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认知的误区

生命的多维性

实践证明,养生学的内涵不仅包括医学,也包括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精神学、哲学、成功学、神经免疫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综合、交叉、渗透,才形成这一新的边缘学科。换言之,仅仅用医学的知识是难以达到全面预防、治疗、康复人的心身疾病,生活方式病,以及富贵病的。

任何人的思维都有盲点,认知都有局限,更何况养生防病是人体生命科学,它是一个系统论,如“木桶原理”一样,是一个多维度的,多因子的理论。正是由于人们认知的局限性、片面性、肤浅性才导致了全民盲目的养生热。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竖立的木板箍成的,盛水量的多少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只能以此短板为准,被这块短板限制,其他的木板再长也无济于事,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将短板加长才成,这便是“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用于指导保健养生、延年益寿很合适,因为若要身体健康,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身心保持平衡完好状态(无“短板”),就像若要木桶盛水多,必须木桶的木板一样长才行。

“短板效应”可置人于死地。近年来大家熟知的一些名人,都出现了“短板效应”。至于芸芸众生,出现严重的“短板效应”猝死者,更是难计其数。

“木桶原理”是“平衡养生”。其理论认为,其生态平衡为心理平衡、饮食平衡、运动平衡、环境平衡、代谢平衡等。其生理平衡为:神经平衡、免疫平衡、内分泌平衡、循环平衡、代谢平衡、基因细胞活性平衡等等。

现在,请你检验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在以上诸多方面都达到了平衡?特别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心灵、道德、信仰等方面对养生的作用,而单纯的追求在方法上的养生。

我们之所以不能平衡养生,那是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片面的阶段,正如盲人摸象一样,并且自以为是。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的认知往往还停留在肤浅的表层,如人们对金字塔的认识,对“神六”的认识,仅仅知道了一个概念,便以为知道了,这是多么可笑。由此推理,任何人的思维都有盲点,认识都有局限,正是由于人们认知的局限性、片面性、肤浅性才导致了被动医疗、依赖医疗的副作用出现。

很多人不惜透支生命,往往盲目追求成功,其实成功更是一种平衡,它应包括身心健康;婚姻家庭;父母子女;事业;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而绝不是仅仅有了钱就可以称为成功,有了权力和名声就是成功!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愈演愈烈,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报告显示,11.37%职场女性表示曾有过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想法,56.58%的人自己曾主动采取行动来降低压力。男人的压力更是如此,其比例要超过女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率只有 9.5%。

人们往往认为压力与金钱关系重大,其实有钱人,甚至大企业家的压力并不比普通人少。

据心理学家研究,影响成功人士心理健康最多的是焦虑症,其次是忧郁症,其三是感情煎熬,其四是偏执和多疑,其五是困惑迷惘。

企业家作为时代的宠儿,在解决了金钱、地位、名誉的困惑之后,他们开始受到信仰洪荒的威胁。在自我极度膨胀却又找不到更好的支撑的时候,心理疾病很难避免。

况且,成功也是相对的,真正意义上的终极成功是需要“盖棺论定”的。美国早期商业巨子洛克菲勒是一个小气冷酷无情的人,但是在其晚年,他捐出了绝大多数财产,他在遗嘱中说:“死而富有是一种耻辱。”洛克菲勒是幸运的,他在临死前终于开悟了,悟出了金钱游戏的真谛。

改变洛克菲勒的是他在 57 岁时的一场重病,相信改变你的观念并不需要那样残酷的身心折磨,只要你能明白“外在”与“内在”是哪个更宝贵的时候,就一定会含笑释然,并能冷眼静心地观瞻世俗常态的愚蠢与可笑!

其实,平衡的中庸之道也很简单,凡是要争取,但不必争夺;要拼搏,但不要拼命;要克己,但不要损己;要运动,但不应过度;要品酒,但不应酗酒等。

平衡的生活方式,就是要经常注意身心发出的种种警告,适可而止。如你的身心出现坐立不安、烦躁、睡眠障碍、容易出汗、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发脾气、嗜烟、酗酒、容易感冒、性功能减退等症状时,你就应该注意了,这时“症状”的语言已经警告你,你已经失去了“平衡”。解决之道是增加一些运动;增加一些娱乐;改善一下食谱;少参加一些聚会酒会,多一些与配偶、子女的沟通和关爱;多一些对父母的关爱和感恩等等。

当你在工作、生活诸方面经常感受到快乐幸福时,你已经是生活在平衡的状态之中。这足以证明你的人生价值观是正确的科学的。

什么是成功?纵观古今中外的关于“成功”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都是一些见仁见智的各家之言,甚至可以说,都是每个人对成功的一种感悟性的认识。由于每个人的背景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故而很难统一。

快乐,可以是人们的一种自我感觉,它有时并不需要发生什么,偶有所获,偶有所悟,都可以产生。而成功,绝不可能单凭自我的一种感觉,如果你硬要那么认为,充其量也只能称为一种“成功的感觉”,但它决不等于成功。如你帮助孩子制作一个玩具,完成之后有一种成功的感觉;你生了一个可爱的宝宝,有一种成功的感觉;你在一个月减去了 5 公斤体重等。

有鉴于此,成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才行。

1、成功是相对的,如小功、大功、奇功、盖世之功等等。

2、成功是一种平衡的形态,它应该在身心健康、婚姻家庭、事业成就、自由程度,人际关系等五大方面的综合平衡。

3、成功必须符合五个方面的评价,即a:外在标志。b:内在满足。c:社会评价。d:社会贡献。e:历史影响等。

总之,成功应该是一种和谐,一种平衡,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畸形状态,如仅以有钱、有权、有名就认定为一个人是成功的,那是极其偏激和病态的思想。当前的社会之所以大多数人都“急功近利”,这和我们对成功的评价有直接关系。

一个健康的身体,应该是平衡的。因为它能顺应着宇宙天地的自然法则,否则就是病,而病态是不能称其为成功的。即使你自作多情以为那是成功,但那所谓的“成功”对一个疾病缠身,吃不下,睡不香,甚至行将就木的人,纵有百亿、千亿资产,有什么意义呢?一个整天忧心忡忡,恐惧东窗事发的贪官,没有快乐的人生难道能称为成功吗?

有人说:只有平衡是长久的,没有别的东西是长久的,而平衡是生命中最困难的事情,因为平衡需要极大的智慧。

保持平衡,你就在天堂里。失去平衡,你就在创造地狱—没有别人为你创造。

在印度,他们称之为 99 的恶性循环。

有个穷理发师,他非常快乐,他是国王的理发师。每天给国王按摩,修理他的头发,国王非常纳闷,甚至有点嫉妒他,于是问他:你快乐的秘密是什么?你总是兴致勃勃的,你好像不在地上走,你简直是在用翅膀飞,到底有什么秘密?

穷理发师说:我不知道,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只是快乐,我赚我的面包,如此而已……然后我就休息。

然后国王问他的首相“你肯定知道这个理发师的秘密。我是一个国王,我怎么没有这么快乐呢?可是这个穷人,一无所有的,就这么快乐了”。

首相说:他一点也不了解“99 的恶性循环”。今天晚上,我们把一个装有99 块卢比的袋子扔到理发师的家里,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第二天,理发师掉地狱里了,他忧心忡忡地来了,事实上,他整晚都没睡。他一遍又一遍地数麻袋里的钱。

而 99 是一个麻烦—因为当你有 99 个的时候,你总希望变成100,所以他在计划第二天怎么样弄到一块卢比。

一块金币是一个很难弄到的东西,他只挣几个派沙,在当时他们是足够了,怎么弄到 1 卢比呢?他陷入了困境,那只能想到一件事情,断食一天,然后再吃一天,这样渐渐就可以攒出 1 卢比,然后有 100 卢比就好了。当他再给国王按摩时,精神抑郁,浑身无力,因为他在断食。

在国王的再三逼问下,他不得不说出苦衷,他说:“我现在是99 的恶性循环的受害者。”

价值观是受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而形成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苏格拉底说:“没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

那么,你现在身心出了毛病,可你是否真正用心思考,审视过自己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只不过有的人的价值观真有价值,可大多数的人价值观因其“错位”而贬值,甚至是负值。

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滨斯说:“如果我们希望做出不凡的成就,那就要先找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观是哪些,然后确定遵照这些价值观去过每一时每一刻。这个方法看起来实在不难做到,遗憾的是今天在我们这个社会里真正能做到的却如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清楚什么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一下子往东,一下子往西,如同水面上的浮萍,最终糊里糊涂过了这一生。”

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价值观严重错位。所以现在流行“头30年用身体去换钱,后 30 年用金钱去换健康”。遗憾的是,健康是用金钱、药物、保健品就能换回来的吗?那些英年早逝的企业家、艺术家、明星,哪个没有钱?

安东尼·罗宾斯研究,如果将自己的价值观按十项,依其重要排列出来,我敢打赌能真正好好写出来的,一万个人当中顶多只能找出一个……如果你想活出有意义的人生,那么就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

其实价值观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实质上的;另一种则是工具上的。如亲情、爱情、家庭幸福、事业成功、身心健康等等,则属于实质上的。而金钱、工作、权力等则属于工具上的。换言之,工具是达到实质目的的手段与方法。而可怜可笑的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是把手段方法当成了实质的目的。这种“本”“末”倒置与“错位”,就是很多人有钱之后为什么还不快乐、不幸福、不健康的根本原因。

如果你以前没有审视价值观及其正确的定位,那就从现在开始吧。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暂时关掉手机,进入“禅定”的状态,与自己的心灵来一次赤裸裸的坦诚对话,问一问自己“我今生想要得到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以你认为的重要程度排一下顺序,如成功、爱、自由、亲情、安全感、舒适、健康、友谊等。

事实上,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价值体系,只不过依其价值观的不同,而排列顺序不同而已。请别忽视了“排列顺序”的价值,实质上它就是“点金术”的真正含义。一块煤与一块钻石,虽然其价值天壤之别,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碳原子,造成巨大差异的就是其“排列顺序”不同。所以有人说:“较低贱的可以变成较高贵的,低贱与高贵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是需要重新组合,重新排列,这就是点金术的全部含义。”

现在你觉悟了吧?正是由于你的价值观的错位排列,才导致身心的失衡与畸形,臃肿的身体正是由于垃圾的心灵所污染的结果。如果不在心灵上下功夫认真清理,重新组合,仅仅靠饮食、运动等方法去暂时减去了赘肉,可其“污染源”未断未清,下游的清洁又能保持多久呢?

也许有人会说:“我为了事业,为了家庭,难道这样的价值观不对吗?”别忘了,事业、家庭都要以人为本,没有你的健康身心,事业、家庭又能维持多久呢?换言之,企业与事业的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做人成功要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即中庸之道。企业文化即领导者的科学价值观与发展观。如果你的身心不健康,那企业与事业又靠什么去拓展、壮大和可持续发展呢?你是家庭的脊梁支柱,你若倒下,家庭又靠什么支撑?这正应了“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的哲理。

你的野心如不转换,头脑就不知停止,即使有百亿财产,你仍然不会满足。

愿你在“平衡”中成功,愿你在成功的过程中别忘了“平衡”,愿你在成功之后保持“平衡”。你心灵中的精神之“灯”只有在“平衡”的状态下才能灵光璀璨,一旦失衡倾覆,就会被欲火所焚而沦为黑暗之中。

忽略了心灵养生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真正的健康是指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社会上的、完好的适应状态,它绝对不仅仅指身体上的无病。所以 20 世纪中叶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改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柏拉图曾说,医生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常常只治疗人的身体,而不治疗人的灵魂,但身体和灵魂是不可分割的,怎么能单独处理呢?不论医生还是我们自己,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只重视躯体而忽略了心灵,特别是现代医学,医生往往死死地盯住了症状,一心想消灭症状,岂不知症状是我们的朋友,头痛有头痛的神医,胃痛有胃痛的警示,如果我们对病因发生了兴趣,症状的产生就不足为怪了。比方说,你现在因失恋、失业、下岗、丧偶等种种原因,导致了失眠、头痛,请问仅仅服用各种中药、西药或者所谓特效药就能治好吗?临床证明,服用药物仅仅只能减轻一时的症状,这和“扬汤止沸”没有本质的区别。

事实证明,仅仅学习养生方法只能收一时之效,却难以使人达到持久的健康并长寿,因为心灵是主宰,身体是从属于心灵的,若舍本逐末,只能事倍功半。常见有很多长寿的老人,他们并没有特殊的养生方法,只是随缘随性地生活,他们不刻意运动,故意锻炼,饮食也非常普通随便,可他们为什么能长寿呢?用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他们普遍有一个乐观的天性,积极的心态,知足常乐的性格。

抱怨疾病

很多人都在抱怨疾病,其实是在消灭自己健康的能量。

健康不良是一般人最常发出的抱怨之一。人们抱怨自己不健康,好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并且回避让自己反感的事件。当我们抱怨身体不健康,可能会尝到这些甜头,但又要付出什么代价呢?

研究报告显示:一个人对于自己健康状态的认知,将导致这样的信念在他们身上实现。据报道:医生如果告诉病人,有一种药很可能治愈他们的疾病,这种药对这些病人发挥的功效,就要比使用了相同药方,却没有接收到这项讯息的病人大了许多。

曾有一项研究发现,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患者,服药的疗效常会打折扣,因为他们的记忆衰退,可能记不得要每天吃药。心理之于身体,确实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不抱怨的世界》,美国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o鲍温提出神奇的“不抱怨”运动,它来的恰是时候,它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美好、圆满。

当你抱怨健康问题时,就是丢出负面的说辞,让你的身体听见。这种负面的说辞会烙下印记,而你的想法(心)也会将这股能量导入体内(身),引发更多的健康挑战。你是否注意过,抱怨自己健康问题的人,也会有愈来愈多的事情可以抱怨?

有人说:可是我真的病了。我并没有怀疑你相信自己生病。但你要记得,医生估计有百分之六七十的疾病,都是患者自以为生病造成的结果。我们的想法创造了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话语又表明了我们的想法。抱怨疾病并不会缩短生病的时间,也不会减低疾病的严重性。

《天地一沙鸥》的作者李察·巴哈曾写下一则简单深刻的真理:同类相吸。相似的人,无论是同样在抱怨,或是同样感恩的人,都会彼此相吸。不相似的人,则会互相排斥。我们都是能量的生物,而振动频率不同的能量,是无法协调、交融的。

要做一个快乐的人,能掌控自己的思想、开始按照自己的规划过生活,你就需要非常高的智慧。下次你要抱怨时,就先问问自己,那件事有没有像几年前我所发生的事一样严重。

“自我意象”的神奇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一切心身疾病的真正根源,都是来源于人的意识,也可以称为你的自我意象。“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的自我信念之上。只要你学到了改变信念的方法,并且已经重建了自己的信念,你的价值观及价值体系已经重新排列,重新组合了,那么你的“自我意象”也一定在逐渐改变。改变是一个过程,它可以积“量变”到“质变”,这就需要不断重复地去想象。

根据马克斯·威尔·马尔兹的研究表明,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一致。简言之,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你就按照那种人行事。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人不论年纪大小,都来得及改变他的自我意象,并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你在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一个病人,认为自己的病不好治,甚至治不好,那就一定会实现你的愿望,因为潜意识分不出真假,你输入什么它就会反馈什么,这就是病由心生,或者以心转境的道理,也可以称为“心病还需要心药医”。

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在早晨起来时,或晚间入睡前,也可以在工作闲暇之余,进行充分想象,想象时要放松,最好进行深呼吸,想象自己变得很活力,很苗条,很潇洒,很帅气,很平和,很平衡,越想越开心,越想越自信……

梦想成真。当你天天去想,时时去想时,你的身材、你的血压、血脂、你的容貌、你的信念、你的意志等等,都会随之改变,你的命运,你的人生从此就会意外地改观……

外养与内养的关系

外养是注重方法,内养是注重意识、观念、思想的统一和清静。当代养生术汗牛充栋,可人们的身心健康并未得到同步提高,其根本原因就是忽略了道与法的轻重关系。中医养生分内养和外养,内养养的是精、气、神,外养就是皮肉、筋骨,所以中医特别注重的是内养。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本指行走之路,后来泛指世界万物运动的轨道与法则。人们称天体运行的轨道为“天道”,人事运行的法则为“人道”。道的哲学概念又是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道”带有规律性的含义。

探讨“道”的实质,在我们养生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如果你已对健康失去信心,那就更应该研究它。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我们违背了“道”,不但养生不能成功,其他方面也很难顺畅如意。

那么“道”是怎么体现的呢?《太极图说》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而成,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又叫无极,无极乃太极的无边无际,万物产生后,变化无穷。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各种疾病都是阴阳失调、五脏失衡所致。养生亦不能超越阴阳五行的系统范畴,就是遵守“道”的规律去研究去探讨。

那么“道”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道”法自然,自然的规律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平衡”。

社会的高速发展,正在破坏生态平衡。所以大自然已在无情地惩罚着我们,如地震、水灾、海啸、沙尘暴、温室效应等。

约翰·锡德告诫说:“人类中心主义又是人类沙文主义,与性别主义类似。人是生物的君主,一切价值的来源,一切事物的尺度,这一观念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文化和意识之中。”

正是由于这种意识作祟作怪,人类总想征服自然,无情地破坏自然,不是以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是贪图享乐奢侈,穷凶极恶地杀害剥夺其他动物、植物的生命,其结果只是使感官快乐一会,却造成长期被惩罚、报复的痛苦。如各种污染的加重、瘟疫、各类疑难病丛生,大幅度蔓延,从而又滋生出更多的贪求、掠夺、竞争,造成“恶性循环”……

荷马说:“人类将自己埋藏自己。”肥胖病的全球流行,就已显示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变态畸形,全球有几亿人患高血压病,这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吗?

可笑的是,人类连自己都征服不了,还妄想征服自然?老子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力,胜己者强。”

如果人类不明智地从改变自己的意识,潜意识开始,只是盲目地寻找治病的良方妙法,那无疑是舍本逐末……

你头痛了,不要忙于吃药,你应该深刻地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特别是自己的价值观念。你之所以头痛,是因为你的过分执着,你执着的不是健康而是功名利禄,以及那些所谓的爱情。正如贾平凹所说,爱情的故事很多,而真正的爱情却很少。笔者曾经遇到过很多这样的青年,他们为了一份不值得执着的爱,却弄得自己衣带渐宽、面容憔悴,经常头痛、偏头痛。很多人经过几次心理咨询和疏导并指导他们读了《生命的重建》《你的误区》《必要的丧失》等书,他们几乎都不用吃药或者停服药物,就能在二至三周内达到痊愈。

无数临床事实证明,所有的心身疾病以及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现代文明病,首要的就是要洗心、清心、宁心,看淡放下。

有一位老板,每当有专题养生讲座,特别是外地的知名养生专家来哈讲座,他都会挤出时间去认真学习各种养生方法。然而遗憾的是,他学费没少交,精力也没少投放,可是身体健康状况却不见好转。有一次他随朋友找我讲座,他困惑的问我:“李教授,你说我养生方法学了那么多,可为什么身体却不见好呢?”我反问他:“如果你的企业市场定位错了,商业模式错了,那么你的营销方法再好又有什么用呢?”细节决定成败的大前提是,在宏观战略上必须是正确的。质言之,养生长寿之本,首先是“道”的智慧,然后才是方法的执行,如果一个人的名利心太重,贪得的欲望太痴,那么他学习再多的养生方法也无济于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故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其意是指,人们应顺应自然,常保尊贵的地位,做事一定不要过分,不要奢侈,不要过头,不要勉强他人,这样才能常有而不失,常贵而不贱,常生而不殆。简言之就是说,追名逐利要适可而止。他还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后来,他爱上了《道德经》。半年以后,病症越来越少。又一次邂逅时,他激动地说:“真的好好谢谢您李教授,半年前您的一番话点醒梦中人,现在我的身体越来越好,虽然收入没有提高,可我细想一下,多少钱也买不来健康长寿。”我笑着说:“你没有必要感谢我,要谢你就谢谢一代宗师老子吧!”

补身与补脑

古代医家提出:“药补不如食补”,著者又加一句“补身不如补脑”。所谓补脑,一是补充大脑需要的各种营养,使其提高人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等。二是要及时补充学习新知识,应用新思维,转变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成长,不断成熟,不断成功。

人们常说,人老腿先老。那是从生理学和解剖学的角度而言。若从心理来说,人老是脑先老,即你的心理年龄的重要性,你的思维、你的意识,直接影响你的健康和寿命。

生理方面需要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大脑更需要“精神维生素”和“精神矿物质”,只有常摄取这些营养,人们才能达到心灵平衡,才能摒弃愚昧无知狭隘和偏见等。

精神方面的补脑方法很多。首先,要多看一些成功励志、成功心理方面的书。如古今中外的圣贤,哲人,成功学家的伟大著作等。有些人也看过一些这样的书,可只是“蜻蜓点水”“跑马观花”似地看了,就希望能达到“芝麻开门”的神奇功效。殊不知好的书籍要不断研究,反复反刍才能融会贯通,才能变成自己意识中的重要成分。否则既浪费了时间,又无大的收获,犹如进入了百宝山而空手而归一样。

其次是,要听一些成功心理学、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新的科学的独到的思想见解,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使自己保持勃勃生机,充满奋斗的活力。

再次,就是需要交一些具备积极心态和光明思维的朋友,一些高品质的人生导师,这无疑会使你周围形成“正效应”的宇宙磁场,使你生活在健康、快乐、成功的氛围中。古人说“与善者同游,则日闻嘉训,与恶者同行,则渐生邪情”,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当一个人有了积极的心态,向上的思想,他就会充满人生信念,而伟大的信念正是使人健康不老的源泉。

我们能区别善恶美丑得失荣辱等对立关系,却从没审视“需要”和“想要”的辩证关系。换言之,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需要,不执着于想要,人生原本是一件轻松快乐的过程。现在请你马上拿起纸笔,认真精密地核算一下,一个人一生究竟需要多少物质,再把他分解成一个月,每一天,然后你会惊奇的发现,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要赚取生活之需要,真是太容易了。之所以痛苦、焦虑,原来是那些想要的欲望把我们拖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欲望是无法被满足的。想要的永无止境,它是来源于人的“比较系统”的错位和迷失。

我们的全部努力是改变“运”,我们努力的目标不是赶上别人,或超过别人,而是自我认定,自我潜能的开发,最后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完成自我的过程。同自己比,就是向内寻找,认识自我的天赋,然后扬长避短,使自己的人生增值。

要快乐,要解脱,就是要常常去除我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一言以概之,就是既有“我”,又不执着于“我”。一切痛苦都是源于“我执”。当放弃“我执”时,当下就会轻松愉快了。

健康与疾病是一个整体

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学会从两极去看。我们必须学会在观察事物的同时,也看到对立的极。我们内心的目光必须来回摇摆,才能得到真知……(《疾病的希望》)

如果你现在已经渐悟了,那就会明白,世界上很多事情,很多现象我们根本改变不了,而真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况且这种改变也是很难的,也是很慢的。统一的意识,就是不要对立,不要分裂,那就会使你“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就会使你产生“天人合一”,万物于我都是“一”的意识,这就是“博爱”,也可称为“大爱无私”“大爱无疆”。

如果你不能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一切人、事、物对立起来,意识中没有分裂,始终是一,那么你不但不会患病,而且你可能是一个哲人、贤人、伟人或圣人了。“智慧和觉悟意味着,能意识和观察所有存在物的作用和地位”(《疾病的希望》)

我们要重新学会用心聆听病症的语言,它要告诉你什么,如果疾病痛苦能够使患病的人觉悟,将分裂的意识重新合二为一,那么不论有什么病症,就都会走向痊愈。

托·德特勒夫森等专家的观点,其实早在我国 2500 年以前的老子《道德经》中第二章里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我们仅以“有无相生”来理解一下高血压病,你从病症是上“有”了,多余了,可你的意识里必然“无”了满足感,缺少了智慧,你在对比中产生“我”的缺少,从而产生贪婪;在对比中产生“美”和“丑”从而滋长嫉妒,在对比中产生“高”和“下”,从而产生自卑、焦虑……

有一位企业家患高血压多年,中西药遍服,而只能控制,且还有逐年上升的不良趋势,有一次他听完我的养生课,课后向我请教说:“李教授你说高血压不服药能治好吗?我吃这么多药还控制不住,自然疗法、非药物疗法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我淡淡的一笑对他说:有一位哲人说“倘若你对原因发生了兴趣结果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回想一下你自己,在没有下海经商前,你的血压高吗?你的血压是否和你的欲望成正比呢?反言之,你的潜意识里缺少的越多,贪婪的越多,你的血压就会上升得越快。你可以和自己赌一把,现在放下一切管理事务,每天按照我讲座中的方法,坚持 1 到 3 周就可以明显见效。质言之,只要你看破、放下,即使不服药物血压也会慢慢下降的”。他沉思一下说:“让我好好想想,你说得是有道理,但马上放下会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从现在开始,将你的“外在”转向“内在”去内省,去反思、去觉悟,静心之后,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心理、精神、灵魂等诸多方面是一个整体(即一),将你与外界关系认为是一个整体(天人一体),将健康与疾病认为是一个整体(对立统一),从此你的心境心情心态就会重新平衡,血脉就会和畅,血压血糖自然就会平稳下来……

药疗与慧疗

古代医家认为,“是药三分毒”。不论中药、西药它们都会产生不同的副作用。所以古代医家强调“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药补不如食补”。等到疾病很重,并发症很多时,再乱服药物,那已经违背了中医的养生哲学。实践证明,真正的“上工”是你自己,而不是医生。真正的上帝,是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智者。

症状是脏腑的语言,痛苦是智慧的产房。如果我们真正有智慧就不会陷入完全依赖医生、依赖药物的种种误区。真有智慧的人,他会时时抛弃人生中的种种负面影响,他脸上会常常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如果我们能充分开发我们的右脑,使自己常常处于“光明思维”之中,我们的大脑就会常常处在α波状态中,它就会提高我们机体的免疫力,使各种症状减轻、各种疾病逐渐消失。

人和人之间之所以有差别,甚至是巨大的差别,其主要的原因是来自思维,然后才是判断,选择、决定和行动的勇气。

“思路决定出路”思维的向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深度、广度和长度。

或许有的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思维的局限性,心理的“不良暗示”性,以及信念的缺乏性。

自从拿破仑。希尔的《思考致富》一书问世后,有多少人改变了思维的方式,开发了思维的向度,从而加深了思维的深度,提高了思维的高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

请你先别往下看,此时先想一想,以往你都习惯于哪种思维方式?它给你带来的是什么结果?

看看你的局限,自我设限的程度和弊端,是否令自己大吃一惊?

思维能力是人和动物的重要界限之一。如果说,动物也有“思维”的话,那也仅是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思维,从本质上说还不是思维。比如,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思维不断地发现、认识、征服和改造着客观世界,并发展和规划、设计着自己的未来。可以说,人类每前进一步,都是大脑这一思维器官思考和探索的结果,都是对过去的反思,对现实的把握和对未来的预测。

学习与思考是对立的统一。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能增加知识的广度,思考则增长其深度。学习,像吃进青草,思考则挤出来的是牛奶。学习是储存,思考是创新。学习所得的只是知识,思考所得的是智慧。

如果一个人整天只知道学习,他就容易被别人的思想所“同化”;如果一个人只思考而不更新自己的观念,就会故步自封夜郎自大。

思维,不是随便想一想,像去某个超市买什么东西,或者晚餐吃什么那么简单。思维,是一门科学,是一种缜密的创造性劳动,是一种通过训练而提高心智成果、系统、周密、创新的思维过程,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审视”过程,而只有经过“审视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生活。”

实践证明,在我们进行重大选择之前,一定要善于思维。思维是选择的“先遗团”,是选择的前提。美国著名行为学大师威廉•杜拉姆说:“假如一个人掌握了思维的力量,那就会加速成功的频率。”如果你觉得你以前的生活并不满意,那很可能就是你在思维、选择、决定上发生了失误所致。在“知本经济”的时代,胜人者不是靠力,而是靠“智”。我们之所以常常做了些舍本逐末,事倍功半的事,就是因为忽略了思维的重要性。以往我们不能够自疗自愈,那不是因为我们缺乏这种本能和潜能,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思维故障,使我们不相信有这种本能和潜能。事实上只要我们改变了观念,改变了思维方式,马上就会发现得到它。《圣经》上说:只要相信,你就能得到。

所谓慧疗,就是用各种人生智慧去战胜疾病,预防疾病,具体方法可参阅其他章节。

补药就是好药吗

所谓补药,是指能够补充人体气血阴阳、增强正气以及治疗虚证的药物。常用的补药又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不胜邪”的结果。这里的“正”,即指正气,泛指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当正气虚弱之时,邪气就会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因此,经常保持人体正气充盛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那么,又如何保持正气的充盛呢?重要的方法是要不断地补充人体经常消耗的正气,即用能够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药物进行补养。由此看来,如何运用补药进行保健,将越来越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黄帝内经》里又说:“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这些都清楚说明了,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万物赖气而生化和存在。正因为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宋代名著《圣济总录》提出:“万物壮老,由气盛衰”的观点。并认为“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大医学家刘完素反复强调气在防病延年中的重大意义,指出气是人体盛衰寿夭的根本。他说:“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者,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

那么,常用的补气药又有哪些呢?

自古以来,人参就被作为名贵的补品。古人说它有扶危救脱之功、起死回生之效,并给予“地精”“神草”“长命草”等美名。

黄芪亦为重要的补气药,全身之气皆能补益,《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据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表明,本药确有强心、保护肝脏、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多方面强壮作用,若用大剂量的(30~60 克)黄芪,有降压、利尿、增加血浆蛋白、降低尿蛋白等作用,故常用于高血压、肾病属阳气衰弱者,收效良好。黄芪用量为 10 克至 20 克,重病或需要时,可用到 30 克至120 克。但胸闷胃满,表实邪旺、气实多怒者勿用。

众所周知,血是营养人体最宝贵的物质,如《黄帝内经》里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以奉生身,莫贵于此”。中医学认为,若血液不足,即发生血虚症,或血液对人体某一部位的营养或滋润作用减弱,或全身性的血液亏损。在临床上以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妇女月经量少,延期,甚或经闭等为主要见症。

《医学入门》对血虚症这样评论:“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可见,血虚给人们带来的生理、病理性危害是很严重的,必须及时进行补血。常用的补血药有:

熟地黄,其味甘、性微温,功能滋阴补血。《本经》有“填骨髓,长肌肉……久服轻身不老”的记载。《本草经疏》誉其“补肾家之要药,益阴之上品”。故“凡脏腑之不足,无不可得其滋养”。

现代研究证明:地黄有显著的强心作用,特别是对衰弱的心脏,其作用更明显。此外,地黄尚有抗炎和保肝作用。近来的实验研究结果还证明,地黄能防止细胞老化,增强神经的反射机能。资料表明,地黄不仅具有强壮功效,而且具有抗衰老作用。

熟地久服时,宜用砂仁拌(或佐用一些砂仁),以免妨碍食欲,使胸脘发闷。用量一般 9~24 克。但阳虚阴盛之人忌用,痰多、苔腻、胸膈滞闷者也不宜用。

枸杞子,味甘、性平,功能补肾生精、益血明目、乌发悦颜,为滋补肝肾之佳品,被誉为保健良药。《神农本草经》里说:“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食疗本草》谓之能“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据药理研究,枸杞能降低血中胆固醇,有抗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故用其防治高脂血症、动脉硬化性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性疾病。本品单用即有效,可每日取枸杞子 15~30 克,水煎服,或开水浸泡代茶饮,久服对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型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炎、慢性肝炎等有防治保健作用。

本品水煎,每剂量 9~24 克;酒浸,20 日时可饮用;能补肝肾,强壮身体,益寿。

但若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便溏、泄泻者要慎用。

补阳药常用于阳虚证,症见:畏寒喜暖,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喜热饮食,食生冷则腹痛腹泻或胃脘冷痛,腰膝冷痛,小便清长,便溏,舌质胖嫩,色淡,苔白滑,脉弱或沉迟无力。《黄帝内经》说:“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里的“失其所”就是指阳气失去了在人体应有的位置,带来的后果是:短命夭亡。常用的补阳药有:

鹿茸:《食疗本草》称其“补虚羸瘦弱,利五脏,调血脉。”目前临床上多作为益阳气、补精血、强筋骨药使用。《四川中药志》称其“能补气,涩虚滑,治妇女白带、血崩不止、肾虚滑精”。鹿茸为血肉有情之品,既能温补肾阳,又能补益精血,温而不燥,能治多种病症。如《神农本草经》里有:“益气强志,生齿不老”;《本草纲目》亦载:“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事实证明,常服本品有健身防病、抗衰老之效,凡小儿发育不良,经常疲劳、尿频尿多、崩漏、贫血、低血压、心力不足者,可经常服用。

但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目赤或牙龈肿痛、大便干燥之阴虚火旺患者,以及咳嗽、痰黄粘、口渴、胸闷之肺热患者忌用。

补阴药常用于阴虚证,症见:午后潮热,低烧,手足心热、盗汗、咽干口燥,两目干涩,烦躁多梦,腰酸腿软,大便秘结,苔少舌质红且瘦,脉细数。不难看出,阴虚是血虚证的进一步发展。阴虚不仅包括了血虚,同样也包括了精虚及津液等营养人体物质的不足。而精、血、津液这些营养人体物质的不足,将会严重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健康。常用的补阴药有:

麦门冬,味甘、微苦,性微寒,能养阴润燥,生津止渴,又能清心除烦,延年益寿。如《神农本草经》里说:麦门冬“久服轻身不老不饥”;《本草拾遗》也谓之:“久服轻身明目,夜视有光”;《名医别录》说:麦门冬“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

本品单用即有效,即以鲜麦冬捣取汁,加蜜适量,熬膏,温酒化服,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每次一汤匙。可“补中益气,悦颜色,安神益气,令人肥健,其力甚快”。可代茶饮,用麦冬 3~6 克,有润阴清热之效;水煎,每剂9~15克。

但脾胃虚寒及风寒感冒者忌用。

清代徐灵胎很反对妄用补药,他在《慎疾刍言》中批评某些医生说:“不能指出病名,惟以阳虚、阴虚、肝气肾弱等套语概之,专用温补,以致外邪入里,驯至不救。”

“惟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入而不见其迹,渠(他)亦不自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

《景岳全书·八略》说:“实而误补不过增病”

可见用好补法亦属不易,补之不当则滞气机或造成新的偏胜。

补法切勿妄用:用补法还要注意以下原则;

1、补阴补阳:阳虚的应该补阳,宜补而兼温,如桂、附、干姜之类;阴虚的应该补阴,宜补而兼清,如麦冬、芍药、生地之类,这是指一般性的。

2、补气补血:有人说气药有生血之功,而血药无益气之理,这种说法尚欠妥当,因气药使阳气充盛,则脾胃健运,变化食物而为血;但血药亦能供应气化,举灯为例,火焰发出光亮,正赖油质的供应,故说血药不能益气是有问题的。惟血药中如熟地、阿胶,确有腻膈碍胃之弊,如党参、当归,则少此弊。一般用此等药加入健脾之药,如陈皮、豆蔻、砂仁之类,使其有滋润益血之功,而少黏滞碍胃之弊。

3、补分五脏:和某脏虚则补其相互有关的脏器。《难经十四难》说:“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身者益其精。”

4、补脾肾:补法之中,前人有补其根本之说。所谓根本,是指脾肾两脏。古代有二派,一派主张补脾的,宋·许叔微《本事方续集》说:“凡下部肾精虚者,不必补之,至妙之法有二,一则但补脾胃,使其饮食而全谷气,令生气血。”宋·王德肤《易简方》说:“五脏皆受气于胃,所谓精气血者,皆由谷气而生。若用地黄等,未见其生血,谷气已先有所损矣。”另一派主张补肾,宋·严子礼《济生方》说:“古人云,补肾不如补脾,余谓补脾不若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往上蒸,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开能食矣。”

盲目相信“补”品

补品和补药粗看起来都是“补”,但在效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补品属于滋养性食物,如鱼翅、燕窝、银耳等。这些补品人们往往误以为其营养价值高于一般菜肴,能使人得到额外的滋养。但是从人体所需营养价值上来与其他一般食物比较,补品的营养价值并不比一般食物高,有的甚至还要低。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海参、鱼翅、燕窝与常用食物鸡蛋、瘦肉、花生米、黄豆的蛋白质含量(以每 100 克上述物质含蛋白质克数计):干海参6.4 克;干鱼翅4.3克;燕窝 80 克;鸡蛋 12.7 克;瘦肉 21.7 克;花生米25 克;黄豆35 克。由此可见,鱼翅、海参的蛋白质含量比一般食物低得多,燕窝虽高,但其昂贵的价格让人望而生畏。

再从蛋白质的质量分析,就更能说明问题。人体的蛋白质共含有20 多种氨基酸,其中人体本身不能合成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有8 种,称为必需氨基酸。凡含有这 8 种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叫作完全蛋白质。衡量食物中的蛋白质优劣或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就是根据其是否含有这几种必需氨基酸而定的。鱼翅、燕窝、海参中所含的蛋白质都是不完全蛋白质,满足不了人体的需要。而瘦肉、鸡蛋、花生米和黄豆等一般食物不仅蛋白质含量丰富,而且都是完全蛋白质。至于其他营养成分,如脂类、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在所谓的补品中含量也并不丰富。长时间只吃那些所谓珍贵的补品,而冷落普通大众食品的人会导致营养不良、发育不全,甚至还会造成对生命健康的严重威胁。所以,对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来说,“补品”也就失去了其真正价值。

古之帝王,大多偏爱补药,而康熙对补药则有所戒。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服补药大无益。药性宜于心者不宜于肺;宜于肺者不宜于肾。朕尝谕人勿服补药。药补不如食补。夫好服补药者,犹人之喜逢迎者。天下可有喜逢迎而可为善乎?先年满洲内老人皆不服药,朕也从不服药。太皇太后、皇太后一生皆不服药,尔等当以是为法。”这段话,虽不无偏激,但从药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无病“好服补药”之弊,十分中肯,而且从人生哲理加以发挥,却是难能可贵。他 57 岁时,有几根白须,曾有大臣进献滋补肝肾的乌须丸,而康熙认为多此一举,笑而拒之。

一个人的健康标志,体现在心理和体质上。对于心理的调节,康熙多通过练书法以求得“宽怀”。他曾亲自总结了一条经验,叫作“宽怀只有数行字”,“数行字”就能得到“宽怀”之效。按现代医学解释,练习书法可对脑神经起到调节、放松消除疲劳的作用,还可锻炼人的耐心,培养人的意志,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康熙在《仿二王墨迹》诗中说“案上露凝铜雀润”——虽然书案上和铜雀(香炉)上凝聚了欲滴的露珠,但仍然是“象管(象牙笔杆)挥时在正心”。这“正心”二字,体现了他练书养志之诚,娱心之深。对于个人体质,康熙一生勤于治理朝政,深谙体质的重要。他认为“恒劳而知逸”,在日理万机之暇,还在宫内种植蔬菜。在秋高气爽之时,则到木兰围场,疾马奔走,狩猎骑射,以舒展筋骨,增强体质。

80 多岁高龄的全国政协常委爱泼斯坦,仍精力充沛、思路清晰。他在由宋庆龄基金会等单位为他举行的祝寿茶话会上,在谈到他的长寿之道时诙谐地说;“这不是因为服用了到处吹得天花乱坠的那些保健品和灵丹妙药。”

90 多岁高龄的养生专家刘一鸣,不但自己一生不乱服补药,而且还常常劝告他人谨慎进补。

他说:“按理说,合理服用优质的保健品和补药,是有利于益寿延年的。但如果不合理使用,就会适得其反。有的家长听信不负责任的广告给孩子服用蜂王浆,虽然食欲增强了,生长加速了,但一些男孩子过早长起了胡须,一些女孩子过早乳房增大,性功能发育提前启动。有人擅自服用人参,引起胃部胀闷,食欲下降,鼻出血等症状。因此,服用保健品或补药,一定要根据本人的身体状况,在医生指导下对症食用。”况且服用补药的方法也有讲究,吃人参切片泡茶饮用后连渣嚼服,效果会更好。

参类中药的种类很多,如人参、西洋参、高丽参、太子参等,它们看上去相似,药效却不尽相同,因此最好先去住家附近的药店,请中药师帮忙鉴定一下。一般来说,体质虚弱的人宜选用人参中的生晒参,它性微凉,味甘,有补气养阴、生津之功效。平时老觉得怕冷,属于阳气不足的人宜选用红参。肺虚咳嗽、虚火上炎、肺结核初愈病人宜选西洋参。至于野山参,其实目前已经很少了,市场上绝大多数是人工种植的园参。

作为保健用途用人参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剂量,因此去药店时,可顺便把整参切成薄片备用。人参的服法很多,最方便又不浪费药材当属切片泡茶。每次取 3 克左右(药 5~10 片)。放入杯中,冲入沸水,加盖闷半小时后代茶饮。可以反复冲泡,直到参茶变淡无味,最后连渣嚼服。

百岁名中医干祖望谈养生时说,盲目进补等于慢性自杀。

人们往往重视“不足”不见“有余”。不足或有余,都是失去平衡。在物则倾,在人则病。如何使之平衡,就要截长补短,也就是补其不足,去其有余。但是人们在养生方面。总认为“不足”是首位,因此常常“补其有余”,从而起到火上浇油的反作用。

盲目进补,有很多人把“滋补”与“养生”作为同义词,这是十分危险的。按道理来说,“补”应该是:“缺”要填补;“残”而修补;“短”要补充;“漏”要补贴;“损”要弥补。如果不缺、不残、不短、不漏、不损,何补之有!所以小虚大补、不虚进补的盲目进补者,等于是慢性自杀!

夸大食疗的效果

中医讲五谷为养,蔬果为助,也就是说人体主要是靠五谷来维持,蔬菜水果是辅助五谷杂粮的。而现在有的养生专家,讲的都是外养,比如怎么吃,怎么锻炼。如果内养出了问题,用吃的方法来解决,是无稽之谈。张悟本的养生理论中,每天一斤绿豆煮水喝能治近视、糖尿病、高血压,还能治肿瘤。专家们列举了大量数字和临床试验结果,驳斥了此类明显违背常识的伪养生理论。陈春明表示,把绿豆说成像目前网上所说的“功效”实际上是非常不科学的。吃豆类是很好的,但是绿豆是不能治病的。从营养学来说,豆子都有它的特点,蛋白质比较高,在吃的过程当中它的一些膳食纤维和一些成分对机体是有利的,但是也不是那么神。

可选择养生方法或保健药物,最好请专业医生进行体质评判再养生。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同时,专家对“患病不用服药”的论调予以坚决驳斥,称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合理用药都是必须遵循的原则。老百姓不能一味拒绝使用药物,以免失去有利的治疗时机,从而对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

张悟本曾否认盐摄入量太多将导致高血压的说法。对此,几位专家表示,这是全世界公认的,而且经过了大量的数据研究、试验而得出的世界公认的结果,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一定要降低盐的摄入量,也就是说他是完全颠覆了已有的建立在完善科学试验基础上的一些基础养生理论。还有比如牛奶和酸奶,张悟本提出是不能喝的,因为黏稠会引起血液变稠,引起血管堵塞。专家明确指出这也是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的,而且没有基本的科学常识。

而对于张悟本声称补钙可以降低高血压(男的吃 4000 毫克,女的吃3000毫克),并给出很大剂量的做法,专家也指出,如果过量的话,会影响肾功能甚至引起肾衰竭。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程义勇表示,钙多了会在肾上沉积,损害肾的功能,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会影响铁、锌微量元素的吸收。摄入量太高,还会引起人体的代谢紊乱,在临床上是一种疾病,不是说钙就可随便摄入。

程义勇介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钙的摄入量成人是800 毫克,孕妇和乳母是 1200 毫克,最高也不应该超过 2000 毫克的水平,超过了就会有问题。

方舟子说,张悟本是恰巧被绿豆推到台上的个例,他的背后是国内养生领域的火爆景象。

卫生部去年的关于国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整体具备健康素养的群众只占 6.48%;如果谈到慢性病的素养,具备慢性病预防素养的人只占4.66%。

这个数据是在卫生部指导下做的大样本调查,共调查了8 万多样本,根据公众对基本健康知识和基本健康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分析出来的。得出的数据就是不到 7%的人基本具备健康素养。

医改逐年推进,但方舟子认为对现代医疗保障的失望,部分导致了人们的排斥心理,从而倒向预防、养生。“老百姓不想跟医院发生联系。”方舟子说,既然看病难,看病贵,不生病或者生病不去医院被人们向往。一本畅销书正体现了这种心理——《求医不如求己》,“这种心理被一些人捕捉、放大,最后利用。”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说:

“并非人们接触科学养生知识的渠道少,是太多,太杂。”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拥军说,大量良莠不齐的图书、电视节目助推了全民养生的热潮。

像这类的宣传都是对群众的误导,说你根本可以不去吃药,靠食品就行,这也是误导。还有人说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那我说他可以得诺贝尔奖了。

中华内分泌学会李光伟说,(张悟本)说茄子膳食纤维含量很高,其实不是,茄子也就 1.3%的膳食纤维,其他的蔬菜也都大体在这个水平,有的品种甚至比茄子还要高,所以茄子不是一个什么特别的蔬菜。

食品不能代替药物。否则的话,国家培养很多厨师就行了,不用培养大夫了,不用设医院了。

养生是老年人的事

值得特别强调的一个观念是,很多年轻人认为锻炼身体是老年人的事情,年轻人运不运动无所谓……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观念!他们忘记了一个司空见惯的常识,使自己的认识陷入一个可怕的误区。其实,衰老同死亡一样,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决不是一天一周一年完成的。人的胸腺在15 岁后就急速萎缩,至 45 或 50 岁时只剩 15%,60 岁时血中胸腺素完成消失。随着年龄增长,心排血量和每搏输出量下降,从 25 岁—60 岁累计下降30%~40%;肺活量从20—80 岁下降 25%;肺血流量每年减少 0.3%~1.5%;肾组织量从25—75 岁减少 30%!肾血流量从 20—90 岁降低 50%……。

由此不难看出,人的“健商”意识在年轻时就应该养成,人的运动习惯从中学时代就应该形成。常见有些人在 30 多岁的壮年时代,借口工作忙,事务多,从而根本不参加任何运动,但正是这个时期,体力、耐受力和肌肉开始变小,实践证明,只有体育运动才能使这些老化的启动性推迟和缓下来,如果此时不坚持运动,到了 40 多岁的中年时代,身体就会开始肥胖,各种“文明病”“富贵病”就会成为“不速之客”。近年来,那些英年早逝的科学家、企业家、明星,都是一些不应该忘记的前车之鉴。

如果你的工作实在太忙,早晚又抽不出时间锻炼,那么你可以在工作时间内抽出几分钟时间去爬楼梯,做做伸展运动,以及旋转颈椎、腰椎的活动;还可以做甩手运动等等。同时在上下班的时候,提前二三站下车走一走才好,或者在办公室坐一小时左右就站起来伸伸腿,搓搓耳朵等等。倘若这些你不能做或做不到,那就很可怕了。记得有位哲人说,假如你没有时间经常运动,那么你总有一天抽出时间去养病。

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幸福,请快快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坚持运用吧!只要开始总不嫌晚……

千万别以为养生仅仅是为了长寿,或认为养生只是老年人的事。养生在于调和阴阳,流通气血,保持身体健康,同时提高心理的调适能力。现代人的压力太大了,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呈现年轻化,对任何年龄的人来说,养生都是必需的功课。

对于养生,有些人认为:“现在工作太忙,没有工夫养生,养生保健等到退休以后再说!”专家对此分析说,不管什么人,生命过程大致都是相同的:人总是从健康变成亚健康,然后出现躯体的功能紊乱,再变成器质性病变,最后发生脏器损害、脏器衰竭,最终走向死亡。世界上有两件事情往往是一去不复返的;一个是青春;一个是健康。一个没有时间养生,或者不注意养生保健的人,终有一天要住院的。因此,养生应该从没有病的时候开始,因为有了病再养生就来不及了。

笔者遇到过不少貌似注重养生保健的人,一场一场听讲座、做笔记,却从不把听来的养生保健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有的人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就是找灵丹妙药,有的干脆直接说:“医生,你给我开一张方子吧,我吃药就是了。”

防病是病人的事

中医自古以来重视“治未病”,强调无病防病。不少人自认为身体健康,体检什么病都查不出来,就不需要养生,其实不然。

中医讲究调理,养生重在生活方式。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时代病,也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及亚健康的成因之一。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或胡乱节食,不偏食、营养均衡是养生的重要一环。然后是运动有度,“不可使之过极尔”。散步、太极拳、五禽戏等都是较好的运动方式。

据载:我国目前已有高血压患者 1.6 亿。

体重超重者 2 亿人,肥胖症达 9000 万。

失眠症患者 8000 多万,有睡眠障碍者占 38.2%。

乙肝 3000 万人,丙肝 4000 万人,乙肝病毒携带者达1 亿人。高血脂者达 1.6 亿人。

各种风湿、类风湿患者达 1.95 亿人。

男性性功能障碍者达 1 亿人左右。

哮喘症患者 3000 多万人。

肺结核病人 5 百万,且每年以超百万的数量增长

糖尿病患者 4000 万人

癌症:5 0 0万人,每年死于癌症 160 万人,每年癌症患者新增150 万左右。癫痫患者:700 万人。

骨质增生、颈椎病、腰椎病等:1 亿人左右老年痴呆症:6 百万左右,每年新增 30 万。

便秘患者:2 亿人左右。

各种胃病,溃疡病等:1 亿人左右。

脂肪肝,肝硬化,肝纤维化等:5000 多万。

尿毒症,肾病综合症等:3000 多万,成年人的慢性肾病已达10%即有1亿人有慢性肾病。

前列腺炎:6千万左右。

静脉炎、脉管炎、末梢神经炎等:5000 万。

近视、斜视、白内障等眼病:1 亿人左右。

痛风、硬皮病、红斑狼疮、湿疹等:6千万。

我国有烟民 3.5 亿。每年因吸烟死亡 100 万人,每天2000 人因吸烟死亡。我国居民贫血率高达 20.1%,即 2.6 亿人。

每年我国有 30 万儿童因滥用药物而致聋。

我国有 80%的青少年颈椎“亚健康”,有 1880 万儿童患多动症。

我国每天有 1000 人死于酗酒,每年死于酗酒者高达40 万人。

各种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乳腺小叶增生、卵巢囊肿等:全国约1亿人左右。

各种牛皮癣、鱼鳞病、白癜风、严重痤疮、皮炎等病,全国约在5000 万左右。

各种肌肉萎缩、偏瘫、截瘫、脊髓空洞症、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骨结核等,全国 3000 万左右。

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经久不愈者,全国约 2 千万左右。

抑郁症、焦虑症、孤独症等,全国 5000 多万。

还有许多种病症没有统计,如骨结核,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电视腿,电视眼,电视综合症,麻将综合症,电脑综合症等等。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怎么各种病症加起来,其和已经大大超过13 亿多了,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有的患者同时一身患有几种慢性病,如一个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脂肪肝,肥胖症,前列腺炎等等。而统计学中是按单项收集的资料。

那么,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以上统计数字不难看出,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健康标准是什么。甚至有的人认为能吃能喝,能走能睡,哪有什么病?更有的人认为,过去生活条件不好,现在好了,该好好吃喝享受享受了。更有的人以吸烟饮酒为高级享受,据《每日商报》载,城市只有 1.79%的人认为吸烟对健康无害,而农村则高达 19.68%。

生活富裕后的中国,最明显增长的是肥胖症,而肥胖症是导致许多现代文明病的元凶,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脂肪肝、高血脂、糖尿病、胆囊炎、风湿症,哮喘、湿疹、痛风、癌症等 16 种疾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肥胖症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人群,现在的少年儿童已有 25%患上肥胖症,且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至高无上,以自我为中心,常年的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食品,渴了就喝“可乐”等含咖啡因性质的饮料。这些孩子不仅肥胖,而且每个孩子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病、胆囊炎、肾炎、高血脂、痛经、白带过多、健忘头晕、腰酸背痛等症,有的严重者竟一身患几种慢性病。他们普遍性格急躁,嫉妒、偏激,同时攻击性强,有些还有心理障碍,如自闭症、焦虑症、妄想、抑郁等症状。

孩子的肥胖与家长的健康观念和健康知识直接相关。

在成年人中,即使是个体户、小业主、企业家,又有多少人能科学的节制膳食呢?

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重要因素就是,竞争时代的高度压力所造成的焦虑、抑郁、过劳,运动不足等生活方式病。

就以运动一项衡量比较,我国真正自觉长期锻炼的成年人约占12%,儿童约占 25%,且成年人和儿童每天参加锻炼的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

由于工作紧张、压力大,现在的中青年白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统计表明,中国 30-50 岁的高收入者自然年龄要比其生理年龄小10-13 岁。另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才 58 岁,比我国人口寿命的平均值低10 多岁。

有关中国普通公民体质下降的报道已为数不少,最近又传来一条让人颇感不安的消息。今年四川省绵阳城区高考考生体检结果表明,参加体检的12891人中,全部合格的仅 883 人,合格率不到 7%。3 年前,深圳市高考体检时,考生体检合格率也不足 10%。

来自山西太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布援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他对周围人群的观察,亚健康者应占 70%到 80%,60%只是保守的估计。“中国人普遍没有健身意识,对体育锻炼缺乏基本的认识。体育应该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为了治病”。

可见,学习健康知识容易,不容易的是学过之后对人生、对生命等重要课题能否真正领悟啊!这不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大问题。所以笔者呼吁,现在不要再拼命忙着赚了,不管你想赚什么,到头来都不能真正“占有”!得到多少最终都得交出。超前消费,也一定会超前死亡!

现代人,那些积极上进的人,经常花高昂的培训费去听名师演讲,却不肯多读一些关于健康方面的书籍,每时每刻都想拼命提高业绩,却忘了自己的行为往往是用金弹子打鸟,得到的和失去的真能成正比吗?请你用电子计算器好好算一下吧!

认为自己的病是别人给造成的

根据笔者观察,很多病人在看病时都有这样的主诉;唉,我这病都是生气得的,整天都和丈夫生气,他成天不着家,甚至夜晚不回家……我这病都是和孩子生气气的,没个好!我经常听领导唠叨真生气,咋干也没好……。其实经常这样抱怨的,实际上已经成为情绪的奴隶了。她们把主动权决策权,甚至自己健康快乐等所有的权力都放弃了,只能成为牺牲品了。在她们的意识里,只有别人才有权力让她高兴,使她健康,她自己怎么能主宰自己呢?不知你是否也属于这类群体?假如也有类似倾向,那就赶快觉醒吧。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完全主宰自己而不被别人所影响。很多长寿健康的人都是平心静气不为外物所动的人。

曾有一邻居,夫妻俩经常吵闹,我原以为家里就他们俩呢,过去一看,原来男方的爷爷也在他家住,老人已经 90 高龄,还耳聪目明,鹤发童颜、他面对孙子的吵架,竟能不露烦扰不慌不怒,照样喝茶品茗,看书读报,仿佛这种吵闹并不发生在他家似的。看到此景,我才悟出了他健康长寿的秘诀。

家庭是一个讲情不讲理的地方,只能以真情感化,特别是对子女的问题,更好的方法就是行不言之教,发现并激励其天赋,帮助他去实现自己,成为自己。对待配偶,也不要心存改造之念,你也可以将欣赏式教育的策略迁移到妻子或丈夫当中,及时发现对方的长处,进步,然后每天赞赏她,激励她,他就会按照你的期待继续发展下去,如你表扬了他哪一道菜烧得好,下一次他做时会更卖力更出色的。

从现代情商的理论来看,识别他人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自我的情绪,都是一个人要取得身心健康,家庭和谐,事业成功的必修课,这是影响人生命运的 80%的关键所在。从现在开始先从自身开始,转变观念就能改变态度,先从改变自己的情绪开始,每天面带笑容地对待配偶和孩子,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你快乐才能使家庭幸福;你快乐才能教育好子女;你快乐才能健康;你快乐才能交好运…

你或许会问,“我现在一身病,怎么能快乐”那就请你回忆一下,你没有病时就快乐了吗?这就是笔者提出的“因果倒置律”。时代己发展到先买房,先买车,分期付款的形式,你为什么还要等攒够了钱才去买呢?也许等钱够了的时候,一个人也许没有健康或生命去享受它们了。 tjRZOZnAXncRD/PQww6SrGYrpTIcP95YQzpUtMQyyoByJHAsuXFWHi/8NEGa0sv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