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的传统伦理观念。在《孝经》中,“孝”被开宗明义地肯定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并被儒家视为“仁之内核”。
老百姓不满意时的口头禅常说:“看你那德行。”那么什么是德行呢?《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见,人出生时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污染,可随着年龄渐长,意识复杂后,人便逐渐的被环境、被他人、被物质、被名利等诱惑着。于是产生了私心杂念,产生了“我”即“我的”执着。从此,性就由善而渐渐变恶了。其实,德是性的外露,即性的表现形式。性善时,人才会产生慈心、慈悲。人之所以不孝,那是因为他的私心是为己的,也可称为“自我中心主义”。特别是当代的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娇惯、宠爱,这种自我中心就更明显。当一个人由自爱变成自恋时,他就只会为了自己的满足满意而忽略忽视别人,甚至他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其实,一个人的成长首先是从家庭开始,一个孩子不能对父母尽孝,他就丧失了起码的德性。长大以后,他还能关爱其他人吗?古圣贤所说的五德即仁、义、礼、智、信,都是以孝为基础的。博爱之为仁,行而宣之谓之义。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关爱的人,他还怎么能博爱呢?古人说: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可见,大德之人也要从孝道做起。并由此衍生出五德,铸造百年基业。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得到极大的弘扬和传承,在我们生活周围,尊老敬老蔚然成风:河南温县的一位普通农妇王月香,在花季少女时,就独挑家庭重担,伺候瘫痪卧床的奶奶,家中无儿女的伯父伯母;婚后不仅照顾年迈多病的婆婆并将其养老送终,而且40年悉心照料智障且疯癫的大伯哥;在丈夫突患病成植物人后,她13年里日夜守护,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片天,实在是感天动地的时代楷模。
20岁的万代远为救重病的妈妈,毅然离开刚刚走进的南开大学,带着退回的学费,为妈妈交上住院急需的救命钱。肩负着父母的期望,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北师大,为给父母分忧,他靠做家教维持学业、补贴家用而毫无怨言。
谢延信,一个平凡的矿工,30多年里用自己的爱心、孝心和责任心全力承担起照顾亡妻瘫痪在床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和呆傻妻弟的责任,一诺千金,坚韧顽强,大孝至爱,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