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医生写的书,却不是一本医学专业书。
提到病,人们马上想到各种疼痛的症状,接着又会想到医生和药物,这是符合一般逻辑学上的三段论的,即“概念、判定、推理”的普遍程序。古今中外,人类就是这样的习惯性思维模式,将自己宝贵的生命交付给医院的医生了。
祖国医学虽然重视了人的情志致病因素,也只是重点阐述了“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对人致病的影响,并统计出,内因致病的比例占77%左右,但并没有从本质上溯源,人的思想、意识、心灵上的种种病症的缘起,使“病人”与医生都趋向“舍本逐末”的隔靴搔痒之中。
许多由“心”而生“病”的人,被种种症状折磨、困扰,而中西药物屡治不效或暂时有效,反复发作的人,笔者原以为医术不精,遂孜孜矻矻,潜心研究,但终不能救民之于危难,救“心病”脱离苦海。而后从心理学,儒、释、道等学识中找到妙谛,终于悟出“心病”还须“心药”医,之禅机。
倘若我们不能真正地认识本源,防微杜渐,而只在支流上,症状上枉费心机,岂不是成了在“症状”威胁下的恐惧者。犹如因电起火,而不切断电源,只是盲目救火一样,结果只会“劳医伤财”亲痛仇快矣。
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试从以下四个部分研究总结,以期患“病”的人,早日解脱困扰、重见清宁喜乐。
第一部分,论述了多种非医学范畴的“病”,如愚昧病、压力病、贪欲病、嗔恨病、痴情病、嫉妒病等的原因。
第二部分,分析“病症”的“潜台词”,以便让我们理解“症状”,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疾病是人的一种状态,它暗示人意识里的不正常、不和谐、内心平衡的失去表现在身体上就是症状。
症状是信号和信息载体,它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烦恼即菩提”,有烦恼时就应及时觉悟并升起智慧了。