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经》对消渴病证发生机理的认识,主要见之于相关篇论,一是消渴病的发生,与其特定体质有关,如“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五邪》《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灵枢·本脏》)。
二是因为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而致热郁体内之故,如指出消渴病是“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奇病论》)“消瘅……高梁之疾也”(《素问·通评虚实论》)。
三是情志不遂,气郁化热而致,如“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月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灵枢·五变》)。
四是认为外感疾病日久,可以转化为此疾,如“百疾之始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灵枢·五变》)。
五是药物因素,如过服“芳草石药”,既能化热,也可伤津化燥而成此疾。
六是劳伤过度,脏腑精气耗损而生此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论五脏病证脉象“微小”,均可致“消瘅”,就蕴含这一病变机理。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最早对此病有所认识而以其主症命名为“消渴”(《素问·奇病论》),且有详细描述,因其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故《内经》又有多种名称。
消渴,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腻所致,以中焦热盛,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为特征的病症(《素问·奇病论》)。
风消,是指风火内郁,精血虚少,而致发热、形体消瘦,常伴有肌肤瘙痒或麻木为特征的病症(《素问·阴阳别论》)。
脾瘅,因过食肥甘,湿热蕴脾,运化失司,以发口甜黏腻为主症的病证(《素问·奇病论》)。
热中,多因素所致阳气偏亢,邪热内聚,以发热、发黄、多饮、多食、多尿,或疮疡为特点的病证(《灵枢·五邪》《素问·风论》)。
消瘅,因五脏柔弱,气机刚强所致,以身热、消谷善饥、刚燥易怒、眼球凸出为特征的病(《灵枢经》的《邪气脏腑病形》《师传》《本脏》《素问·通评虚实论》)。
食㑊,亦称“食亦”,是因热而致,以多食、消瘦、疲惫为特征的病证(《素问·气厥论》)。
消中,因热郁中焦所致,以多食、善饥为主症的病证(《素问·腹中论》)。
鬲消,因鬲上热郁所致,以烦渴、多饮为特征的病证(《素问·气厥论》)。
肺消,因阳虚肺寒而致,病情转化而成,以多饮、多尿为特征的病证(《素问·气厥论》)。
《内经》对消渴病证之所以有不同的名称表达,一是缘于其病程不同阶段,核心病机发生的脏腑部位不同所致,如湿热蕴脾者,名曰“脾瘅”;热邪聚于中焦,故名“热中”“消中”;邪郁于肺者,名为“肺消”;病在膈上者,命名“鬲消”等;
二是缘其临床症状多样之故,如因其主症见口渴多饮,故名“消渴”;有多食易饥,反见疲乏、消瘦,故名“食㑊”;因其常并发肌肤瘙痒或麻木等风邪走窜症状,故名“风消”等。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又分为“三消”,即上消消水为多饮,属肺;中消消谷为多食,属脾胃;下消尿频量多为多尿,属肾。
对于以上三消的原因,则认为是由于阴虚火旺所造成。因为火旺或阴虚,就会造成阴气元盛,从而阴气火化太过,从而引起“三消”的临床见证。
三消之症,在临床上不一定分得太明显,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并根据其兼症具体制定治疗方案。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所致。其病因主要与遗传倾向,某些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肥胖等因素有关。
如果我们以前懂得一些医学科普知识,就会发现无论是祖国医学或现代医学,在论述糖尿病的病因时,都忽略了精神、心理、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这与“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时代发展的压力是不相称的。
试想,如果对一种病的病因认识不完整,不深层次地发掘,据此推理,其治疗方法必然会产生偏颇,或者只能产生“治标不治本”的结果。
有鉴于此,本书试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