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任何人的思维都有盲点,认知都有局限。何况养生防病是人体生命科学,它是一个系统论,如“木桶原理”一样,是一个多维度的多因子的理论。正是由于人们的认知的局限性、片面性、肤浅性才导致了全民盲目的养生热。遗憾的是养生热并没有减少人们的疾病,当代养生术汗牛充栋,可人们的身心健康却并未得到同步提高,其根本原因就是忽略了道与法、法与术的关系;忽略了外养与内养的关系;忽略了病由心生与病由身生的关系;忽略了好吃与吃好;好听与听好;好看与看好的关系。很多人盲目地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大医院,迷信保健品,盲目地相信别人的经验,专家的经验,历史的经验,自己过去的经验等等。

实践证明,养生学的内涵不仅仅包括医学,更包括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精神学、哲学、成功学、神经免疫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这些知识的综合、交叉、渗透,才形成这一新的边缘学科。换言之,仅仅用医学的知识是难以达到全面预防、治疗、康复人的心身疾病、生活方式病的。

观念对人生影响很大,特别是在养生防病方面,它直接影响人的命运。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有病就得上医院,就得看医生,甚至要去最好的医院。殊不知很多慢性病,生活方式病,以及心身疾病,大多数都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习惯,就是可以治好的。如果我们承认了“病由心生”,即一切疾病都是由于思维意识出了毛病之后,然后才引起身体生病这一事实,那你说“心”有病了,思想、观念、意识里的病,这些该由谁负责?是父母、子女、配偶、领导、同事,还是医生?

很多人有养生热情,却缺少养生知识。中医强调治病要“因证而异”,养生要“因人而异”,切忌“依葫芦画瓢”。“药无贵贱,中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者妙。”没有任何具体的养生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人。因此,人们在选择养生方法时,要根据自己的状况,选择最佳的养生方式。而且,一旦选定了,就不要随意更改、见异思迁,应该把这种养生方式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养生的功效。

况且,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养生要注意个体差异。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如进补也要通过望、闻、问、切,分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再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方法。且年龄不同、季节不同、身体状况不同,使用的药物也会不同。

事实证明,只有按照不同的体质去研究制定不同养生方案,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补偏救弊。

我国约有 78.6%的家庭存有备用药品,70%的家庭存在不当用药行为,如不及时纠正,家庭药箱可能成为危害生命安全的定时炸弹。

很多人习惯于根据说明书来治疗自己的疾病。很多男人听说六味地黄丸治肾虚就买回常服。岂不知六味地黄丸具有滋补肾阴的功能,只适用于肾阴虚证。但六味地黄丸对脾胃虚弱有慢性消化不良者,易产生不良反应,所以腹胀腹泻者慎用。

再如由于饮食结构的不科学很多人患有习惯性便秘,他们常服牛黄解毒片等清热通便药,这种错误用药,对症治疗,危及自己健康安全的例子屡见不鲜。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人要健康,生活方式的因素占60%。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既有其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况且,每个人的基因不同,生物节律也不同。此外,由于人的年龄、性别、性格、血型、地域、工作、嗜好等都有差异,所以即使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也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对于某一个人,只有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存在通用的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现代人养生的误区还有很多,如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健康就是没有病,养生是病人的事,补药就是好药。洗肠就能排毒养颜,轻微不舒服就赶紧吃药等等。有鉴于此,本书从十大方面全面科学地探讨养生的误区,相信会给你的健康长寿带来补益的。 Vtp2nGy8rmsqL74JODM20V9hACbjvnoTmg3fEjbVU87OZi3GnIxl+J9UUcvNn1I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