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抱怨,是很多人的一种习惯,它是不接受的行为排斥、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有时候,我们的抱怨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与事情,表示我们的不满。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笔者在半生的职业生涯中,天天听到各种各样的患者不停地抱怨,而抱怨的结果就是苦恼越来越多,疾病久治不愈。
《不抱怨的世界》的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来得恰是时候,它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他认为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美好、圆满。
笔者曾经指导很多患者改变了这个习惯,加上配合了其他能量疗法,结果效果非常意外,很多人的抑郁症、头痛、痛经、失眠症等病症、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不抱怨的世界》,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心灵励志书,它用一只手环向我们传递了“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据不完全统计,该书上市不到一个月,就有600万人参与了“不抱怨”活动,并迅速蔓延到全球80多个国家。在美国《时代周刊》与《纽约时报》联合美国NBC电视台发起的“影响你一生最重要的一本书”投票中,它仅次于《圣经》。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推荐这本书时说:没有人能拒绝这样一本书,除非你拒绝所有的书。
无数事实证明,不抱怨=改善自我,提振团队精神!任何人和团队要想成功,就永远不要抱怨,因为抱怨不如改变,要有接纳批评的包容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行动力!
无数人的命运因为改变了抱怨的习惯而得到不可思议的转变。
据说美国一位作家在打车时,无意间乘坐了一辆非常有特色的出租车。司机穿着整洁,车里也很干净。他与司机闲聊,司机说:“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像其他人一样,喜欢抱怨,糟糕的天气、微薄的收入、堵车严重得一塌糊涂的路况,每天都过得很糟糕。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在广播里听到《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的观点,说到如果停止在日常生活中的抱怨,能让任何人走向成功。我突然明白,我目前糟糕的情况其实都是自己抱怨造成的。所以,我决定停止抱怨,开始改变自己。
第一年,我只是微笑对待所有的乘客,收入就翻了一倍。第二年,我发自内心地去关心所有乘客的喜怒哀乐,并对他们进行安慰,这让我收入翻了一番。
第三年,也就是今年,我让我的出租车变成了全美国都少有的五星级出租车。除了我的收入,上涨的还有我的人气,现在要坐我的车,都需要提前打电话预约。而您,其实是我顺路搭载的一个乘客。”
这就证明了抱怨命运不如改变命运,抱怨生活不如改善生活。笔者在半生的医疗实践中,常常听到患者的主诉最多的就是抱怨,抱怨配偶,抱怨孩子,抱怨亲戚朋友等等,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疾病,一切的烦恼等,都是其他人给造成的。
抱怨环境不好,恐怕再不好的环境也总比监狱强吧,不必溯古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等等英雄史,下面看一例医林怪才的事迹也足以让你荡气回肠!
申永彪,自幼聪慧,机敏好学,中学毕业投考老师名列榜首,22岁就当上了18级干部,任中心小学校长。
在患了关节炎、视力萎缩后他萌生了学医的思想,没有师承,亦乏家传,学医谈何容易!但他毅然卖掉了自行车、手表,卖宅基地准备给老人做寿材的树木,辗转托人买来了各种医书,在收工后的一个个孤夜,守着那一豆残灯的希望,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到《本草》,常常不觉东方即白。日积月累,渐有所收获。
他写出了《俏也不争春》《寒鸟归巢》两部30万字的专著;接着又写出《推“积”为百病之首》《108条医理索探》等20多篇论文,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理、法、方、药医案俱全的崭新的申氏医学体系。
1985年申永彪任华佗中医研究所所长。于1989年经考核晋为中医主治医师。1992年2月中华儿女第二届征文赛中获“中医发明家”称号。其后被北京中医函授大学聘为中医主任医师。他运用其医理已诊治了患者3000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十几家报刊都对其事迹作了多次报道。中医界著名专家,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吕炳奎教授对申氏医学予以高度评价。
无独有偶,据载扬文水是贫苦农民家的孩子,6岁那年在地里拣麦穗,左手被雷管炸伤而残废。1962年考上卫校被刷了下来,无奈回家务农。白天干活,晚上拖着劳累的身子凑在油灯下看书……。鼻孔熏黑了,头鬓烤焦了,眼睛熬红了,在实验“红升丹”“白降丹”没有设备,他自制了炼丹炉,每天晚上就一头扎进破旧的小屋子里,手拉风箱开始炼丹,火候怎么掌握不知道,时间需多久,不知道。不知实验了多少次,失败多少次,汞中毒头痛呕了多少次,恶心、出虚汗……正当他马上要倒下的时候却成功了!不久在晋南平原上,我国一个由农民兴办的集体所有制医院——山西省稷山县骨髓炎医院竣工了,扬文水的理想信念变成了现实。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人在最残酷绝望时,仍然还有一种自由,那就是你选择什么样的思想和态度。申永彪和杨天水的事迹都表明了环境并不是限制人成功的要件,决定人成功的关键是积极的思想,光明的思维以及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著名的理论: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也就是说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这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
其中一个故事说,卡斯丁早上起床后洗漱时,随手将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怕被水淋湿了,就随手拿过去放在餐桌上。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
卡斯丁疼爱手表,就朝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然后骂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气,说是怕水把手表打湿。卡斯丁说,他的手表是防水的。
于是,二人猛烈地吵起来,卡斯丁早餐也没有吃,直接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时突然记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转回家。
可是,家中没人,卡斯丁钥匙留在公文包里,他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向妻子要钥匙。
妻子慌张往家赶,撞翻了路边水果摊,摊主拉住她不让她走,要她赔偿,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摆脱。
待拿到公文包后,卡斯丁已迟到15分钟,挨了一顿严厉批评,他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
妻子也因早退被扣当月全勤奖。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夺冠有望,却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这个事例中,手表摔坏是其中的10%,后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都是由于当事人没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导致了这一天成为苦恼悔恨的一天。
试想,卡斯丁在那10%产生后,如果换一种反应,如抚慰儿子:“不要紧,儿子,手表摔坏了没事,我拿去修修就好了。”这样儿子高兴,妻子也高兴,他本身心情也好,那么随后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
可见,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但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心态与行为决定剩余的90%。
这样的故事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发生过。因为抱怨,导致了一整天的不愉快,甚至带来更大的损失。
在现实生活中,常听人抱怨:我怎么就这么不走运呢,每天总有一些倒霉的事缠着我,怎样就不让我消停一下有个好心情呢,谁能帮帮我?
事实证明,不满、抱怨、矛盾根本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反而会让我们吸收大量的负能量,影响健康和心情。不妨试着去建立强者思维,就是当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挫折时,不抱怨、不逃避、迎面面对,直接去解决它。
当现实和你的预期不同时,先别急着抱怨,而是怀着好奇,问为什么,然后再去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不会经常跟自己过不去,跟别人过不去了。
如果我们对待身边的人,经常用“三不”、“三多”的原则:不批评、不抱怨、不自责;多鼓励、多表扬、多赞美。那么生活就一定越来越美好。慢慢地你就会成为一个到处都受欢迎的人。
抱怨是小我最喜欢用来壮大自己的伎俩之一。每个抱怨都是心智制造的小故事,让你对它深信不疑。无论你是大声地抱怨,还是在脑海中抱怨都一样。有些找不到太多对象可以认同的小我,只凭着抱怨便可以轻易地生存。当你被这种小我牢牢掌握的时候,抱怨,尤其是对他人的抱怨,就成为一种习惯,当然,也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也就是说,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他人贴上负面的心理标签,无论是当着他们的面,或通常是在别人面前飞短流长,或是光在心理上为他们贴上标签,都是抱怨行为模式的一部分。怨恨是伴随着抱怨和为人贴标签而来的情绪,它会为小我增加更多的能量。怨恨就是感到苦恼、愤慨、委屈或是受侵犯。你会因为他人的贪婪、不诚实、不正直、现在的作为、以前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未能达成的事、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而心怀怨恨。小我最爱这一套了。你不但没有忽视他人的无意识,反而把它变成他们的身份认同。是谁在这么做的?就是你内在的无意识,也就是小我。有时候,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错误”其实根本不存在。它完全是个误解,是受到制约的心智为了树敌,为了显示自己是对的或是较为优越的,而投射出来的。有些时候,这种他人的错误可能确有其事,但是你愈聚焦于它,有时甚至排除了所有其他的事物,就会愈加地扩大它。你对他人内在事物所产生的反应,会强化你自己内在同样的事物。
芸芸众生中,那些优秀的人,都是不抱怨的人。他们总是会把消极的想法从自己内心中扫除殆尽,让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让我们学习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进而影响他人,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吧,人生的改变往往就是从不抱怨地接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