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像一场登山苦旅。由不得你我的选择,我们就被抛出了温暖舒适的宫殿,当你奋斗闯进窒息、血流的危险时,又面临着突变的挑战,从此你便开始了艰难的历程。
开始时你总是依赖别人的照顾,由于命运不同,旅馆级别的迥异,你得到了不同的待遇。可渐渐地你有了独特的思想,告别了众人的团队。要聆听一下一个人的脚步声,于是更艰难崎岖的道路沿途展开。
你在不断地攀登,爬爬喘喘,走走停停,望着那云雾蔽障的山峦,你可能心存疑惑,心想到山顶又能怎么样,何苦这么穷折腾呢。于是你原地打转,自作聪明……
你可能比第一种人执着,笑他没有毅力,你坚持攀登斩棘披荆,终于爬上了半山腰,此时你有些沾沾自喜,望着山下那些攀登者,你产生了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情绪,唉,太累了,还是知足常乐吧,于是你从此停了下来。
你可能走得很慢,爬得更难,然而你却没有在半山腰停下来,你虽然疲惫不堪,但你还是咬着牙坚持下去,在荒诞阴冷的山巅,凄凉的北风刺骨,可是你终于迎来了晨曦,望着那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俯瞰那群山大河的磅礴,看白云袅袅,彩霞金光,这种成功的境界是前两种人难以领悟的。
人生又像一路在观赏风景,不论你的目标在何方,路还有多远,你都不要忘记从开始就学会欣赏。千万不要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到了目的地才是最好的。不论你徒步而行,还是乘车乘船,你都应该观赏拍摄,不论你在旅途中遇到什么事情什么困难,什么景物都对你有一定意义。看到猎人追捕,看到夏云奇峰,看到谷穗颔首,看到蜜蜂采花,都是你憩息的驿站,顿悟的明节。杨朔登泰山没看到自然的日出,然而他却看到伟大的祖国如日而升,而真正看到日出的人都没有他那样的感悟。
不要忘了,当你把其他的人和物当成风景时,别人也把你当成一道景致,其实你也就是一道风景,这风景是好是坏,是美是丑,全在于你潜意识的底版。要想你的人生感人壮美,请不要在外表上下功夫,切记,没有好的底片怎能冲洗出好的彩照。
人生又像一部电视连续剧,但这却是一部绝版的剧本,理由是这部连续剧的编剧是你,导演是你,主角还是你,你一生下来就已经成为三栖明星了。
这部自编、自导、自演的连续剧从你呱呱坠地就开始演出了。世界第一流的编剧无法和你媲美,最出名的导演也不可与你同日而语,因为你的剧本没有第二次修改的时间,你作为导演,又没有时间预演和彩排;你作为演员,只能靠自学自悟。
更遗憾的是,你作为编剧并不曾占有主宰权,这是因为280天前的初稿已由两位主编完成,你作为第二任编剧的命运常常很不公平,那是因为是悲剧是喜剧、是闹剧,已由那两位无法反对的总编开了头。
故事从此发展下去,有的人顺水推舟,接着后来的格调编演下去,有的人却在迸挽狂涌,有的人被悲剧内容的影响没有笑容和笑声,有的人被喜剧冲昏了头脑而游戏人生……
总编给予人的原始剧本是不公平的,可你别忘了,贝多芬是聋子;弥尔顿是瞎子;张海迪是高位截瘫;海伦凯勒生下来五官三废,可他们通过顽强的奋斗,都改变了本是悲剧的结局,演出了一部壮丽的成功之剧。
人生又如一条河流,如果它拒绝同类的加盟,风吹日晒渗漏的损失岂能流得久远;如果它努力接纳同伙,并主动亲和“同志”,那就会不断充盈,不断壮大。不管你的同伴身上有多少泥沙;不管它们来自哪里的不同肤色;不管它们语言是否洗脱悦耳,只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你就会和它们同流合污……
伟大的人生犹如长江,伟大的人格宛若沧海,看它们起源于贫瘠的高山,接纳团结了无数并肩奋斗的战友,一路呼啸,一路唱歌,崇山峻岭不能阻其志,黄沙沼污不能寒其波,百转九折百折不挠,浩浩荡荡直奔大海。
只有大海,才能“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只有大海,才能称其磅礴,才能成其永恒。
人生犹如一场演讲,毕业前的学习是你需准备的过程。讲稿是你的目标,演讲时蓄势准备的过程。讲稿是你的目标,演讲时是激情的行动,害怕生活的人,犹如临场恐惧的人,中途退场逃场你又能怪谁呢?
你本来就有流利表达的能力,可你在演讲时往往太在意听众的反馈信息,左墙角那位同志和别人聊天,右墙角那位女士又在打瞌睡,中间还有一位女士在织毛衣,他们对我讲的问题是什么看法呢?如果你频繁过度地去想那些负面的信息,这些反馈足以使你口吃,语无伦次,太多地寻求赞许,你必然会变成别人情感的奴隶。
反之,如果你一点也不观察别人的反应,自我感觉良好地讲下去,其结果可能会令人无奈、摇头、气愤、反胃。
如果你精心地准备了讲稿,又符合听众的需求,那么至于技巧、手势、发音,你就不必要战战兢兢了,如履薄冰,你不必苛求你的演讲字字掷地有声,也不必强求每句话都铿锵有力,只要你已经全力以赴,那么,你的演讲即使不是最好的,但它却可能是最有特色的。
让我们的演讲充满激情。
让我们的激情洋溢在整个演讲的始终,精彩处,你要自己给自己掌声,不要消极地等待别人的肯定。只有这样,我们便拥有了无憾无悔的人生。
人生像什么,只有你自己去想象,自己去认定。
生存与生活,表面上虽一字之差,内涵却天渊之别。从存在方式上看,生存属于一种自然状态,生活属于一种社会状态;从人生的意义上看,生存是一种有“量”少“质”的存在,生活是一种“质”和“量”的存在;从客观上评价,仅仅生存的人与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而生活的人是一种有思想有理想的宇宙主宰。从主观上看,生存的人只能唯命是从或莫衷一是,生活的人会独立思考,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命运……。
生存的人,仅仅是为了生而活着,他们不会去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形势,因为他们极易满足,且又胸无大志。虽然时值21世纪,但他们仍然同原始生活上享受了电灯、电话、电视机等等而已。而在精神境界、心灵层面上仍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类人要求不高,烦恼也少,从社会意义上评价,这类人是安分的、平和的、不起什么主流作用的。但从个人意义去理解,也无所谓优劣,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这就是选择自由的结果。
或许有的人会反诘著者的观点,人和动物怎么会没有太大的区别,难道不是吗?如果按照马斯洛的人生需要的五个层次来说,人若只是为了满足其生理需要而活着,再无别求,那和动物的属性又有何差异?虎死了还遗留其虎骨虎皮。象死后遗留象牙。犀牛死后遗留下犀角的贵重之品。而人呢?正因为如此,人活着才会继续探索追寻,直到达到人生价值的更高实现,记得60年代陈毅副总理在悼念向秀丽时引用了“如可赎兮引百其身”的古语。也想起可失去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更不会忘记太史公的“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振聋发聩的古训!
换言之,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那绝不是自矜会笑,会说话的天生属性,而是要活出有尊严,活出价值,活出意义来。
试想,心有一线希望的人也不会自杀,自杀的人,大多是绝望的人,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才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生存和生活的分水岭上,如果你真能“安贫乐道”,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志”。那当然是一种超然的境界,也无可厚非,那也是一种洒脱的生活方式。你也可以像庄子那样淡泊名利,超然物外,不涉于权力、名声和物欲,你也可以像陶渊明的桃花源,去选择那清贫淡雅的生活方式……。
朋友,现在你暂时闭上眼睛,静然沉思一下“芸芸众生,大千世界之中,我是谁?我降生的使命是什么?我的生命要赋予什么意义,我现在扮演着什么角色?我对我自己的角色满意吗?是否想改变它了,我真正地认识自己吗?”
你以前是否这样想过,自己工作思考多长时间才能满意地回答自己?去思考上述问题之后,你能忠实地无愧地回答以下问题吗?
你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吗?
你对自己的工作成就感到自豪吗?
你能和爱人分享奋斗的果实吗?
你能和周围的人和睦相处有效沟通吗?
你快乐和幸福吗?
如果这五个问题你有3个以上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你现在的生活就基本上是无奈的、无聊的,那就表明,你确实需要选择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和生活方式了。
当然,你完全可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因为一旦跳槽后,不一定马上找到更好的工作,竞争的残酷已磨平了你许多棱角和个性,但是你想过没有,你的生命还能有多久?记住,骨灰盒里烧的是死人的骨灰而绝不仅仅是老人的骨灰,因为黄泉路上无老少,生命是“变数”而不是常数!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饮食衣物确实能维持你的生命,但它们却不能提高你的生命的品质,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难道就是为了吃饭?况且,整天忧心忡忡,总是郁闷地活着,不但生命的“质”不会提高,势必那“量”也不会太好……
你觉得无聊吗?有人说,“无聊是一个伟大的开始”,“人是唯一会感到无聊的动物,这是一个伟大的特权,这是人类尊严的一部分。你看见过一头牛或驴子感到无聊吗?它们是不会无聊的,无聊简单意思就是你生活方式是错误的,因此它能变成一种伟大的事情。”应该将它理解成“我是无聊的”,必须想些方法,一些改变是必需的,这样就不要误认为你感到无聊是不好的,这是一个好的信号,一个好开端,一个非常吉利的开端,但不要就此止步。
为什么人会感到无聊?人感到无聊是因为人生活在别人给予的没有生气的模式,抛弃这些模式,走出这些模式,开始过自己的生活。
你现在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什么模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还是被动进入的?是无怨无悔的,还是无奈无聊的?即使上面提出五个问题你回答肯定四个都是的,仅仅最后一个是否定的,生活就黯然神伤,黯然无光。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都会“选择”一定的“生活方式。”或许你会说,“我也没有可以主动地选择,一切好像都很自然地形成了,或者稀里糊涂地就毕业上班了,即使不选择也是选择。”
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最幸福快乐》诗人找遍全国,最快乐的人竟是枕锄头打瞌睡的农夫!
生活是否有意义,既根据社会上的客观评价,又依靠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后果还大于前者。在外界的外人看来,陈景润生前整天夜以继日地演算是多么枯燥无聊,别人认为他很辛苦,可他一定感到很充实很快乐,因为没有使命感,没有荣誉感,没有快乐感时,那是难以产生激情和韧性的。
梵高在生前,其生活是十分清苦的,他生前一幅画也没有卖出去,没有人买并欣赏他,但他只要能画画就会感到莫大的幸福和快乐,他一周仅能吃三天饭,否则就没钱买画布和颜料了,昆虫学家希法布尔能趴在草地上几个小时观察昆虫,在外人看来,简直像精神病的痴傻者,可有几人能真正理解他内心的追求和幸福。
如果你至今还没探寻生命的意义,或者赋予生命的意义,那便是盲目地活着,并没有真正为自己而活,为自己的“使命”而活,也可以称为“带着假面具生活”。因为你不敢或不愿生活出真正的自我,这种情形实在是太多了。有很多大学生已经毕业了,还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有很多人毕业择业,并没有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仅仅为了挣钱糊口。有很多人持一技之长可就是始终观望,下不了“下海”的决心。有很多人不想在某地生活却一直拖延到老!有很多人的婚姻早已失去了爱情却年复一年地冷战维持……如果都写出来,恐怕得半本书了!倘若你整天以这种方式生活,又怎么能不无聊不无奈呢?你不敢对自己真实?你究竟想到何时才能对自己真实一次?
有人说:“唯有真实的人才不会无聊,伪装的人一定是无聊的……如果你正在做你想做的事,你将永远不会感到无聊。”
整个人类都在无聊,因为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神学家却成了一个数学家,本应成为一个数学家的却成为一个政治家,本应成为一个法官的却成了一个商人。每个人都在别处,没有人是在他该在的地方。人必须冒险,如果你准备去冒险,无聊将在那一个时刻消失。
你现在的角色有没有“错位”?你是否心甘情愿地在某个地方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你是为成就而工作还是为了挣钱而工作?你是否每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呢?……。
如果这些问题你始终都没有考虑过,那你的生活一定不会充满朝气和活力,更无快乐幸福而言。为什么这么推理呢?因为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已提出这样的论点,即“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我们今天再来剖析这句话的内涵,那无非是告诫世人,警醒世人倘若只是应付环境,得过且过,而不真正地探寻生活的意义,我们的生命就会失去意义,更不会有什么大的价值。换言之,我们把挣钱当作“目的”而失去了人生价值观,我们整天“忙着”,没有抽出足够的时间去卸下身上的甲胄,去反省自己,探讨生存的真正意义。质言之,我们没有生命的方向感,还谈什么伟大的“目标”呢?
哲学家罗素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宁愿去死,也不愿意思考-实际上,他们就是这么做的。”
这么说,或许有很多人感到委屈,认为思考是人随着发展成熟的本能,认为想一想就是“思考”了,准确地说这是“思考”认识上的模糊,就像大多数人不会喝水”、“大多数人不会读书”一样,仅从字面上看是合情理的,但若认真分析讲解,这个大多数应该在80%以上。
真正的思考,绝不是仅仅想一些的闪念,或者仅凭一种“直觉”如今天去商场买什么东西,今天去朋友那读什么书,晚饭吃什么等等。真正的思考应属于“运筹帷幄和策划范畴”。正像拿破仑•希尔所说《思考致富》的“思考”境界,而绝不是随便想一想,然后又忘了,或者马上又循规蹈矩地去干那些你本身性格所不愿意的“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事情去了。
心理学家大卫•帕金斯说:“我们的思考倾向于模糊、急促、狭隘的散漫-这是我们的心理冲动的偶然产物,与任何其他的事情一样。思考是一种机能,它可以通过培训得到。如果我们不对它们加以培养开发,它们就不会枯萎和凋零。”
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经常发生这样偶然的瞬间,看看自己日益发胖的身体,想想下决心锻炼了,明天早上又被懒惰的魔鬼打败了。和配偶经常争执口角之后,偶然想到,这个婚姻不应该再维持下去了。可明早急匆匆地上班开会或出差了,一拖再拖,一年二年直到十几年过去。当遭到老板斥责之后心想,这份工作我早都不想干了,可第二天又失去了跳槽辞职的勇气了。
人类-思考,上帝就发笑。说明我们的思考是多么亟待提高。一个人的思考,有时不仅仅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到可以改变这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诸葛亮的思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毛泽东的思考,缔造了新中国。邓小平的思考,设计了改革开放……
当然,这是伟大人物的思考,是一种殚精竭虑的思考!是一种雄心沸血的思考!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思考,是一种振荡千古的思考……
今日读冯友兰的《觉解人生》,收获甚大。哂笑自己前半生之所以活得累、活得烦、活得怕的种种根源,捧书又偷着乐,多亏没到老年就看到了这本书。为了分享略陈管见,不愿一人独吞。
冯先生人生哲学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人生境界说”,他认为:人们对同一宇宙人生见解程度不同,因而思想境界就有所差别。
笔者也曾读点佛经,记得一句:“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禅宗认为:佛与众生之别就在于悟与迷,悟即觉解,迷即陷而不能自拔,痴而不能自救。
我们之所以活得累,活得烦,活得怕,主要是我们的思想层次、心灵的境界使然。
冯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一是自然境界,在这个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顺才就是率性,顺习就是服从于习惯,习俗,它所行的是对于自己没有一个清楚的意义,它的境界似乎是个混沌,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种境界中的人,绝不仅仅限于原始社会。在工业化、信息化的今天,这种境界的人也是很多的,他们不仅仅是一大部分农民,在学问艺术方法有创造精神的人,往往也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止”,“莫之其然而然”。
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知怕死,很少贪心,他们生没有清楚的意义,死也没有清楚的意义,随生随灭。他们活得比较轻松,比较清静,比较自然。可以想象和理解,欲望很少,又不知怕死的人怎么能感到累和烦,以至于那么多恐惧呢?这是广大人群中的一部分,而且越来越少。
第二种境界是功利境界。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所做的事虽然流芳千古,但境界仍是功利境界。
第三种境界是道德境界,其特征是:他们的行为是行义的,求自己的利益是为私利,求社会的利益则是行义,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人之性亦有觉解,他了解人之性是蕴含有社会的,这种人能以民族利益为重,其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不像功利境界中的人,是以占有为目的,即予与取的辩证关系。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怕死,他知性尽性,在其所从事的事业中尽职尽责,并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而鞠躬尽瘁。诸葛亮、周恩来、白求恩就是道德境界中的典型人物。他们像一位盖世无双的一位艺术大师,精心描绘雕琢自己生命这件艺术品,绝不允许有一点瑕疵和一处败笔。
第四种境界是天地境界。这种境界的人,其行为是知天的,他们的觉解,是完全高一层的。因为以知天,所以他知道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不但对于社会,而且对于宇宙亦应有所贡献。虽七尺之躯,但却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在天地境界的人,其地位是圣人地位。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其地位是贤人地位。在天地境界中的人,无所谓怕死不怕死,他能觉解到:生是顺化,死亦是顺化,知生死都是顺化,其身体随顺化而生死,但他的精神却超过死的。
无论此时此刻你从事哪一种职业,都逃不出这四种境界的归类,你今生的快乐、幸福成功与否,首先和你追求哪一种境界有关。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人表面所做的事是道德境界的,但他的心却是功利境界的。古人说:“善与人见,不是真善”你资助了一个穷学生,目的是得到好名声。你的企业赞助修了一所希望小学,目的让新闻媒体大加炒作,这都是以功利之心行道德境界之事。而那些做好事不求回报隐姓埋名的人,才是真正的道德境界。
功利境界的人生并非不好,人类的历史恰恰是那些大吉大利境界中的人所推动的,试想没有那些杰出的发明家、科学家、政治家,我们的社会能发展和进步吗?你有功利心,这是一种积极的内在动力,本来无可厚非,因为这是四种境界的主流,也是历史发展进化的主旋律。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大多数都是自然境界中的人,那他肯定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而一个国家之中真正能达到天地境界的人实在太少。孔子、孟子,才够得上天地境界,故为万世师表。
那么看看万代宗师孔夫子是如何达到那样的境界的。孔子曰:“吾十有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看出他的境界大约每十年必变一次。三十而立,指的是立与礼,不知礼无以立也。礼是一种行为规范,能循礼而行,即克己复礼,即通往道德境界的转化。行道德必先克制己私,这就是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转化中最难的一点。
四十而不惑,孔子说:“智者不惑,不惑即进一步觉解,一切行为循礼,而符合仁义,此时已臻于道德境界了。”
五十而知天命。在知道社会方面的事,仁义,礼之外,孔子又研究在人力极限之外,为人力所无可奈何的东西及其原理。
六十而耳顺。据冯友兰先生注释:其耳为而已,即六十而已顺,顺是顺天命,就是事天。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时孔子以天地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不必是处于有益的选择,你不必需要努力,因为他有高的觉解,故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此所谓乐天的境界。
对照以上四种境界,你现在在哪个境界中呢?可以肯定95%以上的读者大概都没有脱离功利境界。前面已经讲过,功利境界是人类发展境界的动力。有人问爱迪生你搞那么多发明,究竟为了什么?他毫不隐讳地说:“就是为了赚钱。”从目的来看他是自私的,但从结果来看,他是主观上为了自己,客观上却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化。
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可能富贵显赫,千古留名,但他不一定快乐幸福,甚至他还可能认为自己并不成功。看看历代帝王的争夺历史,你就不难发现这个哲理。看看那些富翁的竞争和坚定豪夺,你就会觉得很少有人会对金钱满足的。不满足的人怎么能快乐和幸福?
活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以付出贡献为目的,他们以无小我,最后成就其大我,他们不为名而名自至,不爱财而钱不缺,不争官而位自重。正如老子所说的:“夫为不争,天下莫与之争”。
天地境界并非不可求不可得,不过那不是一般人的智慧和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孟子因有孔子先师而自卑,故虽臻天地境界。王献之在书法上的成就,亦可与其父相比,让我们共同相信:江山代有圣贤出,承前启后万万年。
如果你能以道德境界的心态、观念、行为去做人做事,不经意间,反而可以得到功利境界中的成果,这大概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奥妙吧!佛经上说:“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反之,处处以占有之心去谋功利,有时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活得累,活得烦,活得怕。你若不信,就继续用你的生命去验证吧!
不论你现在多大年龄,你是否思考过,你有没有过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当你还是一个小学生时,可能你不喜欢写作业,却喜欢绘画,或者喜欢舞蹈,因为你的喜欢热爱,当初可能是爸爸妈妈经常批评你的,斥责你,你当时觉得十分委屈,然而你虽然数学、外语不好,甚至不及格,可你却对热爱的事情情有独钟。
遗憾的是,当你在小学中学时,老师父母只注意你的分数,并不在意注意你的爱好,他们只觉得让你学习成绩好就行了,谁会考虑你的感受呢?实践证明,学习成绩好,毕业后并不一定有成就;在校的中等生,如果真有执着的爱好,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卓有建树的为数不少。
笔者的一位书法家朋友王胜年,当兵出身,可在几十年的生活中,曾拜王田为师,寒暑不辍,每天练字几个小时,去年我去他家时,他妻子还发牢骚,说他天天什么家务活都不干,整天就练字,有时写到半夜之后。我曾经问他:“王先生你天天这么练字,投稿之后感觉如何?”他说:“干什么都有瘾啊,刚开始练时有时也没意思,可天长地久就成习惯了,一天不练字,会觉得缺点什么,甚至睡不着觉,所以一天之中什么事都可以不做,但却不能不练字,一旦一天不写字,就觉得空虚无聊,甚至吃饭睡觉都不香甜。”
朋友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不是你生命中的挚爱?如果真是,那真的祝贺你,如果你的工作不是你的热爱,那么你有没有业余的热爱呢?热爱是什么?热爱是一种嗜好,热爱是一种寄托。如果你真有一种真正的热爱,那么你的生活一定会很充实,很快乐,很幸福。
梵高在画画时,每星期只能吃三四天饭,否则就买不起画笔和颜料了,然而他真正地热爱绘画。贝多芬耳聋之后,才能完成生命交响曲,他的生命是靠音乐,靠爱好支撑着。居里夫人在居里逝世后,还能获得第二次诺贝尔奖奖金,那是因为她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科学事业。
你的工作你的职务,不等于你的热爱。如果你的职业真是你的热爱,那你实在是幸运快乐的。反之你能从事的事业,并不是你真正的热爱,那你只是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那你就做不出好成绩。
当你真正热爱某一事业时,你把工作当成快乐,你并没有真正的工作界限,没有上下班的时间界定。否则当你不热爱这个工作时,你就会度日如年,你就会感到痛苦无奈,可是当你把工作当成爱好,热爱的兴趣时,你就无所谓上班和下班,你的生命就会融成一体,你还会感到劳累疲倦吗?
任何人都有他的所爱,有的人爱读书,有的人爱书法,有的人爱绘画,有的人爱闲聊……也许有的人说:“我什么也不爱好,就爱幻想。”如果你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所爱是什么,那该是多么不可爱啊!一个人一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所爱,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所爱那是多么悲哀啊!
如果有朋友同学请你吃饭,可是十几道菜竟然没有一道你喜欢吃的菜,你不觉得遗憾吗?虽然你的朋友一片好心,但你却不喜欢他准备的饭菜,这正如你的一生中,虽然经历了很多,但没有真正的挚爱,难道你不觉得空虚无聊吗?
真正的热爱不在于爱什么,无论什么热爱,哪怕是垂钓、静坐,在别人眼中是无足轻重的事,但只要你有所爱,就犹如真正的垂钓者,他钓的不是鱼,而钓的是趣,是爱,至于鱼上不上钩,他并不在意。正像有人真正喜欢传授绘画、书法,他宁可白带徒弟也愿意去做。
笔者在办学校时,有一名应聘讲师吴迪23岁,他热爱演讲,他当时演讲的题目是《性格成功学》,我当时路过演讲大厅,听了几分钟,觉得讲得还不错,演讲结束后,我和他谈话时说:“你真的热爱演讲吗?为什么要从事这一职业?”他说:“我热爱,我喜欢,只要我干这个工作,我全不在乎待遇如何,只要能活着我就会坚持下去,条件再苦我都会坚持下去……”看着他自信的样子,我真的很感动,看来热爱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记得1992年还认识一位赵先生,他本是中学教师,可他却能爱其所爱,从事畜牧养殖,竟从养鸡能获利300多万,夫妻俩能租学校的旧校舍,用旧板子搭铺,他们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他公出时,宁可睡在座铺底下,也不买卧铺,因为他热爱这种事业,而不是为了生存而工作,他找到了真正的热爱,活得充实、乐观、自信。
不论你热爱什么,只要不违法,你的所爱就是一种幸福、一种寄托、一种乐趣。笔者总结半生的生活经验所得:只觉得我的所爱还是书法,还是写作,还是演讲,然而在三者之中,让我选择一种,我还是热衷于书法,原因是当我练字时,进入创作意境时,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你有过这种感受吗?当你做一件事时,什么功名利禄都忘了,什么得失荣辱都忘了,只是在做此时此刻的事。在这一时间内,你是最充实的,最快乐的,最幸福的。请问你再有钱,结果每天没有真正的所爱,你会感到快乐和幸福吗?
你的擅长并不等于你的所爱,所爱的东西日后一定擅长,擅长的事物可能是你几年十几年甚至半生被迫无奈所从事的职业,而所爱,必然是你骨子里所蕴含的潜质。比如笔者,前半生擅长医学,但我的骨子里并不热爱医学。倘若当时随我所爱去选择,我绝对不会选择这个专业。
所谓擅长是指你能做好的一件事,所谓热爱是你能献身一件事。因为爱,我们可以殉情,但很少有人为工作去殉职的,何况在殉职的时候,他仍然热爱自己的职业。典型的例子如白求恩、雷锋等。
朋友,你现在生命中有真正的所爱吗?假如暂时没有,你也不必紧张,不必强求,这正如热恋中的情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这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中,你的潜能、你的所爱,并不一定在年轻时就显现出来,相信你会得到生命中真正的所爱!只要不断去寻觅,不断的探索,你就一定能得到人世间的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所谓“三维”是指物体的长、宽、高而言。以“三维”作为人生的定语,即要以立体思维去探索人生的向度。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重视“健商”(Ha)的世纪,人们的保健意识逐日提高。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已达到81.9岁,世界各地的百岁老人比例也越来越大。
长寿是人类共同向往的,但是单纯追求长寿,那只是一点到一点的相对延长,属于一维人生,如果碌碌无为活了100多岁,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只有在追求长寿的同时,又能有所建树。将人生的向度拓宽到C点。历代的圣贤、英雄、哲人、伟人,他们不仅仅拓宽到C点,同时又将生命的潜能向高度D点,甚至D1/D2/D3点不断提升。在人间留下了一座又一座的“金字塔”。
“金字塔”有高有低,有大有小,要核算金字塔的每一座体积,先要从底面积算起,底面积三角形,其三条便由人格三要素组成,即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三条边不论缩短哪一条,都不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如缩短了道德边,一个人就会见利忘义、阴险狡猾、邪恶奸佞;如缩短了意志边,一个人就会消极懒惰、很少创新……。
孔子曰:“有德无才谓之愚人;有才无德谓之小人;有德有才谓之君子。”
学过几何的人都知道,在三角形周长相同的前提下,只有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最大。换言之,只有三种人格力量均衡时,人的成就才能最大。
如果“金字塔”的底面积相同,那体积的大小取决于其高度了。D点的高度其动力源于一个人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实现又需要持之以恒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己。
“一维人生”是不断自我重复;线段形;数学积增长的人生。
“二维人生”是不断自我拓宽平面的,几何面积增长的人生。
“三维人生”是不断自我提升(深入)的立体的平方根式增长的伟大人生。
据载,英国曾有一位活了209岁的农民,可我们很难记住他的名字。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衡量,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古今中外,那些英年早逝的嵇康、诸葛亮、莫扎特、鲁迅、陈景润、罗健夫……由于他们实现了“三维人生”,故而虽死犹生。魏巍说:“伟大的生,光荣的死;即使短暂的20春,也胜过庸碌无为的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