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人人都有盲点

美国国家航天局发现,航天飞机上的一个零件总是出故障,不是这里坏就是那里坏,花费很多人力物力也无法解决。最后一个工程师提出,是否可以不要这个零件。事实证明,这个零件确实是多余的。那么,像这样的思维盲点是如何形成的呢?

其实它与思维惯性有关。套用新制度经济学中一个颇为流行的概念,这叫“路径依赖”。说的是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制度,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往往使我们“一条路跑到黑”。制度是这样,思维更是如此。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们将 5 只猴子放在一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就用高压水枪教训它,直到没有一只猴子敢动手。试验的下一步,是用一只新猴子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儿不知这里的“规矩”,动手去拿香蕉,结果竟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 4 只猴子。于是 4 只猴子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试验人员如此不断地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柱惩罚的猴子陆续地换出来,最后笼中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是,再也没有一只猴子敢去碰香蕉。惯性的力量多么可怕!以此联想小木棍为什么能够拴住大象?小木棍看似无法拴住大象,但在现实中却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大象的成长经历与心理定式。

当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驯象人会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牢固的柱子或大树上。小象起初会不断挣扎试图挣脱,但每次努力都以失败告终。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后,小象逐渐意识到自己无法摆脱束缚,于是就不再尝试,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定势。

等小象长大后,它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力量挣脱铁链或者小木棍,但由于小时候的经历让它产生了“自己无法挣脱束缚”的认知,所以即使面对一根看似不堪一击的小木棍,它也不会去尝试挣脱,仿佛那根小木棍真的能拴住它一样。

这种现象反映了心理暗示和习惯对行为的强大影响。在生活中,人们也可能会因为过去的失败经历而给自己设限,不敢去尝试新的事物或突破自我。 tjRZOZnAXncRD/PQww6SrGYrpTIcP95YQzpUtMQyyoByJHAsuXFWHi/8NEGa0sv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