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种种认知盲点。它可能是一时性的,如人们常说的“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就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误区会带到骨灰盒中,即到死那天也没“开悟”,还自以为是地捍卫自己的偏见。
之所以大多数人都存在盲点,那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具有普遍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再加上别人以及舆论的误导(如不良的广告等)遂使人们的偏见逐日加偏,以致“目无全象”。
不要说是普通老百姓,就是专家,也往往只是在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突出或卓越罢了,他也绝不可能在其他各个领域都深刻独到,所以“盲点”对任何人都是普遍存在的。它并不是人类的耻辱和悲哀,悲哀的反倒是当你触及某一学科,或身受其困的时候,不能及时准确虚心地学习领悟那些相关知识,并生出自己的智慧,从而莫名其妙地,稀里糊涂地成为牺牲品。对待“疾病与健康”这一头等的大事,你往往又是怎么看待,如何对待和选择的呢?下面分几个方面具体地来探讨一下:
(1)有病就得去医院,就得打针吃药,否则怎么能好呢?
这种习惯性思维已经统治人们的思想几千年了。可以说,自从人类有了医生,有了药物,人们在意识里就产生了依赖。这就如富贵之家的孩子从小对家庭的依赖一样,并从此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我们为什么在疾病临头时不冷静地想一想,医院、药物难道是唯一的选择吗?医院、医生、药物若真的什么病都能治,都能治好,何以病人越来越多?病种也越来越多且更复杂了。医院和医生真能把病人变成完全健康的人吗?
一位作家说:药能治好病,还有病吗?现在什么特效药没有?医生能治好病还有病吗?现在什么专科医生没有?你吃了几十年的药,你怎么还在生病?你为什么不去选择别的道路?健康靠谁?靠药、靠医院,靠医生、还是靠自己?
临床实践表明,治病的方法确实很多,而绝不仅仅是药物。如19 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白朗宁夫人伊丽莎白·巴莱特的奇迹,她在15岁时候骑马跌损脊椎,卧床不起 20 多年,39 岁那年结识了白朗宁,风流倜傥的白朗宁向她求爱,其情真挚动人,她非常激动,萎缩的机体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沉睡的青春又开始苏醒,不久她竟下床散步了,婚后第二年,女诗人还生了一个爱情的结晶。
这样类似的例子古今很多,如明代方孝孺在《医原》里载:某贵人有病,而天方不雨,医者治者已十数,皆无效。最后一医至,脉已言:“某夕天必雨”。未言治病之方药,后贵人见雨后病果廖,贵人问其故,答曰:“因旱而忧,以雨而廖,理固然也。”病人之病是因天旱而忧郁成疾,得雨后不药而愈。
其他如近代治“神经性失明”,用“催眠暗示法”;爱女坚持呼唤数日使父亲从“植物人”状态恢复等,都说明药物不是万能的。很多方法如交友、寄托、旅游、运动、信仰等。都可以对病人产生奇迹,且无副作用,这一点将在自疗之章中详细讨论。
(2)认为自己的病是别人给造成的
很多人在看病时都有这样的主诉;唉,我这病都是生气得的,整天都和丈夫生气,他成天不着家,甚至夜晚不回家……我这病都是和孩子生气气的,没个好!我经常听领导唠叨真生气,咋干也没好。其实,经常这样抱怨,实际上已经成为情绪的奴隶了。她们把主动权决策权,甚至自己健康快乐等所有的权利都放弃了,只能成为牺牲品了。在她们的意识里,只有别人才有权利让她高兴,使她健康,她自己怎么能主宰自己呢?不知你是否也属于这类群体?假如也有类似倾向,那就赶快觉醒吧。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完全主宰自己而不被别人所影响。很多长寿健康的人都是平心静气不为外物所动的人,曾有一邻居,夫妻俩经常吵闹,我原以为家里就他们俩呢,过去一看,原来男方的爷爷也在他家住,老人已经 90 高龄,还耳聪目明,鹤发童颜。他面对孙子俩吵架,竟能不露烦扰不慌不怒,照样喝茶品茗,看书读报,仿佛这种吵闹并不发生在他家似的。看到此景,我才悟出了他健康长寿的秘诀。
家庭是一个讲情不讲理的地方,只能以真情感化,特别是对子女的问题,更好的方法就是行不言之教,发现并激励其天赋,帮助他去实现自己、成为自己。对待配偶,也不要心存改造之念,你也可以将欣赏式教育的策略迁移到妻子或丈夫当中,努力及时发现对方的长处,进步,然后每天赞赏她、激励她,她就会按照你的期待继续发展下去。如你表扬了他哪一道菜烧得好,下一次他做时会更卖力出色的。
从现代情商的理论来看,识别他人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自我的情绪,都是一个人要取得身心健康、家庭和谐、事业成功的必修课,这是影响人生命运的 80%的关键所在。从现在开始,先从自身开始,先从改变自己的情绪开始,每天面带笑容地对待配偶和孩子,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你快乐才能使家庭幸福;你快乐才能教育好子女;你快乐才能健康;你快乐才能交好运…
你或许会问“我现在一身病,怎么能快乐”?那就请你回忆一下,你没有病时就快乐了吗?这就是笔者提出的“因果倒置律”。时代已发展到先买房、先买车、分期付款的形式,你为什么还要等攒够了钱才去买呢?也许等钱够了的时候,一个人也许没有健康或生命去享受它们了。
有人认为,当你悲伤时,要马上唱歌、跳舞,不久,悲伤就会消失。实质上,快乐纯属一个人的观念、习惯、能力,它并不需要非得发生什么。倘若你能改变观念,生命就可以变成一连串的庆祝,不必等到哪一个节日。“时时皆好时,日日皆好日”,倘若你能达到这种境界,就能影响别人,而不被别人的不良情绪和思想所误引……
(3)迷信权威的盲点
权威,指在某一领域的影响人物。在医学界指那些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教授。因为你往往信不过小医院和普通医生。
特别是中医看病,往往一个大夫说一样,使你莫衷一是。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 75%以上的人容易接受暗示,特别是权威的暗示,更是影响甚大甚深。
明白了以上的内情和事理,当你再选择医生时可千万要谨慎啊!在什么情况下权威的诊断才能客观公正呢?那就是在与他自己利益毫不相干的时候。
(4)买药自治的盲点
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与香港京都念慈庵总厂、珠海金明医药公司等单位共同举办的“京都念慈庵首届安全用药高峰论坛”上,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金世明等专家呼吁设立“安全用药日”。
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我国约有 78.6%的家庭存有备用药品,70%的家庭存在不当用药行为,如不及时纠正,家庭药箱可能成为危害生命安全的定时炸弹。
金世明分析说,家庭不当用药,主要由公众安全用药意识淡薄所造成。与会专家建议设立“安全用药日”,深入开展安全用药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
金世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实中,很多由于不合理用药而导致的问题时常出现,那么我们该如何加强全民的安全用药意识、合理用药知识呢?这就需要政府和各界人士大家共同携手来进行安全用药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设立一个安全用药日,我想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个福音。
常见很多人习惯于到药店买药,根据说明书来治疗自己的疾病。有很多男人听到六味地黄丸治肾病就买回常服。岂不知六味地黄丸具有滋补肾阴的功能,因此只适用于肾阴虚证。什么是肾阴虚证呢?主要表现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潮热、舌燥咽干、手足心热、牙齿松动、足跟疼、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其中,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肾阴虚的主证。
但六味地黄丸对脾胃虚弱有慢性消化不良者易产生不良反应,所以腹胀腹泻者慎用。若需用时加用焦白术、砂仁、陈皮等煎汤送服。
六味地黄丸的主治是关于阴虚和阳虚的定性问题,至于定量问题我们也不可以盲目地相信药品说明书。据《长江商报》载“按药品说明书标注的用量给孩子吃药,却发现儿童用量比成人还要高,这药孩子还能吃吗?”近日,武汉市民李女士致电媒体反映了这一问题。记者调查发现,这一情况不但存在,还较为常见。
药品说明书频频出错、误导服药者绝非小事,期待制药企业能够正视问题,早日改正;更希望药监部门本着对群众生命健康负责的态度,更加科学、规范、严格地管理制药企业,让百姓吃上放心药。
当前由于饮食结构的不科学很多人患有习惯性便秘,他们常服牛黄解毒片等清热通便药,这种因错误用药对症治疗危及自己健康安全的例子屡见不鲜。一位 29 岁的女患者,因习惯性便秘,从2000 年起大量服用牛黄解毒片,4 年来平均每周服用2 盒,几乎未间断过。该患者因为腹部肿胀去医院就诊,结果被确诊为慢性砷中毒、肝硬化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