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考试的盲点

提起考试,你或许认为那是学生的事。其实当代社会考试已不再是学生的专利了,电大、职大、业大、函大、晋级等都要考试。

追溯考试制度,大约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考试的目的不外是测验一下学者的成绩,并根据成绩给予阶段性的社会承认。

我国古代信奉“学而优则仕”,因此有很多人因考场得意从此飞黄腾达,有些人因考场失意从此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起。然而顺逆并非永久,风水亦常常流转,一次考试只能说明点什么,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

不用说考初中、高中,即使是考大学,没考上那又怎么样?只要你的思想不认输,还可以复习补考、重考嘛。这种暂时的挫折,恰恰可以砥砺你的勇气与毅力。

一种形式的考试虽然结束,但另一种内容的考试却刚刚开始。意志弱者可能从此消沉、焦虑、失望、失眠,而真正的强者可能反倒激起退几步跳得更高更远的决心!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屡试不中,也不能证明一生就从此完蛋了。试想,蒲松龄如果考场得意,我们今天或许就看不到惊世骇俗摧朽拉朽的《聊斋志异》;曹雪芹若考中进士,我们就看不到千古不朽的《红楼梦》;李时珍若金榜题名,世界就会少了一部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历史已经证明,考场无常。不应因一次考试就证明一个人的才能、智力或综合能力。况且影响人生命运还有情商、机遇、心态、选择、策划等其他因素。无数事实可以证明,考上大学的人,甚至是高才生,获得学士硕士学位的人,走上社会也不见得都出人头地,建树非凡。

据载,爱迪生、爱因斯坦在学校都不是成绩好的学生,然而他们却有异于常人的思想和成就。

如果你此时还是一名学子,明白了上述哲理,大可不必为一次考试不利而神经过敏。我们应该接受考试、重视考试,但却不应恐惧考试,更不应该以某一次考试认定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如果你现在身为家长,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父母对你的管教态度,你都满意吗?如果是否定的,那么你现在为什么又将少时的所不欲,再施之你的儿女呢?须知,对学生的考试态度,既影响你目前的情绪又波及子女的身心,真可谓一张试卷三代人忧虑,又何苦呢?

有些家长也懂得过分地唠叨督促,不讲策略,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增加他的压力,口里也说:“成绩怎样并不重要,只要你尽力而为就行了。”然而态度却十分庄严凝重、神情焦虑,就像客人到家,我们面无表情地让人家吃饭喝酒,别人不但不会吃,反而还会心有疑惑。

真正开明豁达的父母,绝不会在家中制造出一种考前的紧张气氛,仿佛考不上重点中学就难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人生无望。还有的个别家长认为考不上名牌大学就前功尽弃,毕业也没啥大发展等。

笔者有一位朋友,对儿子要求期望值过高,夫妻俩时常在家里念叨,说儿子成绩好,一定能考上哈工大,所以在孩子复习期间,天天给做好吃的,并买回各种营养品、补脑口服液、脑白金等。晚上连电视机也不敢开,夫妻之间说话都不敢大声,他们下意识地营造出一种“战前紧张”。依平素成绩来预测,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都认为可以考上哈工大,然而由于过度紧张的环境气氛,使孩子的心理失衡,患上了“考试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失眠、忧虑、紧张、盗汗,孩子常想“这要是考不上哈工大既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老师,更辜负了亲友同学们的期望,自己的多年努力也白费了……”

考期愈近,他就愈紧张,看书也记不住,经常头晕嗜睡、倦怠乏力。自己想,“这个状态不完了吗?”越这样想,其不良“暗示”就越使症状加重,形成“目的颤抖”。父母不知从心理上去疏导去减压,反而竟给孩子买好药、中药、西药,样样俱全。整天看着孩子吃药,岂不知“心病还须心药医”,这种做法更加重了孩子的忧虑,以为自己的身体真的得了很多病,反而更加沮丧起来。

高考结束后,当录取通知书发来时,孩子勉强考了个理工大学,于是孩子大病一场,整天不出门,将自己封闭在单一房间,连父母也不愿意见,更不敢去见老师、同学和其他人,总觉得自己窝囊没用。常常一二顿不吃饭,失眠也更加严重,真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了。

由于他没考上哈工大,加上身心日衰,致使其父母矛盾重重,互相抱怨,父子之间也产生看法并难以沟通,整个家庭被罩在阴影之中。

依笔者之见,古代志士常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言外之意,人即使死了以后,还可以争取成功,如岳飞、史可法、邓世昌、谭嗣同等千古英烈。反之,人死了他的耻辱也并没有结束,如秦桧、李鸿章、袁世凯等。仅仅是一次考试,又何必如临大敌,看得那么重呢?如果你认为考试失利是一种挫折,那么面对人生这张答卷,如果你能答对“如何面对挫折”这道题时,你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了! tjRZOZnAXncRD/PQww6SrGYrpTIcP95YQzpUtMQyyoByJHAsuXFWHi/8NEGa0sv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