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思维,又称思维定势,指人们在长期的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它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思维能力是人和动物的重要界限之一,思维方法影响我们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方式。最常见的不良影响是思维定势,也可称为习惯性思维。
那么什么是思维定式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遇到熟悉的事物时,往往容易根据该事物的一种功能,也就是对它熟悉的功能来解释它,而很少去考虑该物体的其他功能;或者用同心像反映的事物看待事物本身,而忽视了事物的发展运动和变化的特点,这样在解决问题时,就容易根据自己的这种“习惯”来思维,因而难以突破固执框框,观念陈旧,这种心理就是思维定势。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反映,也往往容易受先前一些经验、观点、动机、需要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定势。
如怎样将 6 根火柴摆成 4 个等边三角形?怎样将10 棵树栽成5行,每行 4 棵?不打开保温瓶盖如何喝到里边的水等,如果按照习惯性思维是永远也没有结果的。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惯性思维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效率。然而,当情境发生变化时,惯性思维就会阻碍人们采用新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束缚人的思维,限制创造性和灵活性,让人难以跳出旧有的框架去发现新的可能性。
例如,人们通常认为鸟都会飞,当提到鸵鸟这种不会飞的鸟时,受惯性思维影响可能一时难以接受。
如何改变惯性?如何消除思维中的盲点?回答是唯有创新。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很多情况下,创新思维并不一定提出多么高明的主意,而它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很多人都知道和了解的,但问题在于谁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方法。换句话讲,谁都没有对原来的思维提出过质疑。
原来,在这个“变乃唯一不变的真理”的时代,捅破窗户纸的那个人,就是突破思维盲点而创新的人。
拿破仑说:“想象力主宰世界。”而想象力的内核是不同凡响的思维方式,如 1+1=?回答是 2 的,是小学生的思维,也可称为狭义的数学思维。其实这道命题,触发了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如果我们跳出习惯性思维方式,这道命题是否会有如下推理1+1 等于2;等于 3;等于 4;等于N……这是生物学的裂变思维(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之后的繁衍);从管理学的逆向思维1+1 可以等于0;等于-2;从哲学的思维模式 1+1=0 那就是(1+-1);从动物学的生态思维1+1=1(一只虎+一只羊)。
换言之,人与人之间差异、成败主要就在于他们的思维模式与思维方法。质言之,思维的维度越高,智慧的能量越大。根据《零极限》的研究,二维是三维的投影,三维是四维的投影……如果想改变投影,那么必须改变投影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个道理。
以下是两个创新思维的例题,测测你的思维是直线型还是发散型?
其一,是先扔谁?
三个科学家乘坐一只热气球,一位是粮食科学家,他能解决未来世界 100 亿人吃饭的问题;一位是核物理学家,他能解决核污染问题;第三位是环卫科学家,他能解决全球生态平衡、保护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正如前面举的例子,如果将 6 根火柴杆不放在平面上,而采取立体思维的方法,在空中就会出现 4 个等边三角形的。将10 棵树栽成五角星,每行 4 棵,如果没有公用的 5 棵树,谁也栽不出5 行的。不打开保温瓶的软木塞,推到里边去不就可以了吗?
一位犹太人说“这是几年前的一件事了。我告诉我儿子,水的表面能力能使针浮在水面上,他那时才 10 岁。我接着提出一个问题,要求他将一根很大的针投放在水上面,但不得沉下去。我提示他要利用一些方法,比如采用小勺子和磁铁等。他却不假思索地说先把水冻成冰吧,把针放在冰面上,再把水慢慢化开不就好了吗。”
这个答案真的叫人拍案叫绝,他是否行得通无关紧要,关键是一点,我即使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这上面来,经验把我们限制住了,思维僵化了。
人们常常不自觉地戴上有色眼镜,并被那些实际并不存在的障碍所挫败、要创造,就必须打破常规。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先富起来的秘密,就是思维方法异于常人,如侏儒餐厅、光头餐厅、倒立餐厅、“最糟的饭店”等,都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点金术”。
为了提高我们的思维品质,我们不但要突破“思维定势”,而且也要求善于思维的朋友借助“外脑”激活自己的思维,使智慧的光芒早日喷发,使你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