爱她吗?既然“己所不欲”,为什么偏要“施之于人”呢?如果我们真能理解耶稣所说的“爱你的邻居、爱你的仇人”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苦恼而不令人欢笑呢?有一次为一对高级知识分子夫妇做心理咨询,他们之间原来感情很好,可近年来由于孩子学习不好,老上网、发短信而愁眉苦脸,夫妻意见不合,时常冷战……我得知内情后说:“你们的孩子真的一点优点、特长都没有吗?”他们说:“他就喜欢滑冰、足球等运动,对学习没兴趣……”我说:“成功、成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一定学习好就能成才。你们要鼓励孩子的特长、赞美他,说不定以后他是个体育天才呢。热爱体育,证明他有意志力,这种非智力因素可能比智商更可贵!”从此以后,他们夫妻想通了,对孩子的态度转变了,家里又响起了朗朗的笑声。两年以后,他们的孩子果然考上了省体育学院,且成绩优异。
失恋的年轻人,更应及时地运用“因果倒置律”,否则,你整天都不乐,以酒浇愁,那不但失去了原来的恋人,反而还会错过新的机遇。况且,失去的未必就是适合你的,好的男人女孩固然很多,但只有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一朵花儿凋谢了,请你不必驻足长叹,一路走下去,随着季节的变换、水土的差异,相信漫山遍野的花儿都会像你的笑脸一样绽放!
第四,“假装快乐”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种经历,不论我们心情如何,或许正在夫妻吵架;或许正在训斥孩子;或许因某件事正不开心,可门铃响了,你的朋友或同事登门拜访,此时你们一定得装出一副笑脸,热情地接待来访者……这就是“假装哲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获得微笑,不管你现在心情如何,建议你也该装得很快乐,只要你能改变观念,多想一些令自己开心高兴的事情,如幻想自己此时躺在温暖的海滩上,倾听那美妙的海涛声;此时你置身在西子湖上荡舟,聆听那醉人的燕语莺声等。
如果你实在想不出令人快乐的事情和场面,那就看看这个故事吧。在“二战”期间,内森堡曾和无数犹太人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忍受着惨无人道的摧残,时刻都有被杀死的可能,许多犹太人都因无法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发病,开始,内森堡也和大家一样处于极度悲观的精神崩溃边缘。过了不久,他想,如果总是这样,即使不被杀害,也无法活下去。为了生存,他强迫自己不再去想那些可怕的事,而刻意想象自己正踏上早早晨的阳光,前往一所大学去听演讲,或者去明亮宽敞的礼堂中发表自己的演讲。在想象的掌声与欢呼中,他的脸上浮现出久违的笑容。他知道自己还能笑,还有希望和期待。从这一刻起,他的笑容就再也没有离开自己的脸。难友不解地问他:“你笑什么?”他自信地回答:“我在细细地品味阳光的滋味。”在地狱的边缘,他智慧地将头转向了阳光的一面,天堂的一面。后来,纳粹失败了,他果真活着走出集中营,开始了他幻想的美好生活。
读者朋友,你怎么能笑不出来,难道你的境遇还不如内森堡吗?
实践证明,要想假装快乐,即使不配合想象也能装出来,这就是动作创造情绪的道理。具体的做法是先改变自己的生理状态,如脸部表情、呼吸方式、姿势动作等。用这种方式,你既可以悲哀沮丧的神情,如垂头丧气、忧心忡忡;又可以大笑的神态,如兴高采烈、喜气洋洋。你可以对着镜子练习,当你嘴角上翘、眼睛眯起、两肩上提、呼吸加快时再配合哈哈的笑声,假装三分钟后,你便真的笑起来。你还可以找一个平时自己喜爱的人生偶像、梦中情人,或者哪一位笑星的脸谱去摹仿,看着他们笑,时间长了,你就会惊奇地发现,笑其实这么简单,它不需要发生什么,却可以马上改变些什么!
微笑,是最超级的美容师。它不仅能改变自己,更能“传染”别人。有个故事说,一个青年人想拯救城市里日益冷漠的人性,于是他就微笑面对每一个市民,他对司机微笑,司机也把微笑“传染”给乘客,乘客有了好心情,也会把微笑“传染”给家人和单位里的人,如此循环,岂不是“几何积地增长,以至无穷”。
如果你是一位教师、一位领导,你的微笑就具有“批发”的倍增价值了。你同时对几十名学生微笑,几十名学生就可以影响双倍的家长及他人,然后由他们再去影响更多的人……
微笑,是无价的人生良药。它可以慰藉心灵创伤;又可以改变人的生理功能;它又可以拯救失意落魄的灵魂。不精心呵护,就会损失惨重。有则报道载,一位美国律师替一位脸部被烧伤的女孩索赔巨额赔款,法官问其原因,律师说:“你看她是否还会笑?”法官让女孩转过脸去,发现女孩的脸再也无法挤出笑。当即同意赔偿要求。是的,笑靥无价,那位女孩是由于意外的伤害失去笑容,可我们自己为什么要自毁其笑靥,这不是人生最大的损失吗?
如果你能从“假装微笑”中找回久违的笑靥,并且像太阳一样天天灿烂,相信你的人生马上就会改观,它不仅能治好你心理上生理上的沉疴痼疾,更能给你带来财富和好运!
书画,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在追求艺术过程中的陶醉,从心理学上也可称为一种“作业疗法”。
自古,书画家多长寿,其道理何在呢?事实证明,当书画家进行练字临摹或创作时,他们都会凝神涤虑,意念专注,甚至达到心不知有手,手不知有笔,笔不知有纸的出神入化境界。这与气功的入静练气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另一角度看,这种坚持手部、肘部、眼部的运动,也可以起到舒筋骨、活气血、健脑益智、平稳血压的作用。
如著名书法家孙墨佛,在百岁时还坚持每天练字,每天坚持临孙过庭《书谱》,他心静,手畅,孜孜矻矻地追求书法艺术“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秃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的高深意境。一管在手,万念俱消。孙墨佛说:“写字时,心要静,笔要正,手上的功夫,一提起笔来,就把自己泡在墨里,埋在纸里,用自己的心、情、意来写字,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血脉豁然开通。有时写字于动,能写得出汗,有时写字于静,任凭天上打雷也听不见。”
画坛大师齐白石,在90岁高龄时还天天作画,平均每天至少画五幅。
百岁老人许德珩也一生勤于书法,即使去外地视察工作或者住院期间也总是带着文房四宝,以便于随时写字之用。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爱好广泛,为当时最长寿的首相。他的长寿原因之一也是与其酷爱绘画分不开的。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卸任后即爱上绘画,沉浸于湖光山色的大自然之中……
清代学者王昱在《东庄画论》中说:“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沉闷,解躁心,吐静气,昔人谓山水画家多长寿,古来名家高寿者居多。”
著者在这方面感慨颇多,我一生患过多次抑郁症,每当心情郁闷烦躁时,若铺上宣纸,用心不杂,聚精凝神后七情六欲就会渐渐趋于平和,世上的荣誉得失就会烟消云散,神怡之情真是难以形容。
我有一位朋友,他在离婚后患了抑郁症,之后又失眠,又患了高血压病,服药虽然时缓时解,但仍不能根治。后来他迷上了书法,不但练毛笔字,同时也练钢笔字,简直达到了如痴如醉之境界。不到一年,他的病不药而愈。随着书法的长进,三年后竟然能参加了省书法展,五年后参加了全国性书法展……他有一次与我喝酒,酣畅之后说:“现在我才真正悟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真正含义,要不是情感的挫折,我大概是成不了书法家的,看来什么事都无所谓真好真坏,就看你的态度,能不能转化它……”我说:“你现在不仅是书法家,而且还是半个心理学家了,这就是以心转境的绝佳诠释,即影响人们的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你的态度。积极的心态和消极的心态才是人生的分水岭。”
不知看到此,你是否已经心动:其实精神的寄托不仅限于书画,其他的如篆刻、木雕、围棋、刺绣、编织等,都有殊途同归之妙。
丘吉尔说:“一个人被一盒颜料装备起来,他就不会心烦意乱或无所事事了。绘画艺术能使人销魂荡魄……买上一盒颜料,尝试一下吧”。
至于你选择什么精神寄托,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选择能使你陶冶其中,心气平和。古人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相信你也有可能在自愈疾病的同时,成为冉冉升起的艺术之星……
垂钓分三种境界。其一是贪图口腹之欲,或以营利为目的钓者,他们心浮气躁,以多为上,以量大为得,此乃钓之下境,实俗事也。
其二是以垂钓为介,以显示自己的清高,实则仍未离名权之希求,如姜太公之钓,不为钓鱼,只为钓国,乃至拜相出山,以图大志也。此钓之上境,钓翁之意不在鱼也。
其三是不为名、不为利、不为鱼,只为钓,钓到钓不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钓”平心,以“钓”养性……正如管仲姬所吟:“人生极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叶舟,弄月吟风归去休”。他钓到了清醒与超脱。而吴镇在《洞庭鱼隐图》中题:“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他钓出了超凡脱俗的淡然逍遥之心。
当你在碧溪柳堤凝神垂钓,杨柳风习习拂发;或者仰望那表荣俊茂的湖光山色,听着粼粼碧波的浅吟低唱,手执一竿,心无万念时,更能从垂钓中悟出得失的智慧,理解不为名利所困的道理。试想,那些苦于名利,败于贪欲的人儿岂不正像咬钩之鱼,一念之差而成百年之憾,足见得和失是紧紧相连,切不可只见其一,不见其二。也许正是从垂钓中受到启发,范蠡才会慨然弃官抛财,泛舟江湖;张良才能从富贵的巅峰知返,悟出急流勇退功成身退的大智,而韩信则仍为刘邦的诱饵所惑,落得个“兔死狗烹”的可悲下场……
从另一角度看,垂钓所处之境,大多依山傍水,空气中的负离子使人心旷神怡,鸟语花香使人赏心悦目,心情自然静谧,肝气自然宣发,脾气自然欣喜,胆气自然下降,阴升阳降,血压自稳,身心自乐,寿命必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