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减少贪欲
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是维持生命和延续生命的必要。正如孔夫子所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正常的适度的欲望本无可厚非,这里探讨的是贪欲的种种危害。
那么,如何界定“贪欲”呢?我们可把人生的物质需要分成实际需要的和想要的两种。一般来说,一个人、一个家庭真正实际需要的东西并不多,而世人的苦痛和烦恼大都是源于想要,想要的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方面的,一种是精神方面的。所以,贪欲还有雅俗之分。求地位和名声从形式上看是文雅的,但如果不采取光明正大的手段去求去欲,那仍是卑下的,仍然会导致心理失衡。
如果你想要的恰恰是你需要的,那你就会比较满意,稍一高于你的需要,你还会异常快乐,这便是快乐幸福的生活真谛。反之,你想要的永无止境,当了科长想当处长,当了处长想当厅长……其结果正如袁世凯一样,当上大总统还想当皇帝。还有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等,他们都希望征服整个世界,可是结果呢?
贪财的人更是愈多欲贪,正像喝了海水一样,愈喝愈渴,愈渴愈喝。牟其中,袁宝璟本来很有钱,可他们还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而犯了罪。
由于贪欲,你整天攀比;由于贪欲,你终日焦虑;由于贪欲,你无法安眠……有人说:“带着欲求,你就无法宁静的,欲求是真正的噪音。”
临床证明,现代人的失眠症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是“白领”“灰领”等高级人才及管理者、领导者等。为什么待遇越高、权力越大、越富有的人反而患失眠、高血压的比例比中下层高得多呢?试想,当一个人挖空心思地想提职加薪,当一个老板投资几千万、几亿而存在着巨大风险和竞争时,他们能睡得着、能吃得香吗?可见,人生的苦恼是不分富贵贫贱的。
为了获得财富和积累财富,现代人往往又耐不住勤俭和难耐的岁月,总想一夜致富,希望好运突然降临。更有整天做着“彩票梦”的,即使侥幸中了大奖,也未必是好的结果。据载,加拿大一男子7年前买了一张2美元的彩票,结果中了1千4百万美元的大奖。也许这笔“飞来横财”来得太容易了,中奖者杰拉德·穆斯瓦根开始令人咋舌的疯狂消费,他给自己和朋友们各买了一辆豪华轿车,在当地买下一座房子,专门用于狂欢派对;有一次他在一天之中为朋友买了8台价格昂贵的大屏幕彩电。在一些狐朋狗友的影响下,他开始吸毒和酗酒,千万横财像水一样渐渐流失。
2005年7月,杰拉德终于在7年间彻底败光了中彩得来的钱,再次沦为一个穷光蛋。10月2日,他忍受不了生活的巨大落差,在父母家的汽车库里用一根绳子吊死了自己。
有人说:“白领年轻时是在拿命挣钱,年老时是在拿钱买命,但钱是挣不完的,命也不是拿钱能买回来的!”
也有的人看别人“炒股票”发了财,于是也一头跳进“股海”,他忘了“不知深浅,切勿下水”的古训,往往没几个回合就被套牢了。叔本华曾说:“突如其来的暴富,比贫穷更为可怕!君不见,有的人中了大奖后夫妻离婚,对方报复而造成家破人亡者;君不见,有的人突发横财买车酗酒车毁人亡者;君不见,有的人发财后放荡淫乱而罹患艾滋病者……”
培根早就说:“对于财富,我充其量只能把它叫作美德的累赘。”财富之于美德,犹如辎重之于军队,辎重不可无,也不可留在后面,但它却妨碍行军,不仅如此,有时还因顾虑重重,而丢掉胜利或妨碍胜利。巨大的财富若不分发出去,也就没有真正的用处,其余的全不过是幻想而已。
欲深无底,贪无止境,因为“心无厌足”,为了多求,必然心生烦恼,血压升高。可见贪为诸毒之首,万恶之源,人若想活得快乐幸福,首先就要戒贪,贪心一起,六欲紊乱。由心理失衡,随之衍生出诸多躯体疾病,如失眠、高血压病,各种胃肠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
2.远离嗔恨
恨怨的产生,可能只是一时一事,然而要消融化解恨怨可能需要一年、十年,甚至一辈子。生活中导致嗔恨的原因实在太多,况且嗔恨的产生还同一个人的“怒觉阈值”有关,如同一件事,领导在早会时批评迟到的员工,甲听到可能一笑而过,乙听到后不觉怒从中生,怀恨在心。同样在公交车上被人踩了一下脚,甲女士哎哟一声,但随着对方的道歉声,瞬间就烟消云散,乙女可能脏话出口不依不饶,甚至和对方打骂起来……
如果从现象看,生活中使人嗔恨的事确实不少,在家里孩子不听话、不按时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不好、迷恋上网,甚至早恋等;夫妻关系紧张、丈夫拈花惹草、夜不归宿、妻子红杏出墙、不干家务;工作上领导处事不公、待遇不合理、分房有弊、调资有偏、晋级论资排辈等。放眼望去,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你都怨恨。这样,你就会陷入一个难以快乐的误区。
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腐蚀剂。它会使你的朋友越来越少,使你的心情越来越糟,继而形成“恶性循环”。当你的“怒觉阈值”进一步降低时,你的嗔恨就会变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如在汽车里嗔恨,当车开得太慢时,或者出现塞车,上班要迟到时,你便会牢骚满腹。如果你驾车时,别人在前面开得太慢,或者别人超车交通阻塞等,都会引发你的愤怒。还有的人常常在游戏中嗔恨发怒,如打扑克、打麻将、下棋等,因同伴出错了,或因对方犯规,或因对方缓棋,或因第三者支招等,都会使你大发雷霆。报刊上报道有人因下棋或打麻将翻脸动凶而致人死命,已不属新鲜奇事了。
还有的人因别人迟到动怒;为别人干事马虎、丢三落四动怒;因丢失东西动怒;因宠物弄脏了卫生动怒;因收卫生费收税动怒,因喝酒对方耍赖动怒等等。
嗔恨动怒的表现更洋洋大观了。常见的有讽刺、骂人、斥责、侮辱对方;摔东西,掼门,甚至动手打人等。某些凶杀事件亦有因当事人盛怒之下失去理智所造成的恶果。
更有甚者,有的领导干部或高级管理者在会上嗔恨发怒,满口污言秽语,谩骂员工,并语含威胁恐吓,以为这种震慑会使员工俯首帖耳,提高工作效率,创出空前业绩。
我们都知道,愤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可是大多数人还会明知故犯。美·韦恩·W·戴埃博士说:“其实,愤怒只会使你陷入惰性,根本无助于任何工作。”实践证明,父母对孩子发怒,孩子只能敬而远之,不和父母说真话,蒙骗父母,阳奉阴违,甚至离家出走……。领导对员工发怒,只能降低泯灭领导威信,使员工反感厌弃,甚至炒老板而“跳槽”。
“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据载,台湾中部地区一个小康家庭,夫妻俩靠劳力维持生活,育有四个孩子。先生平时很爱喝酒,酗酒之后常常大骂,甚至经常殴打妻儿。那位太太为了孩子,一直忍气吞声,可是,她的先生却变本加厉,常常一回家就骂人、打人,她觉得实在忍无可忍,于是她下毒杀死了丈夫。只留下幼小的孩子,将来如何面对社会?当一个人经常怀有嗔恨心时,他就会失去微笑,失去微笑的人又怎么会讨人喜欢呢?这不仅仅会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使人的心理健康大受其害。临床实践证明,经常愤怒嗔恨的人,往往容易得肝脏病、心脏病、高血压、脾胃病等等。
等到发现上述症状再去治疗,已属于下策了。如果我们能利用,开发自身的智慧,将疾病之因切断,那么就不会酿出遗憾悲剧之果了。
3.有情不“痴”
痴,字典释为:傻。想来仓颉造字真是寓意颇深。知道是病,但却不离死守,迷惑其中才谓之痴。古人云:“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可“痴”也并不完全等于傻,只是看“痴”什么。宾语不同,意义就大不一样了。可是否可以将一个“痴”字再分为若干层面,如一般的痴情,亦可称为比较痴情;第二个层面是很痴情;第三个层面是非常痴情。第一个层面可能不是贬义,泛指男女之间爱得专一。第二个层面是指爱笃真长久,是属于人们讴歌的纯情真情。第三个层面,大概是属一种变态的爱了,如一旦失恋就要死要活,一旦分手就以死相逼,亦有单一殉情或双双殉情者。
张潮有言“情之一字,维持宇宙,才之一字,粉饰乾坤。”《幽梦影》言维持宇宙,则人生一切,非情不可,否则宇宙就会垮下来。当然他所言,不仅指男女之情,而男女之情却包括在情的系统中。
我们在此所讨论的痴情,当然是指第三种层面上的“痴”,因为它才合乎字典上的本意:“傻”。
谈到痴情致病,必然要涉及女人,林语堂说:“因为谈色相,就必谈到女人,而女人是不易谈的题目。”女人这题目,古今哲学,都没法处置,中外宗教,更堕入云里雾里。中国哲学向来称女人为祸水,可以倾国倾城。然则祸水之力,大矣哉!孔子称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不过意思是说,女人真麻烦,亲近不得,排开又不得,所以圣人三代(子鲤、孙伋)都离婚,这就是王尔德所谓“我们和女人过活不行,没有女人过活也不行”。
从以上的圣贤哲人之论,对女人对情感确是一个棘手的大问题。可见,掌握有“度”的情是何其不易。冯友兰先生说:“喜欢有太激烈底情感,固然是不合理性底,但有情感亦是使人生丰富的一端,恬愉虽亦是可欲底,但人若一生中只是恬愉,则其一生亦未免太觉单调。譬如清茶,有与烈酒不同底味,其味亦是可欲底,这是不错底。但人若一生中只欲清茶,则亦未免太觉清淡。有人因此,对于人生抱悲观。因为人如有情,则不免为情所累。人若无情,其生活又似乎没有多大底意味,这一点似乎是一个问题。”
据载,现代歌坛上80%左右的作品是倾诉失恋之苦的。的确,失恋的痛苦是古今中外举世普遍的痛苦。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阵阵绞痛。常见很多年轻人失恋后消沉、沮丧、以酒浇愁,有的夜夜失眠,精神恍惚;有的人孤独地置身江边海岸,回忆过去的一幕一幕,痛不欲生,如不能得到情感补偿、代偿,达到新的感情,有的人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都走不出那个回忆的误区!难怪哲人说:“就是神在爱情中也难保持聪明。”
瓦西列夫在其《情爱论》中说:“对于爱情,不可把它单纯地形容为‘疯狂的’或者合乎理性的。它是由人的心理各个领域中的相互矛盾的因素构成的。”从认识的逻辑来看,它是不合逻辑的、矛盾的,原因也就在这。每个人通常都极力回避思维中的矛盾,都极力把事物和现象的复杂本质加以简单化。当我们只注意爱情的一种因素时,它看上去好像是疯狂的,而当我们注意到爱情结构和其他一些相反的因素时,它看上去又好像合乎理性的。认识的这种片面性能顺利地绕过事物的矛盾。
在爱情中,非理性成分和不理智成分表现得尤为突出。爱情的一切似乎都无法借助人的认识来预见培养和控制。冷眼看上去,爱情是因为颠倒了理性的一切规则才得以生存,通常给人带来许多不合乎逻辑的意外,仿佛是嘲弄理性和优良品德。
十四世纪波特德人哈菲兹说过,醉汉和恋人‘属于同类’。
对于人的这种“非理性”本质的暴烈表现,十七世纪波斯作家伊那亚杜拉·坎曾说:“毫无疑问,一旦心被全能的爱情霸主所主宰,一旦心把情欲的大旗高举入云并擂响疯狂的战鼓,那么理性卫士便无计可施,只有忍受奇耻大辱对这位君主的武士们退避三舍,因为他们在战场上是最强悍的勇士。”爱情……是波涛汹涌的大海,理性只是闪烁的砂粒,欲火是洗劫世界的飓风,悟性不过是摇曳的灯光,疯狂的爱情的镖枪所留下的创伤,用蘸着理性油膏的棉球是无法治愈的。
荷兰文学家埃拉斯谟斯认为爱情不是理性的胜利,而是愚蠢的凯歌。他在所著的《愚人欲》一书中说:“男人在谈情说爱时习惯于胡说八道,为了迫使女人委身于他的情欲,他什么荒唐事都干得出来。”
更有甚者,网上大恋、特恋,还不知对方多大年龄(真实年龄),是男是女,就恋得死去活来,恋得学业不顾,恋得六亲不认,恋得天昏地暗了……
有人说,男人是通过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是通过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但我想,不论是征服男人,征服女人,还是征服世界,如果你还能保持一点灵魂领域的理智,而不全线崩溃被情感所征服,那你就是一个能够自我拯救的人。全世界5亿高血压患者,至少有一半是痴于情欲关,如能深思反省,血压自然就会平衡下来。
但愿那些为情欲所痴的人,在没有陷得太深之时,及时醒悟,从儒、释、道的智慧中寻求解脱之道吧。
4.告别懒惰
随着生活条件的逐年提高,当代罹患肥胖症已越来越多。据载,全世界现已有10亿人体重超重,我国儿童肥胖率已超过25%。我国已有9000万肥胖症,有2亿人体重超重。
肥胖能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脑血管病、脂肪肝、哮喘、癌症等16种“现代文明病”与疑难病。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据日本卫生部“国民健康调查”1975年日本国民的发病率已高达14%,而1960年仅为5%,增长速度惊人。14%的发病率就意味着每天有1500万人生病,而高血压、脑出血、心脏病、癌症又是发病率最高的病种。
现代文明病在发达国家和中国,都呈直线上升状态,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坐多动少,静久成病。根据调查,我国真正自觉长期锻炼的人仅占10%,老年人经常锻炼的也只占25%。而美国参加体育锻炼的有1亿多人,占全国人数的60%以上。日本参加体育锻炼的也占全国人数的50%以上,所以国务院号召“全民健身运动”是非常必要的。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中年人、青年人都不重视运动,不喜欢运动。他们认为运动是老年人退休之后的保健养生。他们晚上看电视、打麻将、喝大酒,早晨睡懒觉,等快到点时匆匆起床,连早餐也不吃就急忙赶车上班去了。
笔者在门诊每天都会遇到因运动不足或根本就不运动所导致的种种疾病,他们都有很多借口,如没有时间,赶着上班来不及呀,孩子需要送……。我告诉他们说,你若没有时间去运动锻炼,迟早你会有时间生病。任何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而运动却可以代替任何药物。
其实有没有时间只是一个借口。这是一个人的“健商”(HQ)的高低问题,你若没有健康意识,自然就没有健康行为,而健康行为若不能形成习惯,即健康意志,那种一曝十寒的短暂激情还是没有长期效果的。
现代人,以步当车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众所周知,“脚是心脏的泵”。全身运动极大地影响着心脏的机能。事实已经证明,长期坚持运动的人的心脏是健康的。
运动,不仅仅是身体方面的,它还包括大脑的活动锻炼,所以现在各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老年大学,其目的不仅仅是让离退休的老年人再学到一些新的知识与艺术,同时也能在学习中激发大脑的潜能,从而延缓衰老与老年痴呆症。老年人如果不爱学习,那么常下棋、打麻将、打扑克等健脑游戏也好,但切忌一次坐时间太长,那就不仅仅是玩物丧志,有可能造成玩物丧命的悲剧了。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运动意识,养成运动习惯,真的应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生命,千万不要忘记,你的生命绝不仅仅属于你自己。你还有很多社会责任呢!从本质上、本性上,每个人都会热爱自己的祖国,可你什么都不能干,谈何尽忠,不能赡养父母,谈何尽孝?如果国人都是这种心态,那将是十分可怕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感、没有使命感、没有明确的价值观,不是“行尸走肉”还能称为什么呢?
5.远离嫉妒
嫉妒,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尤以女人,更容易发生这种情感,故其二字是女字旁。嫉妒,也常常容易发生在与嫉妒者关系较近的范围之内。表面上这些人之间都是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或战友同事的关系,可是当对方突然发迹、出名、有了某种侥幸时,嫉妒者便表面佯装赞美祝贺,其实内心却涌动着嫉妒的涟漪,泛滥着怨恨的醋波。反之,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无论他多么富贵荣显,人们也不会嫉妒。质言之,当自己的同学先提了职当了处长,或先晋了高级职称,你会嫉妒,甚至心中不平而愤恨。反之,至于谁当了省长甚至总理,你并不嫉妒。这就是嫉妒的性质,即由近向远递减直到消失的规律。
当然,嫉妒的深浅,也会与人的胸怀素质有关,培根说:“自己身上没有美德的人,也就总是嫉妒别人身上的美德。因为人们的心思或者是以自己的美德为精神食粮,或者是以别人的不幸为精神食粮,而且缺乏美德的人,也就会捕食别人的不幸,不论是谁,如果没有希望获得另一个人的美德的话,他就会压抑另一个人的幸福,以期取得平衡。”这分析有其精辟的一面,也有其偏颇的一面。实践证明,有些人身上具有一定美德,但他还可能嫉妒别人的美德或特长,特别是别人的美德和特长与其相对时,如同是演讲者、书法爱好者、医学同事等之间的嫉妒,正所谓“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道理一样。反之,一个书法家不会去嫉妒他的同学成演讲家,一位律师也不会去嫉妒他的亲属晋级主任医师……
余秋雨说:“奥赛罗在嫉妒,林黛玉在嫉妒,周公瑾在嫉妒,甚至连神话故事中那些顶天立地的天神也在嫉妒。嫉妒使他们苦恼、失态、疯狂、自残,又使他们变得真切而凄楚,决绝而苍凉,不能不引起人们加倍的关怀和同情。”
“我们也无法断言自己是一个从不嫉妒的人。面对嫉妒,谁也难以充当一位居高临下的医生。这是我们城堡中一种源远流长的病,已有不少人因它而疯,因它而死。只是还留下了不少痴情较轻的人。就像古代欧洲某些城堡被瘟疫笼罩的情景,轻病人侍候着重病人,治着的、埋葬已死的,城门已闭,道路已断,指望不了外来的救星。”
鲁迅早就叹息,在中国,“有什么稍稍显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在这一点上,笔者深有感触。记得在1985年我在诊务之余做兼职律师时,曾遭到律师事务所某主任的嫉妒。本来他与我还是亲属,表面上他十分支持我学习法律,又称赞我的反应机敏,辩论有据,然而暗地里却说我不务正业,更为卑下的情况是,有两次机会可以帮我报考,取得律师资格,可他却答应给报,实际上用种种借口搪塞阻碍,使两次有利的时机都错过了。当我在一次酒会上揭露他的嫉妒心态时,他恼羞成怒,极力文过饰非,弄得在座的友人们不欢而散。
现在分析那位主任律师,他的心里实在是存在着一种自卑,唯恐我的成长和成功分散剥夺了他头上的光环,有人说:“嫉妒就是比较,我们都被教导要去比较,我们都被制约要去比较,一直比较。某人有较好的房子、某人有较美的身体、某人有更多的钱、某人有更具魅力的人格。比较,继续跟你周围的每一个人比较,很大的嫉妒就会产生,它就是比较,这个习惯的副产物。”
每一个人都在嫉妒别人,因为嫉妒,我们就创造出了地狱,因为嫉妒,我们就变得很卑鄙。如果每个人都在痛苦,你就觉得很好,如果每个人都失败,你就觉得很好,如果每个人都很快乐、很成功,那个味道就变得很苦。
因为嫉妒,所以你经常在变苦,因此你对别人变得卑鄙,因为嫉妒,所以你开始变得很虚假……
总之,嫉妒是一种人类的通病,它使人的头脑、意识生病,然后又导致躯体生病,嫉妒使人血压升高、失眠、头痛等等,如果你舍本逐末,只治躯体之病,那将永远不会真正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