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矫枉过正”论

无论从儒、释、道的学说,还是医学、哲学的观念,都可以找出不正则病的科学依据。

首先从儒学思想探索一下:在儒家经典“五经四书”中的《大学》中就明确地指出:“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懑,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以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这是因为,心有所忿懑,乃由于内心不端正;有所恐惧,乃由于内心不曾端正;沉溺于感官的享受,乃是内心不能端正大光的缘故;为忧患所困扰,也是由于内心不曾端正的缘故。内心如果未能端正,那么必定是眼睛看不见东西,耳朵听不见声音,吃东西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孔子的思想是“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则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概言之,儒家的思想不仅在立身处世、齐家治国中适用,而且在养生治病中也可以奉为金科玉律。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之所以得了那么多病,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失“正”了,跑偏了,换言之,不正则邪,邪心邪念就会导致邪行邪为,又怎能不生病呢?

其次,从佛学的思想衡量一下:

佛学里讲“八正道”,简单用一个字回答就是“德”,德也是品德、道德、公道的概括。

“八正道”的范畴属于:

正思维、正语、正定、正命、正业、正见、正精进、正念。

试想,一个人假若能遵守奉行“八正道”,他又怎么会得病呢?

再次,从道家的学说来看:

在道家学派中,以老子、庄子学说为代表,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哲学基础,而且渗透于自然科学,对中国医学乃至养生学的发展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道家以精、气、神为人生三宝,指出不要损精、耗气、伤神。道家持“静以养生”的观点,主张清静无为,所谓静神是指思勿邪、思无躁,此乃守正之道也。

正因为我们身在物欲横流、竞争残酷的时代,所以我们的思想、情绪、行为很难守正居中,天长日久,必然偏邪,矫正之法必须暂时过正。 1NznB2iAg+qMhVvXar7k6T25m1hhKj/vP+6J0/V+lVNJHPzvuE7sEzfrjTaLkKl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