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爱的内涵

(一)自爱

自爱,不等于自私,是一个成熟的人的显著标志。自爱,是两个极之间的中间点,它的一个极是自卑,另一个极是自负。质言之,自爱才是中庸之道。

人的一生很难把握这个度。正如驾车行驶时,方向盘一定要经常在动中调整,尽量保持动态平衡,才能平安地到达目的地。稍有不慎,或心气浮躁,或酒后驾车时,都可能使方向盘偏向一极而发生事故。

自卑的人活得戚戚惨惨凄凄,很少微笑,不敢正视世上的人和事,是能量很小的生命体,又怎么能产生光和热呢?当你和他握手时,一瞬间就可以感知到他的生命能量的低微,具体的表现是手发凉手心出汗,手握无力,面无表情,更缺少热情和激情,声音低怯等。

自负的人表现得目空一切,趾高气扬,大话连篇,其实是色厉内荏的掩饰而已。

自卑的人之所以自卑,是因为他的认同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他时时处处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越比越心虚,越比越没有自信。准确地说,他心中没有自我价值,而是与人比较中的他人价值。换言之,他总在思索顾虑别人对自己怎么想,怎么看,所以活得惶恐憋屈。

自负的人,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他也可能与别人比,但他却是与不如自己的比,或者用自己的长项去比别人的短项,所以会满足于一得之功或一孔之见,从表面上看,这种类型的人很有个性很有能量,实际上他们在无节制地张扬中浪费着自己的能量,如酒后狂话连篇;聚会时空话多多,实质上是说得多做的少的人。表现得自负,骨子里还是隐藏着自卑意识。

一个人要想活得快乐、幸福、成功,首先要学会自爱,并坚持自爱。自爱的第一步是接受自己。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现在已经是享誉世界的明星了,可当初她破壳出茧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她出生在湖南湘西古丈县一个名叫老寨的地方。宋祖英的早年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她的亲生父亲从小就患有肺结核,根本无法下地做农活,家里只有奶奶和母亲做活,养活全家人,他爷爷死得早,全家挤在一个十分简陋的小木屋里。10岁左右,她父亲因病去世了,家里更加陷入困难之中,她奶奶在痛失儿子的悲伤中心结一下子打不开了,竟然上吊自杀了!一个本来十分贫困的家,日子就更加难过了。她妈妈是一个要强的人,硬是咬着牙供宋祖英上学,宋祖英一边做农活一边上学,就这样艰难地读到了初中。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恢复高考,上大学几乎是所有青年的梦想,正在这时宋祖英所在的文工团,由于某种原因面临解体的命运,宋祖英也准备复习参加高考,但经过体检时她也患有肺结核,根本没有参加高考的资格,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是这个病无情地夺去了她爸爸的生命。现在轮到自己了,当时他的心情坏到了极点,她所担心的所想的并不是参不参加高考的问题,而是自己的生命与未来的问题。正因为平时宋祖英乐于助人,这种能量现在得到了反馈。全团21人下午就捐得了1000多元钱,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1000元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由于宋祖英的坚强自爱、自信,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治好了她的病。从此她便将无限的激情投身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假如当年宋祖英自卑、自惭,她还能有今天吗?

(二)关爱

关爱,是一个极其广义的概念,如关爱人、关爱物,关爱事业、国家、人类的命运等等。

关爱,是一种能量的流露与注入。当一个人能经常无条件无求回报地关爱别人时,人与人之间就架起了爱的桥梁。关爱时能使别人感到温暖、鼓励,甚至可以挽救一个绝望的生命。

世界著名的精神医学家亚费烈德·阿德勒曾经发表过一篇令人惊奇的研究报告。他对那些孤独者和忧郁病者说:“只要你按着我这个处方去做,14天内你的孤独忧郁症一定可以痊愈。这个处方是——每天都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别人快乐?”

你或许会说:“我自己还不快乐,一大堆烦心事呢,我又哪有心思去关爱别人,使别人快乐呢?”但你或许忘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哲理了。笔者一生中也曾多次患过抑郁症,当我看到阿德勒的上述研究后,精神马上为之一振,马上想,“我能用什么方法去关爱别人呢?”当我又看到作家刘震云用写作治疗抑郁症的时候,顿时眼睛更亮了,心想,我可以写一本书,把我的抑郁简史与感受写出来。然后再把多年来战胜抑郁症的经验心得与读者分享,那样我的人生也提高了价值,别人得到宣泄、疏导、借鉴时也会变得快乐,这岂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于是我下定决心,查阅资料、整理以前的日记、心得、每天不停地写着,累并快乐着,并想象书出版后别人看后的收获。天道酬勤,今年6月22日,人民军医出版社终于和我签订了《抑郁症自愈疗法》一书的出版合同,我的心情每天都在期待中快乐着……

据载,有一个中年女人,已50多岁了,丈夫去世不久,儿子又坠机身亡。她极度悲伤,痛不欲生,当她被别人介绍见到阿德勒后,听到了上述“处方”后,开始修花园,施肥浇水,撒下各类花籽,很快开出鲜艳的花儿,从此她每隔几天就将这些可爱的花儿送给附近医院里的病人,她给别人带去关爱、安慰的同时,自己也因注意力的转移而变得开朗乐观起来。(《读懂人生》139页田伟著)

其实,关爱他人并不一定非要送给别人东西与礼物,有时非物质性的东西更能改变别人的观念、思想与命运。如亲戚、朋友、同事在患病时,或遇到挫折时,你能经常打一个问候或疏导的电话,或者能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这些虽然看似是一些细节,小事,可在别人最焦虑最脆弱时,它就是雪中送炭,或者“冷庙烧香”。一个故事说,一个女人的丈夫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她的一个男同事很理解其难处,经常给她打电话安慰,并询问家中有什么需要帮助等,天长日久,女人的心情渐渐好起来。当她得知那男人还是单身时,竟主动提亲,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那男人。故事很简单,可简单中蕴藏着大哲理,倘若那男人居心不良动机不纯地关爱,那还能有如此结果吗?

遗憾的是,有些人经常慨叹自己的孤独、无聊,其实这些都表明了你的封闭、自闭,如果你能主动地去关爱别人,别人也同样会将爱反馈给你,就像江河一样,只有流通,才能润泽灌溉大地;只有流通才能奔向大海。流通产生欢声笑语;流通产生能量;流通避免了污秽腐蚀,流通就会产生奇迹,大海里的鱼类上溯而来,生殖洄游发生了、季节洄游发生了,河流与大海成为一体,河流像大海的肩膀翩翩起舞,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有人说,无聊是伟大的开始。笔者认为,无聊也是觉悟的前奏。当你时时处处去想着关爱他人时,你的正向能量就开始流动了,你有很多事想做,可以做,你的生命会更充实、更快乐、更幸福,个体消失了,大我形成了,这是一个多么壮观的景致啊。

莫说你关爱人,就是关爱动物、植物,也一样会产生感情,这就是人们养宠物、养花莳草、养鱼饲鸽中所获得的无穷乐趣。

关爱,是从关心开始,并以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生活内容。你关爱的容量决定着你的心量。质言之,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只能关心爱护少数人,即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当然这不是一个对错的问题,犹如水库的闸门一样,你放出的水少,其能量就少;你放出的水多,其能量必然会加大,这就是我国修建三峡水库的宏观战略。著者曾经历了一件难忘的事,那便是有一个人在一个地方住了好多年,单位人也很多,可他儿子结婚时,他难住了,谁能来参加婚礼呢?他的担心困惑终于发生了,婚礼那天准备了十几桌酒席,可来了寥寥无几的亲友,场面甚是惨淡冷落。事后他大病一场,才意识到曾经自己对别人关爱太少了,人际关系太差了。从成功学的角度看,人脉等于钱脉,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不好,又怎么能有好的机遇呢?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人际关系左右逢源的人,其实那正是他平常不断关爱别人,别人才能以此回报的道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平素结网,不断地结、不停地结,网大之后,自然就会捕到大鱼了。

从整体意义来说,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关爱动物、植物,乃至地球上的一切,就是关心人类,而人是人类的一分子,如果人类的命运堪忧,那么人的前景又怎么会无虞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之深义存焉。

(三)悯爱

悯爱,是同情弱者及境遇不佳的人和物。它应该是人的善良本性之一。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标准的尺度之一。

悯,是在心中有一颗文明的心。文明的人,首先是具有道德良知的,是具有同情并关心、帮助那些贫困、残废、病痛,以及各种不同的弱势的人或者群体,还有那些濒临灭绝的动物、植物等等。

悯爱,一定是从大事着眼,而从小事做起的。不能想象,一个年轻人坐在公车上与情人闲聊,对站在身旁的老人熟视无睹,而他能在别人有危难时伸出援手,而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很普遍了,这也表明精神文明在当代的缺失,以及人们的“德商”亟待提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所幼。”这是最起码的道德标准。一个人不能敬老慈幼,他怎么还能悲天悯人。

换言之,当代有些青年人对孝的含义根本也没真正理解,(这一点著者将在“爱与家庭”一章重点讨论)其实孝,是教的文化,教育的核心就是孝。孝,并不等于就是尊敬自己的父母和其他直系长辈,它应指所有比你年长辈高的人。如果别人对你的父母不爱护,你作何感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之谓也。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每个人都会老,当你老的时候,也遇到如此冷遇淡漠,那时你能否羞愧忏悔?正所谓,少年别笑白头翁,花开花落几时红。可悲的是,现代的家长,从小到大只盯着子女的分数,只期待子女能考上大学,能成才,能光宗耀祖。可却忽视了孩子的“成人”教育,致使有才无德有才少德的人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确实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了。

正因为人类普遍缺少悯爱之心,所以才使整个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人类的贪婪和只顾目前的得失造成对环境、资源破坏和开采的冷酷,我们口喊着热爱子孙,关心下一代,可实际上却干着“寅吃卯粮”的透支行为,这是多么可耻而又滑稽呀!

人失去了悲悯之心,就会阻碍了能量的流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麻木,甚至会使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整个宇宙间的能量阻遏而缩小的。细究深究这种意识之源,那就是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作祟,以为自己是万物之灵,有主宰世界的权力和力量。其实万物是一,一是整体,整体损伤必然影响个体。

意识上的二元对立,必然产生行为上的分裂,所以说整个人类都病了。这种病的表现是拜金主义又潜滋暗长,急功近利,自私自利,心理赤贫,精神休克等。

爱是人间最伟大的治疗师。它是其他无法比拟无可替代的神圣之药。一个老人的长寿之道原来就是悯爱,她已经98岁了,可她每天还在照顾偏瘫的儿媳和重症肌无力的邻居老人,当别人问及她的养生之道时,她说:“哪有什么养生之道,我天天想着照顾比我身体差的亲人,邻居,与她们相比,我活得蛮有劲,没时间长病啊。”

有一个盲人的精神更难能可贵,他夜晚拄棍走路时,手里总提着一个灯笼,别人大惑不解地问,“你自己看不见,打灯笼有什么用呢?”那盲人咯咯地笑着说:“我提灯笼是为了帮助别人,免得他们看不见撞上我,这既保护了自己,更为别人提供了光明……”可见他虽眼中无光却心中有光,与他相比,大多数人眼中有光而心中无光岂不更可悲了吗?

做到悯爱并不难,可悯爱的回报都相当大,甚至令你想象不到。俗语说:“饥时一口,饱时一斗。”其道理就是,人在最艰难时,别人赠一物,赐一食,他都会感恩戴德,终生难忘,反之人在好时,鸿运当头,他又怎么会在意别人给了点什么,你觉得礼物很大,可在他眼中根本不屑一顾的。据讲,在解放战争困长春四平时,一个大饼子都可以换一个媳妇,可现在娶一个媳妇大概最普通平常的也得十几万吧,有一个“玉环相报”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久,说的是一家农户人家,发现梁上的燕子受伤落在炕上,夫妻俩就耐心照料。将那燕子受伤的腿上药包扎,每天饮水喂食,很长时间治好了,燕子又重新飞上湛蓝的天空了。

谁知翌年春天,这个燕子又飞来了,嘴里叼着一个玉环,放在这家农户的炕上了。孩子惊呼,妈妈来看时,只见那燕子正是去年他们救的那只,腿上还系着一截红布呢。

其他的海龟报恩救人,大象40年后还报复伤害它的人的故事都屡见报端。

(四)慈爱

慈爱,是指另一种层面上的爱,如父母对于儿女的慈爱,菩萨对于众生的慈爱等等。

古语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处理人际伦理关系的准则。可见一般的父母总是抱怨子女不孝,他们却忘记了自己的少慈与不慈。这大概要上溯到“三纲五常”的封建时代的文化影响,什么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教子亡,子不敢不亡。第一句人们无法抗拒,为人臣者其命运本来就在皇帝的掌握之中,可第二句,父教子亡是否缺少大前提呢?所以流延至今,有些家庭还是沿袭着专制主义的教子方法。据载,我国3亿家庭中,至少还有30%存在着家庭暴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和无奈。

父慈与子孝,显眼是前提与结果,或者称为因果关系。子不教,父之过,过在哪里呢?难道是为父者打骂儿女少了吗?依著者分析,父之过,其过在于少了慈,少了慈后必然缺了爱,你又能怪别人吗?

据载,目前中小学生有80%左右不愿与父母沟通,对父母就是敬而远之、回而避之、躲而逃之。并由此导致很多青少年的自卑、自闭、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不知道你是否身为人父人母,你在亲子教育方面是否开心?你的孩子是不是你的朋友?我想,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即使你的子女以后考上名牌大学,可这十二年中你们夫妻却很少快乐,甚至没有快乐,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况且事实表明,专制型家庭,强行塑造型家庭,其子女是很难身心健康地成长的,为什么学生有25%的悲观沮丧,甚至自杀倾向者呢?这些都是缺少慈爱的畸形产物,还有溺爱的结果等。

慈爱,其前提是理解,理解子女的所爱、所长,你知道他擅长什么、热爱什么,偏偏逼他各科都要得高分,这种学习难道不是痛苦吗?况且,你本人在学生时代难道各科就都优异吗?

理解的前提是观念,观念错了,你就会误解,从而钻进牛角尖。如果观念转变了,你就会不太介意偏科。你的女儿偏爱文学,也偷读小说,或许以后也能成为琼瑶式的畅销书作家呢,又有什么不好。据载,毛泽东少年读书时也只有语文、历史优秀,其它科也常不及格吗。偏科或许以后就是专家、科学家、艺术家的苗子也未必可知……

行文至此,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父亲对其5个子女的要求标准。就是不犯罪,能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你是否认为这标准太低了,太没有远大理想了,他们孩子怎么能成功呢?其实盲目地追求成功,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无数事实证明,还将不断地证明,仅仅追求外在的成功,无疑会导致人们的急功近利,甚至忧郁、焦虑、狂躁等,甚至采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竞争。若以外在标志衡量,成克杰、田风山、袁宝景、黄光裕等官员巨富都成功了,可这种成功无疑是毒药,成为他们丧命坐牢的催化剂。这种成功的本质是失败。相反,那位采取了轻松教育、快乐教育的父亲,其子女都成人了。所以笔者以为教子育人的目标和阶段应该是成长-成熟-成人-成才-成功。只有经过这些稳定的阶段,他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否则你“拔苗助长”地培养出一个有才无德的势利小人,甚至罪犯,那岂不是家之不幸、父母不乐、子女更惨的悲剧吗?

还有一些家长,自己没上大学,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心理潜藏着一种代偿心理,总想让孩子弥补这种缺憾,如自己想当法官、律师等未能实现,就极力鼓动孩子考政法学院,或者其他大学的法律系。更有甚者,很多家长都认为只有孩子将来成了什么科学家、经济学家、作家等,才算有出息,才算成功,一旦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就一定会催生出“强行塑造”“专制教育”的毒技,从而时时伤害着子女。近年来又兴起国学热,有许多家长又逼着孩子背唐诗、百家姓、千字文等,贾平凹先生在其《说孩子》一文中说:“做父母的会盼孩子出人头地,就闹出许多畸形的事情来,有人以教孩子背唐诗为荣耀,家有客人,就呼出小儿,一首一首闭了眼睛往下背。但我没见过小时能背十首唐诗的‘神童’长大了有作为的人。有人省吃俭用地买钢琴呀买绘画的颜料呀,用金钱加拳头要培养个音乐家和画家,结果只能培养出一大堆挣便宜钱的半通不通的(辅导)。社会是各色人等组成的,是什么神就归什么位,父母生育子女,生下来养活了,施之以正常的教育就完成了责任,而硬是河不让流,盛方缸里让成方,装圆盆里让成圆,没有不徒劳的,如果人人都是撒切尔夫人,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可怕!”

笔者认为,如果身为家长的人,能够悟透贾先生的上段话,亲子教育必然会变成轻松快乐的事情和经历,保持“原生态”的天赋又有什么不好呢?现代有钱人有身份的人,都想吃绿色食品,非转基因食品,可你为什么偏偏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转基因”产品呢。正因为很多父母的观念畸形,所以才对子女专制苛求,当你的所谓爱,“我们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动机子女不领情,甚至反感怨恨时,这种悲剧的始作俑者难道不是好心办坏事的父母吗?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天赋”教育,可我们今天却奉行着“天才”教育,和西方发达国家恰恰相反,我们的良苦用心的结果是:“在我国本土上迄今还未诞生诺贝尔奖获得者,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林肯当上总统以后,记者采访其母亲,当问及其他人时,其母并不讳言地笑着说:“我还有一个儿子,他正在地里挖土豆,他也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中国的家长,什么时候能达到林肯母亲那样的情怀胸襟,那才是慈爱的典范。这倒让我想起了林肯的一生也屡遭挫折,多次失败,还到52岁时才当上总统,而且婚姻也不幸福,而他却具有包容与忍耐,这些品质与其母亲的影响,教育都不无关系。

如果为父母者,都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天赋并因势利导,那种理解的慈爱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对孩子的成长、成熟、成才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心理学家豪尔葛德纳经过15年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天赋具有多种智慧的理论,即语文智慧,如教师、作家、新闻工作者等;感受空间的智慧,如建筑师、美容师、发明家、摄影师等;音乐的智慧,如指挥家、主持人、歌手等;数理逻辑的智慧,如科学家、演员、运动员、手工制造者等;认识自我的智慧,如心理学家、企业管理者,宗教管理人士等;人际交往的智慧,如外交家、律师、社会学家、推销员、业务员等。

可见,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类型智慧,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同时具有三种类型的智慧,但必定还会有更擅长更突出的可以筛选出来。倘若一个人违背了自己的天赋去干自己并不内行并不擅长的工作,那简直是亵渎了你一生的使命。实践证明很多人并不都是一开始就发现了自己的天赋,而在工作中、生活中经历了很久之后才毅然转舵,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功。如扬振宇、鲁迅、郭沫若、里根等。

反之,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并不能表明他干别的也是优秀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才智过人,在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征程中谱写了不朽的篇章。但他却当不好一位中学教师。由于胆小,不善于语言表达,他完全不适合当教师,也因此忧郁成疾,大病一场,但他却是天才的数学家,具有超人的数理逻辑智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1+2”的论证,取得光辉的成就,但他却不具语文智慧,所以做不了一个称职的教师。

慈爱的另一个层面是宗教。特别是佛教,其本质就是慈悲喜舍。慈是善的根源,心不慈,何来善心善念以及善举。

台湾证严法师说:“慈就是爱,是洁净的爱。‘无缘大慈’,是指没有污染的爱:他与我虽然无缘无故,而我却能爱他;爱得他快乐,我也没烦恼。这就是最大最洁净的爱。”

对照法师的教诲,笔者感悟到人间许多痛苦烦恼都与爱的不纯净有关。还以亲子教育为例,如很多父母张口就说:“你看我们一天多辛苦,起早贪黑省吃俭用,不都是为了你吗,你要不好好学习能对得起我们吗?其实类似这些话重复太多了,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况且有时父母的劳动或者服务都太过了,以致形成令子女烦的溺爱了,同时也不排出父母期待孩子有出息后的回报等等。总之,只要你想的结果有私心杂念,就是不洁净的,这就不会产生正向能量。请注意,一切的爱,只有无所图,无所求,无所私时,它才能产生能量,且还能不断地延续着。”正像太阳无私地普照大地;大地无私地生育万物;万物无私地造福人类,而人类呢?能否也学习一下天地的无私、无私就是大“道”,大“道”就是慈爱……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这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环保意义。证严法师说:“慈悲是救世的源泉,但无智不成大悲,有了智慧才能发挥无穷的毅力与慈悲。”试想;人类若不杀害动物满足于口腹贪求:人类若不毁林开地、毁林造屋,破坏生态环境,地球何致灾难连连且日益恶化?

可见慈是土壤,无慈是难以生长万物并开花结果的。慈爱的本质也是善待一切众生。常见有的领导一直抱怨下属工作不卖力,敷衍塞责,甚至朝秦暮楚,这除了个别的难以教化的冥顽,领导者、管理者是否反省过自己的言行,是否做到了循循善诱及时帮助指点的慈爱?笔者识一位企业老板,钱是有了,可烦恼却与日俱增。他的口头禅是:“唉,真没办法,这些员工没好东西,一时不看着他们,他们就要耍滑,总想少劳多得……”

有一天休息,我们在楼下广场聊天,才知道他的烦恼无奈,他向我求教,我说:“你应该学点老子的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哲理。老子说,反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你之所以活得累,活得烦,有了钱还不快乐,就是你不相信不慈爱的原因所造成的。你想看住员工,员工又看着你,互不信任,恶性循环,负的能量对双方都产生了损伤。在管理领域众所周知的美国通用电气CEO韦尔奇的经营原则是,‘管理得少’就是‘管理得好’。反过来说也一样。请你思考一下,如果把管与理的比例重新调整一下,来一个二八黄金法则即20%:80%,简政放权,之后再看看怎么样。当然在实施这个方案之前,你还应该广泛地与各级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员工等交换意见,感情沟通,多发现了解一些他们的难处苦衷,并能及时帮助解决。”

古代大将吴起,能为士兵吮痛吸脓,使其父子都肝脑涂舍生忘死地建功立业,难道不也值得企业管理者学习其精神吗?他静静地听完后,笑着说:“好,我试试,见效后请你喝酒……”一个月后他送给我一些铁观音名茶以表答谢,他的精神气色也大有改观。

无论是企业、家庭,如果父母与子女、领导与员工之间彼此不欣赏、不信任,势必双方都活得很紧张、很烦躁,这无疑是在损耗着生命的能量。能量暗耗,无疑会使人生病,甚至早夭短命。

心慈才能生爱,净爱才能生慈。慈爱,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真正理解,理解每个人活着都有困惑、挫折、无奈;每个人都可能被漠视、埋怨、误解,在他们的生命陷入低潮,或遭遇危困时,更需要慈爱之灯的照耀,尽管有时这灯火很小,但总比他在黑暗的泥泞中摸索彳亍要好得多……

(五)博爱

博爱,是一种比海洋、天空更大更广的胸怀。是一种日月经天、江河横地的气魄。

博爱的人,已经没有了分别之心,他真正理解了宇宙是我,我是宇宙的同一、统一,他的意识是整体,而不是二元对立。

正因为没有分别,所以心中没有对比的观念。事实证明,一旦有了对比,就失去了“一”的整体观念。《淮南子》关于“一”的诠释是独特的,它认为“一”是天地万物的始基、根源,是天地万物生成之前的东西。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二中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个“一”亦是指整体,并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所以不必执着,更无所排斥。朱熹在其所著的《读大纪》中指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陆九渊在其《陆九渊集》中指出:“《易》之为道,一阴一阳而已,先后、终始、动静、晦明,上下、进退、往来、阖辟、盈虚、消长、尊卑、贵贱、表里、隐显、向背、顺逆、存亡、得丧、出入、行藏、何适而非一阴一阳哉?奇偶相寻,变化无穷,故曰:其反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济,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陆氏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个对立的往来交替,即阴阳的矛盾运动。而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虽然表现不一,但归之为一,所以“道”,也可称为“一”才是宇宙之本心,人类之本心。

明白了上述道理,一个人才能博爱,如你爱一个人的优点,那么也要同时接受一个人的缺点。你爱一个人美,那么也要接受她变老变衰的必然。任何事物都在变,接受变的智慧,唯有一法,那就是心不变。永远不要分别。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你就能与宇宙的能量合为一体。正所谓:无欲则刚,无私则公。孙中山先生做到了以天下为公,所以他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领袖,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毛泽东同志做到了,所以他领导共产党和八路军,打败了日本,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印度的甘地做到了,所以他改变了二亿印度人的命运,被人们称为“圣雄”。

从另一个角度而论,博爱是大爱无疆,博爱是众生平等。这更是一种“普世主义”情怀。没有分别,正是佛家的智慧。质言之,人一有分别后才产生烦恼和痛苦。看到别人的妻子漂亮,心生嫉妒,甚至想占为己有,很多职场中的性骚扰、婚外恋就是这么发生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在比较之中,男人的心永远驿动着、躁动着、蠢动着,妄图占尽人间春色而后快,连历代皇帝至死都没满足,更何况平民乎。

比较,是一切痛苦之源。有了比较,你才会执着,执着美的、好的、富有的、尊贵的等,从而忘记了它们的对立面。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就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其大意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才有了丑,都知道怎样算是善,这就有了不善,所以有与无互相产生,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低互相依存……

佛学的智慧认为,要摒弃比较的意识,首先要放下“我执”,一个人从小到大,对“我的执着与日俱增,私心杂念日益增多,这才是难以慈悲喜舍,不能博爱的根本原因。”如果在“潜意识”里没有了“我”,怎么还会比较呢?依照佛学的智慧,“我”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它只是一个“地、水、火、风”的四大假合,是因缘组合的临时之物而已,它会随时变化,每分每秒都在变,所以才有生、老、病、死的生命无常。若从物理学的观点上看,“我”是什么?我就是由自然界中的那110种矿物质如铁、磷、钙、钾、钠、硒、碘等组成的,它们与天上的星星是一样的化学元素,与地球上其他动物、植物、矿物质等,也是一样,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所不同的只是人体中存在的意识与信息。而恰恰就是这些意识与信息,能使人产生正向与负向的能量。

我们太执着“我”及自己的名字,以为这些就是真实的自我,其实当它们分化分解之后(死亡)和尘埃是一样的东西。

证严法师说:“什么代表智慧呢?那就是仁慈善良。有仁慈善良的人,能乐人之乐为乐,利人之利为利,即真正的智慧,如果利己之利,那叫聪明。”按照法师的定义,只有博爱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博爱的人,因为已没有区别、分别,因为意识里已无“我”及“我执”,所以他们一切行为、思想、观念等都是利人利他的。这就是佛教里所说的“八正道”,亦可称为八德,它们是:正思维、正语、正定、正命、正业、正见、正精进、正念。能做到八正道,就是奉行了真、善、美的道德规范。也完全符合儒家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以德治国是宏观的大的方针,落实到我们每个人,那就是以德治已、以德服人、以德报人、以德治业、以德治学、以德教子等等。

那么,什么是德呢?古人说:善、孝道。仁、义、礼、智、信等。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而博爱就是仁的内涵。所以孔子提出有教无类。

如果不能悟透博爱的真谛,大概还会担心时时处处为别人,自己怎么办?然而当“我为人人”时,“人人为我”就必然形成了,而且这种良性循环亦无终止,像自然界中的一切一样,寒暑交替,日月循环,生生不息,能量永存。

他虽然改变不了国家的政治和命令,但他却可以用自己的信念和行为从医救人,并能坚持70年。他把自己“捐”给了中国,他的名字、他的博爱精神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心中。

博爱的人,虽死犹生;自私的人,虽生犹死。这就是“死活人”与“活死人”的鲜明对照。“有的死了,他还活着,有的活着,他已经死了。”诚哉斯言,信哉斯言?你看看古今中外的历史,就昭然若揭,拍案而起了! JkFu3T7mRwxY7PbdMCRtTLhvjdZ/cKFdMlwgcZb9BaEXsAfKyaC0zH4geyURvlF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