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孝为治国之本

(一)孝为忠之母

何为孝?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孝有广狭二义:狭义的孝,是子女尊敬、赡养父母,从衣食住行娱各方面照料老人,尽子女应尽的义务;而更深层意义上的广义的孝,对象不仅指父母,还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及所有亲属长辈。孝的内容不仅指家庭生活,还应包括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实现人生价值,为父母解忧,为家庭增光,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意义的人。

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认为罪莫大于不孝。

其义是孝道本是有关于天,天生万物为心,普遍仁慈爱护,是永远不变的,所以叫作天之经。孝道也是有关于地,地以繁殖养育万物为怀,一切顺承都是相同,没有差别的,所以叫地之义。人生于天地间,上禀天的仁慈,下随地的承顺,那性质本是很好的,在人年少之时就教导以礼文,自然晓得爱亲敬长,这就是百善孝为先的道理。了悟以后无不行孝于父母而力行善事了。孔子又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赋予孝以政治含义。对于孝顺的典范,录用晋升优先,民间广为传赞;对于不孝顺的恶徒,不仅专有法规制裁,而且会面临人人喊打的社会舆论压力。儒家孝道伦理的经典著作——《孝经》,更是被帝王将相、黎民百姓争相传习,备加尊崇,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等邻国异邦。然而,这种传统孝道文化,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地演变。如何让孝道在风云变幻的当下继续成为人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持续引领时代的正确发展潮流?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道不变,法却可以变。就像今天的社会环境,和古代的养生环境截然不同,那么以古代的养生之道,用于现代人,往往是不合时宜。如古代医家曾提出一个原则,叫作“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笔者认为,今天的孝道只有师其道而改其法,才能切实可行的为现代人所学所用。

之所以现代人应该重新研究孝道、学习孝道、提倡孝道,那是因为近代以来,由于我们的思想界对儒家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采取了过度批判的态度,导致了社会上孝道观念的淡化;特别是“十年动乱”的批孔运动,致使国人的忠、孝、节、义观念大大地受到了颠覆。而独生子女的出现,加剧了老人在家庭地位的下降。加之在赡养老人问题上法规缺位、道德规范缺失、舆论监督不力,致使不孝行为严重缺乏惩戒,孝道在今天被大打折扣。在以人为本,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提出了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重新探讨孝道文化,应该是怎样的文化?如何才能使之得以贯彻奉行?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据载,在没有施行科举制度之前,封建帝制的国家要选拔人才,首先要地方行政长官举荐“孝廉”,即孝子。然后逐级考核后才能任用,其理由是:一个人如果在家都不能对父母尽孝,他又怎能为国尽忠呢?可见古代帝王的推理是很智慧的。一个人对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恪尽责任,关心爱护,又怎能奢求他死心塌地去孝敬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君王呢?就连曹操那样的奸雄都是“孝廉”出身,可见历代君王都强调以孝治天下。

古往今来的历史,就是维权与夺权的争夺史,谁汲取了忠贞不贰的人才,谁才可能长治久安。换言之,忠臣多了,江山就稳了,佞臣奸臣多了,江山就动摇甚至土崩瓦解了!

如尧禅让天下与舜,就是因为舜是大孝子,孝与父母才可能爱与黎民。

传说舜是古代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史称虞舜。

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的弟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他们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故意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故意往井里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忌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天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又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这就是著名的“孝感动天”的故事,尽管它只是一个传说,但是却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孝是博得认可、赞赏甚至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Gosx8GoTEnTbwYurOdnXLzkEEUOLuLY2cjUooXfji6HtFlbKgwzx7mkBGtQKEk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