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盲从效应

盲从效应,也称为羊群效应、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行为方式,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在这种效应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跟随大众的选择、行为或观点,而不是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例如,在购物时,看到很多人排队购买某一款商品,即使自己对该商品并不了解,也可能会跟着去购买;在投资领域,当市场上出现某种投资热潮时,许多投资者会盲目跟风投资,而不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盲从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对群体的信任、害怕被孤立等。它既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在某些情况下能促进社会规范的形成和群体的凝聚力;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等。

据载,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把若干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 6 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不停地围绕花盆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毛毛虫的悲剧在于思维的惯性,在于不假思索的盲从。其实,只要有一只毛毛虫能越雷池一步,打破固有的习惯及跟随的习性,就会逃脱死亡的陷阱。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如此。

毛毛虫效应告诉我们“盲从害死人”,不逃离思维惯性而进行创新就会死亡。

这个实验故事很好地说明了思维惯性的可怕之处。思维惯性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势,人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人类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真理,或者说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只是一层窗户纸,有时很简单,只要换个思维方式就可以捅破,但由于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使自己作茧自缚了。当然,对于平凡人而言,要摆脱思维惯性,易说难做,但至少应该成为努力的方向。

当组织中的人具有思维惯性时,便产生了组织惯性。组织惯性实质上是人的思维、行为惯性的集中表现,又称为行为定式,它对企业组织的破坏是潜在而危险的。

路径依赖实际上就是一种组织惯性。新制度经济学中,“路径依赖”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说的是当组织一旦选择了某个制度,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制度不断“自我强化,让你轻易走不出去”。实际上,“路径依赖”本质上就是一种组织惯性,两者殊途同归。由思维惯性导致的组织惯性所产生的危害,或者说产生的破坏性同样是可怕的。 nGFaAlr8enMhKIe7qBBrnUVlCVQNRWCfOE2EAqdRIMWRlTxB9l337vbJSH1EDTD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