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氏春秋》中说: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人生于天地,长于天地,与天地一体。必定与天地相应。因此,顺应天地,便成为养生、康复的基本法则。
马王堆简书《十问》云:君若欲寿,则察天地之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管子·七观》指出:“百体从心。”《韩非子·解老》亦说:“神不摇于外则身全。”
汉代张仲景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原则,这个原则既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支柱又是中医养生医学的指导思想。他在治疗、预防疾病之前都要分析脏腑气血、寒热虚实,进行康复辨证,然后才能确定具体实施的康复方法。
孙思邈在养生方面极有研究总结了历代养生资料,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了摄生真录,养性,退居等篇章,其中养生保健的内容就充分体现了他“安不忘危,预防诸病”的思想。养性的主要内容为:
(1)抑情节欲 情欲过度可导致疾病,甚至影响寿命,这是中医学历来重视的问题。他著的《千金翼方》认为“人生大限百年”,如加以“节护”则可更长,因为生命之火好比焚膏之火,人生加以“节护”,或不加以“节护”,其消耗情况各不相同,“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小炷焚膏,燃烧持久;大炷焚膏,燃烧必速。
张子和认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对于平人养生反对妄用补药。他善用汗、吐、下三法治疗各种疾病。其实这三法的真谛就是以通为补,也可称万病唯求一通。所以他成为金元四大家通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倡扬“阳有余阴不足”论,强调养阴在养生和治疗方面的重大意义,其理论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他的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和人身“阴气难成易亏”为依据。为此他主张晚婚、节育、保精。并指出在月缺之时,以及大风、大雾、暴寒、暴热、醉饱、劳倦、忧愁、愤怒之后,也应避免房事。
他重视温补而不忽视阴精,提出“不知此一阴字正阳气之根也”,认为阴阳本质一体,两者不可偏废,其著名的“治形论”就是在阴阳一体论这一思想指导下产生的。
明代的王纶其学术成就,主要包括辩外感与内伤发热,进一步阐发脾胃学说与滋阴学说,以及发挥辨病论治等。历代医家多采用奇说,特别是他的“参芪理虚宜忌”论影响很大。并指出误服人参黄芪之品的危害性,有的患者病起于酒色过度,脾肾真阴受损,以致出现咳嗽、吐痰、衄血、吐血、咳血、咯血等症。
明末的绮石提出“理虚复损”说。认为虚劳的病因大致归纳为六种:(1)先天之因;(2)后天之因;(3)痘疹及病后之因;(4)外感之因;(5)境遇之因;(6)医药之因。虚劳的症状分为阴虚、阳虚两大类并概括为:“阴虚之症统于肺,阳虚三夺统于脾”。所谓三夺,即夺精、夺火、夺气。虚劳的治疗提出了治虚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所以为治虚之本。此外他又提出治虚二统,即清金保肺和益气补脾。
清代的叶天士著有《临证指南医案》等书,并指出理虚复损、扶养正气的学术思想。他综合了《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典籍的内容确定了虚损病的辩证一要辨上损、中损和下损,二要辨伤阴和伤阳。叶天士用甘药培中理虚,并认为甘药能“培生初阳,是劳损主治法则”,有甘寒、甘温之说。甘寒类以复脉汤、麦门冬汤为代表,甘温类以大建中汤、四君子汤为代表。
新中国成立以后,著名医学家岳美中总结出养生六要:一要保精、精、气、神为人之“三宝”,三者又以精为首。而要调息,即深呼吸;三要节食;四要五养五不复;五要适节气;六要叩齿漱津。
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认为中医补方虽多,但应按照四季五补加以区别应用,即春宜升补、夏宜清补、秋宜平补、冬宜温补、一般宜通补。并介绍了数首中医抗衰老方剂,如首乌延寿丹、大造丸、七宝美髯丹、扶桑至宝丹、枸杞子酒等等。
周凤梧教授认为延年益寿的药物应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组方法则合理使用,其实这就是治病求本的根本原则,而不是盲目地选择各种补药。
谢海洲、赵伟康等专家认为衰老的病因病机是肾精亏损,故治法以补肾填精为主,要用熟地、枸杞子、菟丝子或还精煎等。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防病以及治病求本的道理和方法,并为后世的继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