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经》中早就提出了“病为本,工为标”。这是指在医患关系上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说:“对于医生来说,了解一个病人,比了解一个人患有什么疾病更为重要。”
虽然从 20 世纪,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可真正实施起来,又有几个医生能全面顾及患者及家属的经济承受能力,得病的真正诱因,心理障碍,以及其他忧虑、恐惧、人际关系的不良影响等等。特别是大医院,那么多的病人排号,一个接一个,医生即使有心施爱,也没有那么多时间。临床中常见,医生为了让患者开贵药,就不顾“不良暗示”给病人带来的新的伤害。如“你的病挺重啊,不抓紧治,不用点好药恐怕要变成综合征啊”;“你这个病用一般的药已经不当事了…你这病咋不早来看呢,现在都很难治了等,一系列的不良暗示,给患者的心理上造成复杂的难以抚平的压力和伤痕。如有一个哈师大的女学生,找笔者看病时,哭丧着脸说:“五楼的西医说我的病是性病,不好治,我打了三天针花了 1000 多元钱,这可怎么办呢?”结果我详细询问症状病史后,原来是“泌尿系统感染”,只开了五剂“龙胆泻肝汤”去“木通”,总共花了 30 多元钱就好了。
中医虽说不像西医那样明显地“对症治疗”,但 90%以上的医生只在大处方、开贵药上下功夫,真正能“审证求因”从病人的心身统一考虑,综合治疗的医生简直太少了。所以说,大多数医生都在治“标”不治“本”。
记得前几年,我在某医院出诊,一开始我看 10 个患者比对桌医生看20个病人的时间还长,可收入只有对方的一半,虽然病人比较满意,可我的心里总不是滋味,论医术、医疗经验,我不比对方差。年龄还比对方大,每月开支对方看着我都会露出诡秘不宣的神情。后来,我终于定力不够,也像他那样看病开药,收入马上超过了他,可我的心里仍然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