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有一次,笔者的儿子在不经意间言语生硬地顶撞了我,于是我想到了当年孔子谈到孝道时哀叹过的“事父母色难”。指责人们在行孝、尽孝的过程中不尊重父母,给父母脸色看。遗憾的是几千年过去了,悲剧依然上演,悲情仍结心间……
追忆起我对父母的态度,当他们离世二十几年后,我仍犹感愧疚。所以我很想把这种感受写成一本书,以弘孝道,以儆效尤。特别是去年一月中旬去海南三亚旅游,在一个赤日炎炎的上午,我们去吴知州岛,成千的人在那里排着长队,像潮水一样向前涌动着。不知是因为等得焦虑还是气温酷热,每个人都汗流浃背……正在这时,突然听到后面一个人大叫起来“哎呀!你凭什么打我!”我侧目观看时,只见一个胖硕高大的女孩正在跳着打一老者嘴巴,本就极其愤慨的众人一经了解,被打者竟是女孩亲爹,顿时大家都惊愕无语。我心想,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文明哪里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靠什么?出于作家的敏感和好奇,我挤出了队到附近观看,并询问其内情。父女俩是来某减肥机构参加封闭减肥的,通过对机构负责人深入了解,笔者得知在参加这次活动的五十多名胖友中,有80%以上的人无法与自己的父母沟通,有70%以上的孩子怨恨自己的父母。
《杂文报》调查显示,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到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得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意融融。
此外,迄今我国农村还存在着这样的事实,当儿子结婚后父母大部分就要搬出去,把房子留给儿子媳妇住,自己去租房。在世俗的观念中,所谓的孝心就是不缺老人的吃穿就可以了,难道孝道的内涵和外延就仅仅如此吗?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教育我们要态度恭敬地赡养生我、养我、育我的父母,而绝不仅仅是管吃管喝就万事大吉了。
随着近年来的国学热,《忠经》和《孝经》也渐渐从发黄的故纸堆里被掏了出来。古代的孝经有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但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有必要对孝道进行一番全面的整理、发掘和完善,这才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简言之,忠孝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就是孝的文化,也可称为“德商”文化。自古以来,中国历代选拔人才“孝廉”都是重要的考量标准。君王均强调以“孝”治天下。其实理由很简单,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能尽其孝,对国家又怎么可能尽忠呢?“始于事亲,终于事君”。智、德、体、美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然而遗憾的是不论学校、家庭都在重视智商分数,而忽略了德商素质的培养。这种思想意识必然引发伦理的缺失、社会的畸形。
有鉴于此,重提孝道、重视孝道、学习孝道、履行孝道,已经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问题了。笔者虽学识浅薄,但愿以身试法。这不仅仅有利于中国的未来,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忏悔、救赎,以告慰家父、家母的在天之灵。同时也奢望给子孙后代留一份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