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间之所以有差别,甚至是巨大的差别,其主要的原因是来自思维,然后才是判、选择、决定和行动的勇气。“思路决定出路”思维的向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深度、广度和长度。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他的思维局限性,心理的“不良暗示”性,以及信念的缺乏性。自从拿破仑。希尔的《思考致富》一书问世后,有多少人改变了思维的方式,开发了思维的向度,从而加深了思维的深度,提高了思维的高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
请你先别往下看,此时先想一想,以往你都习惯于哪种思维方式?它给你带来的是什么结果?
看看你的局限、自我设限的程度和弊端,是否令大吃一惊?
思维能力是人和动物的重要界限之一。如果说,动物也有“思维”的话,那也仅是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思维,从本质上说还不是思维。比如,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思维不断地发现、认识、改造着客观世界,并发展和规划、设计着自己的未来。可以说,人类每前进一步,都是大脑这一思维器官思考和探索的结果,都是对过去的反思,对现实的把握和对未来的预测。
学习与思考是对立的统一,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能增加知识的广度;思考则增长其深度。学习,像吃进青草,思考则挤出来的是牛奶。学习是储存,思考是行为。学习,所得的只是知识,思考所得的是智慧。
如果一个人整天只知道学习,他就容易被别人的思想所“同化”;如果一个人只思考而不更新自己的观念,就会故步自封,夜郎自大。
思维,不是随便想一想,像去某个超市买什么东西,或者晚餐吃什么那么简单。思维,是一门科学,是一种缜密的创造性劳动,是一种通过训练而提高心智成果、系统、周密、创新的思维过程,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审视”过程。而只有经过“审视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生活。”
我们都有过这种经验,突然发现其他人解读世界的方式有多么不一样。心理学长久以来一直在研究“智慧”,却直到最近才把注意力转移到“愚蠢”上面,我们总是企图测量人类有多聪明,预测谁拥有可以成功的智慧,但是我们却很少注意到,为什么就算再聪明的人有时候也会浪费天赋,做出“惊人的愚蠢行为”。
而每当我们觉得别人的行为或是想法很愚蠢的时候,判断的核心就是觉得某件事确实或应该“很明显,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同样地,这种状况也很可能在你我身上发生。
很多时候,我们的智力或头脑,会以设定“最理想的方式”为我们工作,但这种理想的方式往往也使我们容易疏忽了事实“真正的细节”,其实也可以说盲点就是我们自然思考方式的一部分,我们并没有办法完全消除它们,因为它们是内建在系统里面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察觉到它们,我们就可以想办法把它们的扭曲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思考,快与慢》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不仅受理性思维(慢思考)的影响,更会受到直觉与偏见(快思考)的驱动。《社会动物》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性格和成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动物,受意识和潜意识的支配,对于自己,我们了解得其实不多。两位权威的社会心理学家,用他们首创的“内隐联想测试”为我们系统而生动地讲述了我们思维中的“盲点”,以及我们自以为善意的想法和行为中所包含的那些隐性的“潜意识偏见”。
当下,许多人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事物、评价他人和采取行动,于是,这个社会上充斥着很多不公正或不客观的新闻报道、评论文章、企业决策、群体冲突等。
我们终其一生与种种文化态度共存,它们所针对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民族、国籍、性取向、宗教信仰、社会阶级乃至是否有残疾。在这些文化心态的影响之下,其实每个人心底都对他人有些偏见,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我们对不同社会人群的“刻板印象”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好恶,以及对他人性格、能力、潜力的评价。
“内隐联想测试”大大改变了科学家了解人类思维的方式,也使得我们有机会对思维“盲点”一窥究竟。
你认为自己很少给出自己明知不正确的答案,这可以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你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的人,大多数人都是这么看待自己的。你可能断定我们问你这个问题是想了解你有意识或者故意说谎的次数,甚至有时候你的答案真的是损人利己。我们感兴趣的事情并非这么复杂或居心不良。我们所指的谎言是指介于完全无意识以及部分有意识的范围之间,这种谎言不仅包括对他人所讲的,也包括时不时说给自己听的。
你可能并不清楚是什么无形的力量阻止你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那些力量反映出了各种各样的动机,包括似是而非的一种对准确与事实的渴望和追求。问你回答这两个问题时会不会说实话与问你是不是人,实际上大同小异。你可能会为自己辩解,虽然你对这两个问题说谎,但你的动机是善意的。这仅仅反映了你避免让他人感到烦恼、给他人造成麻烦或伤害的强烈愿望。你可能会进一步为自己辩解说,这些并不真实的答案不仅不可能伤害到任何人,甚至提出这些问题的人并没有期待得到真实的答案。
但是,请记住,我们的问题是你是否说过谎话,而不是你是否能够替自己的回答辩解。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每个人都有只愿与朋友分享的回忆,也有连朋友都不能分享的秘密,这些事情只能深埋在自己心底。他还有连自己都不忍心面对的事情,即使是君子也会有好几件这样的事情徘徊于脑海。就像卢梭在《忏悔录》对自己年少时做出那些荒唐的事情一样。
那些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叫作无色谎言。因为对于说谎者本人而言,这些谎言是隐性的。这些无色谎言和其他虚伪的事实不同,这些谎言甚至会被那些说谎者们所忽视。对于说谎者自身和被欺骗者而言,这些谎言往往具有同样的隐蔽性。我们可能会对这一行为在精神病学范畴内的称呼比较熟悉——自欺行为。
解决“盲点”,让自己做事少出错,并且减低因为不当与不自知的言行造成的人际误会。在追求让自己更聪明之外,也了解自己“为什么那里常出错”的背后原因。
我们应该养成“以具体思考取代抽象思考”、“善用延迟下结论”等思考方法或生活习惯,解决我们原来是为了“生活过得更方便”的内在盲点;改进自我的技能后,惯性失误便可以更少发生,让我们在人际相处与做事的技巧上,有更完善的“防错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