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怨的产生,可能只是一时一事,然而要消融化解恨怨可能需要一年、十年,甚至一辈子。生活中导致嗔恨的原因实在太多。况且嗔恨的产生还会同一个人的“怒觉阈值”有关。如同一件事,领导在早会时批评迟到的员工,甲听到可能一笑而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乙听到后就怒从心生怀恨在心。同样在公车上被人踩了一下脚,甲女士哎哟一声,但随着对方的道歉声,瞬间就烟消云散了;乙女人可能脏话出口不依不饶,甚至和对方打骂起来……
如果从现象看,生活中使人嗔恨的事确实不少,在家里孩子不听话、不按时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不好、迷恋上网,甚至早恋等;夫妻关系紧张、丈夫拈花惹草、夜不归宿、妻子红杏出墙、不理家务;工作上领导处事不公、待遇不合理、分房有弊、调资有偏、晋级论资排辈等。放眼望去,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你都怨恨。这样,你就会陷入一个难以快乐的沼泽误区。
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腐蚀剂。它会使你的朋友越来越少,使你的心情越来越糟,继而形成“恶性循环”。当你的“怒觉阈值”进一步降低时,你的嗔恨就会变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如在汽车里嗔恨,当车开得太慢时,或者出现塞车,上班要迟到时你便会牢骚满腹,进而骂不绝口。如果你驾车时,别人在前面开得太慢,或者别人超车,交通阻塞等,都会引发你的愤怒,还有的人常常在游戏中嗔恨发怒,如打扑克、打麻将、下棋等,因同伴出错了或因对方犯规,或因对方缓棋,或因第三者支招等,都会使你大发雷霆。报刊上报道有人因下棋或打麻将翻脸动凶而致人死命者,已不属新鲜奇事了。
还有的人因别人迟到动怒;为别人干事马虎、丢三落四动怒;因丢失东西动怒;因宠物弄脏了卫生动怒;因收卫生费,收税动怒,因喝酒对方耍赖动怒等等。
嗔恨动怒的表现就更洋洋大观了。常见的有讽刺、骂人、斥责侮辱对方;摔东西,掼门,甚至动手打人等。某些凶杀事件亦有因当事人盛怒之下失去理智所造成的恶果。
更有甚者,有的领导干部或高级管理者在会上嗔恨发怒,满口污言秽语,谩骂员工,并语含威胁恐吓,以为这种震慑会使员工俯首帖耳,提高工作效率,创出空前业绩呢。
我们都知道,愤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可是大多数人还会明知故犯。美·韦思·W·戴埃博士说:其实,愤怒只会使你陷入惰性,根本无助于任何工作。实践证明,父母对孩子发怒,孩子只能敬而远之,不和父母说真话,蒙骗父母,阳奉阴违,甚至离家出走……。领导对员工发怒,只能降低泯灭领导威信,使员工反感厌弃,甚至炒老板而“跳槽”。
佛学认为:“瞋为毒之根,能灭一切善”有一位愚痴者,心中充满嗔恨,他每天练习符咒,想置他人于死地。结果,却让自己变成精神失常的疯子。佛中偈语道:“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当一个人经常怀有嗔恨心时,他就会失去微笑,失去微笑的人又怎么会讨人喜欢呢?这不仅仅会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使人的心理健康大受其害。临床实践证明,经常愤怒嗔恨的人,往往容易得肝脏病、心脏病、高血压、脾胃病等等。祖国医学中《难经》说:“先为是动,后所生也。”其意是说,所有的疾病都是先使人的情志失调,然后才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联合国卫生组织调查证明,77%的疾病与人的心理因素有关。祖国医学认为,郁怒伤肝,而肝藏血,主疏导,主筋,为罢极之本,肝开窍于目等,肝与心,与脾关系密切,为相生相克之制约。所以,常见人瞋怒后胁腹胀满、头晕、眼干涊,继而胸痛心悸、失眠、腹泻或便秘等,症状逐渐漫散……
等到发现上述症状再去治疗,已属于下策了。如果我们能及时开发自身的智慧,将疾病之因切断,那么就不会酿出遗憾悲哀之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