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猴年春节,笔者和长子光先一起喝酒,酒近酣畅,突然看到《辽宁卫视》春节联欢会“六小龄童”的表演,我们就侃起了“六小龄童”。六小龄童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主演孙悟空一举成名,把美猴王的角色“玩”到了极致,迄今世界上也无人超越。
抚今追昔,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对于“玩”的认知,只是学习或者工作之余的一种休息,然后再继续学习、工作的一种方式罢了。可是如今到了历尽沧桑之年,突然悟出,原来人生的许多大事业、大成就、大名声、大格局,都是“玩”出来的。
君不见,在许多人眼中的焦点人物,都喜欢把这个“玩”字挂在嘴边。音乐圈内极有天分的歌手,往往会轻描淡写说自己是在“玩音乐”;艺术领域小露锋芒的年轻艺术家,面对褒贬,也会谦逊地说自己只不过是在“玩艺术”……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所谓的“玩”,仅仅是一种狭义的玩,而广义的玩,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忘我忘情忘时忘地的赤子之心……
自从王朔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风靡社会后,玩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玩”了,而是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社会上几乎什么都可以玩,如玩房地产、玩期货、玩餐饮、玩政治、玩权术、玩思想、玩文学、玩艺术、玩潇洒、玩深沉等。用一个“玩”字,本来非常沉重的事,也可以给人举重若轻的感觉。
其实不管是玩什么,哪种玩法,玩给人的感觉总是轻松的。但是,如果目的性极强,功利性极重,那不论”玩“什么,都一定会很紧张、很焦虑、很烦躁,甚至很恐惧的。
可见没有负累的“玩”法,才是潇洒的。它是一种释放自己的过程,让天性流露出来,它既不是刻意的摆酷,也不是不求上进。如果你能领悟到“玩”的境界,即便是玩不出什么名堂,至少也能玩出一份好心情。人活着,还有什么比拥有一份闲适、畅快的心情更重要的呢?
但真正达到这种抛开名利,抛开纷争,抛开别人对自己评头论足的议论,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尽情、尽心、尽趣,这样的“玩”法,想必能玩出大境界的,古往今来又有几人?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当一个人越渴望成功的时候,往往越容易犯错误,关键在于拥有一颗“平常心”。在心理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也叫“穿针心理”。
可见,目的性越强就越不容易成功,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从表现上看,很多失手都是偶然的,其实却有其必然性。《庄子》中记载的故事说,一个赌徒拿着瓦砾去赌时,几乎是逢赌必赢,而当他拿着万两黄金去赌时,却输得一败涂地。
太想打好球的手在颤抖,太想走好钢丝的脚在颤抖,太想赢的心在颤抖……
中国相声界的泰斗马三立说了一辈子相声,高龄走后给世人留下三个字:“逗你玩”。数学大师陈省身走后,也留下同样有意思的话:“好玩”。著名画家林风眠在上海介绍自己的时候,诙谐地说自己是弄点颜色“玩玩”的人,还说自己是好色之徒。他这一“玩”就成了中国整个二十世纪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有人感叹生命短暂,但90岁的老画家黄永玉,迟暮之年似乎也是欢天喜地,像三岁孩童一样手舞足蹈,画出的画儿还是一样的幽默风趣,顽皮野性。
我们熟知的科学家牛顿,也是个老顽童。年老后,最喜欢用麦秆对着阳光吹肥皂泡,那绚丽的色彩总能让他如痴如醉。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更称自己为“大玩学家”。研究“玩”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专业:玩电脑、写博客、玩智力游戏,一点不比年轻人差。
古往今来,能够以超然的玩心“玩”出成就的人不胜枚举,如竹林七贤、建安七子、张旭、李白、苏轼、吴承恩、曹雪芹、李渔、周国平、毕加索等。陶渊明更是把“玩”的境界玩到了极致。他“玩”倦了世俗,又去隐居而“玩”,参禅悟道,东篱采菊,心融自然。世间之“玩”他远觉得不过瘾,心念一动竟然“玩”到了“世外桃源”。
笔者见过太多富足或贫穷、敏锐或迟钝、深具魅力或眼界贫瘠的存活者,却很少能见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简单快乐的“玩家”。事实证明,一个人如果能够在玩中读书;在玩中收藏;在玩中创业……并且能够“玩”出成绩的,无一例外都是天才。如王羲之酒后写《兰亭序》,就是在“玩”书法;梵高虽然生前食不果腹,但是却在“玩”艺术;蔡志忠先生用惊人的速度“玩”漫画、读书、写书、拍动画,并为之乐此不疲等。
鲁迅的许多文章中都讲到这个“玩”字。玩是初界,也是大界。因玩废了业的大有人在,那是荒时、荒岁、荒业、荒人的结果。因玩而成了业的也大有人在,那是尽心、尽情、尽趣、尽兴之典范。
可见,玩是有一定境界的。高雅的玩,称为赏玩、把玩,给人乐趣,消除烦恼,玩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那真是一种享受。黄苗子先生说他“玩物成家”,启功先生说他“研物立志”等。
如果认真思考“玩”的境界,其实是与资质无关的,概括地说它是一种无欲无求、睿智豁达的心态。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玩”,其感觉是奇妙的,如果时时处处追求完美地玩,就不好玩了。为了明确的目的去玩,也很少能够玩出精彩。有的时候,最没有目的性的玩,才最感兴趣、才最想参与其中。
太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是不可取的。充满童心童趣的玩、忘乎所以的玩,这才是玩的最高境界。记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说过,“为了得诺贝尔奖而搞科研是非常危险的”。
更需要强调的是,爱玩,并不是一件坏事。在追求素质教育的当下,笔者研究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史之后,蓦然觉悟到原来素质教育的真谛,就是要让人爱玩且会玩,并且以玩的心态健康地成长。
“玩”吧!“玩”的确是一个大境界。简单点,简单便是快活。你会“玩”,意味着你有一种积极的心态,悲观厌世的老人犹如行尸走肉,你却蹦蹦跳跳恍若老少年;你爱玩,意味着你有一群投缘的朋友,孤独寂寞的晚景最是凄凉,你却随时随地有人陪;你经常“玩”,意味着你有一个长寿的人生,每天早晨醒来,你都在想着那些好“玩”之事,越想越乐,竟不知老之将至。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极”,比如玩物丧志、玩世不恭等。日常生活中,常常听说某人因为玩钱而坐牢;玩情而失身;玩物而丧志,这都是玩得不够高明所致。芸芸众生之中,喜欢钩心斗角惯于谄媚算计的,“玩”的是心术,更“玩”的是手段。如果你总沉湎在“另一极”的状态里去玩,那就不好“玩”了。
……我沉默不语地思考着,此时光先举杯说,“爸爸,你何必不写一本书,书名就叫《玩》。”突然,我想起来光先几年前也是在几位朋友喝酒闲聊时策划的一本书《度》,早已经出版了。此时我把酒杯往桌子上面一顿,高声说,“好,猴年我这个——“忘龄童”也开‘玩’了。”
玩吧,超然地玩吧!一不留神,你也许就能够玩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